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拖延心理学
22649400000003

第3章 可怕的真相:拖延害你有多深?

有人认为:“拖延其实就是一种慢性自杀。”这不是危言耸听,拖延会慢慢地消磨人的心智,慢慢地吞噬人的健康,这听起来是否比死亡更可怕?

拖延症的危害是广泛而严重的。在不断拖延的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事情、问题、麻烦不会减少、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多、更严重,越是拖延,内心越是焦躁,越往后心理压力越大。拖延行为会使得人们浪费时间和精力,难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遭受种种损失。在拖延中焦虑,在焦虑中又拖延,如此恶性循环,生活不顺利,工作低效率……

如果你还没意识到拖延症的负面威力,那你真的有必要了解拖延症所带来的可怕“真相”了。

拖延与颓废:能力在拖延中衰退

拖延是一种很坏的习惯。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等等。

因为拖延,没有解决的问题,会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从自身角度来说,过了一段时间,当你再次想起来强迫自己继续时,你会发现自己无法具备当初的工作能力了。事实上,拖延将使你的能力不断衰退。

林晃在一家公司做产品工艺设计员,他经常埋怨、找借口、推卸责任,还利用工作时间和同事聊天,把工作丢到一旁而毫无顾忌。别人提起,他总是说:“等一会儿再做”“明天再做,有的是时间”……

渐渐地,他做事变得拖沓起来,效率低下。要他星期一早上交的方案,到了星期二早上依然尚未做完,经理批评他,他就带着情绪工作,把方案做得一塌糊涂。后来,林晃在接到工作任务时,不是考虑怎样把工作做好,而是能拖则拖,没有主动性。时间长了,他已经无法掌握到工作的要领了,而且因为同事们的迅速成长,他成了公司最末流的员工。因为能力低,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经理也不愿再交给他重要任务,只让他做最简单的方案。

如果我们总是在说,“我应该去面对它,但现在对付它还为时过早”,那么,你的“拖延症”将会最终导致工作能力的不断退化。

可以说,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使人丧失进取心、迷失方向。一旦开始遇事拖拉,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为自己的成功制造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憧憬、理想和战略,都会在拖延中落空。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身上往往有一股逼人的朝气,但职场“老人”则会经常打击他们:“等你们混得久了,就不会这么有激情了。”当年轻人也逐渐变成职场“老人”时,他们大多数人会发现当初的“老人”的话真的很对,以至于很多人将“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的话挂在嘴边。

已经在公司混迹了四五年的“老人”曹伟也经常这样。遥想刚进入这家公司时,那时候可真是雄姿勃发。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他期待着在职场上大展拳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当时,每接到一个新任务,曹伟都全身心地投入,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来“交差”。站在如今的角度回头看过去的成品,甚至觉得有点“小儿科”,可那时的自己一直在进步,而现在总是感觉自己在吃老本了。他甚至有点不太喜欢现在的自己。

他回想起自己目前的状态:不管什么事,总是要拖到最后才开始去做,一点自控力都没有;但凡稍有麻烦的事情,都坚决持逃避态度,心想着“烫手的山芋接不得”;被动地接受现状,很少主动研究存在的问题。遇到棘手的工作内容,曹伟就想着退缩、辞职不干;就算是手到擒来的工作内容,做得也是马马虎虎,可能是因为心里有底,就更加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了。

生活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安于现状。最尴尬的就是曹伟这样的,整个人却又像是被卡住了一般,不安心就这样混下去,但又习惯了拖延来适应现状。

拖延症害人,这是绝对的真理。你一手促成的拖延将侵蚀你的意志和心灵、消耗能量,摧毁创造力,阻碍你个人潜能的发挥。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着某种憧憬、某种理想或某种计划,假如能够将这些憧憬、理想与计划,快速加以执行,那么,其在事业上的成就不知道会有多大!但是,如果人们有了好计划后,并不去快速执行,而是一拖再拖,就会让热情逐渐冷淡,让能力逐渐消磨,计划最终会失败。

