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犹太人经商智慧
2263900000025

第25章 十位巨子,把握时机(2)

1855年,15岁的洛克菲勒花了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就读三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接受的惟一的一次正规的商业培训。18岁时,他从父亲手中以一分利贷款1000美元,与克拉克合作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主要经营农产品。战争需要大量的农产品,所以,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把20多岁的嗅觉灵敏的洛克菲勒变成了一个富人。像其他富人一样,他每年花300美元雇人替他入伍打仗,而他却紧紧抓住战争给自己带来的重大机遇,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给洛克菲勒创造了发展的新天地,而战后的经济繁荣又给充满活力、机警敏锐、贪得无厌的他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仅以4000美元的投资与他人合作成立了石油公司,这位资本家从此一头撞进了黑金之河,财富从油井里喷涌而出,源源不断。无与伦比的商业才智和贪婪的天性使他在短期内创建了美国最有实力、最令人生畏的垄断性企业——标准石油公司并因此而发迹,成为世界首富。这个被众多专门揭人隐私的文人称为“章鱼”的托拉斯企业所提炼和销售的石油,几乎占当时美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90%,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有关财富的神话。

1859年,一个名叫埃德温·德雷克的失了业的列车员,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行斯维尔钻出了石油;洛克菲勒和一个名叫莫里斯·克拉克的伙伴则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开了一个经纪人的商行。南北战争时期,商行的业务很兴旺,洛克菲勒又开始做铁路和地产生意,同时也密切注意着蒸蒸日上的石油业迅速发展的情况。

1863年,洛克菲勒、克拉克和他的两个兄弟,还有化学师塞缪尔·安德鲁斯组建了一个“求精石油厂”,这是克利夫兰地区许多炼油厂之一。洛克菲勒大力经营,使求精石油厂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炼油厂,每天炼油500桶,但是,他的合伙人却犹豫不决,于是两年以后,他就买下了全部产权。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洛克菲勒借了很多债。1865年和1866年,他在克利夫兰买下了50个炼油厂,在匹茨堡又买了80个炼油厂。后来,他的炼油厂更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19世纪7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发展得很快,它继续进行勘探,并巩固它对石油业的控制。在这期间,洛克菲勒厉行节约。清算账目成为一种癖好,价格算到小数第三位。洛克菲勒坚持每天早上来工作时,要在他的办公桌上放一份关于净值的财务报表。为了节省运输费用,洛克菲勒开始建造输油管。到1876年,美孚石油公司拥有长达400英里的输油管。还有能储藏150万桶石油的集散点。当宾夕法尼亚铁路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对炼油业进行又一次挑战时,洛克菲勒打垮了这个当时美国最大的公司,然后又买下了该公司的炼油设备。

到19世纪80年代,显然洛克菲勒不能再漠视钻井和销售的事了。宾夕法尼亚的油田在开始枯竭。而美孚石油公司当时所控制的公司的资产已逾7000万美元。“美孚”得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原油供应。洛克菲勒买下了几个地区性的销售公司。他的公司已经以“章鱼”著称,在石油业中到处都有它的势力。它的产品大约已占炼油厂产品的90%,并且垄断着诸如煤油、润滑油、石蜡、石脑油、各种溶剂以及“美孚”的科学家和技师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他一些产品的价格。

但是,洛克菲勒并不想由他的帝国来控制全部市场。他明白,应该让比较小的、效能较差的一些竞争者去承担其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在困难时期迫使他们为生存而斗争,而美孚石油公司则能继续以几乎全部能量投入生产,同时却可以免受独家控制的指责。

洛克菲勒在一帮得力助手的协助下,成为发展现代公司组织的先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美孚”的执行委员会中任职,除了直接从事管理以外,还制定战略计划,收集并分析情报等工作。凡是5000美元以上的拨款以及需要花费2500美元以上的新建筑,均需要经该委员会批准,甚至年薪增加600美元以上时,也得经该委员会通过。显然。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因为洛克菲勒的帝国非常庞大,以至该委员会最终不得不把一些权力授予中级行政管理部门。后来,有些人提出,“美孚”的结构有一部分是仿效罗马天主教会,其实更主要的是,洛克菲勒和其他工业界巨擎在经营方式方面,有很多是从铁路公司,特别是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那里学来的。

