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
2260100000003

第3章 按摩基础知识(2)

(6)刮板。多用牛角、骨片或有弹性的塑料制成,主要用于刮摩中匀散力量。临时用于小面积的刮摩也可用瓷器汤匙或调羹来代替。

(7)搓肤手套。主要用于增加与皮肤表层间的摩擦力。

(8)火罐。传统的火罐需要借助于闪火来形成负压,操作不当容易烫伤;抽吸式火罐以抽出空气来形成负压,比较安全、方便。

(9)毛巾或大浴巾。用于患者的防寒和擦汗。

(10)棕刷或毛刷。可准备大、中、小各种型号,以便选择针对不同部位的轻柔刺激。

2.药物类

主要作用是润滑或渗透局部皮肤,减轻受术者的痛苦,增强按摩的医疗或康复作用。

(1)食用油或其他油。以菜籽油、芝麻油或桐油最好。菜籽油可润滑消炎,芝麻油可解毒活血,桐油最能化瘀散血,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2)正红花油。既能舒筋活血,又可润滑肌肤。

(3)万金油(清凉油)。除润滑外,更有消炎、脱敏及驱虫等作用,且作用较持久。

(4)风油精。有润滑、消炎、脱敏和驱虫等作用,渗透作用相对更强。

(5)按摩乳。可滋润和滑泽肌肤,使用极方便。

(6)白酒(酒精)。可清洁肌肤表面,活血、散瘀及消炎,兼具润滑作用。

(7)姜片。以鲜用为佳。用于扩张毛细血管,提高局部皮肤温度,增加血液循环。

(8)滑石粉。起润滑和爽汗作用。

按摩注意事项

(1)按摩前,应先将手指曱剪短,用热水、肥皂刷洗干净,以免在按摩中损伤皮趺。

(2)气候寒冷时,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以免患者感受风寒。暑天应开窗使空气流通,但不能使凉风直接吹到患者身上。

(3)无论是采用坐式或卧式按摩,都要让患者处于舒适的位置。如用卧式,躺的地方一定要用柔软的被褥塾好。

(4)给小儿按摩时,手法宜轻柔缓和,不要让患儿恐惧。按摩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神态,不要让他感到疼痛难受。

(5)被按摩者身心放松,心平气和,这样才能使肌肉放松,使按摩收到效果。

(6)注意取穴的准确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7)按摩时用力大小以患者的耐受为度。用力过小,不能起到应有的刺激作用;用力过大,也易擦伤皮肢或引起不良反应。

(8)按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有效果,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9)人中不能乱掐。虽然掐压人中能对患者造成强刺激,促其恢复知觉的作用。但遇急性脑卒中(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严重的感染、中毒、代谢性疾病,掐人中穴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影响患者康复。碰上这种紧急情况,要尽快与附近的急救站取得联系,千万不能乱掐人中穴。

按摩的禁忌

按摩虽然是一项非常好的治疗、保健、强身手段,但也不是什么时候、什么人都可以随意使用的,必须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为原则,因病制宜,因人而异。

按摩的禁忌证,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常见病的禁忌

(1)各种溃疡性皮肤病、严重心脏病、各种慢性病发作未控制者。

(2)急性滑嚢炎患者,以及神经根炎性水肿期的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患者,均不能施行按摩疗法。

(3)忌在有痈疖、肿瘤的部位按摩。

(4)面部危险三角区内按摩,尤其要慎重,最好不做。

(5)老年人如有局部疼痛,应先排除是否有骨质疏松症,以免发生骨折等意外。

(6)创伤和扭伤后不宜急于按摩。

(7)足部按摩禁忌:有出血性疾病或血液病的人禁做;外科急腹症不宜做足部按摩;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结核、流脑、乙脑等),不适合做足部按摩;各种中毒(如煤气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伤等都不适合做足部按摩。

2.因人而异的禁忌

(1)骨质疏松或严重缺钙会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按摩时易造成骨折。

(2)女性经期不能按摩。

(3)体弱的小孩不能按摩。儿童的身体较小,按摩时不容易找到准确的穴位。体弱或幼小的婴儿,其骨骼、皮肤娇嫩,不能承受按摩的刺激。

(4)健康人不宜做按摩。对于长期坐办公室的亚健康人群缓解疲劳、恢复体力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5)空腹和饱餐后禁忌按摩。

经络、穴位和主要功能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合称,凡是直行干线都称为“经”,从经脉分出来、网络全身各部分的支脉叫做“络”。经络系统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正经”,一类叫做“奇经”;正经共有12条,奇经共有8条,其中最为主要的则是任脉和督脉,故通常称为14经脉,也是这两者的合称。

十四经共有361个腧穴,经脉排列次序,按气血循环流注依次为: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任、督二脉一前一后独自循环。

