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2250800000021

第21章 调水对江苏的影响(1)

江苏既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受水区。东线工程对于江苏意义重大。江苏的淮北地区是江苏的主要缺水地区,江水北调工程为江苏苏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江水北调工程的供水保证率仍然较低,仅在50%左右,在大旱时期苏北地区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得到很好保证,这对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个潜在的隐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将直接保证苏北地区的水资源供给,促进江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改善沿线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一节)经济影响

水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水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补充了江苏苏北地区缺乏的水资源,会对苏北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将从根本上优化受水区供水条件,改善投资条件,促进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工农业的发展,保障受水区乃至江苏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对供水的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江苏省原有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北延伸,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干线和分干线,逐级提水北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目前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向北调水能力为:第一级抽引江水400立方米/秒,进洪泽湖200立方米/秒(含淮阴二站80立方米/秒),进骆马湖150立方米/秒,出骆马湖到徐州市50~80立方米/秒,可向南四湖下级湖补水20立方米/秒,同时可以通过二河向泗阳站下引洪泽湖水,实现江、淮水联合调度,扣除损失水量后,多年平均净供水量126.80亿立方米,其中江苏114.45亿立方米、安徽12.35亿立方米,还可通过淮沭新河向东北部供水200~300立方米/秒,常年输水30~50立方米/秒,确保连云港市和港口用水。现有的江水北调工程和当地水源到2010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141.12亿立方米,其中抽引江水量49.65亿立方米。

根据规划,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完工后,扣除水量损失后,多年平均净供水量166.03亿立方米,包括江苏133.70亿立方米,安徽15.52亿立方米,山东16.8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竣工后江苏省增供水量19.25亿立方米,二期和三期工程建成后江苏省增供水量分别为22.1亿立方米和28.2亿立方米,供水能力显着增强。目前江水北调工程的供水保证率较低,仅在50%左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将增加江苏省现有工程的供水能力,减少缺水量,尤其是用水高峰期的缺水量,提高江苏省的用水水平和供水保证率,特别是农业的灌溉保证率,是对江水北调工程的完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竣工后,长江-洪泽湖段的农业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其他地区供水保证率也可以达到80%,比现状提高20%~30%,工业用水也将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对防洪排涝的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连通作为调蓄水库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过黄河后进入京杭大运河的卫运河、南运河到天津,其90%的输水渠道是在利用现有河道和湖泊的基础上修建的。这些河道和湖泊大部分属于淮河水利体系,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余年的持续治理和开发利用,已经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排涝作用,是治理淮河“蓄泄兼筹”方针的成功实践。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新建、改建或扩建原有水利工程,疏浚、扩挖现有的输水河流、湖泊,无疑将增强这些河湖防洪排涝的能力。新建泵站主要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三百年一遇校核,改造泵站主要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按其级别参照《泵站设计规范》确定,其他建筑物按不低于所处河段或湖泊堤坝的现有和规划防洪标准设计。

例如洪泽湖是淮河中游的调蓄水库,承接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千米的来水,担负着拦蓄洪水、调节径流的作用,现状汛期限制水位12.5米(废黄河高程,下同),汛后为满足调节江苏江水北调的任务,蓄水位13.0米,相应调节库容23.10亿立方米,蓄水面积近1700平方千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拟将洪泽湖汛后蓄水位由13.0米提高到13.5米,可增加调蓄库容8.25亿立方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洪泽湖的防洪排涝能力。

初步估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二期所建泵站可结合面上排涝,可增加排涝面积680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716万亩),可使其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防洪排涝效益显着。

三、对水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而水是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组成各个子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水又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调水是对水循环进行控制的工程措施,人们利用调水和改变水循环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要,达到水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因此水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水环境是保护人们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条件。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及其支流的水环境现状较差,根据流域水功能区划及调水治污规划要求,南水北调输水干线及其支流的水质必须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明显好于受水区的水质。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将对输水沿线及其主091要支流的水环境有极大的改善作用。

(一)改善沿线城市水环境

随着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许多地区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输水干线京杭大运河城市段有机污染严重,多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按照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应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要求,东线工程通水后将有大量优质水源不断补充到这些地区,增加了水循环,增强了水体的流动性,沿线水质将得到较大改善,水环境的质量将会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为体现“三先三后”原则,实现调水水质保护目标,各地加大了污水处理的力度,污水处理率有了较大提高。今后的污染治理工作应以水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为依据,对河道环境容量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入河排污口调整、城市和工业废水治理、必要的导流截污工程等水污染控制方案,给出总量控制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评估水污染治理工程效果,有效控制污染,改善水环境。

良好的城市水环境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环境质量,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因此应该把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在符合环境生态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

