1.长期投资就是白头偕老:专情比多情幸福1万倍
任何不能持久的事物终将消亡。
——巴菲特
在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中,用投资活动与经营感情给他的孩子们做了一个深刻而有趣的比较。巴菲特告诉小儿子皮特:“长期投资就是一种‘专情’,而这种专情要比“短线玩玩”更容易使人幸福。”
在巴菲特持有的股票中,有很多处于长期持有的状态。吉列巴菲特持有了14年,英国运通银行持有了11年,可口可乐持有了17年,GEICO持有了20年,《华盛顿邮报》持有了32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始终在实行着这一投资理论,长期性、战略性的投资始终贯穿于巴菲特的整个投资生涯。
巴菲特与其他追求暂时利益的投资者不同,他是一个长期投资家。他所做的就是寻找一些有潜力的公司和股票,用尽可能低的价格将其买进,然后长期持有,最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地等待着他的价值和价格一天天地增长,从而实现赢利。
1969年,美国国内各方面的状况十分良好,经济和股市都呈现着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但具有敏锐嗅觉的巴菲特却闻到了危机前夕的危险气味。由于巴菲特始终恪守“当股市超出理性范围的猛涨时一定要与其保持距离”的信条,所以他打算适时退出股市一段时间,目的是避开他认为即将来临的金融风暴。于是他清算了自己的公司,分还了所有股东们的股票。虽然远离了股市,但他的注意力并未离开股市,相反,他始终在观察着股市中每一个微小的波动,他也在等待着他所预期的那个局面。事实果然不出他的意料,刚刚进入70年代初的美国股市开始大幅震荡,华尔街上每一家大公司的股票都在极速下跌。这个时候,巴菲特的行动开始了——他重新组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且趁着各大公司股价大跌的时候开始大量买进其股票。结果短短几年内,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成为可口可乐、吉列、《美国快报》、迪斯尼、《华盛顿邮报》等众多美国知名企业的主要股东。
在巴菲特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他始终坚持长期投资的理论,也正是这一理论使他成为了股市中的常胜将军。他也常常告诫其他投资者,他之所以能在股市中有所作为是因为他坚守着几个原则,第一,只从事长期投资,投资的对象绝不是概念、模式,也不仅仅是股票本身,而是真正的生意,投资能创造可预见性收益的公司。第二,远离高科技股。第三,买身边的品牌最可靠的股票。谁做的广告多,最受消费者喜欢,就买谁。他认为这三点才是在股市中获得长久利益的关键,现在看来,巴菲特的成功只激起了人们对他巨额财富的崇拜,他的投资观念却很少有人效仿。
在股市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追涨杀跌的疯狂现象,其实这种做法到头来除了为券商贡献手续费外,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更为关键的是,只有在作长期投资的时候,投资者才会真正地关心股票的潜在价值。巴菲特认为,一个真正的股票投资者也应该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经营者,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了解所投资股票的价值和未来的走向。许多人之所以称巴菲特是“先知”,主要是因为他总能准确判断出一个公司是否有发展壮大的空间,还有就是这种发展的脚步能延续多久。巴菲特说过:“要透过窗户向前看,而不是看后视镜。”
巴菲特曾说过,若想准确地预测未来,那你就要计算一下公司未来预期的现金收入放在今天值多少钱。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就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
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巴菲特不会把自己所有的资金都投入某一股票上。巴菲特还对那些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公司情有独钟的。例如,巴菲特所投资的可口可乐,虽然可口可乐从来都不缺乏竞争对手,但却能在行业中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所以巴菲特才会在美国股市低迷的时候大量购进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并一直持有。由此可见,巴菲特在决定投资以前,一定要看投资的对象是否有长期稳步向上发展的能力,一旦他看中了,就会长期地持有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
