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趣闻与传说
22655800000004

第4章 老北京名胜古迹传说

响水湖与观音菩萨的故事

响水湖位于怀柔慕田峪长城西,距县城28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是集长城、古洞、山川、泉潭、飞瀑于一体的天然锦绣谷,属于得天独厚、秀丽多姿的旅游胜地。景区内山峰陡峭,泉水淙淙,果林成荫,花草弥坡,空气清新。阳春,山花烂漫,花香溢人;盛夏,林荫欲滴,满目清翠;金秋,硕果累累,红叶满山;寒冬,冰川万丈,银装素裹。

响水湖名闻天下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皇帝派得力大将戚继光将军督军构筑长城,由于该段长城海拔较高,严重缺氧,再加上任务繁重,尤其是水源不足,很多民夫不是被累死就是被渴死,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戚继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既担心工程的进度,又心疼民夫的死伤,于是筑坛祭天,祈祷上天降雨,救军民于水火之中。

祭祀活动整整进行了七天七夜,终于打动了正在南海普陀做道场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来到此地,化身为一位年轻的妇人,提着一罐水来到施工场地,考验众军民的品行。大家见有人来送水,高兴万分,但看到观音菩萨只带来一罐水,根本满足不了大家的需要,又都深感失望。虽然都渴得难受,但没有一人前去抢水喝,而是相互礼让,将让卒,卒让民,民让幼,幼尊让老者,老者让病弱者,场面非常感人,谁也不肯先喝这仅有的一罐救命水。

看到这一场景,观音菩萨十分感动,赞叹道:“华夏之民教化有方。”说完就将瓦罐投向乱石堆中,顿时,乱石中泉涌如注,军民见了,无不欢欣异常,相互扶持着喝了个够,只觉那泉水甘甜爽口,让人精神焕发。待喝足后才想起感谢恩人,却不见其身影,往天上一看,只见观世音菩萨正踏莲花祥云缓缓腾空,大家这才意识到是观世音菩萨显灵来普度众生,忙跪谢菩萨救命之恩。

从此以后,乱石堆里的清泉长涌不止。一是由于此地山势落差较大,泉水流入川谷,发出哗哗的巨响,甚至几百米之外的人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二是感谢菩萨赐甘泉,再加上山谷口有座小山呈现南海普陀山状,因此有个人提议将此泉命名为普陀响水湖。后世人为了叫起来方便,纷纷省略了“普陀”二字,直接称之为响水湖,流传至今。

明十三陵“无字碑”的由来

说起“无字碑”,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墓碑。可是,天下的“无字碑”可不止武则天这一座,明十三陵中也有“无字碑”,而且不止一座。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的天寿山,这里山林优美、绿水长流,地下躺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所以被合称为明十三陵。

作为怀古之地,明十三陵的美景和遗迹非常多,但让人称奇的却是,除了长陵和思陵外,其他十一陵虽然都是明朝时建造的,但是每座陵都有一座当时没有镌刻文字的石碑。按照常理来讲,历代皇帝归天之后,不管他生前的政绩是好是坏,负责撰写碑文的文官们都要昧着本心写出洋洋洒洒的溢美之词,要不然,嗣皇帝可能砍下文官们的脑袋做祭品。

可是,明十三陵中的十一陵前的石碑为什么当时不刻文字呢?

对于这个问题,后世的人有很多解释,比如,有人说因为皇帝的功劳太大,无法用文字来表达。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立业皇帝朱棣的神功圣德碑均刻有文字,这两位皇帝的功劳都能用文字来表达,那么后代皇帝大多碌碌无为,怎么倒无法书写了呢?可见行不通。

针对这个问题,历史文献没有详细记载其原因。清朝的乾隆皇帝也觉得这件事比较奇怪,在他御制的《哀明陵三十韵》中就提出了疑问:“明诸陵,唯长陵有圣德神功碑文,余俱有碑无字。检查诸书,唯徐乾学《读礼通考》载,唐乾陵有大碑,无一字,不知何谓?而明诸陵效之,竟以为例,实不可解也。”

针对这个谜团,当年乾隆皇帝没有解出来。时间延展到现在,如今这个问题已并非不解之谜了。

相关研究明十三陵的专家学者解释,这事儿还要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

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谓是有勇有谋、战功赫赫、顶天立地的英雄。可是,这位英雄的成功同样沾满了许多冤魂的鲜血,因为朱元璋,不知有多少人死于非命。所以说,朱元璋同样也是一个嗜杀的皇帝,尤其是建国后,很多忠臣良将都死于他手。

在生命的垂危之际,朱元璋似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有所悔悟,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一个经验教训,便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皇陵碑记一向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根本不能表明历史,教育后世子孙。”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自己在盖棺定论的时候,大臣们能给他一个较公正、真实的定论。

可是,如果真的写出来历史实情,那朱元璋的形象可就会一落千丈,他的手上可是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啊!所以,翰林院的学士们个个都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他们心知肚明,这是个两头不讨好的差事。如果不为皇帝美言,项上人头都有搬家的危险;如果不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又难免有欺君之罪。最终,学者们以太祖的“名训”为由,将写碑文的任务,推给了嗣皇帝。所以,孝陵(朱元璋的陵墓)的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写的,而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墓)的碑文则是明仁宗朱高炽为父亲朱棣写的。因那朱元璋的陵墓孝陵远在南京紫金山,所以,明十三陵里只有长陵有碑文。

那么,自从明仁宗朱高炽以后,为何嗣皇帝都不再撰写碑文了呢?

原来,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陵前原来就没有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大学士夏言等面谕:“前在陵工曾谕卿,独长陵有功德碑而六陵未有,无以彰显功德,今宜增立,示所司行。”竖碑的目的就是为了歌功颂德,自然要通过对功德的陈述文字来表达。所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六陵碑亭刚刚落成,礼部尚书严嵩就上奏说:“查得成祖文皇帝圣德神功碑文乃仁宗昭皇帝御撰,今六陵等陵碑文,伏请皇上亲御宸翰制文,镌石以记述列圣功德,垂示于万万世。”

严嵩的请求是符合明代帝陵碑文撰写原则的。因为,早在开国之时,朱元璋就定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帝陵功德碑文需出自嗣帝之笔”。此后诸帝以此为定制,成祖朱棣撰写了孝陵神功圣德碑文,仁宗朱高炽撰写了长陵神功圣德碑文。基于这个规则,世宗应亲自为安眠在天寿山的几位先皇帝撰写碑文。可惜这位皇帝,一心迷恋仙术,整天想着如何升仙得道,沉溺于酒色之中,哪有工夫来撰写那么多的碑文呢?

既然献、景、裕、茂、泰、康六陵石碑都是无字的,后来的永、昭、定、庆、德五陵遂沿用以为制,均在陵前建造了无字的神功圣德碑和碑亭。到崇祯帝时,明朝灭亡,是清朝皇帝为他立了碑,并刻有文字。所以十三陵中只有第一座陵墓长陵和最后一座陵墓思陵的神功圣德碑上撰有碑文,其他十一帝均为无字碑。

明十三陵中的陵碑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无字的,却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了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堕落和势必灭亡的悲哀。

十三陵水库与柴王爷、柴王奶奶的故事

十三陵水库,景色幽静怡人,是北京城一座著名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它位于昌平区,在十三陵盆地的东南,距北京城区40公里,建于195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十三陵水库已经成为集防洪、水利发电、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及教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关于十三陵水库,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柴王爷和柴王奶奶的故事。

很多人可能听过这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木匠祖师鲁班曾经修了一座名叫赵州桥的石桥,不知什么原因惹来很多人的忌恨。八仙过海的主角之一张果老就曾想骑着毛驴在桥上走,打算把桥给踩塌了。可是,鲁班在桥底下托着呢,桥没踩塌。后来,柴王爷把四座大山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装在小车的两边的竹篓里,推着小车,走过赵州桥,也打算把桥给压塌了。可是,鲁班爷在桥底下托着呢,桥也没压塌……这个传说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听完了总忍不住想问问:那张果老过了桥到哪里去了?他呀,没脸见他的其他七个神仙伙伴,就独自云游天下去了。那推小车的柴王爷过了桥到哪里去了?您别着急,本文故事的重点就在这里,讲的就是柴王爷过桥后引发的一些事儿。

柴王爷推着小车过了赵州桥后,就把车子停在路边发起愁来。本来准备用这四座大山外加一日一月把鲁班的桥给压垮,谁成想鲁班的法力那么大,结果自己却不知如何安置这四座大山和一日一月了。就这样几个时辰过去了,柴王奶奶见柴王爷还没有回家,就急忙赶来探问。只见柴王爷愁容满面地坐在路边直叹气,便靠上前问:“今儿个不是和鲁班斗法去了吗,怎么着,输了啊?”柴王爷垂头丧气地点了点头。

“输了就输了呗,愁也没用,还是赶紧回家吧!”