361个腧穴,每个穴位都有局部近治疗作用、循经远治疗作用和双向调整作用,因而根据穴位所在的经脉,就可以推断这个穴位的部分功能。例如列缺穴,位于肺经,故可以治疗咳嗽、气喘、咽痛等,又因该穴位于腕部,故能治疗腕部疼痛;又如后溪穴,位于小肠经,故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目赤、耳聋等,该穴又位于手掌,故又能治疗手指疼痛不适,所以每一个穴位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有双向调整作用。

1.手太阴肺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主要穴位有11个,分别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作用范围:喉、气管、肺和胸部疾患,如:咳嗽、气短和自汗等。

2.手阳明大肠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主要穴位有20个,分别是迎香、口禾髎、扶突、天鼎、巨骨、肩耦、臂臑、手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溪、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作用范围:头面、眼、耳、喉及发热性疾病,如:牙、咽痛,寒战,泄泻等。

3.足阳明胃经

主要分布在口唇、头面部,行于胸腹部,

至腹股沟,再沿下肢外侧前缘下行,止于第二趾外侧端。主要穴位有45个,常用的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缺盆、乳中、梁门、天枢、水道、归来、气冲、髀关、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内庭、厉兑等。

作用范围:头、面、鼻、齿、喉、脑、肠胃、发热等,如:咽、鼻疾病,胃、肠疾病等。

4.足太阴脾经

主要分布在胸腹部和下肢内侧前缘,主要穴位有21个,常用穴位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周荣等。

作用范围:胃肠疾患,胆道疾病,其次为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5.手少阴心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主要穴位有9个,常用穴位有极泉、青灵、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等。

作用范围:对心与神志发生作用,包括胸腔疾病、心痛、胁痛、眼黄和口渴等。

6.手太阳小肠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主要穴位有19个,常用穴位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肩贞、臑俞、天宗、秉风、肩中俞、天窗、天容、听宫等。

作用范围:头部侧面及耳部,可治热性疾病,耳聋、颊肿和咽痛等。

7.足太阳膀觥经

主要分布在头、背、腰、臀、下肢和足等部位,几乎贯穿全身。主要穴位有6个,常用穴位有睛明、攒竹、眉冲、通天、玉枕、天柱、大抒、风门、肺俞、心俞、膏肓、神堂、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跗阳、昆仑、申脉、京骨、至阴等。

作用范围:头、颈、眼、鼻、脑、腰背部及发热等,如:腰、背、项痛及痔疮、尿频等。

8.足少阴肾经

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和胸腹部,主要穴位有27个,常用穴位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横骨、四满、肓俞、幽门、神藏等。

作用范围:以生育、小腹和肠道为主,也治咽喉与肺部疾病,口热、舌干、消瘦和视物模糊等。

9.手厥阴心包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主要穴位有9个,常用穴位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

作用范围:以治胸、心、胃、神志病为主。如:心烦、心痛、心悸和精神疾病等。

10.手少阳三焦经

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主要穴位有23个,常用穴位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天井、肩髎、天牖、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等。

作用范围:头、耳、喉、胸胁及发热病,如:耳聋、咽肿、肩臂痛、手指活动不利等。

11.足少阳胆经

主要分布在头部,下行经腋、侧胸、侧腰臀部,沿下肢外侧中间行至足背,主要穴位有44个,常用穴位有瞳子髎、听会、上关、率谷、天冲、头窍阴、阳白、头临泣、目窗、风池、肩井、京门、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等。

作用范围:头、眼、耳、鼻、喉、胸胁、身体侧面和发热病等。主要病变是头痛、咽痛、眼痛、口苦和转身困难、肢体活动不利等。

12.足厥阴肝经

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中间,主要穴位有14个,常用穴位有大墩、行间、太冲、曲泉、足五里、期门等。

作用范围:生殖、泌尿与肠道系统、胸部及眼睛。如:胸满、腰痛和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等。

13.任脉

位于面部和胸腹正中线上,主要穴位有24个,常用穴位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上脘、鸠尾、中庭、膻中、华盖、天突、廉泉、承架等。

作用范围:总领诸阴,主管男子疝气、女子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流产、不孕等。

14.督脉

位于头后部和背部正中线上,主要穴位有28个,常用穴位有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等。

作用范围:总督诸阳,主治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风等。

15.常用奇穴

(1)头部14个,常用穴位有四神聪、鱼腰、印堂、上明、太阳、耳尖、球后、金津、玉液、翳明、安眠等。主要作用于头部、五官和神志。

(2)胸腹部2个,即子宫、三角灸。主要作用于妇科疾病和疝气、腹痛等。

(3)背部6个,常用的有定喘、夹脊、腰眼、十七椎等。主要作用于肩、腰、背、腿部疾病、咳嗽、喘息、便秘等。

(4)上肢9个,常用的有肩前、肘尖、二白、中魁、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等。手臂穴位较为敏感,各穴位作用部位不同,可涉及到全身各个部位,如:中魁可治疗呕吐、呃逆、食欲不振等;外劳宫可治疗落枕、手臂肿痛等;十宣可治疗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和手指麻木等。