20世纪90年代,科技股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巴菲特却并未介入其中。巴菲特之所以不去投资科技股,是因为巴菲特认为自己对这个行业不是十分了解,所以他也看不出哪家公司更具竞争力。虽然之后科技股走势良好,巴菲特没有介入科技股会有一定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正是因为巴菲特不去涉足自己未知的行业,不去冒未知的风险,才成就了今天的“股神”巴菲特。从这一点上来看,巴菲特和其他的股票投资者相比,更像是在经营事业,而不是在盲目地赌博。
巴菲特的忠告
很多人认为短线买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收益,但在股市中如果盲目投资的话,风险就会无处不在,即使暂时避过了风险,说不定更大的风险就隐藏在身后。最重要的投资理论是建立在长期的投资之上的,因为这才是获利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频繁交易会让你的巨额财富流失
在作出投资决定之前,我闭上眼睛,展望该公司10年以后的情形。
——巴菲特
很多投资者热衷于短线投资,并认为:短线投资的回报率高,操作周期短。他们把这种暂时的收益看成了成功的标志,甚至有人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已经超过了巴菲特。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赌博式投资背后所蕴藏的风险。
巴菲特曾告诫大儿子霍华德:“希望你不要认为自己的股票仅是一张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你就会立即将其抛售。我希望你将自己定位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就像是你自己经营的生意一样。”只有在全面了解了投资对象,并做出冷静的判断之后,你才可以真正地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准确地预测一只股票的走势,才能将风险控制到最小。巴菲特从来不去追逐市场上的短期利润,也不盲目追高,同时,他也不会去接触那些他认为已经被高估的股票,哪怕这只股票正在上涨。因为这对于巴菲特来说,其中的风险是不可控制的。以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股为例,巴菲特由于对科技股不在行,所以,他没有盲目地跟风投资。虽然在这场科技浪潮中他没有获取到分毫的利益,但他却因此避免了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损失。直到2000年,科技股开始大跌,累计跌幅超过一半,巴菲特却毫发未伤,他的股票同期上涨了10%。与此同时,那些当初盲目追高的短线投资者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巴菲特的长期投资理论可以说正是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但股市中的很多人却依然热衷于短线投资。这种短线的投资者并不十分注重投资对象的发展潜力,只是希望从大盘的震荡起伏中获取利益,所以,短线投资的一个特点就是频繁的交易。
如果你是个短线投资者,那么频繁的交易会为你带来什么呢?巴菲特认为频繁的交易会让你的巨额财富悄然流失。
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现在已经拥有基金数达到一万多家,而其中只有2000家左右存在时间超过了十年。虽然这2000家基金有着各不相同的选股风格,但他们都想试图打破大盘指数,从客户手中赚取更多利润。那结果怎样呢?
这些基金在过去10年的回报率是9.86,而这10年间美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年回报率是多少呢?是18.25!这要远远高于基金的回报率。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我们之前说的9.86的回报率是存在十年以上的基金,他们在本行业中可以说是佼佼者。但即使是这些经验丰富的老牌基金,他们也不可能靠频繁的交易胜过大盘上那些上市公司的回报率。
所以说,巴菲特的长期投资原则即便放在整个市场规律中去运作,我们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中去证明它的正确性。
既然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其视而不见,反其道而行之呢?