如果拖延的问题不解决,恐怕这辈子都只能浑浑噩噩地度过了。

在拖延中流失机会

博弈论中有个“分蛋糕博弈”模型,其基本含义就是:当我们在谋划如何获得最大利益的时候,收益有可能在不断缩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却习惯了拖延,当行动起来的时候,最好的时机已过,过去所有的努力都白白浪费了。

许多人做事总喜欢拖延,殊不知,选择现在不做,也许就等于选择了永远也不做。“沸水煮青蛙”能说明这个道理。

把青蛙直接扔进沸腾的水中,青蛙的神经刺激反应很快,它会马上跳出来。反过来,如果把青蛙先放进20℃~30℃的温水中,再给水逐渐加热,直到沸腾为止,这个过程中青蛙没有任何反抗,直到最后被活活烫死。

水温过高,为了保全性命,青蛙会毫不犹豫地立刻跳出,所以青蛙在第一种情形下安然无恙。但是,如果一开始把青蛙泡在温水中,它会忘乎所以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根本就察觉不到水温在变化,神经系统反应也不灵敏,等发现异常时,已经奄奄一息,没有跳离沸水的力量了,只能坐以待毙。

这种情形也发生在人身上。我们常常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在接到任务的时候能拖则拖,不到紧急关头不愿意有所行动,等到时间越来越长,到最后错过了最好的行动时机,就如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工作业绩也会一蹋糊涂,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好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就将后悔莫及。很多人都能下决心做大事,但是,只有一部分人能够选择不拖延,也只有这部分人是最后的成功者。

1973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18岁的科莱特认识了与他同龄的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长着一副娃娃脸,满头金发。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邀请科莱特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应用软件。

这对于科莱特来说,是他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因为他来哈佛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关于Bit财务应用软件,他们的导师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应用软件,还有诸多的困难。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Bit财务应用软件方面的学者;而那位退学的金发小伙子则在这一年进入了亿万富豪排行榜。当时间到了1995年,当科莱特准备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时,而那位金发小伙子则已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其性能比Bit软件快1500倍,并且在半个月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这个金发小伙子有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如果当初盖茨有了创立公司的想法,有了献身IT事业的决心后,却等到大学毕业才开始,这中间难保有另外的想法冲击盖茨,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首富也就不是盖茨了,那个在IT行业占尽风头的也就不是微软公司了。

做事情拖延、找借口的人总是把事情推到明天,今天想明天,到了明天却又在怀念昨天,殊不知,现在的时光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时刻。只有在当下马上行动,才能在日后有所收获。

须知道,人生有很多机会,都只出现一次,然后就再也没有了。如果我们面对这绝无仅有的机会,由于惧怕和其他种种问题而不去做的话,机会就会一去不复返。所以,拒绝拖延的恶习,这才是优秀者应有的态度。

你拖或不拖,问题都在那里

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完成手头上的项目?你在等什么,还有什么没准备好?你在等待别人的帮助还是等待问题自动消失?无论我们如何拖延,问题依然会存在。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才能让问题消失,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拖延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而只会使问题深化,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拖延上,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多想出几个解决方案。

大多数人面临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懒惰、懦弱、无能和失误做掩饰,但这根本就是饮鸩止渴,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很多时候本可以及时处理的一个小问题,却因为拖延,最终变成了工作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李平是一家企业的经理助理。3年来,他勤奋努力,事必躬亲,比经理还要忙,可不但没有任何升职加薪的迹象,而且还让经理到了忍无可忍想要换人的地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李平有个致命的缺点:非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动手去处理,结果使问题越积越多。

有一次,经理要赴国外公干,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交代李平把所需的各种物件都准备妥当,包括演讲稿在内。李平想时间还有一周呢,等会儿再做吧。他突然想起上几周那些复杂的销售报表还没写,需要报到总部的销售分析报告也还耽搁着。他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忙了起来。好不容易忙完了,他刚想歇会儿的时候,经理就打电话问李平:“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于是他立即着手去做,熬了一个通宵终于在第二天早上把文件交到经理手里,但是经理的脸色始终阴晴不定,因为他明显看出文件准备不充分。

