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话 会办事 会做人
22646600000008

第8章 曲径通幽:说好难说的话

说好难说的话,从生活细节开始

要想尽量不置身于尴尬的境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那些容易出现尴尬的场合和时刻,最好能防患于未然。

说话要注意礼节,避免忌讳。礼貌是文明交谈的首要前提。在交谈中要体现出敬意、友善、得体的气度和风范。要做到礼貌交谈,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其次要注意学习一些礼貌忌语,一语不慎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很难弥补的。

礼貌忌语是指不礼貌的语言,他人忌讳的语言,会使他人引起误解、不快的语言。不礼貌的语言,如粗话、脏话,是语言中的垃圾,必须坚决清除。他人忌讳的语言是指他人不愿听的语言,交谈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港、澳、台同胞忌说不吉利的话,喜欢讨口彩。特别是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8”与“发”谐音,“4”与“死”同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可用“两双”来代替;逢年过节,不宜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而用“新年愉快”、“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之,这也是谐音的关系,因为“快乐”与“快落”听起来很相似。

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快的语言也要注意回避。在议论他人长相时,可把“肥胖”改说成“丰满”或“福相”,“瘦”则用“苗条”或“清秀”代之。参加婚礼时,应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避免说不吉利的话。在探望病人时,应说些宽慰的话,如“你的精神不错”、“你的气色比前几天好多了”,等等。

随着语言本身的发展,一些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转移,譬如“同志”、“小姐”等,在使用时要针对不同对象谨慎决定。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应冷静处理,不用指责的语言,多用谅解的语言。

在交谈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给其他人造成不快。

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果某人的肩膀上有很多头皮屑或口中很难闻,或者拉锁、纽扣没弄好,请尽量忍耐不去想,并等和他亲密一些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你直接告诉他,特别是在人比较多的场合,很容易让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

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女性而言,年龄是她们的秘密,不愿被人提及。对钱等涉及个人收入这类私人问题的询问通常也是不合适的,可以置之不理。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人们在交谈中常有一些失言:“哎,你儿子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了!”“你怎么还没结婚?”“你真的要离婚吗?”等,一些别人内心秘而不宣的想法和隐私被你这些话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实在是不够理智。

如果你想让人喜欢,就不要对跛子谈跳舞的好处和乐趣;不要对一个自立奋发的人谈祖荫的好处;不要无端嘲笑和讽刺别人,尤其是别人无能为力的缺陷,否则就是一种刻薄。此外,除非是熟识的亲友,不必多谈对方的健康问题,他若身有不适,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一旦他抱怨起自己的疾病和痛苦,你又未必会感兴趣,但你若没表露足够的同情心,则会使对方觉得你冷漠、自私。既然如此,那又何不谈些令人愉快的事呢?

一般说来,批评别人的话题应尽力避免,然而赞美别人所做的工作和本领却是很合宜的,常会使听者感到愉快。

有一位姑娘谈恋爱遇挫,头一回感情旅程就打了“回程票”,心里有点懊恼。这位姑娘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谈,也没有向旁人袒露内心的秘密。单位里一个与她很要好的同事在办公室里看到她愁容不展,就当着众人的面说起安慰话:“这个人有什么好,凭你这种条件,还怕找不到更好的?”没等她说完,这位姑娘就跑出办公室。这时她才感到在这样的地方说这样的安慰话有些不当,这位姑娘当然无法领情。几句安慰话倒成了彼此尴尬的缘由。由此可见,即使说安慰话也要尊重人格,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性格和习惯。

对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宜在众人面前直接给予安慰;对不喜欢别人安慰的人,一般不要随意给予安慰。尤其是涉及别人的隐私,万万不可“好心办错事”,不宜在公开场合“走漏风声”。在说安慰话时,还得“看人点菜”,不同对象不同处置。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经常还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问话,比如涉及国家、组织的秘密,涉及个人收入、个人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对待这样一些提问,如果我们用“不能告诉你”来回答,那会使你显得粗俗无礼,如果套用外交用语“无可奉告”来作答,那又会给提问者造成心理上的失望与不快。总之,对待这样一些古怪的问题,我们答得不好,就有可能自己给自己套上难解的绳索,使自己陷入十分难堪的泥淖,不能自拔以致大失脸面。因此,与之相关的话题就要注意避免,以扼制问题的提出。

有些可以预见的难堪,应该设法去避免它的出现。如果某主管欲将一位不重用的职员降调至A分公司,直接对他说:“我要将你调到某一公司去。”则他的内心必定会有被放逐的感觉。但如果说:“我本想派你到A分公司或B分公司,但我考虑的结果还是认为A分公司较为恰当,因为B分公司对你来说太远了,可能不太方便,所以还是麻烦你到A分公司去。”

这样一来对方就不会有被流放的感觉,他的心里只存在如何作选择的问题。

只要平时多注意如何预防尴尬,尴尬出现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难言之隐,一喻了之

人总有难言之隐,不便说道,然而偏偏有人要苦苦相逼。在这种时候,巧用比喻来道明心机,就能轻松化解尴尬的局面。有些比喻通俗易懂而又思想深刻,表情达意,恰到好处。

惠施在梁国当了宰相,庄子准备去会会他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这里,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呀。”惠子很恐慌,便要阻止庄子,于是派人在国内搜了3天3夜。哪知道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做凤凰,不知道您听说过吗?有只凤凰展翅而飞后,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一只猫头鹰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其头顶上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视惠施的权贵如腐鼠,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要是直接说:“你的荣华富贵我根本就看不上眼。”那难免会使双方都难堪。以一个比喻简单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淋漓酣畅,透彻明晰。庄子是一位非常善于利用比喻来说话的人。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见面后他们对庄子说:“我们大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有3000岁。楚王把它珍藏在竹箱里,盖上了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啦。”庄子说:“那么,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两位大夫亲自来请,“不想去”这样的话肯定不好说出口,因此庄子以“宁为龟”来表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

一天,庄子身着粗布补丁衣服、脚穿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便问道:“先生怎么会如此潦倒呢?”庄子说:“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果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就会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软、灵活了,而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而已。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对政治的不满,满腹的苦楚,能随意倾吐吗?不能。庄子又一次运用了一个美妙到无以复加的比喻来诠释自己的内心,可谓是譬喻高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私企中,规章制度比较严格,老板觉得你不顺眼或者你偶尔工作不到位就有可能被解聘。虽然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是由老板的失误造成的,但责任却要算到你头上,这时你就要考虑怎么做一个周全的解释了。

