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2252000000021

第21章 辜鸿铭讲国学——春秋大义(1)

辜鸿铭(1857—1928)

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名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字汤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与英、德、法、意等近十一年。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清末时,他曾官至外务部郎中,擢左丞。民国初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一生愚忠清室,至死不剪头上小辫,为人所笑。

在近代,辜鸿铭以“古怪”著称于世。敬之者如林语堂誉之为“怪杰”,鄙之者如胡适之称他为“怪物”。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是最早将《论语》、《中庸》、《大学》等经学著作译成英文的人。他以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在古老的东方理论中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等西方哲学家有启发性的妙语。后来又写作了《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在西学东渐的大趋势中力挽狂澜,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普遍适用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1917年,辜鸿铭受蔡元培邀请在北大教授英国文学,成为最后一个“蓄辫子”的教授。作为一个守旧派,他自然成为西化主义分子的死对头,胡适、陈独秀等人也把守旧的辜鸿铭立为论战的靶子。1923年,蔡元培辞职后,辜鸿铭也离开了北大,因为此时的北大已经不是他能容身之处了。随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前往日本讲学,并在日本引起了轰动,造成了一时的“辜鸿铭热”。1928年4月30日,潦倒的辜鸿铭在北京病故,结束了他奇异的一生。

《中国人的精神》于1915年出版,为英文作品。在书中,作者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我们在这里选择的是辜鸿铭先生在北京东方学会上宣讲的论文,以作者自己的语言,精准地反映了其核心的思想。

中国人的精神——一篇在北京东方学会上宣讲的论文

承蒙你们的允许,首先我要说明一下今天下午我计划论述的东西。我论文的主题是“中国人的精神”,这并不单单意味着仅仅论及中国人的性格抑或特性。关于中国人的特性,之前早已有了非常多的描述,但是,我想你们能够认同我的看法,这些描述抑或说是关于中国人特性的例举,迄今还没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关于中国人内在本质的图画。除此之外,当我们言及中国人的性格抑或特性的时候,要将其抽象概括是不可能的。正如你们所知的那般,中国北方人的性格和中国南方人的性格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如德国人的性格和意大利人的性格不同一样。

我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指中国人生存所凭借的东西,即一种在心灵、性情以及情感上具有本民族独特性的东西,它让中国人得以和其他任何民族有所区别,尤其是和现代的欧洲人以及美国人区别开来。或许在我这个论述的主题上,能够最好地将我的意旨表达出来的是:中国的人性类型,或者用更清晰精简的话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真正的中国人。

那么,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呢?对此,我敢确定,你们能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论题。对现在来说更是如此,当我们从如今中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切来看,中国的人性类型,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中国人,正在面临着消失的境地,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种新的人性类型,即进步中的抑或现代化的中国人。实际上,我提议,在真正的中国人、古老的中国人性类型完全从这个世界消亡之前,我们应当最后将其考察一番,看一下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有机的特殊的东西,而正是这种东西让真正的中国人得以和其他民族有如此的不同,并且和我们在如今中国看见的新型的中国人有所区别。