“我也想回家啊,现在我愁的不是输不输的事,我愁的是怎么安置这四座大山和一日一月!反正是不能把小车再推过赵州桥去了。”

“哦,那怎么办呢?”柴王奶奶想了想,到底是她心细,想出办法来了。她对柴王爷说:“这四座大山是不能随便乱放的,这么着,你推着小车一直往北走,我给你拉小绊儿,哪儿合适咱们就把它们放到哪儿。”

“那一日一月怎么办呢?”柴王爷问。

“你真糊涂,你的法术那么大,何不把它们变成两座小山?”柴王爷听了有点不好意思,说:“唉,你再别说这话啊,一个小小的鲁班我都没斗过,反倒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累赘,还敢谈什么法术啊!”柴王奶奶也笑了。

两人聊着聊着,柴王爷推起小车来,柴王奶奶在前边拉着小绊儿,就往北走了。谁知找了几天几夜也找着合适的地方。两个人继续往北走,过了苦海幽州,再接着往北走,前面是山连山、山套山,后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田。柴王爷停下小车,指着前面一片山对柴王奶奶说:“老伴你看那片山生得多好,唯一不好的是山南侧总像少点什么似的,要是再多配几座山头就好了。

柴王奶奶说:“正好啊,你何不把你那几座山给安放在山南侧啊。快点啊,咱们还赶着回家呢!”

柴王爷说:“你别催我,我先比划比划,看放在哪里好,等我好好布置一番,准能气死那鲁班。”说着,他往东南一比划,说:“把四座山放在这儿。”往西北一指,说:“把日山放在这儿。”又掏出月山来,说:“你给日山当个影屏吧。”说着一扔,就扔在日山的南边,后来人管它叫影山,又叫屏山。柴王爷和柴王奶奶安置好了这六座山,就赶紧回家了。

再后来呢?柴王爷和柴王奶奶怎样了?那就不知道了。那那六座山现在还有吗?有的,那里正是景色秀丽、风光明媚的十三陵水库,如今已经成为人潮如织的旅游景点。

北海九龙壁的美丽传说

龙壁是我国特有的建筑形式,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九龙壁最为尊贵。九龙壁通常建在帝后、王公居住或经常出入的宫殿、王府、寺院等建筑正门的对面,是我国照壁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九龙壁众多,以大同、北海和故宫的最为著名。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内,为辽代所建,即大同九龙壁;建筑最精、构图最美的一座,建在北京城的古典园林北海中,即北海九龙壁;第三座,我国唯一与原建筑一起完好保存下来的九龙壁,在故宫的宁寿门前,即故宫九龙壁。

北海九龙壁在北京北海公园的北岸澄观堂东北,面对太液池,遥望琼华岛,翠柏掩映,石径相通。优雅的环境和独有的建筑艺术,好似珠联璧合,使北海九龙壁极负盛名。朝阳初升,九龙壁犹如在表面涂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辉,巨龙仿佛冲破雾霭,腾身游动起来。随着晨雾的消散,九条龙更加绚丽,万缕金光在龙身上闪耀,龙身抖动,昂首摆尾,盘绕弯曲,在海波上翻腾,在流云中穿行,犹如真龙再现,宛然如生。

关于九龙壁,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九龙壁上的龙曾经动过。唐鲁孙在专著《南北看》中曾经提到过这么一件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一天,一位高僧给九龙壁开光,当时九龙壁前佛光普照,这位高僧坐在前面摆放着香案、香炉的黄蒲团之上,周围围着数百人,显得十分庄严。在开光的过程中,天空布满了祥云和晚霞,有个好动的小孩子无意中把手绢扔向第九条龙的头部,这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大家看到第九条龙忽然有了灵性,龙眼、龙须都动了起来,把手绢吸着不放,仿佛要从壁上飞下来……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反映了老百姓一个淳朴的希望,就是希望龙具有灵性,能够保佑世人平安。

见识过北海九龙壁的人或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九龙壁上是否真的只有九条龙呢?我明明从上面看到了很多条龙,为什么却起名为九龙壁呢?细心的人会发现,除了壁前壁后各有九条醒目的戏珠蟠龙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一些建筑构件等地方都有龙的踪迹。九龙壁顶呈庑殿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前后各有九条龙,垂脊左右各有一条龙,正脊两侧有两只吞脊兽,它的身上前后也各有一条龙,这样五条脊上就有三十条龙。往下每块瓦当下面镶嵌的琉璃砖上,也各有一条龙,壁四周共有筒瓦二百五十二块,陇垂二百五十一块,龙砖八十二块,加上跃于云雾之中的十八条蛟龙,就有六百三十三条龙了。再仔细看,在正脊两侧“吞兽脊”下,东、西还各有一块椭圆形的瓦当,上面也各有一条龙。这样算来,北海九龙壁上总共有六百三十五条龙,而并非许多人所想象的九条。

关于北海九龙壁,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九龙壁曾经被修补过。九龙壁曾经遭遇过一场大火,这场大火使九龙壁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乾隆年间,皇帝下令修补九龙壁。可偌大的一个龙壁,修补起来又谈何容易,必须请技术最高明的工匠才能完成。最后,一个名叫马德春的工匠被选中了。马德春拥有几十年的烧制琉璃瓦经验,可谓技术高超、经验丰富。

修补工程很快就开工了。在进行修补之前,马德春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工人师傅们叮嘱烧制彩色琉璃瓦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在马德春的辛苦指导下,足足烧制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需要的琉璃瓦给烧制成了。

安装的日子到了。正当大家都忙着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脆响,把众人吓了一跳,马德春更是被吓坏了。他赶紧循声赶来,之间地上零零散散地堆着一些琉璃瓦碎片,原来是一个小工匠在搬琉璃瓦的时候一不小心摔倒了,把几片琉璃瓦给弄碎了。马德春忙先安抚了众人,低声对他们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众工匠忙点头称是。马德春回到家里,心里紧张得直冒冷汗,这可怎么办呢?重新烧制琉璃瓦已经来不及了,但又承担不起延误工期的罪名,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要交工了,他把心一横,就这样等死还不如闯一闯碰碰运气。连着几天,他茶不思饭不想,谁也不见,只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里,悄无声地地偷偷制作“琉璃瓦”……

很快九龙壁的修补工程完毕了。乾隆便领着众大臣来看新修的九龙壁。走近看,只见那些龙栩栩如生、熠熠生辉,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看。乾隆止不住地赞叹修补工艺的卓绝。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乾隆来回看了几遍,真是打从心眼里喜欢,赏了马德春许多金银财宝。

待乾隆走后,马德春一下子坐在了地上,心想这真是太惊险了,差点连身家性命都赔了进去,还好皇帝没有发现什么纰漏。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担心呀,他到底有什么可隐瞒的呢?

原来他为了补上那被摔碎的琉璃瓦,可谓费尽了心机。他用了两天两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条龙,并在乾隆前往观看的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装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可就是灭九族的欺君之罪呀!

如今您如果有有机会去北海公园玩,见到那个九龙壁,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有一块琉璃瓦据说就是当年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好好地观赏观赏。

朝宗桥的前尘往事

朝宗桥,又被称为沙河北大桥,为七孔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七孔联拱结构,桥两旁有石栏柱53对。位于昌平县城南10公里、沙河镇北0.5公里处,旁边就是巩华城。在此桥北端的东侧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所立的螭首方座汉白玉石碑一座。该座石碑通高4.08米,宽1.1米,厚0.39米,碑额正背俱篆书“大明”二字,碑身镌刻大字“朝宗桥”。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与卢沟桥、永通桥并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梁”。

如今的朝宗桥,经历了几百年历史风雨的洗礼,依旧坚固如初。用它的坚强和大气书写着一段段老北京城的历史。

关于这“朝宗桥”,方圆几十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大约是明朝的初期,那时候这沙河上并没有石桥。后来,明朝的皇帝在昌平修建了皇陵后,经常去皇陵,而去皇陵每次都需要跨过沙河,这样行走起来特别不便利。于是派两个人去修建一座石桥,这两个人中一个是赵朝宗,另一个是赵阿四。其中赵朝宗主修北大桥,赵阿四主修南大桥。

赵朝宗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花费了一段时间进行摸底、选材,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所以工程进展得相对慢些。而赵阿四却非常狡猾,他在工料上搞了许多鬼,买那些便宜的低级材料,桥墩外面用石头垒,里面填的全是沙子,而剩下的钱便进了自己的腰包。而且为了省工钱,他经常催工,很快,南大桥就完工了。

皇帝得知赵阿四完工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大大犒赏了他。并向他问起北大桥的修建情况。赵阿四便陷害赵朝宗说:“那赵朝宗整日地吃喝玩乐、无心做工,离完工之日还早着呢!”

皇帝听了赵阿四的话,非常愤怒,便着太监去北大桥那里查看。那太监走到北大桥那里发现北大桥也快完工了。可是当时的赵朝宗听说南大桥已经完工心里很着急,只顾着赶工而没有好好地款待那太监,这可气坏了平日里就耀武扬威惯了的太监。太监二话没说就气哄哄地走了。

待太监走到了德胜门,看到赵阿四正等在那里。赵阿四见太监的脸色非常不好,心知肯定是赵朝宗把他给得罪了,这下可太好了!赵阿四乐呵呵地迎向那太监,专门找了一个酒楼热情款待了他,还悄悄地给了他很多银子,把他哄得开心极了,这才放下心来。

那个太监见到皇帝后,便把赵朝宗从头到脚批了个遍,说他如何偷懒,如何傲慢,工程如何糟糕,然后又把南大桥大大吹嘘了一番,皇帝听了又喜又气,喜的是南大桥的好,气的是赵朝宗的不是。

二人正交谈着,这时候赵朝宗也上朝来了,报告北大桥已经完工。皇帝正在气头上,见他来了,就沉着脸说:“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哇!朕正想找你呢!南大桥早就完工了,你这北大桥怎么这么晚!”