很多时候会遇到正副职两位领导不和,到底听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存自己呢?可以采用间接说理的方法,既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又会使当事人不至于太难堪。

小董在某外企打工,待遇等各方面都很不错,小董也非常精明能干。可有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就是他的两个顶头上司不和,因此经常就同一件事情向小董发出不同的命令,弄得小董无所适从,当然也就影响到他的工作进度。有一天,小董接到两个上司相互矛盾的命令,因此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恰好碰到公司老总来视察,见状把小董批评了一番。小董并未向老总诉说冤屈,只是笑着说:“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和我的两个上司这‘三驾马车’是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行驶的呢?”老总说:“那当然是。”小董又说:“如果您手下的这‘两驾马车’,分别朝着两个方向行驶,那您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行驶呢?”老总听完这话,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看了看小董的两个上司,两个人顿时觉得很不好意思。小董巧借比喻摆脱了“两头不是人”的境况,化解了自己的困境,以后工作起来自然顺利多了。

小卢在某汽车公司工作,他是有名的老好人,也就是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所以,他的上司们,不管是工长还是组长、车间主任,都把他支来支去。时间长了,他终于忍受不住了。一次,在经常支使他的上司都在的时候,小卢对他们说:“请问各位领导,究竟你们是章鱼还是我是蜈蚣?”几位领导一听,不对,这分明是话里有话,于是就问:“谁得罪你了?”小卢笑了笑说:“这样吧,我给你们讲个笑话。有一条章鱼,它十分苦恼,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生了8条腿,于是它便请教蜈蚣,‘老兄呀,你说你有这么多条腿,请问你是怎么安排它们的工作的’?蜈蚣笑道:‘你真愚蠢,我从来就没有特意安排它们,只是任凭它们各司其职罢了。’请问几位领导,我们是不是应该向蜈蚣先生学习呢?”几位领导一听,嘴里不说,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对小卢指手画脚了。

巧妙地利用比喻,使用含沙射影的方法,给造成尴尬的人提个醒,既保留了他人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自我调侃帮你走出尴尬

由于我们的过失,造成了在谈话中出现难堪,这时我们不要责备他人,还是找找自己的责任,采用自我调侃的方式低调退出吧。

有一次,十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聚会,因为大家都是好朋友,所以说起话来直来直去。有一位男同学打趣地问一位女同学说:“听说你的先生是大老板,什么时候请我们到大酒店吃一顿?”他的话刚说完,这位女同学有点不安起来。原来这位女同学的丈夫前不久因发生意外去世了,但这位开玩笑的男同学并不知道,因而玩笑开得过了一点。旁边的一位同学暗示他不要说了,谁知这位男同学偏要说,旁边的那位同学只得告诉他真实的情况,这位男同学非常尴尬。不过他迅速回过神来,先是在自己脸上打了一下,之后调侃地说:“你看我这嘴,十多年过去了,还和当学生时一样没有把门的,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虽有说不出的苦涩,但仍大度地原谅了老同学的唐突,苦笑着说:“不知者不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不提它了。”男同学便忙转换话题,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处于类似的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不好下台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以采用自我调侃的办法,真诚一点,像该例中的那位男同学一样,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而对方也不会喋喋不休地责备我们,相反,还会因为我们的真诚一笑而置之。

人一生中总会有当众失态的时候,此时我们不妨抢先一步对自己进行调侃,好过别人来嘲笑,使自己难堪。

宋朝大文学家石曼卿,人称“石学士”。一日酒后乘马车去报国寺游玩,突然马受惊乱跑,将石曼卿从车上摔了下来。只见石曼卿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拿起马鞭,然后风趣地对围观者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一定要摔破了。”石学士把自己的姓作了另外一种解释,妙语解颐,为后人称道。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他是心血来潮还是什么原因,突然要学开飞机,于是,他命令海军航空兵的那些特级飞行员教他开飞机,军官们只好遵命。

丘吉尔还真有股韧劲,刻苦用功,拼命学习,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负责训练他的军官都快累坏了。丘吉尔虽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操纵战斗机跟政治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吧,总之,丘吉尔虽然刻苦用功,但就是对那么多的仪表搞不明白。

在一次飞行途中,天气突然变坏,一段25.75千米的航程他竟然花了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着陆后,丘吉尔刚从机舱里跳出来,那架飞机竟然再次腾空,一头扎到海里去了,旁边的军官们都吓得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匆忙之中的丘吉尔忘了操作规程,在慌乱之中又把引擎发动起来了。望着眼前这一切,丘吉尔也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有惊慌,装作茫然不知似的,自我解嘲道:

“怎么搞的,这架飞机这么不够意思。刚刚离开我,就又急着去和大海约会了。”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让丘吉尔摆脱了尴尬。

在有些尴尬的场合,运用自嘲能使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而且还能体现出说话者宽广大度的胸怀。

当你陷入窘境时,逃避嘲笑并非良方,也不是超脱。相反,你殚精竭虑地力图反击,很可能会遭到对手更多的嘲讽,不如来个180度大转变的超脱。这种超脱既能使自己摆脱狭隘的心理束缚,又能使凶悍的对手“心软”下来。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取出火柴。当他准备划燃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抽烟,你不会介意吧?”

显然,这不是真心地向对方征求意见。杜鲁门讨厌抽烟的人,但他心里很明白,在面前的这个人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说他介意,那就会显得自己粗鲁和霸道。

杜鲁门看了麦克阿瑟一眼,自嘲道:“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杜鲁门总统以自我解嘲的形式来摆脱难堪的境况,而他自嘲,还包含着深深的责备和不满,无形中给了傲慢的将军以含蓄的训诫。

当然大多数人都不是故意陷人于难堪境地的。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并且对方会心神不宁、坐立不安。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

某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会,主宾是有名的乌戴特将军。敬酒时,一位年轻士兵不小心将啤酒洒到了将军光亮的秃头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面对颤抖的士兵,乌戴特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言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被打破。

世间最尴尬的时刻莫过于自己的裸体暴露在别人面前,大名鼎鼎的首相丘吉尔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他却能坦然化解。

丘吉尔有个习惯,一天之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他就躺到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泡一泡,然后就光着身子在浴室里来回地踱步,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让身体放松放松,有时甚至会入迷。

