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2250800000018

第18章 东线受水概况(2)

天津市原来由密云水库供水,20世纪80年代初华北大旱,北京供水受到威胁,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专供北京,不再向天津市、河北省供水,当年和第二年天津市就不得不采取引黄救急措施。同时开始抓紧引滦济津工程的建设。1983年引滦济津工程通水后,滦河潘家口水库成为天津市的主要供水水源。

1998~2000年,滦河出现连续枯水年,导致动用潘家口水库的死库容仍不能满足供水,2000年不得以实施引黄济津应急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沧州、衡水、德州市等地的用水,一直靠掠夺性开采地下水来维持,1994年引黄济冀工程通水后,衡水市和071沧州市供水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生态问题仍旧很严重。聊城市虽然有黄河水补给农业,总体上仍是缺水地区。

本区1998年实际供水量12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和引黄水分别为47.4亿立方米和46.4亿立方米,分别占总供水量的39.1%和38.3%,地表水供水量21.1亿立方米,占17.4%。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东线供水范围内,水资源严重不足,海河流域缺水形势尤为严峻,兴办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解决这一地区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三节)社会经济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受水区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五省市。东线工程受水区是北方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区域范围内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据1998年统计资料,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水区内人口约1.18亿,占全国的8%,其中城市人口2790万,城市化率23.6%,人口密度557人/平方千米,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受水区内有天津、济南、徐州、青岛四座特大型城市和连云港、烟台、蚌埠等21座大中城市,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75万亿元。

东线工程受水区及邻近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铝土、石膏等。区内有胜利、华北、大港等油田,有山东兖枣、安徽两淮、江苏徐州等大型煤矿,沿海盐业资源也很丰富,具有发展能源、化工的许多有利条件。而且受水区内交通发达,京沪铁路纵贯南北,陇海、兖新、兖石铁路横穿东西;公路网遍及城乡,近年来高等级公路发展迅速;有以京杭大运河及淮河干流为骨干的内河航线;青岛、烟台、威海、龙口、日照、连云港等港口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海运港口;济南、青岛、徐州等市是我国重要航空港。

江苏苏北地区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744千米,属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是全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受水区水运较为发达,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大部分已达二级航道标准,是沿运河地区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近年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山东半岛目前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地区被认为是继20世纪80年代珠江流域和90年代长江流域的迅速发展后,成为21世纪前10年我国新的经济快速增长区。天津以及附近河北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天津作为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东线工程受水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料作物产区。1998年区内有耕地1.32亿亩,粮食产量为1577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1%。种植业在淮河以南及淮河下游地区以水稻、小麦为主,淮河以北地区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棉花等旱作物为主,山东半岛以小麦、玉米等旱作物为主。但由于淮河、海河流域中低产田比重比较大而且光热条件比较好,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水资源短缺正成为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实施跨流域调水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节)缺水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东线工程受水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产区。其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一、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

(一)城镇生活用水紧张,水质难以保障

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供水区城镇生活用水普遍不足,每遇干旱年,定时、定量供水和排队等水的现象十分严重。如2000年出现的严重干旱,城乡供水全面告急,烟台、威海、济南、淄博、潍坊等城市约400万人饮水极度困难,被迫采取严格的限制供给措施,并大幅度提高水价;天津市在采取减少城市供水量、限制用水和节约用水等一系列措施下,仍不得不采取紧急引黄措施来补水。江苏苏北地区虽处淮河下游,但年均降雨量只有1000毫米,属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地区。徐州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匮乏,城市限时供水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徐州的发展。沿海城市连云港也曾动用火车拉运淡水来缓解缺水的紧张局势。

由于缺少水源,很多城市城镇生活用水主要靠抽取井深为300~500米的深层地下水,不仅难以保障供给,而且水中的氟含量偏高,儿童氟斑牙、成年人氟骨症多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也遭受到了污染,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工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东线工程受水区范围内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起以冶金、能源和采掘、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以及石油化工、化学原料等构成的原材料工业,这些工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从需求和发展的趋势来看,该地区的这些产业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加之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成为该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的“瓶颈”。例如20世纪80年代曾考虑利用大港油田、华北油田及沿海盐业资源和当地工业基础的优势,在天津、沧州一带兴建大型化纤厂、大型碱厂和大型火电厂,均因为水源无法落实而被迫另择他地,影响了区域工业的发展。

东线工程受水区土地平坦,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小麦、玉米、棉花和各种杂粮的生长,是我国粮食和棉花的主产区。但是由于缺水,产量比较低而且很不稳定。鲁北地区由于有黄河水的补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步入了华北农业先进行列,引黄灌区公顷产量达到7500千克,而沧州、衡水市的公顷产量目前还在3000~4500千克徘徊。根据1998年分区统计资料,徒骇马颊河流域平均公顷产量7185千克/公顷,黑龙港运东仅4170千克/公顷,相差近1倍,造成农业低产的主要原因就是水源不足。

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地下水超采严重

徐州及其以北地区地下水大量开采以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甚至造成地面沉降。以海河平原最为严重,其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超采问题,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已达到2.3万平方千米。由于深层地下水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展,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例如,沧州沉降区的最大累计沉降为2089毫米(始于1975年),天津沉降区最大累计沉降为3040毫米(始于1959年)。山东莱州湾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还造成海水入侵,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地下水超采使得地下水面临枯竭的危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则将给当地供水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后果难以想象。

(二)水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迅速上升,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或间接地被排入河道,不仅破坏了水源,也污染了环境。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淮河和海河流域75%以上的河道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更为严重的是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被农田灌溉引用,污水渗入地下或用于灌溉,对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2003年淮河流域生活污水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已达63%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80%以上。

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截至2004年5月,沿淮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动工率仅为42.2%,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整个海河流域1万千米的河长中,已经有75%受到污染,污染比例高居全国七大江河首位。海河南系已经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许多河道要么干涸无水,要么有水却呈酱油色,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水环境恶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忧。

徐州及其以北地区面临着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体污染、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在积极采取节水措施和相继建设引滦入津及引黄、引江等供水工程情况下,对局部地区水资源不足虽起到缓解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缺水的局面。因此,在进一步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东线工程已十分必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