其实,大多数人会明知故犯,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远比一般人强的多,自认为可以通过操作使利益最大化!其实,这种自负的态度也是个人基金的回报率无法超过大盘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从逻辑上去思考的话就会明白,真正的强者毕竟是少数,而现在居然会有“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大部分”人强,这在逻辑上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还是有那么多人认为这个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这是一种赌博式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用在投资上,对投资者是不利的。因为一个人对某个特定时间段内股市或市场的涨落趋势的判断是不可能完全正确的,以这种毫无可信度的判断决定自己的投资是极具危险性的。而减少操作就可以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一个理性的范围,也可以说,只要你不去频繁地买进卖出,你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收益水平。巴菲特曾经对那些坚持实行短期交易的投资者说过,如果你不相信交易会降低收益的话,那么,就让你逐渐减少的账户来告诉你这个道理吧。
日常的生活中,喜欢喝茶的人会知道,在你用开水刚刚冲茶时是没有香味的,茶香必须等茶在水中完全泡开时才会溢出。投资也是这个道理,需要等待最好时机到来。所谓欲速则不达,巴菲特通过研究发现,在股票市场上,交易频繁的一方往往损失是最大的。交易中的各种附加费用,看似微不足道,天长日久便可以左右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一个人在完成一次交易时就需要付出1.5%的费用。我们以巴菲特持有一只股票的底线时间——8年来计算,假如投资者每月换一次股票,那么1年12个月就是18%,8年就是144%!这个数字已经高于本金44%了!如果不仔细计算的话,我们会觉得这只是投资活动中的一点点小小的损耗,但现在我们明白了,其实利润空间就在其中。
巴菲特的忠告
若想作一个投资者,而非一个投机者的话,那么,就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量避免短线操作,尽量抛开赌博式的投资手段。在做到真正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同时,也要守着一种耐力,一种恒心,一种远见,在危机四伏的股市中潜伏,直到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那一天。
3.理性对待市场波动期
考察企业的持久性,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
——巴菲特
对于投资者来讲,市场的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从市场规律来看,持股人的收益会弥补短期内、理性范围内的所有价格波动。但是,很多人却认为股票市场中的最重要的收益空间就是市场的波动。其实,这种认识是极为错误的。从股市整体的收益来讲,其收益空间主要取决于投资者所投资对象的发展空间。所以,投资者在面对短时期内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完全没必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将这种短期波动作为主要的收益手段。
巴菲特认为,价值规律是现实存在的,这一规律在市场经济领域从来都是适用的、有参考价值的。在任何时候,无论股票体现出怎样的价格,其价值是不会随着这个价格体现而改变的。理性的市场环境应该是价格围绕价值在一个适当范围内上下波动。股票市场也不例外,只不过股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其表现形式又与一般市场不同。由于股票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它围绕价值波动的频率会更高,幅度也更大。投资者如果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认识到价值和价格的内在联系,在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决策。即使是市场出现价格上的大起大落,投资者也应该有从变幻不定的价格背后确定其内在价值的能力。只有那些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表象迷惑的投资者才能在股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巴菲特总是提醒女儿苏茜:“‘市场先生’是多变的,反映出来的市场情况有时是错的,有时是对的,谁也无法准确地预测它的变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者不能理性地对待市场波动,那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巴菲特采取长期投资的方法其实就表现出了他冷静对待市场的能力。大多数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时往往难以保持冷静,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市场内在规律的认识不足,看待市场的眼光不够长远,不够理性。虽然短期投资也可能获利,但是这种获利方式具有投机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巴非特认为,与市场保持距离是理性看待市场的一个有效手段。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巴菲特选中某只股票时,即使是证券市场关闭数年,他也不会贸然将其出手,由此一来不确定因素对他的投资造成的影响就要小得多。而且,巴菲特对平日里股价的波动根本不太在意。巴菲特说,投资股票真正的秘诀不在市场之内,而在市场之外,所以巴菲特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观察他所投资的对象在股市以外的发展和变动上——巴菲特认为这才是股票价值的真正所在。实际上,股票价格的变动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购买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机会。说到底,股票的波动只不过是提供给了投资者一些交易的时机罢了。股票涨跌的真正玄机,在于股市以外的实体经济,这才是股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股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必须认识到“本”与“末”的关系,与“市场先生”保持距离。
所谓理性地看待股市,就是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持有当前所持有的股票,想通过这只股票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之前所说的——冷静的分析,坚定的原则。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讲,购买股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中赚取利润。即使你的目的如此单纯,也必须明白股票到底代表了什么,它可能受什么潜在因素的影响,这就叫“理性”。如果,只抱着一颗欲求的心,不动用理性去建立和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那么,股市对于你来讲也只会是无底深渊而绝非是聚宝盆。所以,不论是小规模的“散户”,还是专业的投资者,都必须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