在我看来,首先,在古老的中国人性类型中,首先能够打动你们的是,那里面没有一点野蛮、残酷以及暴力的东西。借用一个用来形容动物的术语来表达,我们可以这么说:真正的中国人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命。我认为,一个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人和欧洲社会同一个阶层的人相比,更少一些动物性,也就是德国人所谓的“蛮性”。实际上,我认为,概括中国的人性类型带给你印象的那个词,便是“gentle”(即温和)。这里我所说的温和不是指天性软弱抑或软弱温顺。对于“中国人的顺从”,已故的麦嘉温博士说过,“不是绝望的、阉割了的人的那种顺从”。实际上,我所说的“温和”是指没有那种生硬、粗糙、野蛮以及暴虐,也就是不具有任何让你感到震惊的东西。也可以这么说,在真正的中国人性类型中有这么一种特质:从容、镇定以及历经磨炼之后的成熟,犹如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属。甚至可以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身体上抑或道德上存在的缺憾,即使不能够补救,也能够被他身上那种温和的品质淡化。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粗鲁,但这粗鲁中并不存在下流。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丑陋,但这丑陋中并不存在丑恶。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粗俗,但这粗俗中并不存在放肆嚣张。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迟钝,但这迟钝中并不存在愚蠢。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圆滑,但这圆滑中并不存在阴险。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即使在那些真正的中国人的身体、心灵以及性格中存在的毛病和缺点中,也不会有那些让你为之厌恶的地方。在中国旧式学校中,甚至在最下等的真正的中国人中,你也很难找到一个让你十分厌恶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中国的人性类型带给你的整体印象便是温和,那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温和。当你对这种真正的中国人身上存在的不易言表的温和品质进行分析时,你会看到那是同情和智能这两种东西相结合得到的产物。我曾经将中国的人性类型和驯化动物相比,那么,是什么让驯化动物和野生动物如此不同呢?在那些驯化动物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某种人类所特有的东西。而这种区别于动物的人类特性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智能。驯化动物的智能并非是聪明才智,也不是那种通过推理而得来的理智。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比如说狐狸的聪明,让其知道去哪儿能够找到小鸡吃。狐狸这种天生的智能是一切野生动物都具有的。可是,驯化动物身上具有的某种可以称为人类智能的东西,大大不同于狐狸抑或任何动物的智能。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天生,而是源自同情和一种依恋。纯种的阿拉伯马之所以可以明白它的英国主人的意图,不是由于它学过英语语法抑或它天生知晓英文,而是由于它对主人有着生就的爱和依恋。而这正是我所谓的人类智慧,它明显区别于狐狸以及其他动物的聪明。而驯化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区别正在于是否具有这种人类品质。同样的道理,我要说明的,正是这种同情的智慧所予以中国的人性类型、真正的中国人难以形容的温和。

我曾经在某处读到一位外国朋友的评论,他在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国家都住过。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发觉在日本居住的日子越久,就越对日本人感到厌烦;而在中国居住的日子越久,却越发喜欢起中国人来。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不是真实我不知道。但是我认为,只要是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能同我一般赞同这种对中国人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外国人居住在中国的日子越久,那种可以称之为中国味的情感倾向就会越多。尽管他们(中国人)不怎么注意卫生和讲究生活,尽管他们的思想及性格中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他们身上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东西,这种东西让他们获得了其他民族都无法获得的外国人的喜欢。我将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称之为温和,如果不加以正名,外国人心中便会将其误以为中国人身体以及道德上固有的缺陷,也即温顺与懦弱。就像我试图向你们表述的这样,那种温和便源自于被我称为的同情或真正的人类智慧,这种真正的人类智慧既非来自后天的推理也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一种同情,或者说是一种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这种同情的力量是源于什么秘密呢?

在这儿,我冒昧给出一个中国人同情的力量的秘密是什么的回答,如若你愿意,也可将它称作一个假设,下面就是我的解释。中国人之所以具备这种力量——这种源于同情的巨大力量,是由于他们彻底,或者说几乎是彻底在用心灵生活。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完全是一种对生活的感觉,它既非那种来自身体器官的感觉意义上的感觉,也非你所想象的那种来自神经系统的激情意义上的感觉,而是源于我们天性最深处也就是心灵的激情,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类情爱意义上的感觉。实际上我是想说,真正的中国人生活在心灵和情感之中,这种生活可能让他变得更加超脱,甚至超脱于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物质和灵魂所构成的世界上所必需的条件之外。这便很好地解释了中国人对诸如恶劣环境或不甚讲究这类物质上不便的漠然了。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此处要论述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人具备同情心的力量,是由于他们彻底生活在心灵或者说是人类情感之中。首先我给你们看两个实例,解释一下我所谓的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含义。第一个例子是: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认识我在武昌的一个老朋友兼老同事梁敦彦先生,他曾做过北京的外务部长。梁先生对我说,在他首次接到汉口海关道台任命的时候,他渴望以及追求清朝大员的官职和顶戴花翎。他很欣然接受这道任命,不是由于他喜欢顶戴花翎,也不是由于他会因此而享有富贵荣华(而在武昌时我们都十分贫穷),而是因为他所受到的提拔能够让他远在广东的老母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便是我所谓的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心灵、情感抑或说是人类之爱中的含义。

