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内容是唯一的真实
人生是一次单程旅行。生命的列车一旦启动,就会朝着一个地方隆隆驶去,绝无掉头的可能。我们每个乘坐这辆列车的人都要明白:昨天已经过去了,而今天也将转瞬即逝。珍惜现在的拥有,好好把握今天,才不愧对人生。
有个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这是件苦差事。秋冬之际,每次起风,树叶总是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都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他一整天都很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的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是你唯一拥有的现金,所以应该聪明把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他一边后悔着昨天的虚度,一边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做出改变,而今天就在这后悔和决心之余被他轻轻放过。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你所能拥有的只有实实在在的今天。只有好好把握今天,明天才会更美好、更光明。
幸福有时就在我们的手中,但是拥有幸福的我们却不知道,也不懂得珍惜。
王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对于当下奔波于尘世之中那些忙忙碌碌的人来说,谁还会不计成本不计时间去做这些事情?纵然是心向往之,也难以真的落到实处去。其实,这种有趣味的态度才是对生命的认真,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快乐的,能从中体味到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幸福真谛的人。
幸福是太多和太少之间的一站。
幸福有时就在我们的手中,但是拥有幸福的我们却不知道,也不懂得珍惜。人世间的痛苦莫过于去追求自己手中已有的事物,而我们却为“得不到”常常忧思。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原来幸福曾经来过。
活在当下就要满足当前的现状,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示;你如果抱怨现状不好,只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更坏的,如果你不活在当下,就会失去当下。
活在当下,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顺其自然。把全部的精神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因为失去此刻便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时也就无法向往未来。
静下心来,成功就在不远处
罗马非一日建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求效率原本没错,然而,一旦陷入浮躁的旋涡之中,失败便已注定了。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大局。“欲速则不达”便是其中的核心与关键,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确实,一味地求急图快,结果只能是越急事情越办不好,这和人们常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同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越是着急,就越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与艰辛,但只有付出这种辛劳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曾有一位朋友这样诉说自己的苦闷:“我这一两年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总觉得在我们那个破单位待着憋闷得慌。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心里慌啊!以前也做过几笔买卖,都是赔多赚少;我去摸奖,一心想成个暴发户,可结果花了几千元连个声响都没听着,就没有影了;后来又跳了几家单位,不是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总之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啊!天天跟无头的苍蝇一般,反正,我心里就是不踏实,闷得慌。”
及时地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去除掉那些躁进的因子,恢复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人生才会拥有更大的幸福和更多的快乐。
这便是现代人典型的“浮躁”心理,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以,对前途毫无信心,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于是,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变得盲目,只要能满足自己想要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其实,静下心来,耐心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现代人仿佛患上了浮躁的心理疾病,它使人失去了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使人漫无目的地努力,最终的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总是背道而驰。就连宋朝著名的朱熹也曾犯过同样的错,直到中年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的良方,之后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用“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这十六字箴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我们需铭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时审视心灵深处的浮躁,时时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及时地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去除掉那些躁进的因子,恢复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人生才会拥有更大的幸福和更多的快乐。
安贫乐道,静享人生
那些为了利而舍生、为了利而舍义、为了利而舍弃人格的行为,显然并非人们所推崇的。用一种世俗的话来说,我们努力赚钱,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究竟有多少钱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究竟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始终无法给出标准答案。
将自己眼前的生活完全交给工作,让自己变成一个百分百的工作狂,即使是赚了许多钱,最多也不过是个赚钱的机器而已。将自己的原则一降再降,让自己变成一个十足的趋利者,即使是获得了许多的财富,最多也不过是财富的附庸而已。将自己的开销一减再减,让自己变成一个完全的守财奴,即使是有座金山藏于家中,最多也不过是个守财奴而已。
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我睡个好觉,钓钓鱼,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玛丽亚,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村子里去,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银行家说:“我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也许我可以帮助你。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大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你就拥有一支船队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矶、到纽约,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
渔夫问道:“但是这要花多长时间呢?”