有一次,丘吉尔率领英国代表团到美国去进行国事访问,他们受到热情款待。为了方便两国领导人的交流、沟通,组织者专门让丘吉尔下榻在白宫,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离得很近。

一天,丘吉尔又像往常一样在浴缸里泡过后,光着身子在浴室里踱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丘吉尔在思考着战场上的形势,以及如何同美国联手对付德国法西斯。想着、想着,他已经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而且还是光着身子。

碰巧,这时罗斯福有事来找丘吉尔,发现屋里没人。罗斯福刚欲转身离去,听见浴室里有水响,便走过来敲浴室的门。

丘吉尔正在聚精会神地考虑问题,听见有人敲门,本能地说了一句:

“进来吧,进来吧。”

门打开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出现在门口。罗斯福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十分的尴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索性一言不发地站在门口。

此时丘吉尔也清醒了。他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罗斯福,急中生智地说道:

“进来吧!总统先生。大不列颠的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对美国的总统隐瞒的!”

说罢,这两位世界知名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

尴尬场合,运用自嘲可以平添许多风采。当然,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因素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实质上是当事人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化解纠纷要做个和事佬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当矛盾进一步激化时,作为第三方,站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你是左右为难的;袖手旁观,矛盾会更扩大,大家都不好处。

调解他人的纠纷实在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就很有可能在你的身边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此,在调解他人的纠纷时一定要讲究技巧,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稀泥”也要和出个样子来。

首先,调解他人的纠纷时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即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摆正了这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调解纠纷。

全国刚解放时,废除资本家的一些陋习颇费了些力气。

一天,上海市长陈毅到一家纺织厂里,他笑着说:“老板,我冒昧来访,欢迎不?”

这位老板正为一件事发愁,便发起牢骚来:“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度,纱厂不被偷光才怪呢!”

陈毅品了口茶,不紧不慢地说:“要说办工厂、买机器,我要拜你为师。因为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学习哩!我参加了革命,就一直宣传、组织群众,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参谋还是不要?”

老板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过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根钉也藏不住。但结果呢?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只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不同!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了,他们懂得,生产经营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所以,以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办法试试看,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的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着办。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的。”

老板听了连连点头:“想想是有些道理。”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工会研究,决定废除抄身制。

陈毅同志一番话,使资本家奉若神明的“抄身制”取消了。

调解矛盾还可以采取一种方法:不对矛盾的双方进行批评、指责,相反,分别赞美争执的双方,肯定他们各自的价值,使他们感到再争执下去只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因而自觉放弃争吵。

星期天,小陈一家包饺子,婆婆擀饺子皮,小陈夫妻俩包。不一会儿,儿子从外面跑进来:“我也要包。”

婆婆说:“大刚乖,去洗了手再来。”

儿子没挪窝,在一旁蹭来蹭去。妻子叫:“蹭什么!还不去洗手,弄得一身面粉,我看你今天要挨揍。”

“哇……”5岁的大刚竟哭起来。

“孩子还小,懂什么?这么凶,别吓着他!”婆婆心疼孙子了。

“都5岁了还不懂事。管孩子自有我的道理,护着他是害他!”

“谁护着他了,5岁的孩子能懂个啥,不能好好说吗?动不动就吓他!”

小陈一看,自己再不发话,“火”有越烧越旺之势,便说:“再说,今天这饺子可就要咸了哟!平日里,街邻、朋友都说我有福气,羡慕我有一个热情好客、通情达理的母亲,夸奖我有一位事业心强、心直口快的妻子,看你们这样,别人会笑话的,都是为孩子好。大刚还不快去让奶奶帮你洗洗手,叫奶奶不要生气了。”又转向妻子:“你看你,标准的‘美女形象’,嘴撅得都能挂10只桶了。生气可不利于美容呀!”妻子被他逗乐了。那边,母亲正在给孩子擦着身上的面粉,显然气也消了。

讲述纠纷双方可引以为豪的一面,唤起其内心的荣誉感,也可使其自觉放弃争吵。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门时夹住了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乘务员嘴像刀子,两人吵了起来。这时,车上有位老工人看看青年胸前的厂徽,想起了什么,挤了过去,拍拍青年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师傅,我可不认识你呀!”“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的照片在门口的光荣榜上,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小伙子一下红了脸。老工人说:“以后可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一场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夫妻之间的争吵总是在发生,作为亲朋好友夹在其中,不能不说是一件尴尬难处的事,坐视不理是不可能的,这容易使双方积怨加深,妨碍家人的正常生活。缩小争端本身的严重性,使一方或双方看淡争端,从而缓和情绪,平息风波,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某厂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因家庭小事闹矛盾,女方一气之下跑到娘家哭诉告状,说男方欺负她。哥哥听罢心想:妹妹结婚不久就遭妹夫欺负,日后还有好日子过?于是气愤地扬言要去教训妹夫。这时,父亲充当起“和事佬”来,他首先对儿子说:

“教训他?别冲动!教训他就能解决问题吗?再说,他家又不在厂里,一个人孤立无援的,你去教训他,旁人岂不要说闲话?好了,妹妹自己家里的小事,用不着你操心,还有我和你妈呢。你多管些自己的事吧。”

待儿子息怒离开后,父亲又劝慰女儿说:

“别哭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都结婚出嫁了,还耍小孩子脾气,多丢人。小夫妻哪有不吵架的?我当初和你妈就常吵闹呢。不过,夫妻吵架不记仇,夫妻吵架不过夜。你不要想得太多,日后凡事要大度些,不要像在娘家那样娇气任性。好了,快点回去,不要让他到这里来找你,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家丑不可外扬,以后丁点儿小矛盾不要动不动就往娘家跑。”

女儿点头止哭,像没事一样回她的小家去了。

夫妻吵架本是稀松平常的事,而当事人本身却认为事情很严重。因此,父亲在劝慰女儿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夫妻闹别扭只是“丁点儿”小事情,促使女儿把争端看得淡一点。女儿在冷静思考之后,认同了父亲的看法,思想疏通了,气也自然消了。

生活中,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夫妻之间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甚至大动干戈的事。夫妻吵嘴打架后,妻子往往回娘家诉苦。对此,娘家人劝架不能偏听偏信,让矛盾升级,应该劝双方多作自我批评,从而化解矛盾,达到新的和睦。以下是娘家人劝架中的5忌。

