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唐代重要的教育家。他在任地方官的时候十分重视兴办教育事业。当时,官学衰落,世风日下,人们耻于为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奋然不服流俗的嘲讽,重振师道,积极教诲和提携后生。经过他的指点和培养,涌现了一批人才,时称“韩门弟子”。
当时,韩愈的一个弟子叫做李蟠,没有受时代风气所影响,向韩愈求教学习。李蟠十七岁,就已经普遍地学习了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韩愈觉得他能履行古人之道,便写文章鼓励他说: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韩愈娓娓道来的话语,一点点给李蟠解释着老师的重要性,也在勉励他要敢于已别人为师,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接着,韩愈感慨人们不从师学习的世风。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透过对李蟠的鼓励,韩愈也在自我反省作为老师应该做到尽职尽责。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懂得尊师为学的重要,他曾举出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国子先生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国子先生无奈地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
接着,国子先生举着例子,继续教育学生说:“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
国子先生开始自嘲道:“今天,先生我学习虽然勤奋,却没有什么系统,话虽然说得多,却抓不住要义,文章虽然奇特,却不实用,道行虽然修习了,在一般人中却都显现不出来,就这样,还每年每月领取棒钱,每年消耗着禄米;孩子不懂种田,妻子不能织布,骑马行路时,奴仆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老是按着世俗常规去做,不过是沿袭窃取些古书上的道理;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可是名声也随之增大了,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这个国子先生就是韩愈自己,韩愈用这样的方式来为学生们分析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勉励他们,要一心向学,不要顾及世俗的看法。
正如韩愈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自己在当时那个时代,谨遵自己作为老师应尽的职责,把自己当成是任劳任怨、慧眼识英才而教之的伯乐,耐心的为那个时代培养一些重振师道的种子。他的这些话语与故事、他的这些努力与勉励,应该一直为读书人所铭记与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