洛克菲勒节俭成性,贪得无厌,但竟然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至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献了5.4亿美元(折合现在的美金有60亿),他的整个家族对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中国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医学人才。他的赞助不仅是给原始医学致命的一击,还给慈善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在他之前,富有的捐赠人往往只是资助自己喜爱的团体,或者馈赠几幢房子,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以显示其品行高尚。洛克菲勒的慈善行为则更多地致力于促进知识创造和改善公共环境,这完全超越了个性,更加富有神话色彩,其影响更为广泛,意义也更加深远。

洛克菲勒的身后留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名声。他集虔诚和贪婪、同情心和凶残狡诈于一身;他是美国清教徒先祖们毁誉参半的传统之化身,鼓励节俭和勤劳,同时又激发贪婪的本性。由于担心有人会破坏墓地,他的棺木被放在一座炸药无法炸开的墓穴中,上面还铺着厚厚的石板。而各家报纸在登载讣告时纷纷把他说成是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只字不提那个残忍的大托拉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无论是持什么立场的政治家,包括那些同他有过过节的人,无不对他大加赞扬,一位检察官是这样称赞这位他曾经问讯过的、搪塞敷衍的证人的:“除了我们敬爱的总统,他堪称我国最伟大的公民。是他用财富创造了知识。世界因为有了他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位世界首席公民将永垂青史。”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普利策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的马科。他出身于马扎尔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个富有的粮食商人,而德国母亲则是个笃信罗马天主教的教徒。老普利策在布达佩斯退休。普利策在家中排行老二。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后,母亲再嫁,他和继父布劳相处不好,使得他在家里吃了不少苦头,因此他一心想要外出独立。17岁的普利策就这样离开了布达佩斯来到了美国。

到美国之初的困难时期,普利策没忘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文,博览群书。他一头扎进圣路易斯的商业图书馆,学习英语和法律。他事业的最大转机很独特地发生在图书馆的棋艺室里。在观看两位常客弈棋的时候,他对一步棋的精辟论断使弈棋者大为震惊,并和他聊了起来。这两位弈者是一家德语大报《西方邮报》的编辑,他们给了他一份工作。4年之后的1872年,被称誉为一个不知疲倦、有前途的记者,年轻的普利策获得濒于倒闭的报社控股权。25岁时,普利策成为一个出版商,此后一系列精明的商务决策,使他在1878年时成为《圣路易斯邮报》的老板,以一个前途辉煌的人物出现在新闻界。

同年早些时候,他和一位名叫凯特·戴维斯的华盛顿社会名流女士在新教圣公会教堂结了婚。曾经是圣路易斯贫民区大街上的流浪汉,并被奚落为“犹太小子乔依”的匈牙利移民小伙子,完全脱胎换骨了。如今他成了美国公民,作为一个演说家、作家和编辑,出乎寻常地精通英语。他衣着考究,留着漂亮的红褐色胡子,带着夹鼻眼镜,很快就融人圣路易斯的上流社会,享受着华丽聚会上翩翩舞姿和园林中骑马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在他执掌《圣路易斯邮报》后便戛然而止了。詹姆斯·怀曼·巴雷特,《纽约世界报》的最后一任城市版编辑在他撰写的传记《约瑟夫·普利策和他的世界》一书中,这样描述了普利策在执掌《邮报》时的情景,“从清晨伏案直到午夜甚至更晚,对报社的一切均事必躬亲”。为了能让公众接受他的报纸,普利策大量刊发调查性文章和社论,攻击政府腐败行为、富人偷漏税和赌徒。这种平民主义的诉求颇为奏效,《邮报》发行量攀升,报纸兴旺。如果普利策知道在他死后设立的普利策奖体系中,新闻奖里的奖项更多的是给予那些揭露腐败的文章,而不是其他主题,他会感到欣慰的。

在后来他在《纽约世界报》工作的10年里,《世界报》所有版本的发行量攀升至60多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但出乎意料,普利策本人却在发行量的大战中成了牺牲品。《太阳报》的出版人查尔斯·安德森·达纳由于《世界报》的获胜而大受挫折,便开始对他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说他是“一个不承认自己种族和信仰的犹太人”。这一持续的攻击就是要让纽约的犹太人疏远《世界报》。普利策的健康在这一灾难中每况愈下。1890年43岁时,他退出了《世界报》的编辑岗位,从此再未回到过编辑部。他几乎完全失明,在极度的消沉中又患上了一种痛苦的对噪音极为敏感的病。他出国苦苦寻求良医,却一无所获。在此后的20年里,他基本上把自己关在他称之为隔音的“地窖”里,在他的“自由号”游艇上,在位于缅因州巴港他的度假圣地“静塔”中,以及他的纽约私邸里。

