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22651800000003

第3章 没有技巧的表达不叫表达

欲擒故纵是永不过时的战术

清朝时,某人到县衙控告有人偷了他的鸡。县令传来他的左邻右舍审讯,没有一个人承认。县令叫他们靠边跪着,不理睬他们,继续审理别的案子。过了许久,又装着疲惫的样子,说道:“本官累了,你们暂且先回去。”

众人都站起来,转身向堂外走去。县令突然勃然大怒,拍案喝道:“偷鸡贼也胆敢走啊?”

那偷鸡的人不由自主地颤抖着双腿,屈膝跪了下来。一经审讯,他只得从实招来,对自己的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这是典型的欲擒故纵法。县令的“故纵”是为了让对手精神上放松警惕,然后在对手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招,手到擒来。

无独有偶,有个聪明的法官也是以类似的方法查明了事实的真相。

一次,甲、乙两个争讼者来见法官。甲说乙欠他许多黄金,乙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他,从来没有同他共事过。”

“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借给他的?”法官问甲。

“在离城三里远的一棵树下。”

“那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审问一下,树叶会告诉我真情的。”法官提出了这样一个荒诞的建议。

于是,甲去摘树叶了,喊冤枉的乙则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而是去审理别的案子。乙作为旁观者津津有味地看着法官审案,正当案子审理到高潮时,法官突然回头向他轻轻问道:

“他现在走到那棵树下没有?”

“依我看,没有,还有一段路呢。”

“好吧,既然你说没跟他一起去过那儿,你怎么会知道还有一段路呢?”法官严肃起来。

乙顿时惊慌失措,才意识到说漏了嘴,不得不承认自己诈骗。

法官在制伏诈骗犯的过程中,并不是直接追问乙是不是欠甲的黄金,也不问乙是否知道甲所说的那棵树,而是在乙观看审案进入高潮聚精会神、戒备完全解除时,用看来轻描淡写的一问,便使乙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了真话,顺利地达到了将诈骗犯制伏的目的。

要想说服对方,就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段,诱导对方进入“圈套”。“擒”是目的,“纵”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因此,纵不是放虎归山,而是有一定目的的放松一步,以防狗急跳墙,垂死挣扎或反扑。

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愿意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献给王浚。这一招,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军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有位心理学家写了一本《趣味心理学》,他为了让读者尽快了解书中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把整本书读完,就在书的前言中写道:“请不要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结果大多数读者真的不先看前面的章节,而首先翻看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这位作家就是运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达到了目的。

说话时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放后收,常能出奇制胜。这一纵一擒,就像一股奇兵,使交谈的对象在放松戒备中上当,最终无可奈何地服输。

与人交谈,有时就是一个说服人的过程,说服别人要有耐心,更要有方法和技巧。有时候,当你明知道自己的要求会遭到拒绝时,不妨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先说一些与要求无关的事,然后再相机行事,与对方巧妙周旋,最终让对方满足你的要求。

一次,著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采访荷兰球星古力特,但此人一般很少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那么,黄健翔又是如何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采访的呢?请看两人下面的对话:

黄:您好,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记者。

古:对不起,我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黄:您误会了,我不是想采访您。

古:那么,你要做什么?

黄:我只是想向您送上祝福,您看我手中这摞信,都是喜欢您的球迷写给您的,这些信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向您送上祝福。

古:中国球迷真让我感动。

黄:那么,我能不能代表中国球迷向您问几个问题?

古:当然可以。

黄健翔聪明地“迂回”,绕开了对方不愿触及的话题,以自己的诚恳争取到和对方说话的机会,打动对方,转过了山路十八道弯,再回到起点,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商场如战场,“退一步,进两步”,以退为进是谈判桌上常用的一个制胜策略和技巧。

有一年,在比利时某画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为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唇枪舌剑,谁也不肯让步,谈判陷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很是吃惊,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对手,对烧掉的那幅画又惋惜又心痛。于是美国人小心翼翼地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觉得太亏了,少了一幅画还要250美元,于是强忍着怨气还是拒绝,只是要求少一点价钱。

那位印度人不理他这一套,怒气冲冲地又烧掉了一幅画。这回,美国画商可真是大惊失色,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最后一幅。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钱时,回答如初。这回画商急了,问:“最后一幅画与三幅画怎么能一样价钱呢?你这不是存心戏弄人吗?”