(二)增加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淮河以北地区河流在枯水季节基本处于断流或干涸的状态,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许多河流基本无水环境容量可言,即使是南水北调东线范围内最大的洪泽湖,在2001年淮河流域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也曾出现水位降至10.52米(死水位)以下,湖面萎缩至381平方千米、蓄水量不足1.4亿立方米,比正常蓄水量减少九成以上,大部分湖底裸露、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情况。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以后,长江优质水将源源不断地输入各用水区,蓄水湖泊水位普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换水频繁,换水率将明显提高,可有效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由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输水干线受水区河道的基本流态、基本功能得以恢复,自净能力增强,水环境承载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图2-5和图2-6为南水北调建设前后三阳河的对比。

四、对工业的影响

江苏省委提出全省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了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步伐,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举措,实施“东陇海线产业带”“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产业带”以及“沿江产业带”建设,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程度,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苏北振兴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及《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果,预计到2010年,江苏南水北调受水区五市GDP比2000年要增长1.5倍以上,GDP总量达到2298亿元,尤其是电力工业装机容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根据《江苏省电力规划》资料,2010年五市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1211万千瓦,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为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证,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改善苏北地区链接资料093的投资环境、工农业发展条件及生态环境。一些受水资源短缺限制的耗水工业将得到发展,如矿产采掘业、冶金、能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以及纺织、非金属工业、化学原料等构成的原材料工业将得到发展。由于调水后工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增加,将促进一些规模较小、耗水大、污染大的企业进行重组,形成一些规模巨大的符合经济需要的工业企业,实现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工业部门的扩张与发展,在解决一部分城市人员就业的同时,也会吸引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

五、对农业的影响

由于缺少水资源和工业长期挤占农业用水,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始终存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给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水资源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生产的用水条件,促进地区农业稳定发展,实现地区的农业结构从以种植业向林、牧、副、渔等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一)保证苏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江水北调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对苏北地区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保了苏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安全。淮北地区过去农业生产一直低而不稳定,长期靠吃国家的返销粮,水稻面积只有200多万亩,粮食产量只有150万吨。江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到1999年水稻面积发展到46.7万~66.7万公顷,粮食产量1989年达到1200万吨,彻底扭转了历史上“南粮北调”的局面。但由于苏北地区整体缺水,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将改变这种情况。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向江苏省增供农业用水5.56亿立方米(采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受水区农业供水价格研究》成果),可使低保证率的缺水农田得到有效灌溉,并可在水资源较丰沛地区适当发展新的灌溉面积,为保证粮食生产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条件,推动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图2-7为南水北调东线江苏高邮灌区。

(二)促进苏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江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苏北地区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从以种植业为主向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以徐州市为例,江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促进了梯级河网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引、排、调蓄能力,实现向废黄河、大沙河排水,为河道、滩地的综合整治开发创造了条件。徐州市的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和渔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丰县、沛县先后建成包括大沙河果园在内的3万公顷优质红富士苹果基地,邳州、新沂两市1.67万公顷银杏、板栗生产基地,以废黄河沿线为主的牛蒡、山药、芦笋、薹干等1万公顷特种蔬菜生产基地和6666.7公顷甲鱼、螃蟹、牛蛙、珍珠等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1998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4.7万公顷,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2%提高到1998年的39.1%,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水价机制改革的深入和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将会进一步促进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使受水区的水资源配置更加趋于合理,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六、对交通航运的影响

内河航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运输方式。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少、投资少、占地少、成本低、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在煤、矿、油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具有独到优势。但我国大部分河道尚未形成相互沟通的航道网,远未发挥其运输潜力。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的旧道输水,同时对京杭大运河加以整治,使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恢复生机。

京杭大运河历来就是贯通我国南北的“黄金水道”,尤其是苏北段,是标准的四级航道,承担着大量的航运任务,煤炭、水泥、黄沙和其他大量的建材都是通过这条线路运输的。另外,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邵伯湖等沿线调蓄湖泊都是重要的航道,经洪泽湖还可直通淮河。这些航道之所以一直繁盛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益于江苏省的江水北调工程。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和京杭大运河水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复线船闸的改造,调水与航运相结合,使东线的调水量从现在的30亿立方米扩大到130亿~170亿立方米,改善了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条件,提高了航运能力,航运的保证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两条人工运河与京广、京九、京沪等铁路相辅相成,使南北交通更加方便,东线一期工程完成后,扬州至济宁段可全年通航,可为南北物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虽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改善了苏北地区交通航运条件,为通航水位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梯级河道的水情,抬高了水位,增大了流速,对航运设施和船舶航运安全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通过加强运营管理,可以克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发挥工程的效益。

七、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游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游客的满意程度与旅游区经营状况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将会提高环境的质量,促进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给地方带来收入,还可为周围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总产值,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会起到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