赵朝宗说:“微臣只知道整日抓紧修桥,不知道南大桥为什么这么快就完工了!”

皇帝又问他:“你修这北大桥花了多少钱啊?”

赵朝宗便把银簿呈上。皇帝一看急眼了,这北大桥用的钱可比南大桥用的整整多出了一倍哪!怒问:“怎么相差这么多,你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赵朝宗赶紧解释说:“微臣所用的料都是最实惠的,在施工中也不敢浪费一分钱。也想不通南大桥为何花费这么少。”

这时候,那太监站出来说话了:“据我调查,南大桥无论是用料、还是施工上都非常节约,而你们北大桥原本也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银子,那多出的钱都被你装进自己腰包了!”

这不是血口喷人嘛!赵朝宗听了太监的话,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越说不出来,皇帝越觉得是他贪污了。一气之下,便下旨斩了赵朝宗,反而对赵阿四犒赏加爵。

可是最终真相还是露出来了。几年以后,北京城遭遇暴雨,沙河水位暴涨。北大桥屹立在洪峰之中岿然不动,而南大桥则不同了,顷刻之间就坍塌了,桥墩里埋藏的沙子全都露了出来,被冲得干干净净。这时候皇帝才明白是自己被蒙骗了。为了纠正自己的错误,也为了为赵朝宗沉冤昭雪,他下旨斩杀了那个太监和赵阿四,又命人在北大桥的桥头竖起一座刻有“朝宗桥”三字的石碑。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朝宗桥依然坚固地屹立在那里,而南大桥早已不知去向。那里的老人们经常向孩子们讲述赵朝宗的这段往事,都赞他的兢兢业业、为国为民。

卢沟桥的狮子真的数不清吗

提起卢沟桥上的石狮,老北京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关于这一说法,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

如今,许多游客在参观卢沟桥时,听到这个说法,偏不信邪,通常会不由自主地数一下,试图弄清楚石狮子最终的数目,但数来数去,搞得眼花缭乱,最后只能作罢。

其实不仅现在的人对这个说法不服气,古时候也有个人对这个说法不服气。这个人是一个来自山东的枣贩子。一天,这个枣贩子经过卢沟桥看到了石狮子,便开始数起来。只见他从西数到东、从东数到西,数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没有数清楚。

与他同行的其他的枣贩子便劝他别数了,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是由来已久了的事儿了,你只是个普通人,也数不过来的。可是,这个枣贩子却是个倔犟的人,他心想:“卢沟桥整个桥的栏杆也不过几百米长,能有多少石狮子啊,只要认真数总能数过来,我偏要数清楚,赌赌这口气!”

说来这枣贩子还挺聪明的,他汲取上次的教训,不那么硬数了,而是采取了一定的技巧。只见他从枣框里数出一大堆枣来,然后开始数狮子,见一个石狮子就往其嘴里塞一个枣。这样从桥西数到桥东,又从桥东数到桥西,数来数去,总能看到有的狮子嘴里没塞着枣。接着他又数出一堆枣来,继续数狮子,可数了整整一天,自己枣筐都见了底儿,还是有许多嘴里没塞着枣的石狮子。他没有办法,只能放弃了,心情低落地离开了卢沟桥。

看了这个故事,很多人不禁要问:卢沟桥上的石狮子真有那么多吗,怎么数也数不清?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再看一个故事。

想当年修建卢沟桥的时候,当时的皇帝下旨三年之内必须完成,否则对施工者处以刑罚。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谁要是违背了,那可就是掉脑袋的大事啊!所以皇帝的话一出口,众多相关的大小官们便赶紧行动,到处“征兵买马”,抓捕各地的工匠、民夫,搜刮各地的钱财银两,整得老百姓们东躲西藏、苦不堪言。

工程很快就开始了。那些被抓来的工匠和民夫历尽了千辛万苦、没日没夜地拼命干,终于开采出了所需的石料,并把这些石料运到永定河边,准备修桥。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桥总算有了个模样,众工匠和民夫都大大地松了口气,盼望着完成剩下的工,早日回家团聚。

可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就在即将完工的时候,又出了新的难题。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恰逢皇帝过生日,为了给皇帝庆生,各地的官吏可谓使出了各种讨好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外国使节进贡了大象和狮子各一对,并说他们是百兽之王。皇帝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大象和狮子,别提多开心了。知道他们是百兽之王后,心想:“今日可是百兽之王来朝贡人中之王哪!这让朕太开心啦!”可转念又一想,大象和狮子只有这几只,日后总会死去,如果它们死了可怎么办?突然,他想到了正在修建中的卢沟桥,何不把卢沟桥修建成狮象桥,要以后的历代子孙将狮子、大象这些兽中之王踩在脚下,以示人中之王的厉害和威严呢!好,就这么做!

谁承想,皇帝这个形成于一念之间的想法可害苦了正在修桥的工匠和民夫们。他们原以为工期马上结束了,正苦思冥想着与家人团圆。这下可好,不知道又要耽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了。

监督工匠和民夫干活的官吏把他们召集到了一起,并对他们说:“把卢沟桥修建成狮象桥是咱们当今圣上的旨意,谁也不可以违背。至于如何修建,还需各位尽快想出办法来。若到了三年的期限还完不了工,到时候可要全部被杀头,各位的家产也要被充公。你们好自为之吧!”

其实,这官吏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情况真的是这样,而是他另有所图。他早就打好了坏主意,眼看卢沟桥马上就要完工了,三年的期限也就要到了。到时候只要托个受皇帝恩宠的大臣向皇帝说大桥已经完工,没办法改建,再另外选个地点另修一座狮象桥也就能交差了。这样说不定最后还能再捞一笔外财呢!现在催逼工匠、民夫们,为的是赖掉他们三年的工钱,再将他们的家产都搜刮殆尽。

众工匠、民夫们听了官吏的话,都非常担忧。如果三天之内想不出好的改建方法,还要挨皮鞭。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在三年的期限内将桥修好,不光钱拿不到手,恐怕连命都得搭上。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背,官吏如狼似虎,贫民百姓又怎么对付得了呢!他们一个个在那儿唉声叹气。

正在大伙儿无计可施之际,有一个老工匠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对大伙儿说:“各位伙计可别着急,咱们一身好手艺在身,难道就想不出好法子来吗?只要我们劲往一处使,肯定能想出改建桥的方法,还能在三年工期内完工,这样我们的命、家产和工钱就都能够保住了。”说完还朝那官吏神秘地一笑。

那官吏见老头儿胸有成竹的样子,心想:“我的那点儿心思全让这糟老头子看透了,我得好好想个法子对付他们!”

不一会儿,那官吏就又想到了一个点子。只见他对众工匠和民夫说:“好!只要你们如期将狮象桥修建完工,不但工钱一分钱都不少,我还额外赏你们每人十两银子。可是,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石桥上的狮子数不能少于四百头,大象数不能少于两头。到时候如果你们完不成我的要求,别怪我不客气了!”

大伙儿听了官吏的话,都心说,这不是明显在给大家找茬嘛!一座桥上要有四百只石狮子不说,还得不少于两头大象。这地方,别说俩大象了,就是一头大象也搁不下啊!想到这里,他们都愁眉不展,一个劲朝之前说话的那个老工匠看。

只见那老工匠又站了出来。他一点儿也不着急,说:“好,就这么着!大人您就且等着到时候验收大桥好了!不过我们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大人说的话一定要算数,不然我们到时候宁可拼了命,也要把这座桥拆掉,到时候您可就没办法交差啦!为了保证起见,请大人和大伙儿立个字据。”

那官吏听了心想,这么短的时间内,谅你们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于是就命人拿来笔墨,说:“好!咱们立字为据。到时候谁也不能反悔!”当下立了字据。

立完字据后,大伙儿赶紧开始干活,他们在老工匠的指导下,在每个桥栏柱上都刻了石狮子。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每个柱上都刻了也总共不过两三百个,离四百的数目还远着呢!这可怎么办呢?大伙都非常着急。这时老工匠说:“大伙儿只管听我的指示干活,在桥头两端各刻两头大象。石狮子的事到时候我自有应对的计策。”

大伙儿听了又有新的难题了,刻大象倒不难,可大象究竟刻多大才合适呢?小了吧不好看,大了吧没地儿,到时候桥头高出桥身了又不像个桥样儿了。

这时候,老工匠在地上画了一个图,把大伙儿都逗乐了。原来画的是头跪在地上的大象,鼻子正好顶着桥头一端,这下子不但大象变矮了,桥头和大象连在一起,好看不说,桥又结实了不少。大伙儿都连连称赞老工匠聪明,并依着他的图开始刻起来。

三年的期限很快到了。最后一天,那官吏便领着几百个随从来验收大桥。其实他带这么多人来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找大桥的茬儿。

可是,他一见着大桥的样儿,惊呆了,心里不禁暗暗称奇叫好。可一想到这么多人的工钱还要按期发放,心里就非常不舍。于是他马上吩咐众随从仔细查看,四处找毛病。众随从们转过来转过去,也没有挑出一个毛病来。那官吏不死心,就说:“给我查查石狮子的数目够不够四百。”

听了官吏的话,众工匠和民夫们都吓呆了,他们施工的时候就只刻了两三百只狮子,本就不够数啊,这可怎么办啊!只有那老工匠一点不着急,他对那官吏说:“每根柱子上都有一只狮子,请大人您派人查点吧。”

那官吏见众工匠和民夫变了脸色,便知道石狮子的数目肯定是不够数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马上让众随从查数。随从们一听老工匠说每根柱子上都有一只狮子,心想这就好数了,便头也不抬地数着柱子。那老工匠呢?只见他手持个铁锤跟在随从们的后面,随丛数一根,他就用锤子在狮子身上敲打两下。当官的看着也不理睬他,心说,你这一两锤也打不坏桥,等数完数我就头一个先斩杀了你。

不一会儿,随从们便数完了。他们兴高采烈地向官吏报告说:“石狮子不够数,才有两百八十个。”官吏听了,非常开心,他大手一挥,吩咐随从们将众工匠和民夫就地斩首。只见随从们呼啦啦一下子把大伙儿都围了起来。

这时候,老工匠又站出来说话了:“大人您请慢,你们还没有数完狮子,怎么就要杀人?”

