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巴菲特写给子女的10个投资忠告
2250500000005

第5章 忠告一记住!理性压倒感性才能屹立股市不倒(4)

巴菲特会花大量时间来阅读目标企业的财务报告,他认为只有尽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信息,投资者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他指出,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必须注意辨识其信息的真伪。“对那些会计财务明显有问题的公司,我们要特别警惕。复杂难懂的分析与附注披露往往暗示着其管理层不值得信任,而夸大的收益预测和成长期则是赤裸裸的欺诈。”

除此之外,巴菲特还特别指出:在对企业未来长期现金流量的预测上,数据越保守越可靠,而根据这些数据所作出的各种决策也就越安全。这是由于未来长期现金流量的数值与时间都很难预测,因此,投资者只能尽可能地进行最保守的评估。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投资策略的风险。巴菲特说:“明智的投资者绝不会通过从价值未经证实的企业中挑选自己的投资对象来测试自己的运气。”他总是在权衡自己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并且挑选出那些可靠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得出最保守的估计值。他认为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避免投机行为。因为即使在宽松的假设条件下投资者依然难以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考察,若贸然投入资金则无异于投机行为,其危险性和失败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而这一点在那些变化频繁的行业或者创立初期的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总之,投资者只有在对企业未来长期现金流尽可能进行保守估计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可靠的评估价值。

巴菲特的忠告

投资者在对企业未来可持续盈利能力的评估上,应当尽量保守地对其未来长期现金流作出价值评估。而且,投资者应尽量挑选那些长期运营稳定、财务状况明晰、容易预测未来状况的企业进行投资。

7.在上市公司处于困境的时候发现商机

巨大的投资机会来自优秀的公司被不寻常的环境所困,这时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地低估。

——巴菲特

找准时机投资著名的公司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理念,也是巴菲特告诉子女们最多的忠告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呈现出下滑趋势的时候,最适合投资那些信誉度高、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就像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菲特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名牌企业,而吉列就是其中一家。

按照投资可口可乐的理念和思路,巴菲特敏捷地将目标定位于这家以生产刮胡刀为主的大型企业,并且果断地采取了行动。尽管吉列始终都在市场中有较高的占有率,但是,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的产品受到了市场上新型产品的冲击,因此,吉列的市场占有率逐步缩小,企业经济效益也出现了大幅滑坡。巴菲特认为,若想收购名牌企业,那么当它的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正是向其出手的最佳机会。因为这种企业实力和生命力较强,抗风险能力也很强,所以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扭亏为盈。而在这种关键时刻,由于很多投机商已经看好了这块肥肉,因此巴菲特决定必须快进快出,与吉列有关方面展开谈判。

1988年,吉列公司有55%的股权掌握在投资商手中,后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吉列公司花费1900万美元重新买回19%的股权,从而将流动在外的股份减少到36%。由此,吉列取得了绝对的控制权。而此时的巴菲特正在分析调查这家公司,并准备将其部分股权买下。

在吉列不景气的时候,很多投机商想并购吉列公司,比如1986年露华浓总裁皮尔曼的三次试探、1988年康尼斯顿合伙公司的接手意图等,但吉列公司都抵挡住了这些不良的诱惑。在一连串的考验之后,吉列开始重组,裁掉不合格员工、精简部门、减低成本、回购股票,这些措施使得吉列公司的状况有所好转。

实际上,当吉列在1980年市场上失去绝对优势之后,巴菲特就特别关注吉列公司,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议上说:“吉列的生意的确讨我们的欢心……我认为我们了解吉列公司的经营状况,因此我相信我们能对它的未来有合理而聪明的猜测。”

巴菲特在产生了收购吉列的意向后,就开始非常理性地关注它的每一个细节。一次,他在分析吉列公司1988年年报的时候,看到吉列正在花巨资回购股票,巴菲特据此断定它急需一笔资金。于是,他立即给吉列公司的一个名叫Sisco的股东打电话。当确定了自己的判断后,巴菲特让Sisco向吉列董事会传达他想投资的意愿。此事进展非常顺利——当吉列董事长得知此事之后,在墨西哥出差的他立即赶往奥马哈,仅仅在几个小时之后他们已经就投资的相关事宜达成了一致。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每当巴菲特在入睡之前,就会想到:明天将会有25亿男士不得不剃胡须,全世界每年要用掉200—210亿片刀片。而每当想到这么大的市场前景时,巴菲特的脸上都会涌出一丝笑意。吉列刀片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已经建立了相当牢固的消费基础:全世界30%的刀片来自吉列,在有些国家还达到了90%的市场份额。巴菲特在对吉列市场进行了分析之后,认为吉列股票的长期价值高于低迷的市场价格,吉列公司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有强劲的获利能力,因此巴菲特决定投资吉列的优先股。于是,巴菲特以“英雄救美”的姿态,投资6亿美元买下9900万股吉列优先股。巴菲特此举不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且成功地抵挡了投机者对吉列的恶意收购。

随后,巴菲特购买的优先股可以转换成11%的普通股,每股的股价是50美元,而当时该股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是每股41美元,同时吉列将会在10年之内赎回这些优先股。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巴菲特的投资价值要比实际成本大,但巴菲特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其中有很多潜在的利益将会弥补他在这方面的损失。巴菲特说:“吉列就是成功与国际行销的同义字,也是我们喜欢的、值得长期投资的跨国公司。”

