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未采纳岳飞的意见,对淮西军政变下达了命令。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郦琼不服,煽动将士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吕祉等人,带领四万将士并胁迫十万百姓投降了刘豫的伪齐政权,史称“淮西兵变”。这件兵变是南宋开国以来最大的兵变,远比苗刘兵变还要严重,致使江淮重地防守空虚。如果这个时候金军南下,南宋该如何招架?岳飞言中了这件事,对宋高宗来说又对他多了一层反感。预判这东西有利有弊,如果利于领导利益,大家其乐融融;如果损伤了领导的利益,必然招来怨恨。虽然事件的走向大家可能有所预判,但谁让你个乌鸦嘴说了出来,岳飞成了宋高宗心理伤疤的替罪羊。面对严峻的局面,宋高宗不得已在又恨又怨的情况下起复岳飞。从这点上来看,岳飞辞职的以退为进、四两拨千斤算是成功了,他打赢了大领导,但也在命运节点上埋下了雷管。
宋高宗下诏起复岳飞,岳大帅力辞,说什么也不回去。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古代中国有“劝进”的过程,皇帝登基或者谁当老大时,当事人要发表一通才能不济的谦虚论调,经过三次推让,然后登上总瓢把子的座位。刚开始宋高宗也是这么认为的,哪知道岳飞不给面子。宋高宗见朝廷官员不好使,则派岳飞幕僚去劝说,并且下达了死命令,如果岳飞不回来,你也别回来了。经过了六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岳飞迫于无奈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上表待罪。宋高宗对他说了一番耐人深思的话“: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续资治通鉴》)“犯吾法者,惟有剑耳”,这句话背后的火药味想必岳飞可以嗅到。岳飞感到损了皇帝面子,所以上任后建议提兵征讨郦琼,顺天道,固人心。岳爷爷能惹事也能干活,一上来就要来场血雨腥风,皇帝大喜,江山社稷靠你了,有这份心就行了。诏岳飞驻师江州,为淮浙后援。最后总算落得圆满,岳飞为他的乌鸦嘴埋了单,君臣勉强握手言和,谁也没撕破脸。然而,就在同年十月份发生了一件事,令宋高宗对岳飞动了杀机。
4.“二把手”的敏感禁区
就在同年十月份,岳飞非常莽撞地向宋高宗提出立储问题。关系刚刚得到修复的君臣二人,忽然间裂痕更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前宋高宗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还仅仅停留在警告的层面,而这一次完全不对味儿了。宋高宗阴沉个脸说:“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岳飞登时面如死灰,惶惶而退。你说重了,大领导翻脸了。事情最怕瞎琢磨,一琢磨就严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先来简单了解下宋高宗的经历,便知岳飞建议立储是个多么严重的错误。
皇位与康王赵构本来毫无关系,赵构在兄弟昆仲中排名第九,生母韦贤妃,毫无世家背景,深宫内院,孤苦伶仃的这么一孩子。金军围困开封给了赵构出镜的机会,赵构作为人质去了金营。临走前,本来不受待见的康王忽然成了大救星,宋徽宗为他慷慨壮行,其实赵构心里不好受,谁也不清楚他能不能活着回来。赵构在金营的镇定表现令金军怀疑他不是亲王,于是把他送了回去。
金军第二次围困京城时,指名道姓要康王过来当人质,他们已经发现赵宋皇室中康王是个人物。走到相州时被宗泽拦了下来,正好金军攻破开封,赵构被临时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号召全国起兵勤王,次年登基称帝,所以他这个皇帝是捡来的。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他的皇位缺乏合法性。岳飞宣扬的口号“恢复中原”、“迎二圣还朝”,无形中与皇帝合法性相互抵触。