银行家回答:“大约15年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笑了笑说:“到时候你就可以申请上市,向公众出售公司的股份。你会成为富翁,拥有数百万财产。”
“数百万……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说:“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可以一觉睡到下午,钓钓鱼,陪孩子们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镇上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
渔夫回答说:“难道这些不是我现在就已经在做的事吗?”银行家无言以对。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图章》中说过:“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的了。”“安贫乐道”就是不要太奢侈,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与其在名利的海洋中拼命挣扎,何不在满足的沙滩上安享人生!
什么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是权力,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其实,生活有时就是一个圈,无论得到了多少,最终还是像渔夫和银行家的对话一样,回到原点。因此,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与之相随的反而还会有一种安全感。
柏杨先生曾说:“因为安全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永无止境。身无一文时,觉得一千元便安全;等到有一千元时,便觉得必须有一万元才安全;等到有一万元时,又觉得非十万元不可。钱数永远是安全感的十分之九,钱再多,它可以很接近安全感,但却一辈子都不能满足安全感,狂追下去的结果,永远达不到目的,反而弄得心如刀割。”一个绝妙的比喻,道出了金钱与安全感的关系。安全感是一种内心宁静的情感诉求,是幸福的前提。也就是说你本着一颗安贫乐道的心去对待生活,才能在满足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幸福。
止水澄波,悟道须静
在当下的生活中,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学会悟道。但怎样才能悟道呢?庄子说一个人必须学会保持自己内心的安静,只有内心安静了,才能在静中映出自己的真实本性,保持本性,获得幸福。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
黄帝见到广成子后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将怎么办?”
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谗谄之人心地是那么褊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
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干净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
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来,我告诉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邈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两百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
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
广成子主要说的是怎样才能得道,我们却可以从中体悟到“静”的作用,每个人想要得到幸福,都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静。如果你的生命一直处于烦躁、嘈杂的状态之中,怎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呢?内心的平静是智慧的珍宝、长久努力自律的成果,它呈现出丰富的经验与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人即使身处闹市,也要保持静的状态。
人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愈成熟,自己就会变得愈沉稳,要有这样的体认必须了解别人亦是如此。他若有正确的体认,借着因果道理愈来愈透彻明白事物的关联性,便不再惊慌失措、焦虑悲伤,而是稳重镇定、从容沉着。
一个安静的人,因为学会自制,知道如何配合别人,而别人相对的也会敬重他的风范,从中学习并仰慕他。一个人的心愈是静,他的成就、影响力愈大,力量愈持久。头脑普通的生意人若能更自制与沉着,会发觉自己的生意日益兴隆,道理即因一般人喜欢与看来稳重的人交易买卖。
若你受内心多变的情绪左右,则你需要他人或外力协助你踏稳生活的步伐。一旦自行踏稳了步伐且稍有成就时,则需学习克服并面对诸多干扰和妨碍。每天都应该练习修养心灵,亦即所谓的“进入静谧”。此方法能排除烦忧,换来平静,且化弱为强。
宁静是福,生活在喧嚣吵闹的都市中的人们,可能更懂得平静的弥足珍贵。与宁静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一提。宁静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激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保持永恒的安宁。
何必寻愁觅恨怨东风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诗句可谓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世界上的人,每天大都在忙碌、不安和烦恼中度过,一个烦恼过去,下一个烦恼又来了,愁工作、愁财富、愁子女,甚至有时候顾影自怜……总之,各种各样的烦恼层出不穷,永不停息。
没有可怨的,把东风都要怨一下。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
人们每天都在烦恼些什么呢?所有人都在“无故寻愁觅恨”,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如此。每天都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明明没有什么事情,却仍然急躁不安,心灵永远没有平静的时候。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来都无法开悟,方会禅师怜念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一天,方会禅师借着机会,在禅寺前的广场上和白云守端禅师闲谈。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傅是怎么开悟的吗?”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师傅是因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大笑几声,径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当场,心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老师嘲笑我呢?”白云守端始终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几日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经常会无端惊醒。他实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请求老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过寺前那些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欢,反而不思茶饭,梦寐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连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禅呢?”