(5)下肢9个,常用的有环中、鹤顶、百虫窝、膝眼、胆囊、阑尾、八风等。主要作用于下肢疼痛、肿胀等疾病和特定穴位如胆囊、阑尾相对应脏器疾病。

指寸定穴法

按摩时取穴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在体表取穴时所用的“寸”,并非市寸,而是同身寸,这是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特殊量度法。本书所采用的寸,也都是同身寸。

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3种: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两指为1.5寸;四指横量为3寸。

根据小儿形体弱小、血气未充、脏腑未坚和皮肤娇嫩等特点,对小儿推拿按摩必须运用适当的手法来进行。

1.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

(1)推法。有直推(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在皮肤上做直线形推动)、旋推(用拇指指腹在皮肤上做螺旋形推动)、分推(双手拇指指腹由穴位中点向相反方向推动)。

(2)拿法。拇指和其他手指做对称用力,拿取小儿治疗部位的肌肉与皮下组织。

(3)按法。以指尖、指腹或掌心直接按压在小儿身体的穴位上。

(4)摩法。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或掌心,在小儿治疗部位上做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摩转。

(5)揉法。将指端、掌根或鱼际贴住小儿治疗部位,带动小儿皮肉组织做柔和回旋的揉动。

(6)捏脊。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或提小儿背部脊椎处的皮肤。

2.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

(1)天门。部位:两眉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拇指交替自下而上直推,称为“开天门”。主治:外感内伤、发烧和头痛。

(2)坎宫。部位:眉头至眉梢成一横线。操作:用两拇指自眉头分推至眉梢,称为“推坎宫”。主治:外感内伤、发烧和头痛。

(3)板门。部位:手掌大鱼际处。操作:用拇指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旋转,称为“揉板门”。主治:呕吐、腹泻、消化不良和气喘。

(4)大肠。部位:食指外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自食指指端推至指根,称为“补大肠”;从指根推至指尖,称为“清大肠”。主治:腹泻、呕吐和脱肛。

(5)小肠。部位:小指尺侧(外缘),从指间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从指尖向指根直推称为“补小肠”,从指根向指尖直推称为“清小肠”。主治:秋季腹泻、尿频。

(6)天河水。部位: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和中指自腕部向肘部直推,称为“清天河水”。主治:一切热证。

(7)六腑。部位:前臂尺侧,肘关节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肘部向腕部直推,称为“退六腑”主治:发烧、烦躁和惊风。

(8)三关。部位: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腕部推向肘部,称为“推三关”。主治:高烧无汗,疹出不透。

(9)天柱。部位:后发际正中至第七颈椎成一直线。操作:患儿取坐位,低头,医者在患儿前方,用拇指或中指、食指从上向下直推,称为“推天柱”。主治:恶心、呕吐。

(10)脊柱。部位:从大椎至尾骨之间成一直线。操作:患儿俯卧,用食指和中指由上向下直推,称为“推脊柱”。主治:高烧。

(11)七节。部位:从尾骨端至第四腰椎之间成一直线。操作:患儿俯卧,用拇指或食指直推,称为“推七节”。主治:便秘(由上向下推),腹泻(由下向上推)。

遗尿(沿七节位置来回擦,直至局部有温热感)。

(12)箕门。部位:大腿内侧,从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和中指,自膝盖内向上至腹股沟直推,称为“推箕门”。主治:尿潴留。

(13)窝风。部位: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中指贴在穴位上,做旋转按揉,称为“揉一窝风”。主治:肠道寄生虫引起的腹痛。

(14)小天心。部位:手掌大、小鱼际交界处的凹陷中。操作:用中指贴于穴位,做顺时针方向旋转,称为“揉小天心”。主治:夜啼、惊吓。

(15)脾土。部位:拇指指腹。操作:旋转揉按小儿拇指指腹,称为“补脾土”;向拇指尖直推,称为“清脾土”。主治:消化不良。

(16)肝木。部位:食指指腹。操作:旋转揉按小儿食指指腹,称为“补肝木”,向指尖直推,称为“清肝木”。主治:烦躁不安、惊风昏迷和目赤肿痛。

(17)心火。部位:中指指腹。操作:旋转揉按小儿中指指腹,称为“补心火”;向指尖直推,称为“清心火”。主治:高烧昏迷和惊风抽搐。

(18)肺金。部位:无名指指腹。操作:旋转揉按小儿无名指指腹,称为“补肺金”;向指尖直推,称为“清肺金”。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闷和气喘。

(19)肾水。部位:小指指腹。操作:旋转揉按小儿小指指腹,称为“清肾水”;向指尖直推,称为“补肾水”。主治:遗尿。

3.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1)对孩子要温柔体贴,耐心细致,尽可能取得孩子的配合。

(2)熟悉儿童常用穴位,选准穴位,在与小儿对话中进行按摩。

(3)手法要轻柔,不可伤及皮肤和筋骨。

(4)按摩时适当使用食用油、红花油等,可起到润滑作用。

(5)天冷季节,应特别注意保暧,预防伤风感冒。

(6)按摩每日1-2次,5-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