这位印度人回答:这三幅画都出自于知名画家之手,本来有三幅的时候,相对来说价值小点儿。如今,只剩下一幅,可以说是绝宝,它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三幅画都在的时候。因此,现在我告诉你,这幅画250美元不卖,如果你想买,最低得出价600美元。

听完后,美国画商一脸的苦相,没办法,最后以600美元的价格拍板成交。

那个时候的画都在100至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之高的价钱,原因何在?首先,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便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只剩下最后一幅画,正是“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当然,要想成功地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必须有一定的后备,把握好分寸,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国人喜爱古董的习惯,不能肯定他一定会买下那最后一幅画而去烧掉前两幅,最后美国人没有买那幅画,印度人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追悔莫及喽。

“骂人”也是有技巧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非全都是友好的,有时会遭遇敌意,使两人相处得很尴尬。此时可以依靠不动声色、貌似温和,实际上却绵里藏针的方式达到最佳目的,让人感到尖利而不会正面冲撞,辛辣而不会刺刀见红。

针对不怀好意之人,仅有反击是不够的。刺刀见红的反击比不上智慧的幽默带来的讽刺。

《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孔融10岁时随父亲到洛阳一个名人家去。他应对自如,主人及来宾均甚惊奇。有一位名叫陈韪的人,他不以为然地讥笑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即使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见得有多好。

孔融当即反问:“想君小时,必定了了。”(看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陈韪听了这话,羞得满脸通红。

这里,小孔融利用对方的语言逻辑,短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由受攻者到进攻者的角色转变,其聪慧实在令人称道。

加贺千代女是日本江户时代很出名的女艺人。有一天,一位贵族请她前去表演。

府中的女佣人一看到大名鼎鼎的加贺千代女竟然是个长相丑陋的女人时,就讥笑起来:“我还以为今天能看到大美人呢,没想到却是个丑八怪!你能成为有名的艺人可真够奇怪的。早知道这样,我也不用去厨房干活,直接到台上卖卖丑还能出名呢!”“虽有一抱之粗,但柳树仍是柳树。”千代女微笑着回敬道。柳树再丑,但仍旧可做“材”用;狗尾巴草再美,却只能成为烧火的“柴”,永远也摆脱不了“离离原上草”的命运。

在这里,千代女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摆脱了尴尬的场面。尽管她的语气是温和的,但这种温和之中却蕴涵着强硬的批评和嘲笑,让对方自惭形秽,恼羞成怒,却又不便发作。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你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我的套路

传说在云南边境的少数民族中,有位聪明灵活、口齿伶俐的姑娘,什么问题都难不倒她。

一天,有个地主想了个歪点子,准备难倒巧嘴姑娘。他把姑娘叫来,还让人牵来一匹马,自己骑在马上,一脚踩着马镫,身子向上一挺,问道:“你说我是上马,还是下马?”这意思很清楚:如果说他上马,他就下马;如果说他下马,他就上马。无论说他上马还是下马,都不对。周围的人面面相觑,都为巧嘴姑娘捏一把汗。谁知巧嘴姑娘镇定自若,不做正面回答,而是信步走到门前,伸出一只脚踩在门槛上,另一只脚踩在门外,反问地主:“你说我是进门,还是出门?”原先扬扬得意的地主一听,无法回答,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好悻悻离去。

在论辩中,对方的观点要是貌似有理实为荒谬时,可模拟同样的问题作为许诺解答的前提,只要对方能解答,自己一定能解答。这种口语技巧称为“请君入瓮”法,来源于唐代酷吏“来俊臣以周兴之道,还治周兴之身”的典故。

当年在女皇武则天掌管政权的时候,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来镇压反对她的人。其间,她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周兴和来俊臣是最为有名也是最为狠毒的两个人。

一天,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勃然大怒,责令来俊臣立即秘密查办此事,并限定了期限。来俊臣感到很为难,因他跟周兴一向交好。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来俊臣假意请周兴喝酒,两人边划拳边喝酒,很是尽兴。酒过三巡,来俊臣见时机已到,故意叹了口气,说:“唉,最近我遇到一个难缠的犯人,死不认罪,请教老兄,有何新绝招?”