李平的忙碌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拖延使得工作上的问题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多,越来越难以解决,使他心力交瘁,疲于奔命。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可能荆棘密布,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当任务降临时,应该以一个勇者的姿态来面对困难,筹划对策,积极执行。

稻盛和夫在进入公司大约一年,便接受了一项新任务。他负责研究开发一种叫作“镁橄榄石”的新型陶瓷。它绝缘性能好,特别适用于高频电流,是用作电视机显像管的最理想的绝缘材料。与当时另一种比较传统的材料滑石瓷相比,它的优势非常明显,应用已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种新型材料在合成成型方面却没有成功先例,可谓是前无古人。无论是对于稻盛和夫还是对于公司来讲,“镁橄榄石”的研发是一只拦路虎,来势凶猛、迫在眉睫又极具挑战性。

单位里设备简陋,稻盛绞尽脑汁反复试验,可结果总是不理想。于是他昼夜不分、苦思冥想,几乎痴狂地进行试验,最后终于合成成功。

后来稻盛和夫得知,成功合成“镁橄榄石”的除了自己,只有美国的通用电气一家。所以当时稻盛研发的“镁橄榄石”成为业界的焦点。

最早以“镁橄榄石”为材料开发成的产品是“U字形绝缘体”。松下电器产业集团中负责显像管生产制造的一个部门向京瓷下了订单。当时日本家庭显像管式电视机开始普及,“U字形绝缘体”作为电子枪中的绝缘零件,最为理想不过了。

开发中最棘手的问题是“镁橄榄石”粉末非常松脆、不易成型。像和面一样,需要有黏性的材料。添加黏土可以增加黏性,但无法去除其中的杂质。

稻盛和夫每天思考、反复试验,然而费尽心思却不得要领。

有一天,稻盛和夫一边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一边走进实验室。他不经意间被某个容器绊了一下,下意识一看,鞋上沾满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就在那个瞬间,他脑海中灵光一闪:就是它!

稻盛和夫立即将松香与陶瓷粉末合成,这次成型成功了,而且将它放进高温炉里烧结时,松香都被烧尽挥发。这样成品“U字形绝缘体”中就没有任何杂质了。曾那么令人头痛的难题居然迎刃而解。

拖延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往往会使问题的难度增加,于解决问题无益。我们在工作、生活当中更需要告别拖延,积极地面对和解决所有的问题。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再选择拖延,这是我们从稻盛和夫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如果稻盛和夫找点借口,对工作拖延、打折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不可能拥有创造价值的机会。

不拖延,这是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一种积极态度,也是使自己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

“压力山大”很烦人

也许有人觉得,压力会带来动力。没有压力我们会变得更懒散和拖延。因此,给自己压力往往成了这些人战胜拖延的“秘诀”,但其实不是这样。

不少拖延者的一大谎言是,认为时间的紧迫会让他们更具有工作效率。惯于拖延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借口,如“我明天会更乐意做这件事”“我在压力下能更好地工作”,而实际上,等到了第二天,照样没有工作的热情,在压力下也不见得工作出色。

心理学家张侃认为,工作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拖拉。可以说,拖延总是伴随着压力而生的。压力会在很多方面造成拖延,巨大的压力让我们逃避带来压力的工作。

心理学家发现,尽管压力感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率,但一件事拖到最后,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逼迫下做事,会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让人充满忧虑、焦灼和内疚感。