这个故事正如这样一句古诗:“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这就是人生。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梦中人,让他多做做好梦。那么佛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
《西厢记》中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有可怨的,把东风都要怨一下。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有人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实在无事,也要“无语怨东风”。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眼前的生活中,只要你不自扰,在面对世事变幻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自寻烦恼,就能获得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每个人也都有自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烦恼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认真对待纷扰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人最怕的就是怨天尤人,有烦扰才是人生,又何必寻愁觅恨怨东风?
气度要宏,意趣要乐
痛苦与快乐似乎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如果我们将痛苦与快乐看成是绝对的对立,从而加以逃避,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反而会使自己更加痛苦,而我们之所以见苦便畏惧,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苦乐观。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明道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有悖常识,是在骗人吧?”明道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扬扬的样子。“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明道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个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李渤听后,当下恍然大悟。
只拘泥于一种形式之中,只会让心灵关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开通心窍,才能融会贯通。人修道、治学、做人,不仅需要严谨,同时也需要洒脱自在的怡然,就像老子所说的“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春暖花开,冰消雪融,普润大地,一如圣人胸襟气度的潇洒与自得。
南美洲的一座火山爆发后,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都没有躲过被毁的劫难。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一位14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于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肉体伤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俩手臂作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政府派来的救援队一定能救她。可是营救人员最终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而她始终微笑着挥着手,直到慢慢被泥石流淹没。
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心里充满了悲伤。世界极静,只见灵魂独舞。
用微笑面对人生,是一个乐观者的不二选择,而故事中那个女孩乐观而坚强的态度震撼人心。她那个“V”字所蕴含的是对死神最大的嘲弄,是对生命无比的热爱。那个穿透灵魂的微笑,足以震撼世界,让人生所有的苦难都如一缕轻烟。
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呢?而乐又从何而来呢?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不经风霜苦,难得蜡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人生的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我们应该做到能苦能乐的那份坦然、化苦为乐的那份智者的超然,这样便能拥有圆满的人生。
宁静沉淀出心中纷杂的浮躁
宁静是一种心态,是生命盛开的鲜花,是灵魂成熟的果实。宁静在心,在于修身养性,宁静无处不在。只要有一颗宁静之心,追求宁静者便能心胸开阔,不被诱惑,坦荡自然。
皇帝提供了非常优厚的一份奖金,希望有人能画出最平静的画,以便自己在心情烦躁时能拿来缓解情绪。许多画家都来尝试。皇帝看完所有的画,只有两幅他最喜欢。
一幅画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画的人都同意这是描绘平静的最佳图画。
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是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但当皇帝靠近一看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个小树丛,其中有一鸟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间,小鸟坐在它的巢里——完全的平静。
皇帝选择了后者,奖金给了画这幅画的画家。
平静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困难和辛劳,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宁静。所谓平静,即在于此。
人们往往在面对成功的欲望时不知所措,内心急躁不堪。具有浮躁心理的人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心绪不宁,总想不劳而获,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忧虑感强烈;盲目攀比,对于自身期望值过高,但却没有让自己更出色的发挥,做事情不明确目标,对前途迷茫,这些都是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此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消除浮躁需要静心,人常说“淡泊宁静以致远”就是这个道理。静下心来对很多事情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别人比较时,相比的是两个人的能力、知识、方法、投入是否一样,而非只看结果,这样心理的失衡就会减少。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尽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实际,过程要坚实,稳扎稳打。
在生活中,并不只有功和利。尽管我们必须去奔波赚钱才可以生存,尽管生活中有许多无奈和烦恼,但只要我们拥有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做到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样来去不觉。这样,生活,就会变得很轻松。有了平淡的处世心态,你就能简单快乐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云飘水流,放下才能宁静
我们工作,是为了得到一份更好的生活。本着这样简单而沉重的理想,有时我们竟然毫无察觉慢慢从指缝间溜走的时光。偶尔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们便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人的欲望总是太多,而且无止境,唯有放下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快乐,懂得放下的人心中有一份大智慧。
一只蝗虫对青虫说:“我今天很难受?”