众人都愣了。老工匠接着说:“我刚才说的是每根柱子上都有一只狮子,可狮子身上还有狮子呢,你们光数桥柱怎么知道一共有多少狮子啊?”

官吏听了一下子火了,呵斥道:“赶紧给我再去数一遍,看我待会儿再和你们好好算账!”随从们赶紧又去数了,可是难题出来了!只见他们忙得团团转,数到日头偏西,也没数清到底有多少只狮子。

原来,老工匠刚才那么敲打几下,大狮子身上就又出来许多小狮子,爬的滚的、躺的卧的、撒欢的吃奶的,根本就没法数,太多啦。

随从们实在无计可施,只得向官吏报告说狮子太多了,根本数不清,但绝对不少于四百个。那官吏听了,又气又急,只得留下工钱、赏银,灰溜溜地走了。

那位老工匠呢?当大家待官吏走后,一起欢呼时,却怎么都找不着他的影子了。大伙儿都说他是工匠们的祖师爷鲁班,特意显灵来搭救后代徒孙来的,从此卢沟桥上就有了一个“石狮子数也数不清”的说法。

可是,卢沟桥上的石狮子真的数不清吗?

1962年,北京文物工作队在一次调查研究中,专门对卢沟桥的石狮子做了一次清点工作,并将它们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凡是去颐和园旅游的人,都不想错过这样一个景点,它坐落在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十七孔桥的东侧,蜷卧在雕有波浪的青石座上,是一只栩栩如生、体态优美的镀金铜牛。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它一直都静卧在那里,恬静、优雅,守护着颐和园的山山水水。

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据史料记载,这只铜牛铸造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金牛铭》,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金牛铭》上写道:“金写神牛,用镇悠永。……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之所以把它安置在昆明湖的东堤,目的就是希望它能长久地降服洪水,给颐和园及附近百姓带来幸福和安康。除了人们所赋予它的含义之外,它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专家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十米。以前,每当北京遭遇多雨季节,昆明湖一带便会发生水灾,殃及故宫和附近的老百姓。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乾隆下令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遭洪灾。

以上事实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颐和园铜牛。其实,除了史料记载,民间还有很多关于颐和园铜牛的传说,表达了老百姓美丽的愿望。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是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

相传,乾隆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自喻为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喻为天河。有一天,乾隆望着昆明湖心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如今昆明湖东堤岸边已经设置了“牛郎”(铜牛),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个织女与其相呼应呢?于是乾隆又命人在昆明湖的西侧安置了一块刻有“织耕图”三字和乾隆御笔方印的汉白玉石碑,作为“织女”与“牛郎”遥遥相望。后来在1860和1900年,因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颐和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两次侵袭,很多珍贵文物因此被毁,其中就有这个“织耕图”石碑。很多年后,人们在昆明湖西墙外一个菜园里发现了“织耕图”石碑的踪迹。

其实,不仅乾隆帝喜欢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慈禧太后也有类似的爱好,她喜欢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因此,在扩建颐和园时,她曾经传下一道密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象征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那当然要有牛郎织女了。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一侧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颐和园十七孔桥的美丽传说

去颐和园游览,有一个景点是不得不去的,那就是十七孔桥。十七孔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颐和园内最大的桥,由17个桥孔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由于桥孔大小不一,所以桥面有一定的坡度,像一张弓。十七孔桥像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又像神话中的鼍龙状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镜的水中。

走在十七孔桥上,很多人不禁会问,它为什么是十七个桥孔呢,它为什么叫作十七孔桥呢?有什么说法吗?难道以桥孔的数目命名,就只是为了告诉人们此桥有十七孔这么简单吗?

当然并非如此。十七以“九”中分,即从桥东西两端算起,第九孔是中央的大桥孔。而按照古时候的礼制文化,“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象征天、天子或帝王,常常被应用于礼制及皇家建筑之中。例如在故宫内就有9级台阶、9环石砖、9只角兽等;而中央则是最尊贵的方位,属于帝王的位置,《荀子》中的话就印证了这一点:“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颐和园作为封建帝王自家的园林,是供皇帝与后宫佳丽游玩的地方,将桥的中央桥孔设计为第9孔,将桥建成17个孔,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表明桥的尊贵和皇家的威严。

其实,不仅十七孔桥的名称来历有说头,在修建这座桥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为了修建十七孔桥,请来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这些能工巧匠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从房山的大石窝里一斧一凿地开采出了一块块洁白的汉白玉,并历尽千辛万苦将这些汉白玉运到修桥工地。

一天,工匠们正在工地上干活,突然来了一个满头银发、衣衫褴褛的老者,只听他一声声叫卖:“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匠们看他那肮脏劲儿,认为他是个疯子,都没有搭理他。老者就这样在工地上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无奈老者只得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就停下了。从此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起早贪黑地用铁锤凿那块龙门石。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突然有一天,天上下起了大暴雨。老者的眼睛被暴雨打得根本睁不开,于是他停下手中的铁锤,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避雨。就在这个时候,村西住的老王从这里经过,看见老者那副可怜的样子,非常不忍,便邀请老者来自己家住。

谁知老者这一住上就不走了,在老王家有吃有喝的好不舒服,他一下子住了一年,当然这一年中他也没闲着,那就是整日地继续埋头凿那块龙门石。老王是个比较善良的人,对老者的长住也没有说什么。

一天,老者突然对老王说,“从今以后我就不在您这住了,这一年里,我的吃喝你一点都没有短我,你的恩情我实在无以回报,我也没什么可报答的,就把刚凿好的这块龙门石送给你吧!”

老王看了看老者手中的那块龙门石,对他说:“你也别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话了,大家都不容易,这块石头倾注了你很多的心血,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收。况且我留着这块石头也没用,你还是拿走吧!”

老者:“你别看我这块石头很普通,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把石头往老王家门口一放,就离开了。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十七孔桥的修建工程也快完工了。乾隆帝为了表示自己对该桥的重视,准备来这里参加“贺龙门”仪式。

眼看“贺龙门”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可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却怎么都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负责该项工程的官吏。这时,有工匠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疯癫老者,就对这官吏说:“大人您何不去找找那疯癫的老头儿,说不定能有什么帮助呢!”

官吏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人四处打听老者的下落。后来总算打听到那个老者曾经在六郎庄老王家住过,官吏就亲自来到老王家。刚进家他一眼就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专为修桥而凿的一样。

官吏别提多高兴了,对老王说:“你这龙门石真是天上的仙人专为修桥凿的,可大大地帮了我的忙哪!你说个数吧,多少银子我都给!”

老王这人非常实诚,就说:“我也不要那么多银子,这样吧,那老者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他一年的吃住费用吧!”

官吏听了,给了老王一百两银子,派人把龙门石搬走砌在了十七孔桥上,那可是一点也不偏一点也不斜,刚刚好,龙门终于合上了!

完工后,众工匠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桥修得可不容易哪!如果没有那块龙门石,皇帝一旦发怒,我们的小命可都没了哇!就在这时候,有一个工匠突然醒悟过来,对大家说:“工匠师傅们你们都明白了吗?帮我们凿这块龙门石的那个老者肯定是鲁班爷爷下凡,来帮咱们修桥来啦!”此这以后,鲁班爷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了。

颐和园佛香阁的来源传说

在颐和园的众多建筑中,佛香阁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位于万寿山前山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佛香阁高40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是一座十分宏伟的塔式建筑。

佛香阁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史载,其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帝想修建一座九层高的宝塔,他把地址选在了如今佛香阁所在的地方。可是,当建筑施工到第八层的时候,乾隆帝突然改变主意,下旨停止修建,而改建一座阁楼,由此诞生了佛香阁。

后来的佛香阁经历了被摧毁和被重建的过程。鸦片战争期间,佛香阁被英法联军摧毁。后来到了光绪年间,光绪帝下旨重建佛香阁,并在里面供奉一些佛像,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这座宏伟建筑。每年的特别的日子,慈禧太后都会专门出宫来这座阁楼烧香拜佛。

当年乾隆帝原本下旨修建九层宝塔,并且已经建到了第八层,却为何会突然下旨停止施工,改建阁楼呢?难道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