周兴向来对刑具颇有研究,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

来俊臣立即装作很关切地说:“哦?快说。”

周兴诡秘地说:“用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把犯人装进去,再顽固不化的犯人,也受不了这个滋味。”

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四面加火。突然站起来,脸一沉,对周兴说:“奉皇命审问老兄,请君入瓮。”周兴吓得浑身发抖,赶忙磕头认罪。

后人就沿用“请君入瓮”来指设好圈套等别人来钻。其好处就在于它无须做严密的推理。《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遇谎言说得过于离题时,你如果想用论证来破其谬见,那未免太郑重其事了。”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习惯每天吃一个土豆。

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厅的壁炉里,想热一下再吃,等他回头去拿的时候,土豆却不翼而飞了。于是他大喊:“我的上帝,谁把我的土豆吃了?”

他的佣人匆匆走来,“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

“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在土豆上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用人顿时面如土色:“啊,上帝!我中毒了!”

拉封丹笑了:“放心吧,我不过是想让你说真话罢了!”

如果拉封丹真的在土豆里放了砒霜,那这个故事就不好笑了。这个故事的幽默之处在于拉封丹运用了故弄玄虚、请君入瓮的方法,诱使佣人说出真话,承认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艺术使幽默更加显露出它固有的机智与思辨色彩。由于这个原因,在生活中的舌战场合,这种巧设圈套的幽默技巧也被广泛地应用。

一考生骑驴赴京赶考。路上问一个放牲口的老汉:“哎,老头儿!这儿离京城还有多远?”

老汉看他穿戴得倒是挺像样,问路却不下驴,说话还没礼貌。老汉心想:这算什么书生!老汉本来不想理他,可又想教训他一下,就答道:“京城离这儿180亩。”

书生感到好笑:“喂牲口的,路程都讲‘里’,哪有论‘亩’的?”

老汉冷笑道:“我们老一辈的人都讲里(礼),现在的后生娃没有教养,不讲里(礼)!”

书生脸一沉,说:“你这个老东西,怎么拐着弯骂人呢?”

老汉说:“喂牲口的老东西本来不会骂人。只是今天心里不痛快,我养的一头母驴,它不生驴崽,偏偏生下了个牛犊。”

书生莫名其妙:“你这个人真是稀里糊涂的,生来就该喂牲口。天下的驴子哪有下牛犊的道理?”

老汉还是耐心指教书生说:“是呀,这畜生真不懂道理,谁晓得它为啥不肯下驴咧。”

书生终于听懂了话中之意,面红耳赤,没有作答就扬鞭绝尘而去。

故事中的老汉通过曲折的暗示,故弄玄虚,吸引对方思绪,诱使对方上当,是请君入瓮法运用的典范。

有一次,老林到菜市场买鱼。他走到一家鲜鱼摊前,看到摆的鱼虽不少,但都不是很新鲜。老林提起一条鱼放在鼻子前闻了一下,果然有一股腥臭味。摊主见状,非常不高兴地问道:“哎,你这是干什么?我的鱼是刚刚打上来的。”

老林并没有和摊主争辩,也没有揭穿他的谎言,而是顺口说了句:“我刚刚是和这条鱼说话呢!”

“嗯?”摊主觉得老林这话挺有意思,不禁来了兴致,想刁难老林一番。他说:“那你和鱼说些什么话呢?”

老林说:“其实也没什么,我想到河里游泳,所以向那条鱼打听一下现在的水究竟凉不凉。”

“那鱼怎么说呢?”摊主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周围也已经聚集了一些围观的人。

鱼对我说:“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离开河已经好多天了。”老林淡淡地说。围观的人哄然大笑,摊主脸上的笑容却早就不见了。

老林对鱼的新鲜程度有了怀疑,他并不是直接向鱼摊主说出,因为那样可能直接招致摊主的否认和回击,起不了任何作用。于是,他妙用拐弯抹角幽默术,把话题扯远,再一步步回到正题上,以问鱼这样一个荒谬的情景来化解摊主的戒备情绪,并一步步诱使摊主进入自己的圈套,表达出了“鱼根本不新鲜”的意思。老林正是运用了“请君入瓮”的技巧,使鱼摊主在整个过程中都被老林牵着鼻子走,完全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中。

