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犹太人经商智慧
2263900000042

第42章 努力总有回报,不断积累知识(4)

该公司真正进入迅速发展是从60年代开始的。1960年,沃伦·比奇特尔的孙子斯蒂芬·比奇特尔出任这公司的总裁,当时他才35岁,他有知识,有魄力,上任不久,即对本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办法进行全面改革。经过几年时间,公司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中小企业跃升为美国的大企业。1973年,斯蒂芬·比奇特尔成为该公司的董事长,在他的直接主管下,很快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乃至世界顶尖级建筑工程大企业,引起世界建筑行业人士刮目相看,惊叹不止。

斯蒂芬·比奇特尔促使比奇特尔公司迅速发迹,主要运用了有效的“三部曲”。

一、励精图治,立足本国。斯蒂芬主管该公司后,认真反思了几十年来的经营历史。他发现自己的祖父或父亲,在经营中稳字过头,创劲不足,只图保住家业,不想冒险开拓更广业务。因此,几十年如小脚女人走路,虽说步步有前进,但却步子不大,使公司的根基不深。斯蒂芬明显地看到,当今的市场,是充满竞争的。在竞争的激流中,经营者不进则退,慢进则会落伍,最终亦会遭淘汰。所以设法扩大业务,以便增加公司的影响力和积累,形成强大竞争力。他的策略是先从本市本地区着眼,然后向全国推进。比奇特尔公司设在旧金山,斯蒂芬把本公司的主要力量安排去招揽工程和宣传本企业的经营宗旨及服务范围。不到一个月,见效十分明显,接到许多新工程,接着,斯蒂芬集中力量抓工程进度和质量,做到保质、保时。公司的信誉迅速升扬,业务很快扩展到整个加州,继而扩大到全国各地。

二、多种经营,立足发展。建筑工程是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包括范围很广。不论是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无论是什么时期,建筑工程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工程市场愈加兴旺。比奇特尔公司长期来停留在房屋修建工程上,斯蒂芬决心要改变这种自我约束的局面,他招聘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聘请那些诸如舒尔茨、温伯格等有地位或有影响力的人员到公司任职,这样可以较方便地获得各类建筑工程和更好地完成各类建筑工程。在斯蒂芬这种策略指引下,比奇特尔公司逐渐成为承建公路、港口、大型水坝、炼油厂、化工厂、输油管、地下铁路、矿场、飞机场乃至核电厂等重大建筑工程的综合企业。它曾承建了美国胡佛水坝、阿拉斯加输油管、旧金山及华盛顿的地下铁路、旧金山海湾大桥等,同时,美国半数的核电厂也是它承建。这些重大项目均能顺利建成,使比奇特尔公司的业务额迅速增大,公司的威望与日俱增。

三、发展业务,立足全球。斯蒂芬·比奇特尔拓展业务的思维方法,与其长辈形成鲜明反差,他一直保持“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的思想,要不断进取。他在国内扎下根和扩展业务后,迅速把业务拓展到国外去。

首先,他把重心瞄准阿拉伯世界,因为阿拉伯国家从70年代开始大量开发石油,那里有许多重大工程需要建设。他亲自率领专家和有关人员到那里讲,行一个个项目的洽谈,取得圆满的成功。如1974年为沙特阿拉伯首都设计和建造一个机场,光是设计费就得到1亿美元;1976年在阿尔及利亚承建一项液体天然气工程,收入亦超亿美元;在沙特阿拉伯境内波斯湾的朱贝尔渔港承建及管理一项工业工程,为期20年共收A90亿美元;1977年在阿布扎比承建两座天然气加工工程,在沙特阿拉伯承建一个石油化学综合工程,这两个项目又使比奇特尔公司增加收A9亿多美元;1978年该公司又承接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地区一个油田的开发和沙特阿拉伯国际机场的建设,这两项工程收入为26亿美元;1979年又负责埃及开罗的一座900兆瓦发电厂的设计及建设,获得费用6亿美元;还有更大的工程,如沙特阿拉伯境内一座30万人口的新工业城市,用20年时间建成,可获得费用收入200亿美元。

斯蒂芬·比奇特尔在阿拉伯地区市场取得了绝对优势后,又向太平洋地区及全球目标发展。80年代开始,他先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新兴工业发展国家承建工程,继而向台湾发展。现在,比奇特尔公司的营业额中,在国内工程占50%左右,在中东地区占15%,在太平洋地区约占15%,世界其他地区占20%。近年来,斯蒂芬为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业务,多元化经营战略战术变得宽广灵活,该公司除了承建工程外,自办了比奇特尔电力公司,比奇特尔石油公司,比奇特尔采矿和矿产公司等,这些自办公司每年营业额已达30多亿美元了。