关于其中的缘由,各种说法都有。

有的说为了避免塔影的重叠。因为在京西一带,本来就建有很多宝塔,如果再建一个那么高的宝塔的话,难免会出现塔影重叠的现象,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乾隆帝才又下旨拆塔建阁的。对于这个说法,很多人质疑,说乾隆帝之前决定在那里修建九层宝塔,事前必然做好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不会在即将完工的时候,突然改变主意,所以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有的说是打着为母亲做寿的名义而完善皇家建筑。具体是指当年乾隆帝之所以修建宝塔,名义上是为了给母亲做寿,而实际上是打着为母亲做寿的名义,想把三山五园连成一体,使宝塔成为联系东西皇家园林的主体建筑。可是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个塔和他原来的想象有点落差,并不十分相符,所以将宝塔拆除,改建成了佛香阁。针对这一说法,很多人也持有异议,觉得无据可依,纯属猜测。

其中比较权威、可信的是第三种说法:

据说,当年乾隆帝觉得这里的风水比较好,便想在这里建个九层高的宝塔。可是在施工之前,有个大臣觐见说,这里的风水虽然不错,但是在万寿山的下面,却有一座古墓,是明朝某个王妃的,还是不要动这个地方比较好。

可是乾隆帝却不这么认为。他觉着自己乃是大清朝的一国之君,岂能怕小小一个明朝的王妃?况且,明朝的事儿早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啦,怕了只是自己吓自己。于是宝塔的修建照原计划进行。

接到乾隆帝的旨意后,负责修建宝塔的大臣便慌忙着手安排修建事宜了。时间过得很快,很快修建了八层。可是就在修建第九层的时候,却出了意想不到的事儿。

原来,工人们正准备修建第九层时,突然感觉到地基不稳,楼层晃动。工人们赶紧查看,突然在地基周围发现了一座墓的石门,只见石门上赫然刻着八个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乾隆帝听了大臣的报告后,非常惊讶,他赶紧亲自去看,果然看到了古墓和那八个大字。难道真的冥冥之中这个王妃知道自己要来挖她的墓吗?

如此看来,这个前朝王妃在生前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还是少招惹她为妙,省得给自己惹来什么麻烦。于是乾隆帝赶紧下令停止修建九层宝塔,而让人把土重新填到原来那个地方,在万寿山上盖了一个阁楼,希望利用这个阁楼将那个明朝王妃的魂魄镇压住。这个阁楼,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佛香阁。

颐和园如意门的由来

在去颐和园游玩的时候,不知您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门,它在颐和园的西面,也就是京密引水渠的边上,旁边是石舫和西堤六桥。这个门与其他的门相比,规模相对小一些,也不如其他门漂亮、大气,但是却是颐和园游客流量最大的门之一,它就是如意门。

门?很多人听了肯定感觉很奇怪,因为在大家能叫得上来的颐和园几个门的名字里面,几乎都带着一个“宫”字,例如东宫门、北宫门、新建宫门等,为何独独这个门不叫什么什么宫,而叫如意门呢?

说起来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清朝的慈禧太后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颐和园是当年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修建的,据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这个园子,在它还没有最终完工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去园子里查看查看了。

那是在一年的夏天,当时的园子已经修建了百分之九十多,就剩下一些边边角角没有完善了。慈禧太后在皇宫里待着没什么事儿,就忍不住去园子里溜达了一圈。

这慈禧太后到了颐和园一看,别提心里多高兴了,只见园内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花有花,要草有草,还有多彩的长廊、高伟的建筑,非常漂亮。最重要的是,园子里非常阴凉,正好可以从中避暑。慈禧太后越看兴致越高,就忍不住多走了一会儿。

古时候的女子都是裹小脚的,她在园子里这么一走,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感觉不到累,可是时间久了,累劲就上来了。

可是,由于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园子里可供休息的地儿特别少,而且用来休息的房子里什么家具也没有,所以没法子在里面休息。而且,这里离石坊非常近,慈禧心想与其回宫里,不如去香山避暑、休息。可是颐和园和香山之间的距离不算远,但若从石坊回到颐和园东宫门,然后再从东宫门绕到香山,那可就是一段不近的距离了。怎么办呢?这可急坏了旁边跟着的太监们。

正在大伙儿手足无措的时候,一个小太监灵机一动,叫来了几个工人,三下五除二,拆开了一段院墙,现出了一个通到园外的门洞,然后对慈禧太后说:“老佛爷您看,这里有个门还没有修好,咱们索性从这里绕过去,这样很快就会到香山的。”

慈禧太后见状,心里非常高兴,便准备从这道“门”里穿过。可是旁边负责修建工程的大臣可着急了。因为当时修建园子是要走审批流程的,为的就是避免项目运作中的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现象。原本在账本里面就没有关于这个“门”的支出预算,现如今这里要修建一道门,这所需要的材料可什么都没买呢。这个大臣想了一会儿,突然灵机一动,连忙上前问慈禧太后道:“老佛爷,现如今这个门还没有起名字,不如您现在就赐一个名儿吧!”

慈禧太后本来想脱口而出说西宫门,又一想又觉得较俗气,体现不出自己母仪天下的水平。可一时又想不出来别的,正在那犹豫犹豫的时候,刚才说话的那个小太监又进言了:“老佛爷,奴才斗胆说一句,您说这里叫作‘如意门’如何?”

慈禧太后听了沉吟片刻,心想,刚才自己就是想快点出去,正苦于没有近路的时候,这个门恰巧出现了,不是如意门又是什么!于是她点头赞道:“你个猴儿崽子还挺机灵的,如意门这个名儿不错,好!就叫如意门。来,快给这猴儿崽子打赏!”

慈禧太后毕竟是个阴险狡诈的人,她看身边这个小太监竟然如此会揣摩自己的心思、看透了自己,这样的人搁在身边太危险了,于是她隔了一段时间,想了一个借口,就把这个小太监杀了。

可是,纵然慈禧太后如此精明,她也想不出来这个门原本不存在,而是现拆出来的吧?

从此以后,这个现拆出来的门,就被叫作如意门,一直被叫到现在。

佛香阁发生过怎样的怪异事件

众所周知,整个颐和园中最有名的建筑,便是佛香阁。很多人走进颐和园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到佛香阁走走看看,不仅因为这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更是因为这座阁楼是颐和园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建筑。

想当年乾隆帝本意是在此修建一座九层的塔楼,可是却在即将完工的时候,将塔楼拆除,改建成了如今的佛香阁,个中原因引发各种猜测,人人都为其称奇不已。可是,您或许不知道,佛香阁神秘的事情不止这一件儿呢,还有一件更离奇、更玄乎的,被称为颐和园中的怪异事件。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佛香阁里供着一尊佛像,供游人朝拜。其实,佛香阁里在1966年到1989年原本是没有佛像的,那如今的这尊是从哪里来的呢?

1966年到1989年,佛香阁一直没有开放。可是到了1989年,因为当年是新中国建国四十周年大庆,就希望把佛香阁对公众进行开放。可是一个问题难倒了相关的工作人员,那就是佛香阁里如果没有佛像,岂不是让人看着别扭,有点说不过去呢!

可是十一国庆马上就到了,根本来不及去铸造一尊佛像供起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重新铸的佛像到底是恢复慈禧太后时期泥塑的呢,还是恢复乾隆皇帝时期铜铸的呢?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就算是恢复铜铸的,重新铸也来不 及了。

针对这种种情况,当时有人提议说,何不去找一尊佛像放到佛香阁里面呢。这样不但减少了成本,时间上也有可能,而且又恢复了佛香阁作为佛教建筑的一个功能。这个提议得到了当时大部分工作人员的赞同。当时就有另一个工作人员说,在北京城里头鼓楼西边那边一座庙里,好像有尊佛像,而且该佛像无论从体积、体量还是规格上,都与历史上佛香阁里面的那尊非常相似。于是工作人员赶紧去找这座庙,果真在这座庙里找到了一尊佛像。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把这尊佛像从庙里运到了颐和园。

但是事情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

原来当时的这尊佛像并非完好无缺,佛像的脑袋顶上少了一个盖子。这让人看上去非常别扭。工作人员们都非常着急,这可怎么办呢?佛香阁刚一对外开放,就因佛像的缺憾而招人笑话,那可是万万不成的。

就在大家急得火烧火燎的时候,突然有工作人员提议说:“十几年前,有游泳爱好者在颐和园昆明湖中游泳时,从水中捞出了一个铜制的佛头。经鉴定并非颐和园的东西,但由于是在昆明湖中发现的,所以就暂时放在了颐和园的仓库中,这一放就放到了现在。如今反正也没其他更合适的佛头,不如拿那个佛头试试,看能不能放到佛像头上,先暂时用一下。”

这位工作人员的话让大家欣喜万分。他们便赶紧找来了这个佛头,这一试不要紧,不大不小、严丝合缝,如果不清楚有换佛像头这档子事的人看起来,还以为这两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体的呢!