一是忌偏袒女儿。女儿是娘身上的肉,谁动她一根毫毛就对他不客气,劝架处处偏袒护短,把女婿说得一无是处,让其无地自容而后快,以警告女婿娘家人不好惹;明明是女儿不对,却以长辈自居,强词夺理。这样做,会助长女儿的不良习性,埋下了长期争吵的祸根,增加了女婿的厌恶心理,轻则闹得家庭不和,重则导致家庭破裂。

二是忌火上浇油。只要诚恳规劝,完全可以唤起双方的自责心理,从而平息矛盾。但如果娘家人坚持小题大做,硬要对方认不是,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使其肝火更旺。

三是忌倾巢出动。在听到女儿一面之词后,不分青红皂白,娘家人男女老少齐动员,上男方家“说理”、“算账”,造成大兵压境的局面,这样人多火气旺,很容易将小事闹大,不但于调解无补,反而激化矛盾,破坏夫妻感情。万一男方翻脸不认人,势必引起一场争斗,夫妻感情的裂痕就无法弥补。

四是忌拒之门外。女儿回娘家是为了暂时躲避矛盾,以感化丈夫回心转意,也是为了得到娘家人的谅解和帮助,作为娘家人应当热情迎接,细心开导;否则,极易使女儿产生孤独感,弄不好会酿成悲剧。女婿登门,是求女方及其家人的谅解,用实际行动认错,更应笑脸相迎,诚恳待婿,不可拒于千里之外,使女婿憎恨,激化夫妻矛盾。

五是忌留女久住。明智的娘家人只留女儿小住,并劝她尽早回到丈夫身边,以免造成更大的裂痕。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总是由于这些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纷争。面对那些激愤的吵架者,一定要掌握一些调解的技巧,有效平息纠纷。

紧张时刻用玩笑做掩护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前苏联。有一次在苏联机场,飞机正准备起飞,一个引擎却突然失灵。当时送行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十分着急、恼火,在外国政界要人面前出现这种事是很丢面子的。他指着一旁站立的民航局长问尼克松总统:“我应该怎么处分他?”这等于是给尼克松出了一道难题,如果尼克松答得不巧妙,苏联人也可以借机让尼克松出点丑。“提升他,”尼克松很轻松地说,“因为在地面上发生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生故障好。”尼克松的话一出,大家都笑了。

说笑能极大地缓解尴尬气氛,甚至在笑声中这种难堪场面会瞬间消失,以至人们很快忘却。

萧伯纳有一次遇到一位胖得像酒桶似的牧师,他跟萧伯纳开玩笑说:“外国人看你这样干瘦,一定认为英国人都在饿肚皮。”萧伯纳谦和地说:“外国人看到你这位英国人,一定可以找到饥饿的根源。”要用幽默来回敬对方。幽默感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不会伤及任何人。

如果活动中出现尴尬局面,说句调笑的话更是使双方摆脱窘迫的好办法。例如,两个班级联欢,男女舞伴第一次跳舞,由于一方的水平低发生了踩脚的情况,说“没关系”这样礼貌的话可能还会加重对方的紧张,如果用一句“地球真小,我俩的脚只能找一个落点了”,可使双方欢笑而心理放松。

尴尬是在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使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人们感觉比受到公开的批评还难受,会引起面孔充血、心跳加快、讲话结巴等。主动讲个笑话逗大家笑,绝对是减轻该症状的良方,尤其是在很多人看着你的时候。

前苏联著名女主持人瓦莲金娜·列昂节耶娃有一次向观众介绍一种摔不破的玻璃杯。准备时几次试验都很顺利,谁知现场直播时竟出了意外,杯子摔得粉碎。而这时,成千上万的观众正看着屏幕。她灵机一动说:“看来发明这种玻璃杯的人没考虑我的力气。”幽默的语言一下子就使她摆脱了窘境。

一位演说家对听众说:“男人,像大拇指(做手势);女人,像小指头儿……”话未说完,全场哗然,女听众们强烈反对他的比喻,他没法再讲下去了。怎么办?他立刻补充说:“女士们,大拇指粗壮有力,而小手指则纤细、灵巧、可爱。不知哪位女士愿意颠倒过来?”一句话平息了女听众的愤怒,一个个相视而笑。

我国著名相声大师马季有一次到湖北黄石开座谈会。会上,他的搭档无意中将“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在座的都十分尴尬。马季立即接着说:“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这话把大伙都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刚才,我的搭档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就拉平了!”

夫妻之间吵吵闹闹是常有的事,有的小打小闹就过去了,可有的气得决心分家,这种时候,只要你能把对方逗笑,僵局自然就被打破了。

约翰先生下班回家,发现妻子正在收拾行李。“你在干什么?”他问。“我再也待不下去了,”她喊道,“一年到头老是争吵不休,我要离开这个家!”约翰困惑地站在那儿,望着他的妻子提着皮箱走出门去。忽然,他冲进房间,从架上抓起一只皮箱,也冲向门外,对着正在远去的妻子喊道:“等一等,亲爱的,我也待不下去了,我和你一起走!”怒气冲天的妻子听到丈夫这句既可笑又充满对自己爱心和歉意的话,就像气球被扎了一个洞,很快气就消了。

当约翰的妻子抓起皮箱,冲出门外之时,我们不难想象,约翰是多么的难堪、焦急!但他既没有苦劝妻子留下,也没有作任何解释、开导,更没有抱怨和责怪,而是说:“等一等,亲爱的,我也待不下去了,我和你一起走!”这哪像夫妻吵架,倒像一对恩爱夫妻携手出游。约翰这番话,以谐息怒,不但会让妻子感到好笑,而且还会让妻子体会和理解丈夫是在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心和歉意,以及两人不可分离的关系。听到这番话,妻子怎能不回心转意呢?

