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者
李斯渴望寻找到自己的平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嬴政也渴望寻找到出色的人才,为秦国出谋划策。李斯与嬴政的目标在这里找到了契合点,他们都希望秦国变得强大。
李斯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他认为,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势力最弱,疆域最小,又处于各强国之间,战争不断。韩国就像是挡在秦国前进的一块盾牌,为其他国家作为缓冲地带,牵制了秦国的进攻的步伐。如果不首先把韩国铲除,秦国就难以突破。所以,应当先取韩以恐他国。
嬴政最终同意了李斯的意见。
韩国如惊弓之鸟,惊慌失措,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听说嬴政喜欢大学者韩非的学说,韩国再次把自己的精英分子送进了秦国的怀抱。
【韩非】
韩非,是韩王室的公子,也是李斯的同门同学,曾经在齐国稷下学宫与李斯一起跟随荀子修学。他出生在韩王室,拥有优越的教育资源条件,自幼饱读诗书。他是典型的学霸,书籍上的理论知识经过他头脑里转一圈,马上就可以消化,成为他自己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强。
作为一名贵族公子,韩非并没有像其他公子那样,圈养一大堆食客,整日谈天论地、花天酒地,如魏无忌。他不喜欢这种熙熙攘攘的生活。他喜欢阅读,喜欢在静谧的深夜里挑灯阅卷,思考人世间的繁华与落寞,思考人性的丑陋与邪恶。
他注定是孤独的。
但很遗憾的是,韩非有个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口吃,说话结结巴巴。周围的人都笑话他,这更是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改变了他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都是邪恶的)。更令他伤痛的是,对于一名学者辩士,这个缺点是致命的。因为在这个纵横交错的战争年代,一名辩士需要伶俐的口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政治纲领,以便打动他人,听取自己的意见。口吃意味着脑海里的很多知识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才华无法实施。
韩非并没有自甘堕落,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转而以笔代言,继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选择了书斋。在无数个寂静和孤独的夜晚,他用刀笔一划一划的刻出他的思想,10多万字,划出人类思想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虽然韩非的口才没办法影响当时的君王,但他的著作却影响了很多人,嬴政就是其中之一。
嬴政很喜欢阅读韩非的著作,因为里面论述的治理国家的技术与秦国的施政理念非常契合,比如要以法治国,强化君权等等。(其实,凡是治理国家的书籍,凡是对秦国发展有利的思想,嬴政都感兴趣。)
韩非认为,君主必须要牢牢掌握住刑赏的权力。因为只有这样,群臣才会害怕他。如果权力下放到臣子手上,那么全国民众就只会害怕群众,而轻视君主。民众就会背离君主,而归附权臣。(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
君主不要暴露自己的欲望和意图,要不然臣子就会伪装自己,隐藏自己的本性,以迎合君主。(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我雕琢。)韩非的这些权术理论,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中国人。
韩非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说服秦王室,停止对韩国的侵略。他向嬴政建议,韩国已经向秦国称臣纳贡30多年,一直把秦国当成主子,经常协助秦国攻击他国,韩国就像是秦国的郡县。秦国不应该攻击韩国,而首先应该攻击赵国。因为赵国才是秦国最大的敌人,只要赵国被解决,其他一切将迎刃而解。
在先攻韩还是先攻赵的问题上,李斯的看法与韩非不一样。李斯完全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要对秦国为利,其他问题可以不必考虑;而韩非还必须要考虑韩国的利益,他要找到秦国与韩国利益的契合点。
李斯明白,在学术的道路上,自己远远比不上韩非。因为韩非出生在韩王室,条件优越,自幼就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学术典籍,以及各类官方公文资料,很多甚至是世人闻所未闻的。而李斯出生平凡,半路出家,阅读量没有韩非多,对学术典籍的理解也不够韩非透彻。
李斯很早就明白自身的不足,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很勤奋努力。由于过早接触到社会的人情冷暖,所以李斯更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社会阅历结合起来,这是其他同学无法比及的,也是韩非所欠缺的。
别人学习,可能是把书本的一字一词都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书本的知识却半知半解,最终导致本本主义。而李斯不一样,他没有死记硬背,他可能记不起书本的语句,但是他理解书本的内容,并且能够内化于心,结合实际,运用于实践。
沉浸在书斋钻研学术,并不是李斯的目标,那不是他追求的方向。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他追求的是权力,学术只是手段,只是平台。他的目的性很强,
韩非很有才华,明白很多道理。如果仅仅通过韩非的著作去了解韩非,一定会认为韩非是个心狠手辣的主儿。因为韩非对人性和权力的分析,冷峻而近乎苛酷。
他可以站在君王的角度,去谋划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方案。这些方案甚至可以是带有欺诈性质的,所谓的愚民政策。但其实,韩非本人是个很纯品的学者。他看待这些国家问题,完全是站在学术的角度去思考、去探讨。因为他没有像李斯那样丰富的从政经验。
他在处理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时,则完完全全是纯真无邪。他可以剖心置腹的跟嬴政探讨治理国家的问题,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言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的危险。(所以,后来的司马迁才会说韩非“知说之难,而不能自脱”。)
韩非说,如果进说者和君主议论大臣,就会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拉关系;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搞试探。
韩非的这些理论让秦国的官员出一身冷汗,因为他们担心的正是韩非会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李斯作为韩非的同门同学,共事这么多年,当然也知道韩非的厉害。
最终,韩非没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他被关进了秦国的大牢。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因为在牢狱中的他被秦国官员毒害,据说是李斯下令。但他的思想却永不磨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韩非就是教你诈)。
嬴政当然看得出韩非是位人才,但嬴政也明白韩非的理论过于阴暗。这些理论可看破但不可说破,可以在背地说,但却不可明言,就像魔术被揭穿就没有意义了。君主必须要隐藏自己的喜好,嬴政当然不可能公开表态支持韩非,或者有倾向韩非的表示,因为这些理论会影响到君臣的关系。对于韩非的死,嬴政感到很惋惜,但也无可奈何。
郑国和韩非都没能够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没能够阻止秦国侵略的步伐。很快,韩国就被秦国歼灭,韩国君主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