怎么回事儿呢?一个是从鼓楼那边庙里找来的佛像,一个是从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为何如此相契合,犹如原本就是一体似的?这种巧合引起了很多人的推测,但谁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来,至今这个谜底依然为很多探秘爱好者所苦苦思索、追寻。

颐和园乐寿堂真的闹过鬼吗

在颐和园内,有一座专为慈禧太后而设的寝宫,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它就是乐寿堂。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太后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皇帝手书。

乐寿堂并不全建于慈禧太后时期,而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期的清漪园建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的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母亲孝圣宪皇太后的六十岁寿诞而建立的,由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所谓的瓮山就是现在的万寿山,而西湖则是现在的昆明湖。嘉庆七年(1802年)修葺,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乐寿堂虽然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寝宫,但并非一片安乐祥和之地。当时的很多年轻太监和宫女,每逢来到乐寿堂都汗毛直立、心惊肉跳,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原来那乐寿堂里面经常闹鬼。

据说,在一年的秋天,颐和园内新来了一位小太监小六儿。这位小太监祖籍河间府,因当年家乡发大水,引发了灾情,导致当地民不聊生,遂来到京城投奔堂叔也是颐和园内的老太监张权。

来到京城后,张权就为那小太监净了身,并向总管太监李莲英求情,好不容易才得到李莲英的允许,住进了园子里。

这小六儿长得非常漂亮,人又聪明伶俐,很多老太监都很喜欢他,但因为进宫仓促,没来得及正式地演习宫中的礼节规距,也没来得及起名字,所以大家都还叫他小六儿。

李莲英之所以答应让小六儿进园子当太监,原本想着张权在事成后会孝敬他一大笔银子,可是张权老家太穷了,又赶上闹水灾,这些年的积蓄全部都寄到老家救命去了,哪里还有其他的银两来孝敬李莲英哪!李莲英给他办成了事却没得到好处,于是心里就恨上了张权和小六儿爷儿俩。

小六儿进园子时间短,又年龄小,没一个月便生病了,染上了痢疾,整日上吐下泻不止。张权非常着急,赶紧到乐寿堂找李莲英想办法。李莲英本就恨他们爷儿俩,怎么会真心帮助他们呢!他只是假装着急地跟着张权到小六儿房中一瞧,看这太监病得的确很重,表面上虽然心疼,但心理面却乐开了花:“哼,不知好歹的东西,谁让你们爷儿俩不懂得孝敬本大爷,本大爷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你们就且等着尝尝我的厉害吧!”

小六儿一连病了好几天。这几天里他几乎什么都没吃下去,到第四天的夜里,李莲英才慢悠悠地派来一名小太监送来了几颗霍香正气丸。

小六儿结果药丸一看,见药丸的表面已经发了霉,想必早已经过了存放期限了,便随口嘟囔了一句:“这药丸早发霉了,这烂东西我可不吃。”不想,当时李莲英正从小六儿的屋前经过,把他的话听了个清清楚楚。

李莲英非常生气,他马上派人将病中的小六儿押到乐寿堂前。可怜这小六儿,小小年纪,又刚进园子还不懂得里面的规矩,跪不会跪,站不会站,再加上李莲英在旁边一个劲地说他的不是,惹得慈禧太后大怒,令人将小六儿“杖刑八十”。

这些掌刑太监平时都看李莲英的眼色行事,巴不得能有一个机会向他讨好呢,看李莲英对小六儿非常愤恨,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将小六儿按倒暴打。小六儿小小年纪,再加上正在生病,身子非常虚弱,怎能经得住这般严刑拷打!刚开始的时候,小六儿还拼命地求饶,后来看求饶无望,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破口大骂,诅咒李莲英和慈禧太后不得好死。这还了得,慈禧太后勃然大怒,下令对小六儿一顿猛打,不一会儿小六儿就魂归西天了。

慈禧太后那几天本就身体不好,再加上亲眼看到太监们对小六儿用刑将他打死,这孩子被打的时候连哭带骂,骂她不得好死,这让慈禧太后非常后怕,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回到暖阁里躺下休息。

正闭目养神间,慈禧太后仿佛看见满身鲜血、面目狰狞的小六儿向她扑来,跟她索命,吓得她大叫一声,昏了过去,从此一病不起。

可是慈禧太后得的毕竟是心病,任凭什么药都调理不好。每天晚上只要一闭上眼睛,她就看到满身是血的小六儿向她扑来。为此,李莲英加紧防卫,伺候得格外仔细,但慈禧太后的病却一点没见好,反而更重了。

这期间,胆小的宫女们也开始害怕了。她们整日提心吊胆,一听见周围有什么声响,看见什么朦胧的黑影,就说是小六儿的魂魄来了……乐寿堂闹鬼的事儿很快便传遍了宫里宫外,搞得整个颐和园乌烟瘴气,谁也不敢在里面待着了,最后慈禧太后一行只得搬回了皇宫。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住进乐寿堂了,乐寿堂闹鬼的事儿也就越传越邪乎了。

天坛九龙柏的传说

曾有一篇报道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北京天坛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坛的建筑很美,我们可以学你们照样修一个。但这里美丽的古柏,我们就毫无办法得到了。”天坛,不仅因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而闻名中外,它也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柏林海”,拥有形态各异、历史悠久的古柏群。

说起天坛内古柏的数目,令人咋舌,有3600多棵,其中大多种植于明代,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里为何种植那么多的柏树呢?

原来,在古时候,人们都视古柏为“神柏”,柏树也因其常青长寿、木质芳香、经久不朽,故为吉祥昌瑞之树。而历代帝王更是喜欢在皇家坛庙或者陵墓地带种植各种柏树,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之意。天坛就是这样一个皇家坛庙。在天坛,不仅柏树的数量非常多,名柏也有很多,如槐柏合抱、迎客柏、问天柏、莲花柏、卧龙柏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九龙柏。

九龙柏,又被称为“九龙迎圣”,生长在天坛皇弯宇西北侧,种植于明代永乐十八年,至今已度过了五百八十年的历史春秋。它的树干挺拔粗壮,形象奇特,树干表面遍布纵向沟壑,并随着主干的升高扭曲上升,状如九条蟠龙盘旋腾飞。

据说像九龙柏这样干纹奇特的古柏,世界上只有此处一棵,真可谓“世界奇柏”。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这棵树为何会长成这样独特的形状呢,据林学家考证,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以上原因是从科学分析的角度得出的,其实关于九龙柏及其名称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故事呢?读了这个故事,相信您对九龙柏会有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相传在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有一次来天坛祭祀,仪式结束后,他感到很累,便在皇穹宇围墙下稍作休息。就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的耳边突然传来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乾隆帝循声找去,发现在围墙下有九条蛇,一下子钻入了泥土中。乾隆皇帝赶紧命令随从挖开那里的泥土找蛇,但怎么都找不着。就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发现围墙外突然冒出了一棵大树,只见这棵树表面布满沟纹,犹如九条龙腾飞,感到非常惊讶,便联系刚才发现九条蛇的事,将这棵树命名为九龙柏。

颐和园“败家石”的传说

在颐和园乐寿堂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太湖石,长8米,宽2米,高4米,重20多吨。此石“有孔不透也不漏、有形不皱也不瘦”,意思是说其有孔、成形、似灵芝、颜色青,清朝乾隆皇帝为其题名为“青芝岫”。其实,它还有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叫作“败家石”。

这样一个漂亮的石头为何被人们称作败家石呢?

原来,这个石头产自京郊房山群峰之中。那还是在明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叫米万钟的太仆(官名),这个太仆非常喜欢收集各式各样的石头。为了寻找奇石,他可谓走遍了千山万水。

一天,米万钟出去游玩,顺便寻找有特色的石头。还真凑巧,在房山群山中还真让他发现了一块奇石。这块奇石非常大,突兀凌空,昂首俯卧。米万钟乍见这种有气势的石头,非常惊讶,对其赞叹有加,当即爬上石头顶礼膜拜。后来,他费尽了千辛万苦,使尽了人力物力,不惜为其开山铺路、分段引水,终于将此石运送到了家中。

不久后,米万钟千辛万苦搬奇石回家的事儿在北京城传得风风雨雨,很多大臣、官员、文人等都纷纷来他家中欣赏奇石。大家都称赞该石大、奇、灵、秀,非寻常石头,一时轰动京城。后来,这事传到了奸臣魏忠贤及其私党的耳中,魏忠贤等人非常妒忌,便想获得此石。为此,他们编造了各种罪状来诬陷米万钟,使其丢掉了乌纱帽。

米万钟既委屈又愤慨,可魏忠贤等人有权有势,米万钟也不敢为自己申辩。但又怕自己辛辛苦苦寻得的奇石被魏忠贤等人抢走,一边散布消息说,自己为了将奇石从房山运到京城,花光了家产;一边又托人将奇石运送到房山的良乡。米万钟实在太喜爱这个奇石了,他怕风吹雨淋日晒会加快奇石的风化,更怕丢失和人为的损坏,就专门为奇石修建了一间草棚,还专门雇人严加看守,想着有一天自己东山再起后,可以再将奇石接回家中。

可令人遗憾的是,米万钟至死都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一愿望。在他去世后,这块奇石便无人看管,兀自躺在良乡。

正是因了米家的这一变故,老百姓们都称这块石头为“败家石”。

再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去河北易县西陵为父亲雍正扫墓。路过良乡的时候,旁边的太监便将米万钟觅石获罪这件事儿告诉了乾隆,乾隆觉得很有意思,便想看看这块石头。他看到这石头后,一眼就喜欢上了它,马上下旨将其移进清漪园内。

当时乐寿堂的正门还没有现在这么宽,奇石根本进不去。乾隆便命人拆墙破门,硬是把奇石安置在如今的这个地方。据说,因为这事皇太后还非常不高兴,认为该石“即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为此,还和乾隆有了隔阂。

乾隆为何安抚皇太后的情绪,又看这石头状如灵芝、颜色发青,便为其改名为“青芝岫”,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并将该名刻在石头上。皇太后见乾隆帝对自己的想法非常在意,可见他非常尊重自己,心里的气也消了几分。后来,乾隆帝还想方设法说服皇太后,向她介绍“青芝岫”的美丽寓意,并专门请皇太后亲察奇石,最终将皇太后感化,得到了她的认同。至此,乾隆和皇太后和好如初。

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走到卢沟桥

说起老北京城的建造,很多人都会说上这么一句顺口溜,那就是:“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走到卢沟桥。”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要解释这句顺口溜的来源,不得不说说刘伯温建造北京城的事儿。

相传当年,刘伯温和姚广孝二人打赌画完北京城图以后,姚广孝这个人心窄气量小,一赌气就出家去当和尚了。

刘伯温向来心里细腻、足智多谋,他心想,皇帝既然将修城的重任交给了自己,自己务必要好好地完成,一定要将这个“八臂哪吒城”修建好。

可是有这么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八臂哪吒城肯定是要修的了,可是这苦海幽州的孽龙,究竟能不能降服呢?又该拿什么来降服呢?