恐怕谁都有当众滑倒的经历,每每回想起来都还会感到脸红。摔倒的场面总是很滑稽,难免会引得大家笑,你不妨用一种荒诞的逻辑将这种尴尬变成有利因素,从而自然大方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1944年秋,艾森豪威尔亲临前线给第二十九步兵师的数百名官兵训话。当时,他站在一个泥泞的小山坡上讲话,讲完后转身走向吉普车时突然滑倒。原来肃静严整的队伍轰然暴响,士兵们不禁捧腹大笑。面对突发情况,部队指挥官们十分尴尬,以为艾森豪威尔要发脾气了。岂料,他却幽默地说:“从士兵们的笑声看来,可以肯定地说,在我与士兵的多次接触中,这次是最成功的了。”

顺着对方的话锋说话

顺梯而下,是指依据当时有利的时机,只要有可能,不可更多地纠缠,应顺势而下,不需要特意地去找,自然而然,做得巧妙,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依然保持着主动的局面。顺梯而下有以下2种表现。

1.顺着对方的话题而下

有时候,一个话题要进行下去,可朝着多种方向发展,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然后顺着话题及时撤出去。

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师生之间聊起了如何面对自己弱点的话题。会议进行得很温和,从不指名道姓,遇到要举事例的时候,也是以假设开始,诸如“假设你有什么弱点,你该怎么做”。可是后来会议特意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向在座的老师请教。一位同学站起来向一位姓何的老师提问:“当一个人遇到了非常难堪的事情,他可以正视它、战胜它,但也可以逃避它,哪种方法更好些呢?”何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合理的分析,说:“正视它,战胜它!”这位同学接着又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隐私的问题……”正在那位同学还在犹豫该不该问时,何老师说话了:“既然是隐私问题,就不好当着众人的面讲,如果你感兴趣,会后我们可以私下里谈谈。”

在这里,如果何老师让那位同学把话说下去的话,接下来肯定会使自己左右为难,不如顺着对方的话音,巧妙地撤出去,不在原来的话题上打转转。

那些毫无根据又极具挑衅性的提问总是会激起人们的反感,但是直接的指责反而会显得自己涵养不够。所以,我们不如根据对方的诘问,为自己编造一个更严重的罪责,嘲讽对方无中生有、不讲礼貌,表达我方对这种无凭无据的问题的极大愤怒和拒绝回答的态度。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您很富有。据说您的财产达30亿美元?”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后大笑着反问说:“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用一句没有根据的传言来质问蒙博托是否廉洁,蒙博托没有被对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编出一个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讽刺记者所提问题的荒谬与别有用心,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维护了自己的名誉。

家庭生活中,也难免有下不了台的时候,顺梯而下的方法也可适当利用。

小张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恰巧他们夫妻在挂一幅装饰画。丈夫问妻子:“挂正了吗?”妻子说:“挺正的。”挂好后,丈夫一看,还是有点歪,就抱怨说:“你什么事都马马虎虎,我可是讲求完美的人。”做妻子的有点下不来台,见有人在场便开口道:“你说得对极了,要不你怎么娶了我,我嫁给了你呢!”这一巧妙的回答,不仅挽回了面子,又造成了一种幽默的气氛,做丈夫的也感到自己失言了,以一笑来表示歉意。

2.顺着他人解围而下

在谈话中,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难堪,造成整个气氛的不和谐,可能会有知趣的人站出来,及时替你解围,这时,就应该抓住时机,顺着他人解围及时撤出。

小明喜欢和他人诡辩,并且以此为乐事。一天将近中午吃饭时,小可深有感触地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小明接着说:“这句话就不对了,据科学分析,人是可以饿7天的。”小可说:“那你饿7天看看。”小明接着说:“这句话你又错了,你也可以饿7天的。”小可说:“我才没那么傻呢,只有疯子才干这样的蠢事。”小明又说:“历史上,很多当时被认为是疯子的人,后人把他们看做是伟人。”小明就这样无限地推演下去。哪知小可的个性淳朴,不喜欢这样饶舌,后来就有点无法忍受了。这时小明的好友小冬见状,凑过来说:“我们的小可最大的‘优点’就是说错了话还不承认。”小可接过话头说:“小冬真是了解我。”说着对小明一笑,走开了。

顺梯而下是解窘见效很快的方法之一,它能使人逃脱于无形,而让制造尴尬的人立即停止发话,可谓一箭双雕。

不好回答的话可以岔开说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问话,比如,涉及国家、组织的秘密,涉及个人收入、个人生活、人际关系等问题。如处于这样的尴尬场合时,就需要具备“顾左右而言他”的语言艺术,从而能使你面对尴尬而取得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效果。

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把话题故意转向其他地方。

某单位一女工结婚,在单位散发喜糖。刚巧该单位有一位尚未谈对象的33岁的大龄女青年,大家吃着糖,突然一位同事笑着对那位女青年说:“喂,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大家都望着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脸微微一红,把脸转向邻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后指着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颖的上衣问:“咦?这件上衣什么时候买的?在哪个商店买的?”两个人便兴致勃勃地谈起了那件衣服。

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大龄女子何时结婚确实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女青年碰到这个尖锐的问题时处境十分尴尬,回答不好可能会引起大家的闲话,再说这事也没必要让大家来参与。于是她立刻把话题转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回避对方的无聊问题。问者受到毫不掩饰的冷落,自然也意识到自己的失礼,没有理由责怪女青年对自己的置之不理。

毫无疑问,直接转移法可以让你立即摆脱刚才那个令你难堪的话题,然而有一点不足的是,这样显得十分生硬。将话题飞快转向与之毫不相干的地方,看似快速甩开了为难局面,可是心理上仍然是有阴影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更含蓄的言他法——岔换。

岔换法是针对对方的话题而岔换新的话题,字面上看是回答了对方的问题,而实质意义却是不相干的两个问题。它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干脆利落,能显示出一种较为强硬的表达气息。

比如,有个发达国家的外交官问非洲一个国家的大使:“贵国的死亡率必定不低吧?”大使接过话题就立即掷出一句:“跟贵国一样,每人死亡一次。”

这位外交官的问题是针对整个国家说的,而大使岔开话题直言不讳地换用“每个人的死亡”作答,显示了一种针尖对麦芒的强硬态度。

大诗人普希金有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当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时,这位小姐极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普希金很礼貌地鞠了一躬,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怀着孩子。”说完便离开了,而那位漂亮的小姐无言以对,脸上绯红。

反讽不是气急败坏的叫嚣,也不是“黔驴技穷”的狂鸣,它应该是偶尔露出的峥嵘,锐利锋芒的一现。

利用语言的双解,普希金巧妙将话题的针对点从自己身上转到了那位漂亮的小姐身上,不露痕迹地就将自己的尴尬转化为了漂亮而又傲慢的小姐的尴尬。所以,我们在采用“顾左右而言他”的解围法时,应尽量把它运用得不露声色,婉转巧妙。