我要列举的另外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我的一个身在海关的苏格兰朋友对我说过,他曾有一个中国仆人,这个人是一个标准的流氓,他说谎、敲诈并且赌博。可是,当我的这位朋友在一个荒僻的渡口由于伤寒发作而病倒的时候,身旁并无其他外国朋友的照料,照顾他的正是这个中国仆人,这个平日里糟糕的流氓,并且比他能想到的关系最好的密友和亲戚的照料还要细微周到。实际上,我认为,《圣经》里用来描述一个女人的话也可以用来形容这个中国仆人,以及其他大部分中国人:“要对他们多一些宽恕,因为他们的爱心也更多一些。”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看见并知晓中国人的品性以及性格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他的心已经被他们打动,这正是由于中国人富有爱心,或者像我所说的,他们生活在一种心灵、情感抑或人类之爱中。

在我看来,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这条线索:中国人的同情心,而恰恰是这种同情的力量予以真正的中国人同情理解并获得真正的人类智慧,这就是让他们具备如此难以形容的温和的秘密。再让我们来对这一线索或者说是假设进行验证。让我们看一下用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心灵之中这条线索能否对我在上面所给出的两个例子那样的事实给出解释,同时,还可以解释我们在中国人真实生活中所看见的那些普遍性特征。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国的语言。因为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心灵之中,故此我认为,中国的语言也属于一种心灵语言。众所周知,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里面,孩子以及还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学习起汉语来十分容易,和成人以及接受过教育的人相比,难度要小很多。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孩子以及没有接受教育的人,是在用心灵语言来进行思考和说话,而那些接受过教育的人,尤其是接受过欧洲现代知识的教育的人,是在用头脑或者说知识语言来进行思考和说话。实际上,受过教育的外国人之所以认为学习汉语十分困难,原因就在于他们受过太多的教育,受过太多知性以及科学的教育。而那些对天国的描述,我们也可将其用作对中国的语言的描述:“除非你变成了小孩子,否则你便不可能了解。”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中国人生活当中的另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有让人惊叹的记忆力。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秘密?秘密就是:中国人是在用心灵而非头脑来记事情。心灵具备善解人意的力量,用心灵记事能起到如胶似漆的作用,比那些枯燥的用头脑抑或知性的记事方法更能有效地记住和保存事情。比如,我们所有的人,当我们还是孩童时,在学习中所能记住事情的能力要远远胜于我们成年以后所记住事情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是一样的。作为孩子,同中国人一样,我们是在用心灵而非头脑去记住事情。

紧接着,我们再来考察中国人生活中另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事实,也就是他们的礼数。人们常常评价说,中国人十分讲究礼数。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礼数的本质呢?那便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之所以有礼数,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种心灵之中,他们洞悉自己的感受,因此也容易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中国人的礼数,虽不像日本人那么周全,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这是由于它是一种(正如法国人所完美表达的)心灵上的“礼数”。不同的是,日本人虽然礼数周全,却让人感到不那么舒服,而我也听一些外国朋友说到对这种礼数感到厌烦,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经过排练的礼数,及那种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来学习的礼数。这不同于那种直接源于心灵的自发的礼数。实际上,日本的礼貌就像是没有香味的花朵,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数则有一种芬芳,一种源自心灵的名贵膏油的芳香。

最后,我们来考察一下中国人的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缺乏精确性,亚瑟·史密斯正是因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特征而名声大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缺乏精确性呢?我还是认为,原因是中国人生活在心灵当中。在心灵上,精细和敏感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它和那些坚硬的、僵化的、精密的仪器般的头脑或者理智不同。像用头脑或者理性一般,用心灵也做出那样稳定、严格的思考是不可能的。至少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实际上,中国人用的毛笔,那种质地柔软的刷子,可以用作标记中国人心灵的符号。它原本是很难用于书写和绘画,但是一旦你掌握了它的用法,你便能够用它以一种硬钢笔所无法企及的美妙和优雅去进行书写和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