斯蒂芬·比奇特尔已快进入古稀之年了,他所主管的公司已成为扬名世界的建筑工程跨国大企业,他仍是该公司的董事长,他的财富是数以亿计的了。

学识渊博的商人才能成功

在一般中国人的眼里,“学识渊博”只配用在目光深邃、风度翩翩、气宇轩昂的大智者、大学者身上。而商人永远与之无缘。他们顶多是个只知算盘,并且满身铜臭的势利眼,简直不足为道。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人的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一股经商潮。大教授、小店员纷纷下海,非常热闹。“商人”这个名词渐渐变得吃香起来,但是人们认为商人只要有钱,有知识无知识都无所谓。中国人就把商人和知识隔离开来了,也就是说,中国人经过千百年历史,终于开始重视商人,但中国人对商人的崇拜,只是对金钱盲目崇拜的一种形式。

从这一点上来看,犹太人可比中国人聪明多了,他们首先把金钱和知识联系起来,认为商人同样要学识渊博。

与犹太人待在一块,你很快就会发现,犹太民族是知识丰富的民族。犹太人很健谈,话题很多,而且涉及各个方面,大到世界政治,人类生存;小到节假日消遣;长到世界历史、民族历史;短到近期的体育新闻,不管是经济、政治、法律、历史还是生活小细节,他们都能滔滔不绝,谈得头头是道。犹太人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实在是令人大为称奇。

正因为用这么丰富的知识武装了经商头脑,犹太人的经商才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在他们的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知识掌握了,特别是业务知识掌握多了,在经商中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先到达目的地,也才能更快地赚更多的钱。

犹太商人认为一个商人拥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是商人的基本素质,是在生意场上能赚钱的根本保证。因为拥有丰富的学识,视野就变得十分广阔,而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对商人们形成正确判断,作用实在太大。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仅能从一个角度观察事物的人,不但不配作商人,也不能算个完整的人。

学识渊博是犹太人对商人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求自己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且也要求别人要多学习。他们绝不和那些见闻狭隘,学识浅陋,品行粗俗的人来往。与这些人来往,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将使自己在犹太商人群体中的信誉大受影响,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会有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相反,多结交学识渊博的朋友,不但可以相互得益,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信誉,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一个犹太钻石商曾这样问他的合作人:“你知道大西洋底部都有哪些特殊鱼类吗?”钻石与大西洋的鱼类似乎搭不上半点关系,问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犹太人为何问这样的傻问题?

犹太人当然没有这么傻。他们认为一个钻石商人需要的是一个丰富的头脑,假如他连“大西洋有哪些鱼类”这样生僻的问题都能了如指掌,那他对钻石的业务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不精辟。同这样的商人合作,准赚钱。

下面我们就以经营钻石为例,谈一谈商人学识渊博的重要性。

钻石是一种昂贵的商品,也是属于“女人”的商品,按犹太人的经商法来说,钻石是一种很赚钱的商品。

可是在日本,许多商场都摆设了金光闪闪的美丽的钻石制品,但生意始终冷冷清清。

是不是犹太人的经商法失灵了呢?

犹太人的经商法从不会失灵,生意失败的原因却仅仅是因为经商者由犹太人变成日本人或其他国人。为什么?难道日本人不就是模仿犹太商人成功的经历,才做起钻石生意来的吗?问题的关键在于光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模仿的背后必须还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否则,简单模仿只能是“邯郸学步”。

商人要学识渊博,这是犹太人提出的口号,同时也是他们的经商法则,学识渊博不仅提高商人的判断力,还可以增加他的修养和风度。一个文质彬彬和一个粗俗不堪的人,分别去应酬同一宗生意,成功的天平必然倾向前者。

钻石是贵族商品,顾客一般都是有钱的社会上层,他们穿戴考究,举止高贵,他们出入的场合必须是豪华的。假如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商人,他除了了解自己商品以外,还了解自己商品所针对的顾客的心理,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选取合理的场所,必要时还要客气而又不失风度地与顾客周旋,取得顾客的信任与重视。这样生意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假如是一个见闻狭窄,学识粗浅的商人,他既不懂得怎样设置排场,创造气氛,也不知道怎么招揽顾客,更不知道怎样树立自己的信誉,衣饰粗俗,满口粗话,他能赚钱才怪!