六大台阶帮你说好难说的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何况即使圣贤也有错的时候。西奥多·罗斯福承认说,当他入主白宫时,如果他的决策能有75%的正确率,那就达到他预期的最高标准了。像罗斯福这么一位20世纪的杰出人物,其最高希望也只有如此。可是,偏偏有人总是忍不住给别人纠错。

沙斯先生是纽约一位年轻的律师,他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的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沙斯先生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庭内顿时静默下来,”沙斯先生后来在讲述他的经验时说,“似乎气温一下就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我也据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我也知道我讲得比过去都精彩,但由于没有使用外交辞令,我却铸成了大错,居然当众指出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

沙斯先生确实铸成了大错,在指出法官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更巧妙、更自然一些呢?为什么不能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法官免丢面子呢?这样不仅会获得法官的好感,而且也会为沙斯先生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交形象。

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对方免丢面子,也算是处世的一大原则,也是人的一种美德。这不仅能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自己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否则对方没能下得“台阶”而出了丑,可能会对你记恨终生。相反,若注意给人“台阶”下,可能会让人感激一生。是让人感激还是让人记恨,关键是自己在“台阶”上不陷入误区。

外圆内方的人,不但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而使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还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这是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下台”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1.顺势是为送台阶

依据当时当场的势态,对对方的尴尬之举加以巧妙解释,使原本只有消极意味的事件转而具有积极的含义。

全校语文老师来听王老师讲课,想不到校长也光临“指导”,这下可使小王犯难了。他既怕课讲得不好,又忧虑有的学生答问题时成绩不佳,有失面子。

课上,他重点讲解了词的感情色彩问题。在提问了两位同学取得良好效果后,接着提问校长的“公子”:“请你说出一个形容×××美丽的词或句子。”

或许是课堂气氛紧张,或许是严父在场,也可能兼而有之,这位公子一时为难,只是站着。

空气凝固。王老师和校长都现出了尴尬的脸色。瞬间,王老师便恢复正常,随机应变地讲道:“好,请你坐下。同学们,该同学的答案是最完美的,他的意思是说这个人的美丽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形容的。”

听课者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一妙解为校长公子尴尬的“呆立”赋予了积极的意义,使他顺利下了台阶,而王老师本人和校长本人也很自然地摆脱了难堪。

2.破除尴尬造台阶

故意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对方的尴尬举动,消除其中的可笑意味,缓解对方的紧张心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将军举办了一场祝捷酒会。除上层人士之外,将军还特意邀请了一批作战勇敢的士兵,酒会自然是热烈隆重。没料想一位从乡下入伍的士兵不懂酒席上的一些规矩,捧着面前的一碗供洗手用的水就喝,顿时引来达官贵人、夫人小姐的一片讥笑声。那士兵一下子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时,将军慢慢地站起来,端着自己面前的那碗洗手水,面向全场贵宾,充满激情地说道:“我提议,为我们这些英勇杀敌、拼死为国的士兵们干了这一碗。”言罢,一饮而尽。全场为之肃然,少顷,人人均仰脖而干。此时,士兵们已是泪流满面。

在这个故事里,将军为了帮助自己的士兵摆脱窘境、恢复酒会的气氛,采用了将可笑事件严肃化的办法,不但不讥笑士兵的尴尬举动,反而将该举动定性为向杀敌英雄致敬的严肃行为。乡下士兵不但尴尬一扫而尽,而且获得了莫大的荣誉,成为全场的焦点人物。

3.不露声色搭台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其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其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对他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需“点到而已”。

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有一则报道很能启发人。在广州一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在吃完最后一道茶点后,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的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大酒家,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如果服务员想让这位外宾“出洋相”真是太容易了,但她没有那样做,而是委婉地暗示对方的错处。外圆内方的人往往都会这样不动声色地让对方摆脱窘境。

4.佯装糊涂赏台阶

装作不理解对方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故意给对方找一个善意的行为动机,给对方铺一个台阶下。

一位老师介绍经验时说:“一天中午,我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前两天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那几位同学正拿着一个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我想:他们哪来的透镜?难道是在搬运时趁人不备拿了一个?实验室正丢了一个。是上去问个究竟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去?为难之时,同学们发现了我,从他们慌张的神情中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我快速地构思,终于想出一条妙方,笑着说:‘哟,这透镜找到了!谢谢你们!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发现少了一个透镜,我想大概是搬运过程中丢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个透镜。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

这位老师采用了故意曲解的方法,装作不懂学生的真实意图,反误以为他们帮助自己找到了透镜,将责怪化成了感激,自然令学生在摆脱尴尬的同时又羞愧不已。

5.增光添彩设台阶

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这时,外圆内方的人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往往会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给对方的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使对方更加感激不尽。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大连的前苏联驻军。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在翻译总理的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代表团的一位同志当场做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非常紧张。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他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从而缓解了紧张的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意地同那位翻译单独干杯。前苏联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在干杯时眼里都含着热泪,那位翻译也被感动得举着酒杯久久不放。

6.放低姿态献台阶

有一次,由爱因斯坦证婚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小儿子来看他。孩子刚看了爱因斯坦一眼就号啕大哭起来,弄得这对夫妇很尴尬。心胸开阔的爱因斯坦却摸着孩子的头高兴地说:“你是第一个肯当面说出对我的印象的人。”坦诚的妙答并没有使爱因斯坦失去面子,也给了这对夫妇一个情面,活跃了气氛,融洽了关系。

在这里,爱因斯坦向我们显示了他在交际中的宽容和机智。面对孩子大哭给年轻夫妇带来的尴尬,他既没有哄劝孩子,也没有安慰孩子的父母,而是采用了自嘲的方式来帮助对方化解尴尬。爱因斯坦把孩子的大哭理解为孩子对自己的恐惧和不满,然后放低姿态,凭借慈祥的语气表示自己对此态度的认同,一语便缓解了年轻夫妇的难堪。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是一个特别善于解围的人,在他执政的最后一年,出席一个政府举办的仪式。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有几个绅士窃窃私语:“你看,那不是丘吉尔吗”,“人家说他现在已经开始老朽了”,“还有人说他就要下台了,要把他的位子让给精力更充沛、更有能力的人了”。当这个仪式结束的时候,丘吉尔转过头来,对这几个绅士煞有介事地说:“哎,先生们,我还听说他的耳朵近来也不好用了。”