刘伯温为此焦虑了几天几夜。后来他从一位同仁的口中听说房山县有座上方山,在这座山上生有三块分别得道一万年、五千年、一千年的大青石,这些大青石专能降龙伏虎。刘伯温心想:哪怕把三块“神石”中的一块弄来,也定能将那孽龙给降服,压得它永世不得翻身。可问题是,神石那么重,道行又很深,怎么从房山县弄到北京城里来呢?这得好好地想想。

不说刘伯温想出了什么法子,单说那房山县上方山上的大青、二青和三青三块神石。它们弟兄三个早在刘伯温在想法子的时候就已经利用法力知道刘伯温的计谋了。

对此,大青说:“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的,在山里待着多自在,傻子才会去那个什么城里面降妖除魔呢!”二青说:“大哥说的对!我也不去,想那刘伯温也动不了我!”三青说:“嗨!我也不想去呀,就怕那刘伯温想出什么歪主意把咱们弄走哇!”大青听了三弟的话,愤愤地说:“哼!等那刘伯温来了咱们再从长计议!”

刘伯温可是个神算子,聪明无比,他很快就想好了两个法子,那就是“先礼后兵”。第一个法子是预备香花神礼,带上随从,以“礼聘”的方式请神石下山;第二个法子是袖子里的计谋,他早搬来了许多天兵天将,把他们藏在了自己的袖子缝里,为的就是吓吓三位神石,让他们乖乖就范。

刘伯温想好法子后,便急急部署实施。一天,他带上随从们上路了,一路浩浩荡荡直奔上方山而去。刘伯温虽然是大军师,平时在部下的面前威风无比,可是为了请这三位神石,他把平常的大军师威风收起来了,恭恭敬敬地来到了三块神石的面前,摆好了香花神礼,恭恭敬敬地说:“晚生刘伯温特奉当今皇帝的旨意,来请三位神石驾临北京城,一旦大事成功,皇帝势必会封三位为镇国大将军。”

大青听了,默然不语,只是继续稳稳地躺在那里,纹丝不动。其他两位神石看大哥一动没动,便心想:“大哥都没动弹,我们做小弟的也就不用动弹了,且看大哥的眼色行事。”

刘伯温等了一会儿,见三位神石丝毫不为所动,心想:“我卑躬屈膝恭请三位,还送上了香花神礼,你们竟动也不动,太瞧不起我了,以后我如何在部下面前树立威信!哼!且让你们尝尝我大军师的厉害!”

于是,刘伯温低下头,对袖子里的天兵天将说:“他们三个敬酒不吃吃罚酒,竟无视我的恭请,现在烦劳各位将这三块混账石头赶到北京城去!到时候一定重重答谢各位!”

天兵天将应了一声,就飞出了刘伯温的袖子缝,摆刀、枪、剑、戟,上前围住了三块神石,喝令三块神石速速滚向北京城。

可是大青依然巍然不动;二青被这些天兵天将的阵势吓得不得不动了一下,它摇了一摇;三青年纪最小,它害怕极了,便与二位哥哥道别,准备跟随刘伯温下山去北京城。刘伯温心想,虽然没有请动大青、二青,将三青请走也足以制服那个孽龙了,就这么着吧!于是领着众随从,赶着三青,下了上方山,直奔北京城而来。

可就在刘伯温带着三青过卢沟渡口的时候,遇到了责难。

原来,在刘伯温准备去请神石来北京城的时候,卢沟渡口的龙王就接到了苦海幽州龙王之子龙公的信,他们在信中商议如何阻止神石入京。结果他二人合计出了这样一个计策,那就是:在卢沟渡口上修建一座“蝎子城”,待刘伯温赶着三青过来时,就让蝎子把三青螫在这里,阻止它入京。

商议好后,他们便赶紧着手修建“蝎子城”。他们先修好了蝎子的尾巴——卢沟桥,又接着修了蝎子的身子——卢沟桥东面的“肥城”和蝎子的眼睛、两只大前爪,它们分别是肥城东门外的两口井和两座小土山。

蝎子城刚修好,刘伯温赶着三青就走到了这里。

这时候,刘伯温的随从上前禀告他说:“报告大军师,之前咱们路过这里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桥,现在这里不但修建了一座长长的石头桥,在桥东边还建了一座城,请军师爷查看查看。”

刘伯温听了随从的报告,心里也咯噔了一下,赶紧上前查看,一眼看出来这是座蝎子城,是专门为阻止三青入京而建立的。

刘伯温的心里非常紧张,但他也没有办法,便想着走一步说一步。可是又怕随从们担心,就做出一副镇定的样子对众随从们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咱们过咱们的桥。”他又赶着三青往前走,可是三青刚走到桥西边,就一步也不敢走了。刘伯温一方面暗地里叫天兵天将威胁三青继续前行,一方面温言劝三青说:“神石您还是往前走吧,有老夫在没人敢动您,过了这河就是北京城了,到时候一旦事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等着您哪!”三青无奈,只得继续往前走。

待一行人好不容易过了卢沟桥,前面就是蝎子城了。刘伯温心想:我们可千万不能穿城而过,那是蝎子的脊背,非常危险。于是他赶着三青,绕走城南。

刘伯温以为躲过蝎子的身子,三青就不至于被螫死了,可他没想到蝎子的尾巴竟然斜着甩了过来,一钩子就将三青螫得永远不能动弹了。

刘伯温看了,又急又气,半晌只悠悠地叹了一口气,说:“唉,白费了一番力气!只好另找其他制服孽龙的方法了。可惜的是,如今北京城虽然不见得会闹什么水灾,可这卢沟渡口的两岸恐怕就保不住了!”

刘伯温最后只得领着众随从,无奈地走了。

肥城的南面,自从有了三青这块神石以后,当地的老百姓就有了这么一句顺口溜:“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走到卢沟桥”。

八大处的金鱼池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众多游览胜地中,位于区北部的西山八大处是其中最有名的。八大处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物众多,是一座佛教寺庙园林,因隋唐以来修建的八座古刹而得名。

在八大处的八座古刹中,其中第二处有一个灵光寺,在这座灵光寺内供奉着一颗佛祖释迦牟尼的灵牙舍利,灵光寺因此名扬中外。但这里谈的不是这颗名扬中外的佛祖释迦牟尼的灵牙舍利,而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小小金鱼池。

金鱼池位于灵光寺的南侧,池水清澈,里面放养着数以百计的名贵金鱼,这些金鱼非常罕见,也非常大,其中最大的足有二尺余长,全身呈现金红色,在水中不停地摇动着尾巴,显得十分灵巧、可爱。

说起这些金鱼的历史,可谓十分久远了,据说从清朝的咸丰年间开始,这个池子里就有这种名贵的金鱼了,挑剔的慈禧太后也曾来这金鱼池赏鱼观景呢!

据说那是在秋天的某一天,当时的灵光寺非常美丽,处处金桂飘香。慈禧太后来这里游玩,看到漂亮的景致,心情也异常好。

走着走着,慈禧太后便走到了西院的峭壁下,只见清澈的泉水自上而下,犹如一道水帘注入了下面的金鱼池内,惹得泉水叮叮咚咚地响,就像在弹奏一首美妙的曲子。

慈禧太后本就十分喜欢听人唱曲儿,不知不觉间听得出了神。这时她低头往下看,一下就看见了在金鱼池中游泳的名贵金鱼,只见这些金鱼各个色彩斑斓、灵巧可爱,像彩锦一般在水中嬉戏玩闹,再加上金鱼池边有一些怪石和睡莲映衬,整个场景显得如梦似幻、美丽无比。

慈禧太后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便对身边的太监说:“想不到八大处还有这么一个所在,今儿我哪里也不去了,就在这儿看这些个鱼儿玩。”说罢命太监拿来许多鱼饵。

慈禧对池中的金鱼先是轻轻击掌然后投下饵食,只见这些鱼儿争先恐后地来抢食,把慈禧太后逗得哈哈大笑,跟随的太监宫女见太后高兴,也不觉笑起来。

就这样玩了一会儿。慈禧喂着喂着,突然发现池中有一条二尺多长的金红鲤鱼,只见它在池子里上下跳跃、摇头摆尾,像是在欢迎自己前来观赏似的。这真是条有灵性的鱼儿啊!慈禧太后心里非常喜欢,便命太监取出笔墨,为灵光寺题词,并封那条二尺长的金鲤为神鱼。