压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曲线。当压力强度在曲线转折点的那个最高点上,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压力最能创造动力。但是过了这个值以后,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当我们自觉无法应对压力时尤其如此。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放松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压力和拖延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某大学的小李本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为供他读书四处举债,而这让他感受到了不少压力。大四那年,小李却面临这样的窘境:如果无法在一学期之内修完之前落下的6门课,他就要被延期毕业,甚至退学。可就在这时候,他沉溺于网游。他完全知道自己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对这个家庭的意义,但是在此时他却选择了逃避。他甚至想,毕不了业去干体力活,也能帮家里分担负担。小李同学的拖延症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经济压力。

人有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无奈感,时间压力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这样的习得性无助:那种我再努力也无法赶上时间进度的感觉。这时候,压力除了制造焦虑,再也不会激起人努力的欲望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力是拖延症最忠实的盟友,甚至可以说,拖延症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压力管理问题。

晚上,高波坐在客厅里看电视,但是显得有点无精打采。老妈在屋子里忙前忙后,看到有点不在状态的儿子,她问:“出什么事了,怎么像霜打的茄子?”

“没事,就是最近特别烦!”高波在老妈面前倒也不伪装。

“你去玩会儿游戏吧!心情烦的时候,就去玩游戏。”老妈绝对是最心疼儿子的人,想方设法让儿子不受委屈。

“这几天我也没有玩游戏的心思,没什么意思。玩的时候,一直想着还有工作没做出来,周一就得交方案了,心里特别着急。一着急吧,游戏就玩不好,总是输,然后就更心烦,整个人都不在状态。”高波如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扰。

“后天就要交了,那你怎么还在这里待着?赶紧去做啊!”老妈显得十分着急。

“我知道时间很紧,可就是不想动。一想起工作的事,半天都找不到头绪,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昨天我就挺烦的,可想着不是还有今天吗?也就没往心里去。可到了现在,我还是静不下心来,一直拖着没动,我心里都快急死了……”

高波嘴上虽然很着急,但是还是窝在客厅没有动弹。其实,深受压力而又选择拖延的人,何止高波一个人呢?所有拖延的人都似乎是同样的表现,心里压力山大,手里却还在点着微博、微信、淘宝,绝对会将工作拖延到最后一刻。

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工作任务不紧的时候,他也不会早早完成工作,假模假式地在那里耗着。等到压力真正降临时,他又开始焦头烂额,一边抱怨压力大,一边辛苦地干活,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压力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条不紊、从从容容地开展工作,心里应该会更加踏实,完成任务之后也会更有成就感。不过,这样的感受,受压力困扰的拖延症患者似乎很少体验过。他们所感受到的,不过是拖延与压力恶性循环之后带来的烦恼和苦闷。

失败旋涡:无尽的挫败感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行为缘于压力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而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会加剧拖延行为。与拖延症相连的是眼中的挫败感和一连串心理问题,因拖延未完成任务而对自己失望,继而产生挫败感。随着一次又一次相似的经历,这种挫败感周而复始。

人们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挫败感”。人类有“自由竞争”的天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战斗”或者“逃避”是人的本能意识。结果自然也会有成功有失败,成功者当然是积极奋进的,而失败者面临的状态则是另一种了。

一旦人们预知到自己即将面临可怕的失败,人首先就会启动生理的应激机制,瞳孔开始缩小,心律开始变慢,肾上腺素暂停分泌,肌体供血紧张,头脑开始变得不那么清醒,四肢肌肉开始松弛,一切肌体运作都开始向着“收缩、退避”的方面做准备。

而在心理上,当“挫败”不可避免地到来时,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首先是巨大的恐惧、无助、慌乱、不知所措。有些人想要尽力否认自己已经遭受到了“挫败”,想方设法通过拖延以逃避这种“挫败”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的创痛。

刚出校门的艾伦给人的印象是工作非常勤奋,甚至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但领导和同事眼中,他却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