身为首相,听到如此贬损自己的话,丘吉尔却没有暴跳如雷,与几个绅士一争对错,而是轻言细语地表达了自己的自尊自爱。台阶有时不仅要懂得为别人造,适当的时候也要为自己解围。

人人都有下不来台的时候。学会给人下台阶,既可以缓解紧张难堪的气氛,使事情得以正常进行,又能够帮助尴尬者挽回面子,增进彼此的关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应学会使用以上技巧。

装作不知道,说得更奇妙

实习期间,一位实习老师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

“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幼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该多么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关呢?怎么办?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

“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此语一出,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的实习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装作不知道”的技巧,避实就虚,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哗”这一虚象。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敲打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学生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的局面。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然出击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唯有具有较深阅历的人方能达到这种效果。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很多。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竞选演讲中遭到一个捣乱分子的挑衅。演讲正在进行,捣乱分子突然高声喊叫:“狗屁!垃圾!臭大粪!”这个人的意思很明显,是骂威尔逊的演讲臭不可闻,不值得一听。但是威尔逊不理会他的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慰他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你提出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了。”随之,听众中爆发出掌声、笑声,为威尔逊的机智妙答喝彩。

别人的刻薄攻击,不仅可以当作耳旁风,而且还能对其反讽一番,这就叫“装作不知道,说得更奇妙”。

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直接就问题的本质提出质疑,而是从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着手,旁敲侧击地进行诱导性询问。这时,我们可以故意装作不懂对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曲解其问话,并将这种曲解强加给对方,使对方意识到我方的有意误解实际上是在表达委婉的抗议和回避,从而识趣地放弃自己的追问。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先生,当他们道别时,克立总理说:“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立含笑注视着周总理,确切地说,是注视着周总理的前胸。

“这次访问贵国,”克立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

“这是您的问题?”

“不,”克立的笑容有些神秘,“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着毛主席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在人们不戴像章的时候,您为什么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

周总理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您了。”

克立总理想要知道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政局变化的明确反应,这是一个敏感性的政治问题。他以周恩来胸前佩戴的像章发生变化为理由,从侧面向周恩来诱导询问。周总理弄清了他的意图后,避开问题的实质,故意把克立的意思理解为他想得到自己的这枚像章,并慷慨相送。在这种情况下,哭笑不得的克立除了接受这份意外的礼物之外不能再说什么了。周恩来以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外交上的又一次胜利。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装作不知道”的办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其技巧关键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虽是“装作”,正如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面对责难这样说

这个社会上不乏一群总喜欢中伤他人的魔鬼,他们总是扫别人的兴,以别人的难堪为快,品质恶劣至极。我们如果刻意躲闪,反而使自身更加手足无措,使他人得意忘形。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反击。

1988年,美国第41届总统竞选。民意测验表明:8月份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尚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多出十多个百分点。当布什与杜卡基斯进行最后一次电视辩论时,布什巧辩的策略是,抓住对方的弱点,揭其要害,戳在痛处,从而让对方陷入窘境。杜卡基斯嘲笑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嘲弄式地发问“布什在哪里”。

布什轻松地回答了他的发问:“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芭芭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平淡一句,却语义双关,既表现了布什的道德品质,又讥讽了杜卡基斯的风流癖好,置杜卡基斯于极尴尬的境地。

有时,别人可能用指桑骂槐的方式对你进行猛烈的人身攻击,侮辱你的人格。对此,你如果质问对方,正面回击,可能正中对方下怀,他可以说:我并没有指你,你为什么要往自己头上硬扯?要回击这类人身攻击,最好的办法是也采用同样含沙射影的方式,反击对方,取得以隐制隐的效果。请看下例:

有一伙人从某地火车站出来,到车站广场的摊点上想买几只烧鸡在旅途中吃,买主都很年轻。他们买烧鸡时,对女老板说:“嘿,你这摊上卖得还真全啊!还有野鸡呢,你这野鸡肉香不香啊?想不到你们这地方还出这么漂亮的野鸡,这野鸡的肉多嫩呀!老板,怎么个卖法呀?可不可以送货上门啊?”说完后,他们一伙人都很轻慢地笑了起来。

女老板很清楚这伙人居心不良,把自己比作“野鸡”,如果直接骂他们几句,就会被指责为不文明经商;如果不回敬几句,就很可能有更难堪的场面出现。于是她不卑不亢地说:“我们这里不出野鸡,只加工野鸡,这里的野鸡都是用火车从外地运来的。运来的野鸡都是活的,所以稍不留神就会被野鸡啄着,这些东西毕竟是野物嘛,又不通人性。我们在加工野鸡时,对那些野性大的野鸡先开刀,然后用开水烫,接着把它的毛扯光,乘热就开膛破肚,接下去就是烧烤熏煮。你们问问旁边这两位小妹,她们刚刚尝过了。你们如果吃着好的话,就欢迎多买几只,我可以优惠点卖。你们除了自己吃,多余的带回去送给亲友,不是也算帮我们送货上门了吗?”

那些恶意挑逗者听了这番滴水不漏的回答之后暗冒冷汗,只好强打精神说:“好!够份儿。老板娘的货漂亮,人漂亮,话更漂亮。”说完以后还真乖乖地买了几只烧鸡走了。

这位老板娘就是采用了含沙射影、以隐制隐的语言技巧,把“野鸡”的雅号送了回去,巧妙地回击了指桑骂槐的发难者。

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你,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来者不善,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有理、有利、有节,有礼貌而巧妙地回敬对手,针锋相对,“原物”顶回。

前面所说的周恩来智对美国记者关于一支派克笔的恶意提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千万不要息事宁人,要知道,只有反击、进攻才能有效抑制那些人的出言不逊。

孔融10岁那年,有一次到李膺家做客,当时在场的都是些社会名流,孔融应答如流,得到宾客们的称赞。但有一位叫陈韪的大夫却不以为然,讥讽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也聪明。”孔融立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孔融采用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的语言形式,以问作答,把对方射过来的“炮弹”又原样给弹了回去。作答的语言一般都带有明显的嘲弄味和讽刺味,通常是由对方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所引起的,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般出现在不友好的两方之间,是答方对不礼貌的问方以牙还牙式的回敬。