但是,有的人仍不明白,钻石和学识渊博到底能搭上多少关系?

成功钻石商到底应具备哪些条件?

有个日本商人,他对犹太商人的经商办法掌握得很好,并取得了贩卖女人手提包的成功,在经营服饰品贸易中立住了脚跟。他想进一步扩大营业范围,就看中了犹太人发财的钻石生意,为了避免遭受同前人一样的失败命运,这个日本商拜访当时有名的世界钻石大王玛索巴氏,向他提出这些疑问。

“钻石生意要取得成功究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玛索巴氏毫不客气地回答他:“要想成为钻石商人,必须先要拟好一个一百年的计划。也就是说,单靠你一生的时间是不够的,最少要加上你孩子那一代,要两代人的时间才行。同时,经营钻石买卖,最要紧的一点是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被人尊敬和信任是贩卖钻石的必备基础。因此,钻石商人学识要非常渊博,无论什么事都能知道才好。

犹太商人所以学识渊博,而且追求学识渊博的商人素质,这与他们几千年辉煌的商业智慧和丰富的商业实践关系甚密,‘也与他们提倡学习,尊重知识,鼓励学习精神的民族传统一脉相承。犹太人将学习定义终生不懈的任务。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知识越多,懂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就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而怀疑正是学习的钥匙,能为我们开启智慧之门;求知的欲望正是我们不懈的学习;探求的动力,而学习让我们不断进步。我们的学习绝不是一个接纳知识、积累知识的简单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让我们丰富,更让我们变得灵活、机智,善于洞见。学习造就我们瞬间决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长久学习达到融会贯通后才能形成的。这种感觉能力就是知性,它让我们抓住瞬间的机会,预见未来的趋势,洞悉细微处的微妙变化,把握宏观而抽象无形的东西,这就是犹太商人在纷繁宏大,瞬息万变的世界商海中自由搏击,从容自若的根本原因。

要学识渊博,就必须学习,而学习只有到了学识渊博,才能融会贯通,修成正果。犹太人说:“深井中的水是抽不完的,浅井却一抽见底。”

商人也要学识渊博。进而,学习就是终生不懈的任务。

知识是你自己的,别人永远偷不走

犹太人将知识与求知活动抬高到这样一种自身即为目的的境界,虽然有助于知识和学者的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教育的发达,但要是仅仅停留在这一近似于“形而上”的层面上,犹太民族很可能只会成为一个学究的民族。好在犹太人对于知识问题,还有一个相当实际的认识:知识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以美国为例,一个高中毕业生一生大约比一个初中毕业生多挣10万美元(80年代初水平);一个大学毕业生又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一生至少多挣20万美元。而在占世界犹太人总数达38%的600万美国犹太人中,高中毕业生当时已达84%,大学生已达32%。相比之下,全美总人口中,只有35%的高中毕业生和17%的人大学毕业。仅仅这一个差别已经构成了美国犹太人与美国其他少数族类群体的巨大差异的基础:1974年美国犹太人家庭平均收入为1.334万美元。而白种人中(有色人种就更不用说了)非犹太族类群体的家庭平均收入,只有9953美元,前者比后者高了34%。

对个人来说是如此,对国家来说也同样如此。用一位当了总统后又去当教育部长的伊扎克·纳冯的话来说,就是“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而且,“教育上的投资”岂止仅仅“经济上的投资”!知识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财富。“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优点!只有犹太人才可能这么早就领悟、发现、赞美这样的优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犹太人一直像逾越节前夕一般,身着行装,随时准备踏上旅途。而且,上路之前往往还要遭受一场洗劫。他们的不动产是带不走的,他们的钱币是带得走的,但往往是被暴徒们和国正们带走的。真正别人带不走可以由他们自己带走的,惟有他们的信仰和知识以及由知识和求知探索而生成的智慧。

既然犹太人的信仰往往是增加他们开支的一个大因素,那么,真正可以转化为物质形态的财富的就只有知识了,而知识包括脑的知识一学问和手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就是他们所有投资的浓缩和凝固形式。犹太人在流散四方的途中或新居住点能迅速地找到那些缺乏教育者无法与之竞争的较好的位置,从而站住脚、恢复元气甚至兴盛起来,这笔“资本”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而犹太人自己的国家以色列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某种意义上,同样是这笔“资本”的作用。对于个体犹太人来说,知识的那种“可以随身带走”的灵巧性,也为他们选择同样“可以随身带走”的灵巧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