这并不是说艾伦的工作能力不强,他在大学阶段是公认的优秀分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他进入这家广告设计公司后,原本豪情万丈的他却接连遭遇了挫败。“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刚进公司时接手的几个项目遭遇了领导的否决,有时候绞尽脑汁连续加班的项目,领导依然不满意。频频受挫,让艾伦对失败的恐惧越来越重:“难道我真的这么差劲吗?”这样的心理包袱让艾伦感到十分疲惫,时间一长,再接到项目时则是能缓一时则缓一时,他患上了严重的工作拖延症。而拖延导致的结果是经常加班,而仓促完成的项目也不能令领导满意。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艾伦感到自己身体中的负能量越来越大,但他却又毫无办法。

拖延导致的挫败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选择逃避,选择后退。人一旦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应该怎样调节自己来应对拖延和“挫败感”带来的恶性循环呢?

首先,寻求稳定的心绪。对于一个有“挫败感”的人来说,恢复平日的镇静和从容,对于自身境况才可以有一个比较冷静客观的评价。

其次,能够对“挫败”本身予以足够的理解。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确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竞争都可以成功,不是一定要自己永远走在一条成功的、前进的道路上。千万不要一旦受挫就万念俱灰,如果没有一颗积极准备应对挫折的心,怎能够见到更为美好灿烂的明天?

再次,要能够积极地对现实的“挫败”进行评估。做出相关的决定,尽量阻止失败的扩大化,把握积极主动的机会,以减少可能带来的更多更大的损失。

最后,找出失败的原因和问题所在,寻找积极应对的策略。找到可以实现的补救策略,下定决心,向失败发起进攻,千万不要用拖延来应对。

对于我们而言,要克服因失败恐惧而导致的拖延症,就必须要学会用发展的心态看待问题。暂时的挫败只是给自己一个加倍努力的理由,实在没有什么可怕的。

谁来“还我健康”?

在这个时代,拖延症虽还没有病重到要住院,但是它却在实实在在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拖延症无时无刻不在破坏和消耗着人的精神和体力,如果任由它去,拖延症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

危害一:怀疑自己

当自己不能按时完成某项工作的时候,长期如此,你会觉得自己有身体方面的疾病,长期这样也会给内心造成影响,变得不自信,怀疑自己的人生。

危害二:精神萎靡

选择拖延,很多时候是因为你不去做,你的身体也许可能是健康的,但精神上却是萎靡不振的。

危害三: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

因为你的拖延,会让自己的事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活动总是被拖延,好事总是不能实现。

危害四:变得自我

因为你不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拖延,而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拖延,不要认为自己只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对的,实际上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还是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有做好了必要的事情,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危害五:出现焦虑

因为他们工作和学习成绩的不突出,拖延成了恐慌,他们开始否定自己,贬低自己,从而产生焦虑,甚至会产生厌世情绪。

由此看来,拖延绝非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这么简单,不少人都有切身体会,拖延症是如何让自己深受其害的。

丽丽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在这个行业里,女性很少。不过丽丽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照顾,她感觉比单位的同事们更累、更辛苦。

她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甚至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晚上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急得头皮发麻;早上睁不开眼睛,不想起床。每天在单位里,头昏昏沉沉的,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做事,上班的时候不想干活,总想着下班再找时间补回来,可下了班之后的工作效率也实在不敢恭维。

上周末计划着利用周末时间完成一份设计图。周末一大早就起来了,打开电脑,琢磨着如何完成工作。“人是铁,饭是钢”,怎么着也得先给自己做一份早饭。吃饭的时候,脑子没法想事情,就顺手点开了网页,看看那些知名设计师的作品集,希望能找到点灵感。就在边吃早餐边在网上闲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一部电影的宣传信息。她想到有同事推荐里面的建筑布景很别致,说不定能找到点灵感。于是,就找到那部电影看了起来,结果却被电影剧情所吸引了。

但是这场电影看得并不安心,她时不时地脑子里蹦出来两个声音。一个声音说:“赶紧去干活吧,看这种电影有什么意义呀?”另一个声音说:“看电影也是在为工作做准备啊,这并不是单纯的消遣。”