青虫问道:“是不是生病了?”
“病倒没生,只是早上吃得太多了,现在肚子胀胀的,飞也飞不起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帮我吗?”
青虫想了想,说:“要不我陪你走走?”
于是,青虫带着蝗虫在四周走了几圈,但是蝗虫还是感到难受,而且它的肚子也开始疼痛起来。它躺在地上,嗷嗷乱叫。
青虫很同情蝗虫,于是它去请教自己的父亲,青虫的父亲来到蝗虫面前,说道:“哎呀,为什么那么贪吃呢,不吃那么多不就没事了吗?”
“爸爸,你快想个办法救救它吧。”青虫在一旁喊道。
“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了。”说着,它让蝗虫张开嘴巴,它拿着一根草在蝗虫的嘴里搔了搔,不一会儿,蝗虫便吐出一些东西来。吐完后,蝗虫长出了一口气,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浑身舒服极了。
青虫的父亲叮嘱道:“以后别猛吃东西了,否则肚子就会被撑破。”
蝗虫因为贪吃而导致身体不适,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索求太多,以致烦恼和负担始终挥之不去。不要去抱怨别人比自己快乐,比自己潇洒,比自己活得轻松宁静,看看别人是如何把握、控制自我的。事实上,每一个内心宁静的人,都是懂得放下之人。放下不是单纯的放弃,它是一种抉择——是禁锢自己,还是松绑自己。
实际上放下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得到,这种得到是去其糟粕而存其精华。因为外在的“物”太多,而人生的痛苦就在于“身为物役”“心为内困”,如此说来,放下才能安享心的宁静。
一个女子提着大包小包,坐了半天的汽车去向一位智者求教,她对智者说:“我只是想轻松一下,每天工作那么忙,说实话,我的公司最近效益也不好,想出来静静心,让自己快乐一点。”
智者说道:“心魔在己身。一切的根源皆在于你想要的太多,想放的太少。我年轻的时候,看到一个农夫挑着满满的柴火向前走,他走得很辛苦,很艰难,我很替他心疼。那个人虽然已经有了柴火,但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地上的树枝还是往身上放,两只眼睛不往前看,只盯着自己的脚下,正因如此,那农夫撞到了很多路人,路人对他很是不满,而他自己一路走来,柴火越来越重,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复杂,一般人能有那么多的柴火一定很高兴,可他却愁眉苦脸。后来,在快到家的时候,他再也走不动了,倒在家门口,而挑的柴火也撒了一地。如果他能放下多余的柴火,那他走得肯定不会那么累,心情肯定也会很高兴和很舒畅。世人之所以感到内心浮躁,得不到安宁与快乐,其实是与那个打柴的农夫一样,只知道一味地拿,而不懂得放下。”
智者的一席话让人有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的确,如果人心事太多,心情太重,每天起早贪黑,追逐着那些鲜艳夺目的美丽,就像那个打柴的农夫一样,即使走路,也是两眼只注视脚下,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柴火,结果负担越来越重,到头来,身体和精神被全部压垮,哪里能获得身心的安宁与快乐?
