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指导手册
2259400000003

第3章 西南地区的旱情及干旱规律

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的干旱灾害严重程度如何?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多地区遭受旱灾。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2010年3月26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8829万亩。重旱2849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372万人、155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多年同期均值1144万人、893万头。

其中,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市、区)耕地受旱面积9500万亩,占全国的83%;作物受旱7034万亩重旱。

2539万亩、干枯148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466万亩;有18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

2.西南地区2009年至2010年3月的特大旱情的成因是什么?

第一,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较大地影响了西南地区。青藏高原2009年冬季积雪偏少,高原热力条件好,南亚季风弱,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偏东偏北,造成西南地区出现干旱。

第二,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热少雨天气。

第三,虽然2009年冬天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西南地区的边缘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冷空气不够强,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与暖空气形成了降水的第一个条件,即对流天气;但形成降水的第二个条件水汽不丰富,依然无法形成较好的降水。

3.西南地区干旱与北方地区干旱相比有什么特点?

与北方旱区比较,西南地区的干旱是季节性干旱,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北方旱区土层一般较深厚,甚至可达100厘米以上,土壤持水能力强;西南旱区土层浅薄,土层在20厘米左右的坡地达30%左右,土壤水容量很小。第二,北方旱区耕地较为平坦连片。西南旱区坡耕地比例大,地貌起伏,田块面积较小,大于15度的坡地占旱地的1/3以上,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第三,北方干旱主要是年度降水总量偏少所致,且受土壤干旱和大气干燥相互作用。西南干旱主要是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所致,以土壤干旱为主。第四,北方旱区的灌溉水源主要依靠河流和地下水。西南旱区则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保证率不高。因地制宜做好地表水蓄积、发展节水农业,是今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4.西南地区的干旱规律及分布情况如何?

受气候和山丘地貌的影响,西南地区干旱规律有以下几点:第一,季节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严重。第二,干旱类型多,对农业生产危害最严重的干旱类型是春旱、夏旱和伏旱,春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夏旱和伏旱。第三,连旱频率大,在一年之中,两旱甚至三旱相连的频率都较高。

从季节性干旱的类型和发生区域看,云南大部、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西部和中部、贵州西半部和广西大部,为春旱频发区;四川盆地的中部和西北部以及贵州东部,为夏旱频发区;四川盆地的东部和贵州的毕节一平坝一罗甸以东地区,为伏旱频发区;广西北部和中西南部,为秋旱、冬旱频发区。

5.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西南地区处于我国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交叉过渡地带,受多种季风影响,气候复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降水量相对丰富,蒸发量大西南地区年降水总量较为丰富,多数地区达800-1400毫米,其纬向分布基本上是从东南(1600毫米)到西北(500毫米)渐减。由于季风和地形的影响,该区降水量分布复杂。总体来讲,横断山脉南段西侧和东侧是多雨区;四川盆地中部、滇东、滇中高原以及山脉屏蔽的河谷地带,如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元江等地则降水大幅减少,一般仅为600-800毫米。由于气温高,西南地区蒸发量强,东北部地区年蒸发量达1000-1300毫米;西部和南部达1500-1800毫米;川滇干热河谷地带高达。000-3800毫米,占降水量的3-5倍,属于半干旱地区。西南地区农业主要靠雨养,高蒸发量加剧了降水不均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危害。

(2)水资源总量大,可利用率低西南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除重庆外,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从该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人均用水量和总播种面积每亩用水量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西南地区主要的水资源为降水和径流,受季风影响,西南地区降水多集中于6-9月份,年际变化也比较大,因此水资源量在旱年、旱季仍显得不富裕。许多河流实测最小流量只占多年平均流量的19%-22.7%,表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严重不均性。

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受青藏高原和康滇地轴的影响,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格局。该区西部为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东南翼,是大幅度隆起的高原和山地;东部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广西盆地;东南为沿海丘陵、平原。该区受地质构造强烈上升的影响,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水利工程滞后,农田灌溉条件差西南地区地形起伏,耕地分布零星,水利工程难度大。2004年统计资料表明,该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9.5%,水库的总容量仅占全国的11%,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2.6%和8.5%,说明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差,抗御干旱的能力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差。

6.西南地区干旱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危害?

季节性干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因干旱所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历年各种农业灾害总损失量的50%-70%。如2006年川、渝地区发生的举世瞩目的高温伏旱,干旱持续时间长达60-80天,最高气温达44.5,其中重庆市的40个县区均为干旱受灾区,四川省遭受干旱的县区有123个。高温伏旱导致1800万人口出现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800万亩,绝收面积达1099.5万亩,粮食减产5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西南季节性干旱区的气候干暖化趋势十分明显,季节性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规律性加剧态势,水资源短缺和农业干旱成为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