等到终于看完了这场电影后,丽丽又陷入了焦躁的情绪中。她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没做完,所谓的为工作找素材看电影只不过是给自己找的借口罢了。就这样,她心神不宁,更加没有心思放在工作上了。

在这种状态下,丽丽干坐了一个上午。她感觉头痛欲裂,且全身上下都十分不舒服。因为实在太难受,这一次,她没再拖延,直接打车去了医院。医生看了她一眼,就说她压力太大、作息不规律、身体功能紊乱,患了轻度抑郁。“一个不到30岁的姑娘,看起来一点精神都没有,满脸愁容,连走路都有气无力,根本不像这个年龄的人。”医生不禁摇头叹息。医生开了一些药给她,让她别太紧张,要早睡早起。

但是,回到家后,看到桌子上的一堆文件,还有开着的电脑,想起那么多活要干,丽丽始终都不能静下心来。就这样,既不能安心干活,也不能好好休息,在拖延和自责中,她的身体越来越差,精神状态也很糟糕。

这绝非是夸张的案例。当由拖延引发的这一系列问题都出现时,一个健康的人会被折腾成什么样?

大多数时候,拖延不会改变困难。困难、挫折、烦恼、痛苦,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想躲也躲不过去,你叹息、焦急也好,忧虑、恐惧也好,这些负能量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那里唉声叹气,不如换种心态,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使情绪由“阴”转“晴”,积极做好“当下”。

到底什么叫作“当下”?简单地说,“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因为拖延,许多人总是在延续昨天的烦恼。其实,你今天设法解决了这些烦恼,明天就将会是身心愉悦的一天。认真做好当下的工作,我们才能理解生活和快乐的真正含义!

当我们遭遇拖延症带来的身心损害时,我们应该进行及时自我检查,预警负能量的“病毒”蔓延。

拖延你好,成功再见

一些习惯拖延的学生会说:“许多人都在玩,我又何必这么紧张呢?”那些习惯拖延的职员会说:“大家都这样工作,我又何必这么认真呢?”那些习惯拖延的人会说:“等以后再努力,今天又何必这么努力呢?”……

每当要付出辛劳时,总是能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当下的自己轻松些、舒服些。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你想着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

拖延的背后其实是个人的惰性心理作怪,因为选择了借口就意味着能享受到“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思考放弃症”。在享受“思考放弃症”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推掉了可能降临的机会。

当J先生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不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对自己说:“不要紧,老师布置的功课太多。”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上的种种难题,他又对自己说:“刚毕业的学生,不懂的地方多着呢。”中年的时候,和J先生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都已经节节升迁。J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他们不比我聪明多少,只是机遇比我好一点罢了。”

在他退休的时候,一切在轻松悠闲中已经过去了,他什么也没有得到。J先生这时才蓦然发现,往事不堪回首:“其实有很多机会,我抓住了都可能获得晋升。比如有一次,公司想派我到西部去掌管分公司,但是需要我在一个项目上展现实力,但自己却因为拖延没有把项目做好。”

一旦因为拖延替自己开脱责任后,人的一生自然会享受到种种“便利”,但最终也会注定人生的碌碌无为。

我们盘点自己的得失时,对拖延的利弊应该有更清楚的认识:拖延得到的暂时“便利”,终会换来今后的“沉重”人生。

小郭工作5年来,不仅没有得到晋升,甚至面临着失业。是什么导致了他这样的境遇?