正因为生命有限,才要“超然物外”,云飘水流,心外无物。只有这样,才能如同宁静的河流一般,在水波荡漾之间,领略黄昏时分的绚烂景色,而这也正是所谓“放下”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心外的“物”始终是存在的,就像打水漂一样,虽然石子最后没入水中,激起的涟漪归于平静,但其终究荡起过波纹,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看来,“心外无物”着重的不是“物”本身,而在于“心”。这个“心”是要受到石头激起的涟漪支配还是放下一切而自享宁静,都在于我们自己。这样,它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空间来装载我们想要的自由和纯真,得到当下真正的快乐。
艳羡别人,不如珍惜自己的田园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这是羡慕别人的盲区,也是一些人老是羡慕别人光鲜处的原因。事实上,走进明星、名人真正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是给别人看的。回家以后,一个个都素脸朝天。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了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我们根本就没必要将自己的眼光一直投放到别人的生活上,多关注一下自己,欣赏一下自己的人生才能让你真实体会到生活的快意。
故事一:
在一条河的两岸,一边住着凡夫俗子,一边住着僧人。凡夫俗子们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们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俗子们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们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几个月过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们就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的生活来。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可见,在你眼中他人的快乐,并非真实生活的全部。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必与人作无谓的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好。
故事二:
一青年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啊!”老人由衷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轻人回答。“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万呀!”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由此看来,那些总是认为自己太差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永远不要眼红那些看上去幸福的人,你不知道他们背后的艰辛。这个社会上,达官显贵的外表令人羡慕,但深究其里,每个人都有一本很难念的经,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好好珍惜上天给你的恩典,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出许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豁达许多。爱你的生命,它会焕发出更明亮的光。
不抱怨的人才能在寂寞中爆发
人生路上,当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到很多抱怨的声音:我上学的学校不好、我的女人丑、我的工作条件不好、工资少、没有一个能赏识我的老板……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天天抱怨。而我们也常常会发现,那些抱怨的人生活似乎一直都不怎么好,有时候抱怨会产生连锁反应,越抱怨,倒霉的事情越是接二连三。所以,我们千万不要陷入自己设置的“抱怨门”。
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雀向王后朱诺抱怨。它说:“王后陛下,我不是无理取闹来诉说,您赐给我的歌喉,没有任何人喜欢听。可您看那黄莺小精灵,唱出的歌声婉转,它独占春光,风头出尽。”
朱诺听到如此言语,严厉地批评道:“你赶紧住嘴,嫉妒的鸟儿,你看你脖子四周,如一条七彩丝带。当你行走时,舒展的华丽羽毛,出现在人们面前,就好像色彩斑斓的珠宝。你是如此美丽,你难道好意思去嫉妒黄莺的歌声吗?和你相比,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鸟能像你这样受到别人的喜爱。一种动物不可能具备世界上所有动物的优点。我赐给大家不同的天赋,大家彼此相融,各司其职。所以我奉劝你不要抱怨,不然的话,作为惩罚,你将失去你美丽的羽毛。”
生活的不公正能培养美好的品德,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美德在不利的环境中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孔雀羡慕黄莺清脆的嗓子,所以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拥有和黄莺一样婉转、美妙的歌喉,却不知道自己的美本来就让其他动物羡慕。由此看来,实际上抱怨不是本身拥有的条件不够好,而是自己不知足。很多时候当你不断地抱怨自己拥有的条件和资源少不能取得成功的时候,后来的不成功就会排着长队等着你,接连不断地到来。
当你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抱怨别人或者上天的不公的时候,用于努力改变局面的时间就少了,大量的抱怨会让你在自己的抱怨声中不断地肯定自己的不幸,在无形之中会在大脑里形成自己成功的道路为什么这样艰难的想法,以及上天对自己不公的想法,所以在下一次困难来临时,又开始抱怨,而如何去战胜困难,如何能够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早已经被自己抛之脑后。所以爱抱怨的人更容易失败,而且失败是一个接着一个。
喜欢抱怨的人向别人不断抱怨着自己的不幸,起初可能还会有人同情,但是久而久之抱怨的人会让别人生厌。人们喜欢和那些整天乐观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整天发牢骚的人在一起,因为你的牢骚会直接影响别人的心情。这样,喜欢抱怨的人不仅自己在事业上不断落后,在人际关系上也会越来越糟,会导致你更加沮丧,会觉得上天真的对你太不公了,了解你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呢?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你无形中造成的。
生活中,当我们个人或者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寻找突破困难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才能让企业走出困境,让每一个人走出困难的沼泽,向成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