“二圣”如果真回来了,宋高宗往哪儿放?这是宋高宗的一块心病,完颜宗弼临死前对金国领导人说咱们还有一张底牌,赵构要敢北伐就亮出来。底牌就是宋钦宗赵桓。当然岳飞的两大口号,我们完全可以看作对军队凝聚力的一种宣传手段,没必要当真。“恢复中原”是战略目标,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实现;“迎二圣还朝”属于终极目标,这个未必能够成功。
经过几年的逃亡,南宋国际环境与国内政局一片混乱。宋高宗继承皇位时只有二十岁,所面对的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一提到他没什么好词,昏庸无能啊、丧权辱国啊等等。《宋史》对赵构评价很高,中兴之主。一个政府被打成流亡政府,能够维持下去的,国运通常很短暂。如西晋,崩溃后,江南的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国祚动荡支撑了一百余年。辽国被金灭亡,耶律大石率领残部跑到中亚建立了西辽政权,维持了八十余年。李自成灭明,流亡宗室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仅仅维持了十八年。同样的局面下赵构建立南宋偏安江南竟然达一百五十二年,这种情形唯有南宋。
宋高宗面临的烂摊子无法想象,外有金国压迫,内部政局不稳,民变起义频出,又要与一帮官场老油条玩心眼儿。就在南宋建立的第三个年头,爆发了苗刘兵变,以“清君侧”的名义诛杀了宋高宗宠臣王渊,逼迫其将帝位禅让给太子赵。苗刘兵变未能持续多长时间,被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将领摆平。从此宋高宗心里落下了阴影,他永远不再相信武将。
宋代皇帝不信任武将有着先天基因,太祖赵匡胤是一位优秀的武将,夺了孤儿寡母的天下。杯酒释兵权后,对武将不信任的情结代代相传。到了宋高宗这里更为严峻,他被武将废了,差那么一点儿真给废了。所以他对岳飞的情结一直是又爱又恨又不信任,话又说回来,官场中哪个大领导绝对信任“二把手”?提防尚且不及!
兵变时,宋高宗三岁的儿子受惊吓死了,此后再无子嗣。当岳飞提出立储时,触到了宋高宗最大的忌讳,踏入了“二把手”最大的禁区。忌讳是一个人最不愿意触碰的,可能是一句话、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等等。连领导最忌讳什么都不清楚,“二把手”怎么干的?分明是把自己往死路上赶。触碰了普通人的忌讳充其量得罪了他,但触碰了大领导的忌讳,则会步步惊心。
“二把手”,在一个团队或者政体中处于副职位置上的人,其地位十分微妙与特殊。古代中国是君主专制的天下,这种官场氛围下,大领导只有一个,而“二把手”会有很多。这世界上最难的莫过于与人相处,尤其在各种利益交织的官场。不消说“二把手”处世有如何如何的准则可供遵守,至少应该知道它的禁区在什么地方,以免修理和被修理。清楚了禁区的范围,其他所谓的“二把手为官准则”不言自明。如果“二把手”不清楚禁区在什么地方,只能伤不起了。
其实岳飞说出这句话,宋高宗已经动了杀机。首先来说岳飞犯了领导的忌讳,领兵在外的武将劝皇帝立储,岂非欲谋朝篡位?其次,岳飞干预了皇帝的家务事。祖上有太祖篡位事件,宋高宗本身经历过兵变,对众多武将没有一丁点儿的信任,偏偏岳飞是众多“二把手”当中最顽固的那一个。干涉皇帝家务事再一次进入了禁区,岳飞这一句话可谓一石二鸟,同时踏入了两个禁区,干预皇帝家务事触碰领导忌讳、被怀疑有野心,哪一个都能令他万劫不复。忠君没有错,错在忠君的方式上。迎接“二圣”还朝也好,要挟辞职也好,建议立储也好,诸多“二把手”禁区的后背地带,才是“二把手”真正的禁区。
宋高宗之所以杀掉岳飞,原因在于岳飞不听摆弄,并且手握兵权,威胁皇帝地位、威胁皇帝生命,这样一个威胁领导的副手留在身边太过危险。最后,岳飞在宋金形势、内部斗争、皇帝忌讳、自身原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上演了一幕“二把手”经典悲剧。《罗织经·察奸》中有句话放在岳飞上身或可值得思考——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者祸国,忠者祸身。
