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黄金思维解决难题
22661900000004

第4章 发散思维

——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

从曲别针的用途想到的

一支曲别针(回形针)究竟有多少种用途?你能说出几种?十种?几十种?还是几百种?

也许你会说一支曲别针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用途,那么,这只能够说明你的思维不够开阔,不够发散。下面这个关于曲别针的故事告诉你的不只是曲别针的用途,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在一次有许多中外学者参加的如何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日本一位创造力研究专家应邀出席了这次研讨活动。

面对这些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人,风度翩翩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曲别针,说道:“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能说出这些曲别针的更多种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

片刻,一些代表踊跃回答:

“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可以用来夹稿件、讲义。”

“纽扣掉了,可以用曲别针临时钩起……”

七嘴八舌,大约说了十多种,其中较奇特的是把曲别针磨成鱼钩,引来一阵笑声。

村上对大家在不长时间内讲出10多种曲别针的用途,很是称道。

人们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

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

“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点头。

人们惊异,不由得佩服这人聪慧敏捷的思维。也有人怀疑。

村上紧了紧领带,扫视了一眼台下那些透着不信任的眼睛,用幻灯片映出了曲别针的用途……这时只见中国的一位以“思维魔王”著称的怪才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

“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3000种,甚至3万种!”

邻座对他侧目:“吹牛不罚款,真狂!”

第二天上午11点,他“揭榜应战”,走上了讲台,他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曲别针用途求解。原先不以为然的听众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昨天,大家和村上讲的用途可用4个字概括,这就是钩、挂、别、联。要启发思路,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简单的形式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

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根标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要素相分析,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这时,现代思维之光,射入了这枚平常的曲别针,它马上变成了孙悟空手中神奇变幻的金箍棒。他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切交合。

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曲别针分别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的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数量,就有1000万、1亿……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曲别针可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曲别针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用曲别针做指南针;可以把曲别针串起来导电;曲别针是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与不同比例的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实际上,曲别针的用途,几乎近于无穷!他在台上讲着,台下一片寂静。与会的人们被“思维魔王”深深地吸引着。

许国泰先生运用的方法就是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50年以《创造力》为题的演讲中首先提出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引起了普遍重视,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工作。发散思维法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展开型思考方法,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从一个思维出发点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人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

发散思维要求人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无拘无束,海阔天空,甚至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提供新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提供一切新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创造者可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许多发明创造者都是借助于发散思维获得成功的。可以说多数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一生都十分注意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许多优秀的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很重视发散思维的学习运用,因此获得了较佳的学习效果。

具有发散思维的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时,往往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思路扩展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也就常常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与规律。

正确答案并不只有一个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师要为一个学生答的一道物理题打零分,而他的学生则声称他应得满分,双方争执不下,便请校长来做仲裁人。

试题是:“试证明怎样利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栋楼的高度。”

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高楼顶部,用一根长绳子系住气压计,然后把气压计从楼顶向楼下坠,直到坠到街面为止,然后把气压计拉上楼顶,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这长度即为楼的高度。”

这是一个有趣的答案,但是这学生应该获得称赞吗?校长知道,一方面这位学生应该得到高度评价,因为他的答案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如果高度评价这个学生,就可以为他的物理课程的考试打高分;而高分就证明这个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但他的回答又不能证明这一点……

校长让这个学生用6分钟回答同一个问题,但必须在回答中表现出他懂一些物理知识……在最后一分钟里,他赶忙写出他的答案,它们是:把气压计拿到楼顶,让它斜靠在屋顶边缘,让气压计从屋顶落下,用秒表记下它落下的时间,然后用落下时间中经过的距离等于重力加速度乘下落时间平方的一半算出建筑高度。

看了这个答案之后,校长问那位老师是否让步。老师让步了,于是校长给了这个学生几乎是最高的评价。正当校长准备离开办公室时,他记得那位学生说他还有另一个答案,于是校长问他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回答说:“啊,利用气压计测出一个建筑物的高度有许多办法,例如,你可以在有太阳的日子记下楼顶上气压计的高度及影子的长度,再测出建筑物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利用简单的比例关系,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很好,”校长说,“还有什么答案?”