在那些年月里,普利策虽然出访频繁,但他却成功地密切控制着他的报纸编辑与业务的发展方向。

1912年,即普利策在他的游艇上去世一年后,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成立了。1917年,在普利策授权委托管理的顾问委员会的监督下,颁发了第一批普利策奖。对委员会成员和评审团的挑选,主要看专业才能,及其他方面的多样性,诸如性别、民族、地域分配,还有记者挑选和报纸规模。

普利策1904年的遗嘱规定了普利策奖的设立是对杰出成就的激励。他具体规定有四项专门新闻奖,四项文学戏剧奖和一项教育奖,还有四项旅行奖学金。在文学奖中,应有一本美国小说、在纽约上演的一部美国独创戏剧、一本有关美国历史的图书、一位美国人的传记和由媒体所作的公共服务历史的书籍。然而,普利策对社会的迅速进步极为敏感,这促使他做好了对奖励体制做大范围变动的准备。自1917年开始颁奖后,顾问委员会更名为普利策奖委员会。将奖项扩大到21个,增设了诗歌、音乐和摄影奖,同时仍一如既往地恪守设奖人遗嘱和意愿的精神。

作为全国最有威望的奖赏和新闻、文学和音乐领域众所追求的荣誉,普利策奖被认为是产生高质量新闻的一个主要动力,它将全球的注意力都聚焦到美国在文学和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1856年5月6日,奥地利的摩拉给亚的一个小械镇——弗赖堡(现捷克的普赖博尔)的一个犹太籍商人家里诞生了一名健壮的黑发男孩,他就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自豪地写道:“我的父母是犹太人,我自己至今仍然是个犹太人。”他说:“我经常感受到自己已经继承了我们的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必具的那种藐视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为历史上的那个时刻而甘心情愿地献出我的一生。”正是这种强劲的精神动力,激励他在开拓人类精神分析荒野的创举中永远奋发进取、百折不挠。

1865年弗洛伊德9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文科中学。他连续7年获得第一名。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享有特别的待遇,几乎从不用参加班里的考试。”

1873年秋,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这时他才17岁。在《自传》中他写道:“我体验到一些明显的失望。首先,我发现别人指望我该自认为低人一等,是个外人,因为我是犹太人。”“我在年轻时便不得不熟悉这种处于对立面和在‘紧密团结的大多数人’的禁令之下的命运”。他觉得除了愤怒之外,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寻得一块立身之地。

在大学学习期间,弗洛伊德是第一批被选送到雅斯动物实验站实习的优秀学生。他解剖了400多条鳝鱼,第一次发表了关于鳝性腺结构的论文。

恩斯特·布吕克是维也纳著名的生理学教授,弗洛伊德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有6年时间是在布吕克教授直接指导下进行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并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科研课题,如《神经系统诸要素之构造》等。

1881年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4月,弗洛伊德与一位门第显赫的犹太世家的姑娘玛莎·伯奈斯结识,并于同年6月订婚。当时她21岁,比弗洛伊德小5岁。

弗洛伊德在婚恋问题上同对待科学的态度一样,既热情浪漫又严肃认真。他们从恋爱到结婚长达4年零3个月。此间,弗洛伊德给玛莎写了900多封情书,表达对她的忠贞不渝。

从医学院毕业后,弗洛伊德留在布吕克的生理研究所工作,专门从事神经生理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收入微薄,难以养家,更无法为结婚准备必要的资金。在布吕克的劝导下,弗洛伊德的人生道路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临床医疗工作。从1882年起,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了3年。

在医疗实践之外,弗洛伊德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他转到梅纳特的精神病治疗所工作的5个月,对“梅纳特精神错乱症”患者的研究,是弗洛伊德研究潜意识与变态心理的开端。他发表了《脑中神经核及神经通路》论文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观察报告等。

1885年春,由于他在神经组织学和临床治疗方面的显著成绩而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后来他到法国精神病大师沙可处学习,又去法国南锡,向著名精神病学家李厄保和伯恩海姆求教。

1886年,弗洛伊德以神经病理学家身份在维也纳开设了一个医治精神神经症的私人诊所。他主要采用了电疗法、催眠法和宣泄法等。后来他发现催眠的疗效不持久,遂改用他所特创的自由联想法(或精神分析疗法)为患者治疗。

这年9月,30岁的弗洛伊德与玛莎结婚。在婚后的头10年里,他们有了3个儿子和3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