5.久立不倒的“二把手”
中兴将领中独有岳飞被杀,其他将领安然无恙。人们评论武将无非是战功,南渡十将中论战功仅次于岳飞的那就是韩世忠了。他与岳飞身上有诸多共同点,他们都是贫苦人,都是从基层做起,都是累立战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顶峰。但是在政治博弈的过程中,结局大不相同。为什么相似的“二把手”在官场中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韩世忠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平方腊起义的战斗中。此一战给了诸多将领建功立业的机会,刘光世、吴玠等悉数参加了此战。韩世忠编入刘光世父亲刘延庆麾下王渊先锋部,一路砍瓜切菜,所向披靡,王渊赞道:“真万人敌也。”最后韩世忠在清溪峒活捉方腊,不幸被辛兴宗夺了战俘,所以朝廷赏赐没有韩世忠。无论战争与和平,整个宋代,武将的日子其实不好过。经过了方腊起义,韩世忠并未获得大的升迁,之后靠着混资历慢慢升官,先后晋升武节郎、武节大夫,靖康之变给了他真正施展抱负的舞台。
金兵南下入侵,韩世忠为单州团练使,负责守卫滹沱河,在他的掩护下,康王赵构得以逃到江南。南宋建立,韩世忠为光州观察使、御营左军统制,正式成为宋高宗的亲信卫队。建炎三年是韩世忠拉风的一年,这年爆发了苗刘兵变。韩世忠率兵勤王火速平叛,宋高宗见到了救星,握着他的手哭着说:“还有叫吴湛的佐逆为最,尚留朕肘腋,能先诛乎?”韩世忠亲自解决了吴湛,了却皇帝的后顾之忧。
平叛过程中,刘光世、韩世忠、张俊悉数参加了,但真正解决实质问题的只有老韩。宋高宗对此特别嘉奖,手书“忠勇”二字赐给老韩,授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同年十月,韩世忠在黄天荡以八千人伏击了完颜宗弼的十万大军,围困金军四十八天,此为韩世忠成名战。其后的十余年宦海生涯中,韩世忠稳居“二把手”,屹立不倒。
韩世忠早年家贫无生产,嗜酒豪纵,谁也整不了他,江湖人送诨号“泼韩五”,与《水浒传》中泼皮牛二有一拼。他身上有两大特点,嗜酒和看不起读书人。先说喝酒这事儿,《名臣言行录》记载,韩世忠经常与将士们喝酒,喝酒就是喝酒,没有任何下酒菜。经常应酬的很清楚,陪领导喝酒与上刑场没什么区别,纯粹“酒精考验”。如王审琦是宋太祖属下名将,他不会喝酒,每次皇帝请客人喝酒他看着。一次赵匡胤说上天必然赋予了你酒量,现在咱们富贵了,酒者天之美禄,惜不令饮之。王审琦受诏连饮数杯,酒量就这么被领导锻炼出来,后来落下了个毛病,遇到领导就能喝,回到家里滴酒不沾(《石林燕语》)。
韩世忠不一样,领导不招呼自己也摆酒阵,苦了众位将领。其中有个叫王权的,干喝酒他委实受不了,怀里揣了个萝卜,趁着大帅不注意吃一口。哪能瞒过韩大帅的火眼金睛,小子如此口馋!老韩上去一个“弹指神通”,王权额头顿时肿痛不可忍。韩世忠当没这回事儿,继续与诸位将领饮酒作乐。领导嗜酒不可怕,可怕的是领导嗜酒如命。平时好人一个,喝上酒天老大地老二他是老三,谁都不在话下。尤其当“二把手”的,有这个毛病还是把酒戒掉吧!韩世忠在军队里自然是大领导,在朝廷了自然是“二把手”,别看他在军营里怎么嗜酒,但很少在宋高宗面前喝酒,即便喝了也有分寸。
“泼韩五”这一外号,间接地表明韩世忠是文盲,能够想象得到,家里穷、好喝酒、酒后耍酒疯,人们才给了他这个外号。泼,无赖、不讲理,如果读了书,有了一定的教育高度,不会野蛮地撒泼,会换一种文雅的方式,俗称“使坏”。文、武官相互歧视倾轧历来有之,韩世忠靠着军功步步高升,自然而然地看不起儒生,管读书人叫“子曰”。宋高宗闻听后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叫,韩世忠说我已经不管读书人叫“子曰”了。宋高宗和颜悦色,以为韩世忠崇儒尊道,哪知韩大帅说,今呼为“萌儿”。宋高宗“扑哧”地乐出声,不了了之。