有个成语,叫急中生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灵敏的思维、丰富的语汇、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只有掌握了各种应付尴尬局面的语言技巧,受人责难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话不投机,及时转弯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聚会、会议等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彼此都尴尬。冷场,在人际关系中,它无疑是一种“冰块”。打破冷场的技巧,就是及时融化妨碍交往的“冰块”。

谈话者之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最容易因“话不投机”而出现冷场:

(1)彼此不大相识;

(2)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差异大;

(3)心境差异大;

(4)兴趣、爱好差异大;

(5)性格、素质差异大;

(6)平时意见不合,感情不和;

(7)互相之间有利害冲突;

(8)异性相处,尤其单独相处时;

(9)因长期不交往而比较疏远;

(10)均为性格内向者。

谈话出现冷场,双方都会感到尴尬。但只要谈话者掌握住了破“冰”之术,及时根据情境设置话题,冷场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1.要学会拓展话题的领域

开始第一句话要注意的是使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能发表看法,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某某的作品”,或是听见鸟唱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味”,除非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不可胡乱问他,因为社会上免不了有人会失业,问他的职业无异于迫他自认失业,这对自尊心很重的人来说是不太好的。如果你想开拓谈话的领域而希望知道他的职业,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先生常常去游泳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儿消遣最多呢?”接下去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便可加上一句问他平时什么时候去游泳,从而判断他有无职业。如果他说是星期天或每天下午5时以后去,那无疑是有固定工作。

确定了别人有工作,才可问他的职业,这样就可以谈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不知对方有没有职业,或确知对方为失业者,那么还是谈别的话题为佳。

2.风趣地接、转话题

在谈话中善于抓住对方的话题,机智巧接答,可以使谈话变得风趣,从而使谈话活跃起来。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我们夸奖对方取得的成绩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一般、一般。”倘若我们不接着话茬说下去,就有点赞同对方的“一般”说法的意思,达不到接话说的目的。可以这样回答:“‘一般’情况尚且如此,那‘二般’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言外之意是说:“你一般的情况才如此的话,我‘二般’的情况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这类答茬儿,一般是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接住对方的话茬,作风趣的转答。

巧妙地接答对方的话茬,可以把原来的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使谈话转变一个角度继续进行下去。

刘某是公司负责某一地区的销售业务员。公司为了加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特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联谊会”。公司安排刘某在会议期间陪同他的客户顾某。他们路过一家商场,谈起了商场销售情况。末了,顾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市场竞争够激烈的。”刘某接过他的话茬儿说:“就是。在你们单位工作的业务员也不少吧?”就这样刘某既把话题延伸下去,同时又把话题转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3.巧妙析姓辨名

在气氛不活跃时,可以针对一些人的姓名进行别致的解释,其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从而活跃了气氛。在这方面,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很有造诣。

客人初次见面,往往要介绍姓名。毛泽东擅长抓住这一机会,运用他渊博的知识,把客人的姓名作有趣的解析,使交谈一开始就消除了对方的紧张情绪,显得亲切随和。普通干部、群众与这位中国最高领袖间的鸿沟顷刻填平,交谈气氛就更为活跃。

1957年9月,毛泽东到上海,邀见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林放)。赵超构正因当时的政治风浪而惶惶不安。谁知毛泽东一见赵超构,就对旁人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他由赵超构的名字“超构”,机敏地联想到高宗的名字“赵构”。前者既是“超构”,那不就可称作宋高宗的哥哥吗?此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听者初时为之一愣,细想又能自圆其说,别有一番诙谐之趣,会场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笑声。赵超构的思想负担立刻解除了。毛泽东联系历史人物的姓名,对赵超构的名字作“歪解”,让人经过思考后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20世纪70年代,唐由之初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首次见面时,他心情很紧张。谁知毛泽东望着唐由之,反复念着他的名字:“由之,由之……”并问:“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又说:“你不要按孔夫子的‘由之’去做,而是按鲁迅的‘由之’去做。”随即又抑扬顿挫地吟起了鲁迅的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毛泽东出语成趣,使唐大夫欢笑出声,开始了融洽的交谈。这里,毛泽东“析姓辨名”的方法与上面不同,采取了解析名字出处,并随机发挥的方法,但效果是一样的。

4.适时地提一些引导性的话题

提出引导性话题,可以给他人留下谈话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当众讲话的人。这些话题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性质等方面来设置。比如:“近来工作顺利吧”,“听说你最近有件高兴的事,是什么呢”,“前一阵我见到你的孩子,学习怎么样”?先用这些听起来使对方温暖的话寒暄一下,便于开展谈话。对于那些在公司上班的人,可以探问对其公司的日常规则的看法,例如:“你们公司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之后还要做早操、召开例会,你怎么看?”引导性话题应该注重可谈性和可公开性。对学文的不宜谈深奥的理科的问题,反之亦然。不宜在公开场合触及个人隐私,或者是背后议论他人等。如果引导性话题过于敏感,或者不是对方的兴趣爱好,或者过于深奥,超出了对方的知识结构等原因,对方也许不愿说,也许真的无话可说。提出这类话题,目的是让对方开口讲话,如果不能让对方讲,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提一些引导性话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让对方感到难以回答或附和而已。比如:“你是不是也觉得你们现在的厂长很能干?”人家要说赞同,他自己的确也有保留意见;要说是不赞同,而你已经认可了,他总不至于在你的面前进行反对吧,何况是说别人的坏话呢?这样的话题,处理得不好会让自己失去谈话的亲和力,适得其反。再者,也不要问些大而空的问题,让人不知从何说起,最好具体点。

如果是由于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远之而造成双方的沉默,那你在交谈中应该主动、客气及随和一些。

如果是由于自己太自负、盛气凌人,使对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则要注意谦虚,多想想自己的短处,适当褒扬对方的长处。

如果是由于自己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漫无边际、无休无止,而导致了对方的沉默,则要注意自己讲话适可而止,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做单方面的“传教”。

有时装作不懂事的样子,往往可以听取他人更多的意见。反之,你表现得太聪明,人家即使要讲也有顾虑,怕比不上你。如果我们用“请教”的语气说话,引起对方的优越感,就会引出滔滔话语。一般人的心理是总喜欢教人,而不喜欢受教于人。

冷场的出现,往往与“话题”有关。“曲高和寡”会导致冷场,“淡而无味”同样会引起冷场。不希望出现冷场的交谈者,应当事先做些准备,使自己有一点“库存话题”,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