谁承想,那条金鲤倒真的通些人性,它听了慈禧太后的话,竟然游到了慈禧太后的身边,围着她转了一圈又一圈,把慈禧太后引得别说多开心了。

这时候有个伶俐的小太监赶紧上前对慈禧太后说:“老佛爷您乃一国之主,如今不仅全国的老百姓听从您的话,连世间的万物都愿意追随您呢!”慈禧太后听了小太监的话,心花怒放,当即摘下戴在自己耳朵上的一副赤金耳环,赐给了这条金鲤。她命太监把金耳环戴在那鱼腮上,再将鱼儿放回池中。只见这条金鲤腮上挂着那只金耳环,边摇头晃脑便慢慢地游向了池中。

刹那间,金鲤游过的地方金光闪闪、五彩生辉,数百条鱼儿在池中上下跳跃,把在场的太监宫女们看得眼花缭乱。大家都被这生平难见的奇观惊得目瞪口呆。

待缓过神儿后,众太监宫女们当即跪在慈禧太后的面前,盛赞太后德育众生。灵光寺的和尚们听说这件奇事后,更加欣喜若狂,都视这条金鲤为神物,供为佛门之宝,千方百计加以保护。为了防止那条金鲤被盗,他们在金鱼池中供养了数十条二尺多长的金鲤,从此以后,除了灵光寺的得道高僧,谁也没办法从数十条金鲤中辨出哪条是真正的佛门之宝。

今天,金鱼池已经成为八大处的著名景点之一。很多游客来八大处游玩时,都会特意来到灵光寺观赏这个放养着神物的金鱼池。据说,曾有智者从金鱼池中看到那条戴有金耳环的神金鲤呢!

八大处的黄金炕

说起八大处黄金炕的故事,不得不提四处的大悲寺。因为这个黄金炕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寺里。

大悲寺,原名叫作隐寂寺,是八大处的第四处寺院。它于宋辽时代创建,距今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的两层大殿后面又增建了大悲阁。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康熙皇帝赐名大悲寺。如今山门上的“敕建大悲寺”的匾额,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错落有致,山门南向。

山门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殿。大悲殿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建立,面阔五间,檐下悬“悲源海”额匾。殿中供奉一尊观音大士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悯人,如同慈母。大雄宝殿的后面是圆通宝殿,该殿前左右并列种植两棵古树,这两棵树干粗数围,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如今还非常茂盛。

黄金炕的故事,就因白果树而起。白果树,学名叫作银杏树,因结白色硬壳果实而被人俗称为白果树。其白果可以当作药材使用,但因为有微微的臭味,所以老百姓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臭白果”。

除了银杏树、臭白果之外,白果树还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非常特别,叫作公孙树,据说这种树长成后还能同根长出幼树,就如同公公和孙孙一样,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然而,这种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雌雄不同株,雌树结果而雄树则无果。如今圆通宝殿前面种植的两棵树都是雄性的,永远也无法结出果实来。

可是传说在大悲寺的前面,曾经也种有两棵白果树,而且还是雌性的,如今怎么没有了呢?原来是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在如今大悲寺前方的那块空地上,曾经不仅种有两棵白果树,还建了一楹殿堂呢!

当时,每逢深秋的时候,两棵白果树就会结出密密麻麻的白色果实。而那些果实成熟后,那些像巴掌大的叶子便由绿变黄,随着阵阵秋风一片片飘落在地上,很快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非常好看。有些游客走到这里,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会停下来细细观赏。有的淘气的孩子还会在落叶上打滚、玩耍。于是人们就把这块树叶铺成的空地叫黄金炕。别说这名字还真形象,金黄的叶子,厚厚地铺了一层又一层,真的像炕一样温暖、舒服呢!

可是突然有一天发生了一件怪事儿。同往常一样,黄金炕上依然聚集了很多小孩子在上面玩耍。玩着玩着,就有一个小孩子从树叶里摸出一个铜钱来,他见了高兴得大声喊道:“哈哈,我捡着钱了!我捡着钱了……”孩子的母亲知道了,既意外又高兴,便对这孩子说:“一定是菩萨保佑你将来能发大财呢,你快去给菩萨磕个头烧炷香!”孩子赶紧听母亲的话,连着向菩萨磕了三个头。

其实,每天路过黄金炕的人不知有多少,保不准有人在路过时掉了铜钱,所以从一堆树叶里捡到个小钱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用不着大惊小怪的,可是有些老百姓就不这么想了,他们宁愿相信是菩萨保佑。

于是,小孩子从黄金炕上捡到铜钱的事很快便传了开来,最后传得越来越神奇,大家都说那个捡到铜钱的小孩是善财童子的化身,他母亲就是观音菩萨化身,母子二人为了解决民间疾苦,下凡给老百姓送钱来了。这样一来,来八大处游览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连一些成年人也都在黄金炕上坐一坐,以求菩萨保佑自己发财。

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一场灾难突然来临。一天,一个老头也想菩萨保佑自己,便坐在黄金炕上休憩。不想他当时手里正拿着燃着的烟管在抽,一不小心,烟火落在松软的树叶上,引起了一场大火。在这场大火中,两棵白果树都被烧毁了,就连殿堂也化为一片灰烬。从此以后,原来是四进院落的大悲寺,只剩下如今的三进院落了。

可是,大悲寺的香火并没有因黄金炕的被毁而熄灭。如今的大悲寺依然人来人往,每年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来到这里边赏景边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大悲寺住过一段时间,在这里创作了著名小说《大悲寺外》。让更多的人对大悲寺有了更深的了解。

万善桥与飞霞女的因缘

万善桥原名双泉桥,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黑石头村的双泉寺东南百余米处。原桥始建于金代,为木桥,称双泉桥,专供金章宗来双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桥规模不大,而且低矮,沟中水大时会涨过桥面,成为漫水桥。清朝光绪年间重修,并将之改名为万善桥。

万善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砖石结构,宽3.1米,长18米,高10余米,与一条古香道相连,将青龙山的福惠寺与天泰山的慈善寺连成一线,成为旧时京西进香的必行之路。如今,虽历经沧桑,却仍保持着古桥的风貌,桥体完整,拱券不塌陷,桥栏板外侧青石上的“万善桥”三字仍清晰可辨。1983年,万善桥被列为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早先的时候,石景山被视为京西的风水宝地,经常组织一些香会活动,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来天泰山进香。尤其是在每年的三月十五到十七,因是进香和赶庙会的日子,所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到这里,举行各种活动,非常热闹。

其实来天泰山进香的路有好几条,但大家都只喜欢走其中的一条,那就是慈善寺东路。经门头村到陈沟,再翻越南大山坡过万善桥,拜桥头接引佛,经双泉寺,便到天泰山了。万善桥可以说为善男信女们来天泰山进香提供了很多便利。

相传在一个深秋时节,一位名叫飞霞的女子准备翻越南大山坡前的深谷去天泰山进香朝拜。飞霞当时千里迢迢从遥远的南方来到此处,走了大半年,已经衣衫褴褛、又累又饿、伤痕累累。可是当她走到南大山坡下时,她惊呆了!眼前是一条深十多米宽三十多米的深谷,谷中洪水滔滔,她一个弱女子如何过呢?

飞霞跪拜在地,朝天膜拜说:“我的名字叫飞霞,如今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大半年的路才走到这里,如今深谷挡住了我,我实在无法前行。可是,我又必须要赶在明天天亮之前到慈善寺进香,这样才可以救我丈夫的命。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您发发慈悲,给我指一条到天泰山的近路吧!如果能在明天天亮前进了香、救了我丈夫,我宁愿从此出家,生生世世敬拜您老人家!”

飞霞说完就闭目朝天跪拜。在她第一拜时,远处传来了隆隆的滚石声,她没有睁眼,因为她之前听人说过,在祈求菩萨时一定要闭目静心。在她第二拜时,她觉得有一股冲力将自己推后几米,她一下子倒在了地上,后背袭来钻心的疼痛,脸上淌着热乎乎的鲜血,但她依然没有睁眼。在她第三拜时,她感觉自己磕头的地方已经由土地变成了石地。磕完三个头后,飞霞站了起来,慢慢地将眼睛睁开,她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深谷上面竟然架起了一座彩虹般的长石桥。

只见这座桥全部由石头砌成,坚固无比。在月光的照耀下,桥身的石头发出了夺目的光环,将整个深谷照得异常灿烂。

飞霞慢慢地走在桥上,看到在桥的南面外侧桥栏正中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石额,上面刻有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万善桥。飞霞赶紧过了桥,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没多久便走到了天泰山。终于赶在了第二天天亮前烧了香、拜了佛。然后,她又从原路回到了万善桥。

刚走到离桥几米处的北大山坡下,天上便下起了大雨,飞霞停了下来,坐在一块石头上,一动不动。天上的雨更大了,可飞霞还是纹丝不动,只见她盘腿而坐,神情宁静、安详、坦然。

几天后,路过此处的人们都为这里建了一座桥而高兴,可过了桥,他们发现了一个更奇妙的场景,那就是在桥北头的石台上竟然坐着一个形态端庄的女子,只见她身体如玉、挺坐安然。

石台上坐有一女子的消息很快便传开来,有好心人在飞霞坐的石台上方修建了一个石拱,从此以后,就把桥头的飞霞叫成了接引佛,并在佛旁边种了两棵松树。

如今的人们经过那里,会看到有两棵合抱粗的古柏,对称着生长,据说是飞霞的丈夫在知道妻子的事情后来这里陪伴她、照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