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日不落帝国
22509800000073

第73章 三进宫

果不出李璥所料,仅仅一天之后,便有宦官再次前来王府宣召。

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不用李璥开口,那宦官便一五一十的将朝堂上发生的一切,告知李璥。

李璥也不含糊,随手一伸,一张一千股的香水股份契书,便塞到了宦官的手中。

那宦官微微一瞥,顿时眉开眼笑,不住的点头哈腰,态度更显恭敬了。

提前预知了朝堂上的事,李璥一路之上,便想好了对策。

第三次进入宣政殿,拜见圣人之后。

李隆基含笑着看着李璥,“汴王好本事,短短数日,便豪取近千万贯之财,怕是这天下无人能出其右者啊。“

众臣出奇般的没有一点杂音,齐齐附和赞美,只把李璥夸成财神下凡,为大唐繁盛添砖加瓦。

李璥可没有被这些不值钱的赞美蒙蔽了,心下嗤笑不已,一个个的怕是又眼红了,开始打起自己的主意。

“陛下与诸公实在是谬赞了,小子岂有那等本事?”李璥苦笑道,“此次展销会所筹集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商贾们从钱庄借出的钱,本质上还是钱庄的钱。小子如今所得可称之为虚钱,而非实利。”

“虚钱?这是何解?”众人闻言,皆是一脸茫然。李隆基当即眉头微皱,紧张的问道。

李璥如实答道:“如今臣所筹集的钱,多为商贾借贷之钱。而臣名下新设产业,尚在规划筹建当中,并无任何收益。”

“也就是说,商贾们投入的钱是有风险的,一旦臣的新产业无法建成,或是无法产生收益,那这些钱便等于打水漂了。”

“商贾一旦亏本,则无法还清钱庄贷款。而钱庄没有贷款利息的收入,便无法支付存款的利息,如此循环下去,钱庄亦会随之崩溃。故现如今筹集的这些钱,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算不得实利。”

“唯有将这些钱投入建设工坊,扩大产量,实现盈利,才能逐步还清贷款,确保钱庄可续运作。如此,这些钱才能转化为实钱,真正的落袋为安。”

一通解释后,众人这才明白了一些金融之道,原本想要夺利的心思,也慢慢的变淡了。

不是他们突然佛系了,不想吃肉。而是这代价太大了,他们可是在钱庄投入了大笔资金在里面,可不敢有丝毫损失。

更何况,在场绝大部分人背后,都有一些商号,都买了汴王旗下那些新产业的股份。若是动了这笔钱,那他们的商号岂不是亏大发了?

这样的双重损失,谁也受不了啊。

这样想着,许多人渐渐回过味来。

咦,不对啊!又是钱庄,又是新产业,汴王莫不是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将众人的利益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嘶!若真是如此,那汴王也太妖孽了吧?

小小年纪,便将人心看得如此透彻,连他们这一众人精也给套路了。

想通了这一点,众人顿时又气又笑,气的是汴王竟然敢算计他们,此事若是传出去,岂不为天下笑柄:笑的是,汴王还算识大体,有好处的事也没忘了捎上他们一起发财,孺子可教也。

李隆基作为最大的人精,焉能没有想到这点。他深深的看着李璥,“汴王,此事你有几成把握?”

李璥信心满满的说道:“启禀陛下,臣有十成把握。”

“你那些新产业,不错。特别是煤炭,水泥还有纸印,听说是涉及国计民生之物,堪比盐铁?”

“回禀陛下,此三者确实作用极大。“李璥正色道,”煤炭可使天下人免于受冻,并提升冶炼燃料之效。水泥可修路筑墙,坚不可摧,实乃强权利兵之物。纸印上能使政令通畅,下可广宣教化,利国利民,遗泽千古。“

“嗯,你倒是不藏私,此三物既有如此效用,你就不怕朝廷据为己有?”

“若朝廷想要,臣自然双手奉上,绝无二话。”李璥抬起头,环视众人一眼,“然此三物制作并不复杂,假以时日必为人所知。臣以为,以其朝廷收为官营,还不如下放民间,只需所取商税,所得并不比官营所得差。”

众人闻言,不由思考起来。若是官营,便需耗时耗力耗钱,前期投入肯定十分庞大。以目前朝廷抓襟见肘的财政,哪里掏得出那么多钱来?

可没有钱扩大产量,那工坊的盈利便遥遥无期。从钱庄贷款?别逗了,钱庄才刚开始运营,资金本就不充裕,借贷民间还稍显不足,哪里经得起朝廷这吞金兽的鲸吞?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一旦民间获得制作方法,定然会私自生产,不法销售。

在如此暴利之下,抓肯定是抓不完的。连盐铁都没办法禁绝走私,这三种产业,又如何禁绝得了?

还不如像汴王所言,下放民间,朝廷只管从中抽税,不用付出多少成本,便能赚取大量的税钱,既合法度又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场大多数人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自己背后的商号,可是投了大笔资金在这三大产业中,若是收归官营,那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毕竟,官营得利的是朝廷,私营得利的是自己啊。

得,又被汴王这小子算计到了,现在想不支持他都不行。

众人满脸不情愿,也不得不站出来附和道:“陛下,汴王此言有理,如今国库尚不丰盈,怕是支撑不起这三大产业的扩张。为今之计,只能下放民间经营,朝廷收取商税,方为上策。”

李隆基双目微眯,笑道:“诸位爱卿既然都认可此策,那便如此办理吧。”

随后望向李璥,淡笑道:“汴王,这些新奇的物件,便是你说的,用科学之道制作出来的?”

李璥当即精神一震,“启禀陛下,是的。臣在王府之中,招揽了一批能工巧匠,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目前算是初见成效,成了几样可用之物。”

“嗯,不错。“李隆基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朕便从少府中调拨一批能工巧匠,协助你研究科学吧。“

李璥哪里敢拒绝,当即拜道:“臣多谢陛下恩赐,定不负陛下所望。”

说着,又抬起头,一脸难为情,“陛下,臣有一不情之请,还望陛下恩准。”

李隆基眉头微扬,“哦,你且说说看。”

“臣想正式建立一座科学之道的研究之所,还望陛下能够赐名。”李璥羞涩道。

李隆基闻言,忍不住哈哈大笑,随即略微一沉吟,当即点头道:“《礼记.大学》篇云,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既如此,朕便赐其名为格物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