嘉嘉有两门功课考了不及格的分数,他回到家对爸爸说:“爸爸,当别人心里难受的时候,是不是不应该再给他肉体或精神上的刺激。”

爸爸回答说:“那当然。”

嘉嘉马上说:“我这次考试,有两门功课没及格,我现在很难受。”

爸爸哑口无言。

嘉嘉真是狡猾,为避免父亲责骂自己,他巧言设计了一个圈套,待父亲钻进套中后,方才言归正传。父亲如责怪嘉嘉,那么无疑要推翻自己的论断,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威信。父亲当然不会这么做,这就是嘉嘉的用意,真是既可爱又可笑。

会说话,死的也能说活。

纪晓岚是清代有名的大才子,多年随侍乾隆左右,深得乾隆赏识。一日风和日丽,乾隆与纪晓岚游于园林之中,乾隆心情愉快,便想开个玩笑为难身边的才子。

乾隆说:“纪爱卿,忠孝二字怎么解释啊?”

纪晓岚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闻言,乾隆神秘一笑,随即再问:“纪爱卿自以为是个忠臣吗?”

“是。”

“很好。朕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

“这……臣领旨!”纪晓岚在短暂的迟疑后,只得遵旨。

“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跳河。”

“好,去吧。”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真的去投河自尽,于是静观其变,等着看下面的好戏。

果然,不到一炷香的工夫,纪晓岚就跑回来了。

乾隆笑道:“纪爱卿何以未死?”

纪晓岚答:“臣刚才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

“哦,此话怎讲?”

纪晓岚煞有介事地讲道:“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出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无能,天下无道,我才被迫怀沙自沉;可如今皇上圣明,海晏河清,你再投河岂不有伤圣德?你应该回去先问问当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行了,行了,朕算服了。”

纪晓岚先是假戏真做,后借世人景仰的屈原之口道出自己不死之由,从而巧妙脱困,并使龙颜大悦。思维敏捷、妙语生花,其“死而复生”自是一种必然了。

下述郑涉的故事与纪晓岚的应变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德宗建中年间,刘玄佐因军功升任汴宋节度使。一天,他因为听信谗言,大发雷霆,要把属下大将翟行恭杀掉。左右都知翟行恭冤枉,但迫于刘玄佐的威势,均不敢替他申辩。

处士郑涉挺身而出,求见刘玄佐,说:“听说翟行恭将要被处以极刑,我有个心愿请您满足。”

刘玄佐说:“你是来求情的吗?”

郑涉说:“不,不!我只是想借他的尸首看一看。”

刘玄佐很奇怪,问他看尸首干什么。

郑涉回答说:“我曾听说被冤枉屈死的人面部都会有奇异之相,可我一辈子没有见识过,所以想借此机会看一看。”

刘玄佐听出弦外之音,顿时省悟过来,免了翟行恭一死。

眼看人头就要落地而又无法直言劝谏,郑涉情急之下采用了“借尸还魂”的方法,运用“验尸”之说警醒杀人者,从而救人一命。

一语双关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获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

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谐音讽刺

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挞。

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人们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盛行,民不聊生。四川名士刘师亮撰联道:“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其讽刺效果可谓入木三分。民国不能“万岁”,却有“万税”;天下不太平,只有“太贫”。

2.谐音表态

世称“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他的伯父是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舅舅又是郑板桥的同科进士,两人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

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字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去水添便为情。”

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去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悟到中了他的说情圈套,紧接着大声念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扫兴而归。

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情的态度。

3.谐音还击

乾隆庆七十大寿,众臣、侍卫前呼后拥。这时,纪晓岚与和珅列于众臣前列。突然,一名侍卫牵着一条狗从旁而过。和珅见此,指着那条狗对纪晓岚问:“是狼?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意识到和珅是在辱骂自己,就给予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道:“回和大人话,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这里“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纪晓岚巧妙利用了谐音转换的方法来反骂和珅才是狗,骂的真是天衣无缝,令和珅无言以对,黯然离去。

4.谐音转换

这里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而这一晚旅店也没别人,只有他一人,因此他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的,但老板死活不承认。二人闹到县衙,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

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来到,只看见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店老板连忙回答说:“在,在。”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拿出了银子。

运用谐音做辩论工具,可以灵活地驾驭语言,彰显大智慧。

薛登是宰相的儿子,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听说你的胆子像老鼠一样小,你敢不敢把皇门边的木桶砸掉一只?”