刚进公司的小郭是个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年轻人。顶着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光环,但是,他来到这家公司后,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有偏差,对工作、企业都产生了抵触情绪。他觉得自己的学历比别人高,能力比别人强,却屈尊在小公司里,于是终日混混度日,有事情也不积极解决,能拖则拖,寄希望于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更让同事们不能容忍的是,他总是仗着资历老,在紧急的项目面前不紧不慢的,“别着急啊,这个工作我做了几年了,两天就完了。”“现在没兴趣,过几天再说吧。”在小郭的拖延中,很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和他一组的同事却因为他一起受到了公司的惩罚。

同事们不愿再与他协作,上司也对他产生了看法。而小郭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待工作仍改不了拖延的毛病。5年时间下来,小郭做好的项目屈指可数,上司越来越不满意他的表现了。

平庸者的经典台词往往是:“缓一缓吧,明天一切都好了!”用这种思维方式,用这种逻辑为自己开脱的人比比皆是。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在拖延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他走向卓越或平庸的分水岭。平庸者遇到问题只会不断拖延,成功者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与拖延拥抱,也意味着与幸福远离。看“幸福”的“幸”字很有意思,它和“辛苦”的“辛”字长得很像,简直是一对孪生兄弟。在“辛”上多一点努力就变成了“幸”,或者说辛苦跨一步就是幸福。这也正说明了辛苦和幸福的关系,辛苦一下,幸福就来了。选择不拖延,多一点辛苦,幸福和成功也就近了。

选择不拖延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你的后腿,也没有迷茫阻碍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也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你可以把全部的激情放在这一刻,你的成功也就近在咫尺。

阅读:那些有拖延症状的名人

如果你认为高高在上的名人肯定是效率奇高,不会如我等凡夫俗子一样拖拖拉拉,那就错了,其实有为数不少的名人也同样有拖延症。

拖延症在文字工作者中是常见病。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是“派对动物”,社交占据了他太多时间。在写《巴黎圣母院》期间,他让管家把自己的衣服藏起来,赤身裸体,强令自己集中注意力。不过,当大文豪洞悉了几个藏匿地点后,这招后来也失效了。他只能对自己再下狠手,把头发和胡须各剃去一边。可以说“战拖”的决心是坚定的,而过程也不可不说是惨烈的。

有一个著名的美国将领名叫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他曾是西点军校的优等生。科班出身的他善于充分准备,在南北战争时期,他由于系统地改造了北方军队的后勤而名声大噪,最后被提拔为北方军总司令,还被誉为“小拿破仑”。

可是,他屡次被“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理念所拖累。先是以准备不充分为由拒绝进攻而与总统闹僵,后来又由于过分谨慎不愿追击而多次丧失胜利的机会。

1862年,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安提坦战役”中,有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夺取里士满,但他犹豫再三,认定自己被南方军堵截而失去了机会。之后他再度犹豫拖延,最终在兵力两倍于敌军的情况下错失全歼南方军队的机会,战争因此又被拖延了3年才宣告结束。

他永远都在请求林肯给他新的武器,永远觉得没有足够的士兵,士兵们永远都不够训练有素,装备永远不够精良。林肯曾抱怨说:“如果麦克莱伦将军不想好好用自己的军队,我宁愿把他们都借给别人。”联邦军总将军亨利·哈列克则认为他“有一种超越任何人想象的惰性,只有阿基米德的杠杆才能撬动这个巨大的静止”。这一切摧毁了军政界对麦克莱伦的信任,最终使他被众口交贬,解除军职。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斗士坂本龙马被日本人当作民族英雄,也是日本精神医学研究者最喜欢提及的注意力障碍(ADHD)疑似患者。

坂本龙马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不拘小节、喜欢新鲜事物、敢开风气之先。在日本,他第一个提出“日本国”概念,第一个带新娘蜜月旅行,第一个使用万国公法与外国公司打官司并且胜诉。紧随潮流的个性固然不会有“思维狭窄”的毛病,但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就是注意力有些涣散。当有人提醒龙马将有被暗杀风险时,龙马并没有听取建议去避难,这种拖沓的态度最终使龙马死于十分简单的刺杀。

最著名的“战拖者”,当属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家境贫寒,全靠自己刻苦上进,最终成为“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而被印在百元美钞上。本杰明在25岁的时候,就给自己列下13条必备诫言,即“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真诚、正义、中庸、整洁、冷静、节欲、谦逊”,他依此对自己进行逐项训练,形成了一套抗拖延行为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