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2250800000015

第15章 江苏为先(1)

江苏的苏南、苏北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水资源条件不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南富北贫”的差距。苏南水网密布,水势稳定,一直为“鱼米之乡”;而北方却水旱灾害频仍,“盼水水不来,怨水水不去”,只能种一些产量不稳的旱作物。为了统筹苏南苏北的区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江苏就筹划兴建江水北调工程,在长江边建抽水站,以运河干线作基础向苏北送水。这一工程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并为水利部批准。江苏于60年代初实施修建江水北调工程,至今已受益40多年。

江水北调工程是迄今我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效益最明显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江水北调工程的成功证明了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实践,也是东线工程的大模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就是江水北调工程的江都站,所以说,江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水北调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基础。

(第一节)江水北调

江苏于新中国成立后开跨流域调水之先河,形成了目前多级提水、多库调节、江淮沂沭泗多水源互济、供水与排洪防涝相结合的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系统。江苏江水北调工程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条件,逐步向北推进延伸的,在几十年的调度运行中,成绩斐然,为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工程概况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是指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抽水站抽引长江水,通过多级抽水站和输水河道,与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相串联,并可补水入石梁河水库,构成的一个水资源供给系统。该系统范围,东临黄海,南起长江,西至淮河蚌埠,北达南四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以长江水补充淮沂沭泗水水量之不足和协调来水与需水在时空分布上的矛盾,为苏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航运和生态提供水源,并承担苏北地区部分泄洪排涝任务。工程系统既可向西北送水至400~500千米远的徐州市丰县、沛县,也可向东北送水至连云港、东海、赣榆,形成了以灌溉、排涝、通航、盐碱土改良、滩涂开发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用水利项目。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工程包括抽引江水的北调工程和自流引江水的东引工程。北调工程以江都站为起点、京杭大运河为输水骨干河道,经过洪泽湖、骆马湖调蓄,可将江水送到南四湖下级湖,沿途已建成江都、淮安、淮阴、泗阳、刘老涧、皂河、刘山、解台、沿湖等9级抽水泵站(见表1-16),输水行程达400多千米。现状向北调水能力为:第一级抽江400立方米/秒,进洪泽湖160立方米/秒(含高良涧越闸站40立方米/秒),进骆马湖150立方米/秒,出骆马湖到徐州市50~80立方米/秒,可向南四湖下级湖补水30立方米/秒。同时可以通过二河向泗阳站下引洪泽湖水,实现长江、淮河水联合调度向北送水,还可通过淮沭新河向东北部供水200~300立方米/秒,常年输水30~50立方米/秒,实现了跨流域调度、远距离输水的宏伟蓝图,确保连云港市和港口用水。东引工程以三江营和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为引水口门,经新通扬运河、卤汀河、泰东河等向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垦区送水,引水能力715立方米/秒。此外,还可利用通榆河第一期工程送水50立方米/秒到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江水北调工程输水河道情况见表1-17。图1-23为江水北调工程的主河道京杭大运河。

二、决策历程

江苏滨江临海,地处长江、淮河、沂沭泗河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幅大,南丰北枯。苏南雨量充沛,水源丰富;苏北地区从整体上讲,除洪水威胁外,还是个缺水地区,特别是淮北地区和沿海垦区,缺水严重。淮北地区大部分为平原坡地,沿海地区为平原洼地,蓄水条件很差,水资源紧缺。历史上洪泽湖所蓄淮水,主要灌溉东南部里下河和通南地区,淮河年内降雨又往往集中在7、8、9三个月,水多成洪,水少成旱,如果农业大用水时可先用洪泽湖蓄水,腾出库容,接受后来下泄的淮水,但如果淮水不来,苏北就会面临无水可用的窘状,因此就整个苏北地区而言,灌溉无保证。

20世纪50年代中期,江苏省水利厅为解决苏北灌溉问题,先后提出“淮水北调,分淮入沂”和“引江济淮,江水北调”的跨流域调水计划,为解决苏北水源问题提出了战略性目标。

1957年5月,江苏省水利厅编制完成“淮水北调,分淮入沂”

规划,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淮河上中游工情、水情的变化,上游来水日趋减少,苏北地区缺水问题更加突出。淮水可用不可靠,提高洪泽湖蓄水位一时又难以实现,而丰富的长江水却未充分利用。因而江苏省水利厅在1958年《江苏省水利规划提纲》中,提出了“扎根长江,江水北调,引江济淮”的规划。

1959年苏北大旱,正值灌溉大用水期间,淮河断流,洪泽湖干涸,26.7万公顷农田受灾减产,说明依靠淮水发展灌溉,显然是靠不住的,只有江水才能川流不息。这更加促使江苏省集中力量,加快步伐,用扩大抽引江水的办法来解决苏北地区的灌溉水源问题。除自流引江外,考虑在沿江地区建大型电力抽水机站,抽提江水,逐级北上。当初也曾设想在安徽巢湖抽引江水,后决定依靠自己力量扎根长江,江淮水并用,采取抽引江水和自流引江水并举。