激将之下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掉了一只。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及其父问罪。

薛登与父亲跪在堂下,但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毫无惧色,抬起头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多余的那只‘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嗔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下堂后把薛登拉到背后,假装称赞他说:“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地奔出门外,把皇门边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金盛又飞报皇上,皇上怒喝道:“顽童!这又做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愿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高兴极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但薛登听了,并没有马上谢恩,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金盛两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父亲;而今皇上封我神童,他岂肯罢休?与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贼之手,倒不如请皇上现在就下旨给我死罪为好!”

皇上听了,顿时大悟,立即对金盛吼道:“大胆金盛,你加害忠良,朕早有察觉。今日之事,你包藏祸心,已是昭然若揭。来人,传朕旨意,将他削职为民,滚回老家去!”

妙用谐音克敌护己,难怪薛登被誉为“神童”。

有时,将谐音与双关语结合使用,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李某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此人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打开试卷,竟无言下笔,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眼看要交卷了,此人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戚”。无奈,他不会写“戚”字,竟写成“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指望能获主考官录取。

主考官阅卷到此处,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敢娶(取)你!”不用说,此人当然落第了。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李某的错字,顺水推舟来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歧义,一种高级的“错误”

自然语言具有歧义性,有时同样一句话,表达两种含义。利用它可以巧妙地构成语言的圈套,达到诱敌入彀中的目的。

唐朝有个人叫汪伦,家住安徽省泾川县。他十分仰慕当时的大诗人李白,又恨无缘相识,一直想寻个机会亲见一下这个“诗仙”的不凡风采并交个朋友。有一次碰巧李白遨游名山大川到了皖南,汪伦寻思:有什么妙法可以结识李白呢?

他忽然想起李白一爱桃花,二爱喝酒,便灵机一动,给李白写了一封邀请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信后,欣然而至。汪伦便以实相告:“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桃花潭水,其实这里并没有桃花;万家酒店,是指万家潭西一个姓万人家开的酒店,其实这里并没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完一愣,才悟自己“上当”,大笑不止。

李白对汪伦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友情十分感激,以诗相赠,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情谊,被传为诗坛佳话。

设置歧义圈套时,语言的迷惑性与灵活性特别重要。

有个包公断案的故事:某地李财主有个儿子叫李正频,自幼同庄员外的女儿庄小姐订了婚,两人是同年生的。到了18岁的时候,李财主准备为他们操办婚事,不料一场大火将家产烧得一干二净,不要说喜事办不成了,连生活也发生了困难。嫌贫爱富的庄小姐不认这门亲了,转而同有钱有势的钱秀才定了亲,庄小姐有了两个未婚夫。

李正频听说庄小姐要同钱秀才结婚了,就将其告到开封府包公那里。

包公便令差役将庄小姐、钱秀才一起传上堂来审问。

包公耐心地劝说庄小姐同钱秀才解除婚约,希望庄小姐与李正频结合,但她执意不从。

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让钱秀才、庄小姐、李正频三人面向包公案前竖排跪下,庄小姐在中间,前面是钱秀才,后面是李正频。包公认真地对庄小姐说:“公堂上不得戏言,你愿同前夫结婚,还是愿同后夫结婚,由你自己选择,但一经认定就不得改口,立据为凭。”

庄小姐抬头一看,前面跪着钱秀才,便说:“小女子愿同前夫结婚。”

包公大笑,一边请师爷成文,让她画押,一边说:“庄小姐究竟贤惠,不嫌贫爱富,还是认定要同前夫结婚。”于是又对李正频说,“庄小姐已自愿认定你这个前夫,你就好好领她回去成亲吧!”

“退堂!”

庄小姐一时清醒过来,感到已无法挽回,但一看李正频举止文雅,人品也好,就跟他回去了。

包公的问话“愿同前夫结婚还是愿同后夫结婚”便是一个圈套。庄小姐如果答“愿同前夫结婚”,包公会说她愿同以前订立婚约的李正频结婚;如果她答“愿同后夫结婚”,包公又会说她愿同跪在她后面的男子李正频结婚。包公的问话灵活机动,对方无论如何也难以逃脱这一精心为她设置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