韩世忠身上有个良好的优点,什么毛病都改得非常快,学习能力很强。这一点对“二把手”来说弥足珍贵,在学校里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成绩好,有的同学成绩差?盖因学习的确是一种能力,甚至是才华的表现。官场里那些升迁迅速的官员一定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学习并非死抠书本,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因为后两者一个人的一生很难做到,所以多数人选择读书学习。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致用,光顾好玩学了一通权谋,然后也不用,被人家玩了那才是真好玩。事实证明,书呆子在官场里混不下去。镇守长江防线击退了金军,朝廷派给事中沈晦传旨赐宴,表示嘉奖,圣旨曰:饮罢三军应击楫,渡江金鼓响如雷。韩世忠当即明白了,对沈晦说我不是不敢渡江,解释了一番。韩世忠保持着一贯轻视儒生的做法,宴会上韩大帅好好招待了沈晦,把他喝吐了,钻桌子底下耍猴拳。
韩世忠明白了什么呢?他读懂了这句诗的意思,读懂了皇帝的意思。此前他一直轻视读书人,要知道当今“一把手”也是读书人。那么你轻视儒生,岂非有轻视皇帝之嫌疑?韩世忠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最后达到了会填词的程度(《鸡肋编》)。
韩世忠文化水平愈来愈高,读了不少历史书,对政治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宋、金和议,武将渐渐地没了用武之地,接下来该到卸磨杀驴的时候了。秦桧最初的对象其实是韩世忠,后来转到了岳飞头上。没有对韩世忠动手,是因为韩大帅有护驾之功,再因韩大帅看清了形势,正所谓“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所以韩大帅主动向朝廷“示弱”。
韩世忠注意到了形势的变化,主战派纷纷被排挤,主和派登上政治舞台,没有了战争,将领们只好打酱油了。老韩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像岳飞那样高喊口号、耍脾气等等,他是以史为鉴,以求自保。《鹤林玉露》载,韩世忠在新淦买了田产房子一大堆,消息传开了大家很不理解,尤其属下将领。有的就问大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何至于买田产?韩世忠说,你读过历史吗?知道秦国名将王翦吗?给你讲讲他老人家的故事。
话说秦灭楚之战,秦王征求大将意见,王翦说起码得六十万军队。李信说用不着,二十万足够了。秦王拍板,李信你去灭楚。秦王觉得王翦老矣,不堪重用。王翦也非常配合领导,告老还乡。没过多久,李信打了败仗,横扫六国从未有过之失败,危难关头秦王顾不了面子,亲自去请王老将军出山。王翦说干活可以,但你得答应我个条件,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大笑,准奏。出征之前,王翦三番五次提醒秦王田产的事儿,抓紧时间给落实了。
秦王答应得非常干脆,你尽管去打仗吧,这事保准办妥。行军打仗时,王老将军还在给秦王写信,提醒他马上给落实了。搞得秦王无语了,这老家伙一点出息没有。连同属下也觉得王将军的提醒有点儿过分了,这时王翦才说出真正用意:“夫秦王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意思说秦王生性多疑,现如今他把全国军队交给了我,你说他能放心吗?我向他要田宅目的就是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国君在后方放心了,我们才能在前线安心打仗。
王翦最后善终,他深谙官场之道,不知有多少大将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落得身首异处,比如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