江苏省江水北调的构思成形,是基于多年抗旱斗争的实践,旨在解决江苏境内水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性,以开发苏北,发展生产。因此,为了弥补苏北水资源不足,发展苏北经济,江苏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建立了以江水北调工程为主体,多水源并举、诸流域互调互济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三、建设过程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条件,逐步向北推进延伸的。1961年12月,江都一站开工。1969年10月,一站、二站、三站全部建成后,为江水北送淮北打好了基础,但淮安一站还在建设中,江水到不了淮北。1973年冬到1974年春,淮北地区冬旱接春旱,旱情发展很快。面对当时的严重旱情,江苏省水利厅下决心按江水北调规划,在分级抽水的规划点上,突击兴建金湖、蒋坝、淮安、高良涧、杨庄、泗阳、刘老涧、井儿头、芝麻、房山等10处临时抽水站,向洪泽湖、骆马湖补水,并翻水到石梁河水库,以解决淮北地区的水源。虽然这些临时建成的简易抽水站单机流量小、成本大、效率低,只能应急,但它们却为“江水北调”走出一条通畅的道路。经过10多年的改造,这些临时抽水站有的已拆除,有的已改造成永久性的电力抽水站。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新需求,建设商品粮基地,配合解决京杭大运河徐州到扬州段续建工程和徐州电厂建设所需水源,实施京杭大运河补水工程,到1987年实现了江水北调沿京杭大运河线从江边到微山湖边的全线初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建设徐连经济带,实施了江水北调沿线泵站的增容改造,实现了洪泽湖到徐州又一送水线徐洪河的全线通水;为适应沿海经济发展和滩涂开发,实施泰州引江河及与之配套的通榆河,形成了多路引水格局,进一步完善了江水北调系统。

目前,江水北调工程含江都、淮安、淮阴、泗阳、刘老涧、皂河、刘山、解台、沿湖等9个梯级泵站,输水干线长404千米,第九级站沿湖站提水入微山湖能力为32立方米/秒。整个工程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和安装,工程集灌溉、泄洪、排涝、发电、航运、供水、冲淤保港、改善生态环境、改良盐碱地等综合作用于一体,已经实现了全面规划、综合利用、一站多用、一闸多用、一河多用、一水多用的目标。江水北调工程利用过境客水,跨越流域,逐级北上,以丰补枯,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水利条件,是淮河下游治理思想的一个突破,是江苏人民在水利建设上一个重大创举,也是新中国治水史上的一个辉煌业绩。

四、效益显着

苏北平原在历史上是一个洪、涝、旱、渍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调用江水,引江济淮,是解决苏北地区水源不足的根本途径。江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扎根长江、实现江淮沂沭泗统一调度、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工程。自1961年兴建江都一站以来,先后建成了大、中型抽水站14座,装机容量11.5万千瓦,抽引能力已达到400立方米/秒,进洪泽湖200立方米/秒,泗阳北送90立方米/秒,向连云港市区送水15立方米/秒。另外,里下河自流引江水能力已达700立方米/秒,淮沭新河向北调水能力达750立方米/秒,其中淮阴闸以北的淮沭河段为440立方米/秒。江水北调工程的初步建成,为淮北大面积农田改造,里下河、白马湖地区排涝降渍,发展航运,解决工农业和城市用水等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苏北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供水灌溉

江水北调工程提水北送,使京杭大运河沿线及里下河地区66.7万公顷农田,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淮北地区73.3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旱改水。苏北的城市建设和工业企业得到了健康发展,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连云港包括海军舰队曾靠火车运送淡水,江水北调工程发挥效益后,江水、淮水源源不断送达,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为港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早在江水北调工程规划汇报时,周恩来总理曾经非常动情地说:江苏顾全大局,搞水利工程还想到海军,也为海军的饮水解决了后顾之忧,徐州、淮阴等电厂也不再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产。江水北调工程对促进江苏059苏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发挥了显着作用。据统计,1965~2001年,江都站共抽水北送973.1亿立方米,其中1978~2001年,年平均抽江水34.5亿立方米,最多年份抽江水70.6亿立方米。

1988年江苏全省遇大旱,这时正值江水北调工程全线贯通,工程发挥了显着效益,江都站全年抽引江水达50×108立方米,最北端的沿湖站,连同1987年冬提前补水量,共进微山期2×108立方米,因此淮北地区的旱情虽然比1978年重,但徐、淮、连、宿四市水稻栽插面积仍达61.3×108公顷,比1978年多21.2×108公顷,1988年粮食产量仍达92亿千克,是1978年的1.8倍。1994年,淮北又一次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大旱。泗阳站从4月底开机至8月上旬,连续抽水100天,共抽水近8亿立方米。徐州市除用骆马湖水外,又由刘山站抽水4.5亿立方米。江淮水统一调度,既解决了夏熟春灌用水,又保证了徐淮连盐四市76万公顷水稻的及时栽插,为江苏省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