1989年,吉列研制出一种紧贴面部且平滑舒适的刮胡刀,这种高质量、高效率的感应式刮胡刀很快赢得了市场。在此后的几年里,吉列公司的发展攀登上了新高度:2005年,吉列与美国保洁公司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企业,整个交易金额预计高达570亿美元。同时,吉列股票以33%的平均速度增加,股价上涨了15倍,巴菲特也从中获益丰厚。

8.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

你所找寻的出路就是,想出一个好方法,然后持之以恒,尽最大的能力,直到把梦想变成现实。但是,在华尔街每五分钟就互相叫价一次,人们在你的鼻子底下买进卖出,想做到不为所动是很难的。

——巴菲特

“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巴菲特借用这句古希腊名言向他的孩子们阐述了他的投资观念:将一只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优质股紧紧地握在手中,远胜于把资金投入在目前备受市场期待的概念股上。他认为投资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选择,而如何选择则取决于投资者的心态和观念。

在巴菲特看来,市场上有很多优质股,也有很多被大众看好的潜力股,然而这些股票未必都是自己理想的投资对象。踏踏实实地长期持有一只优秀的股票,比投资那些虽被看好却虚无缥缈的概念股要明智得多。

巴菲特投资股票所选择的却并非股票,而是发行股票的企业本身。他一向看重那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优秀企业,通过尽可能多地收购其股票来对其进行收购。不过,他却从不会在概念股上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由此可见,巴菲特投资股票是非常理性的。

20世纪末,网络股作为一种新兴的股票种类,受到投资者的普遍追捧。人们对这一新兴行业都抱有极大的期待,再加上股票投资专家的肯定和鼓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向了网络股,并且深信不疑地认为其未来的发展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益。由于这些原因,网络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飞速地发展起来,其价格疯狂地膨胀着,进而又吸引了更多原本理性谨慎的投资者也加入其中。

就在几乎所有人都对网络股前景看好的时候,巴菲特却始终保持着远距离审视的态度。尽管网络公司的股价一路上扬,但巴菲特认为它们的财务报表上并没有反映出与之相应的利润收入。因此巴菲特并不认为网络股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而且他认为其泡沫最终必将破灭,他不仅自己不触碰这类股票,还极力劝告自己的股东和朋友,不要对这类没有实际收益的企业投入太多的资金。然而,财富的炫目光芒完全迷惑了人们的眼睛,使他们对巴菲特的劝告充耳不闻。从1999年到2000年的两年时间里,网络股迅速膨胀,而由于始终坚持不投资网络股,巴菲特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他所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股价为每股80000美元,每股收益2000美元,一年后每股收益急剧下降为1000美元。

如此巨大的损失让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非常不满。尽管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向他们表示了真诚的歉意,但是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投资理念,并且更加努力地去市场中寻找那些符合他的投资价值取向的企业,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对网络股进行投资。

21世纪初,网络股迎来了历史上最强劲的上涨,随后则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下跌潮流。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市场上近5万亿美元的投资在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国内的半年生产总值,股票市场很快就陷入了低迷状态,追捧网络股的众多投资者都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就在这时,巴菲特坚持持有的保险行业股票却大幅上涨,仅一年内就为他带来了30多亿美元的巨大收益。

在经历了这场网络股风暴的洗礼之后,巴菲特再次成为股票投资市场的神话。人们纷纷询问他投资成功的秘诀,巴菲特则以“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为例,告诫投资者不要被市场中的那些华而不实的股票所蒙蔽,迷失了自己的投资方向,而只有牢牢地抓住最能给自己带来可靠的利益回报的股票,才能取得投资成功。

巴菲特眼中的股票投资,并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他始终认定投资的对象应当是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而不是股票本身。单纯地对股票进行“低买高卖”的投机操作,表面看来是最迅速、最简单的牟利方式,然而其中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巴菲特始终坚持认同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对投资的定义:投资是经过全面彻底的研究与分析,在确保本金安全的情况下谋取充分回报的行为。并且,他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他对投资定义的理解:

(1)任何能被称为投资的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投资者全面理性的分析的基础上。

市场中往往充斥着各种信息,“内部消息”、“专家意见”等小道消息也极为泛滥,而且很大一部分投资者购买股票的依据就是这些传言。可以说,在这信息泛滥的年代,股票市场要杜绝流言的存在是极为困难的。这些流言的产生本身就有很复杂的背景,有些是一部分投机者出于自身目的而炮制的,有些则是毫无疑义的信口开河,但是其中又有一些可能真的是内部消息外泄。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很难判断的。因此,在以这些流言作为基础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购买股票的行为,都是投机而并非投资。

(2)任何投资行为都是建立在投资者判断能够确保本金安全的基础上的。

众所周知,股票投资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投资者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判断错误而投资失败,从而遭受资金的损失。在这种时候,许多投资者并不正视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没有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只是一味地希望自己能交上好运气,仍然不切实际地期待着股票一买入手中就价格暴涨。显然,这种心态就是纯粹的投机心态。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入市的首要目标是保障资金的安全,其次才是赢利。其实,他提出的投资安全线也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3)任何投资行为都要保证有充分的利益回报。

与近乎赌博的投机行为不同,投资行为要求的结果并非是有可能性,而是要具有确定性。巴菲特认为,对一只股票的内在真实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之后,投资者只有在认为投资该股票不仅能够保障本金的安全,还能带来充分的利益回报时,才能做出投资决策。因为只有这样的投资行为才是真正的投资。

巴菲特的忠告

在股票市场中,很容易感受到投资者热切渴望财富的激情,然而却很少发现有人去真正关心利益回报的确定性。事实上,他们总是倾向于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下来思考自己的投资策略,而这个前提并没有经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或者切实的实践证明。无疑,这对于投资股票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