“有啊,”那个学生说,“还有一个你会喜欢的最基本的测量方法。你拿那气压计,从一楼登梯而上,当你登梯时,用符号标出气压计上的水银高度,这样你可利用气压计的单位得到这栋楼的高度。这个办法最直接。”

“当然,如果你还想得到更精确的答案,你可以用一根线的一段系住气压计,把它像一个摆那样摆动,然后测出街面g值和楼顶的。从两个g值之差,在原则上就可以算出楼顶高度。”最后他又说,“如果不限制我用物理方法回答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其他方法。例如,你拿上气压计走到楼底层,敲管理员的门。当管理员应声时,你对他说下面一句话,‘管理员先生,我有一个很漂亮的气压计。如果你告诉我这栋楼的高度,我将我的这个气压计送给您……’”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被这个学生的智慧折服了。再静下来想一想,又会感叹:“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呢?”

几乎从启蒙那天开始,社会、家庭和学校便开始向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不要标新立异;这是规矩;那是白日做梦;等等。当然,就做人的行为准则而言,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是对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对于思维方法的培养,制定唯一的准则这一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如果对思维进行约束,则只能看到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往往认为找到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根本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案,因而难以产生大的突破。

在与人交流中碰撞出智慧

智慧与智慧交换,能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智慧,与他人交换想法,你会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这也是有效利用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

一位发明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工厂的冲床因为操作不慎经常发生事故,以至于多名操作工手指致残。技术人员设计了许多方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让冲床在操作工的手接近冲头时自动停车。他们先后采用红外线超声波、电磁波构成的许多复杂的检测控制系统,都因为成本高或性能不可靠等原因而放弃了。

正当技术人员一筹莫展时,他想到了交流,便带着自己的想法和工人们一块儿讨论,大家七嘴八舌,你一个点子,我一个想法,围绕避免事故这一中心,大家的建议就像放射性的线一样,射向四面八方,每一条线就是一种不同的方法。讨论了半天,最终确定了一个方案:让工人坐在椅子上操作,在椅子两边扶手上各装一个开关,只有它们同时接通时,冲床才能启动。

操作工两手都在按开关,怎么会发生事故呢?

这样一来,交换一下想法,在发散性的建议中得出最佳的方案,原本看似复杂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杨振宁说过,当代科学研究,不仅要充分挖掘个人智慧,而且还要积极倡导一种团队智慧,各学科、各门类的人才坐在一起,实行智慧的大融合、大交流、大碰撞,才能实现团队智慧成果的最优化。他的这种观点可谓一针见血。美国的硅谷聚集了那么多高科技企业,那么多科技精英,大家“扎堆”的目的就是近距离地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在信息大融合中,实现信息共享、智慧共享。

许多人都知道库仑定律。据说库仑早年是巴黎的一位中学教师,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感兴趣,想找出它们的规律,但苦于无法测量这种微小的力。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为求安宁去乡下暂住,对农家的纺车又发生了兴趣,看着用棉花纺的细细的纱线,觉得妙不可言。他随手抽断一根刚纺成的纱线,拿到眼前细看,注意到纱的接头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卷曲,拧得越紧,反卷的圈数就越多。库仑便和纺纱的农妇交谈起来。

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农妇的交谈随即引发了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与农妇的交谈使库仑的思维更加发散,针对纱线卷曲的问题,库仑进行了许多方面的设想。最后,他终于意识到,根据纱线卷曲的程度可以度量扭力的大小,可以用同样的原理来测量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久,库仑回到巴黎,做出了一支利用细丝扭转角度测量力矩的极为灵敏的秤,精确测量了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和电量的关系,发现了成为电学重要基础的库仑定律。

科学家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们想象的要小得多,两者的交流,只有行业和性质的差别。事实证明,不同行业的交流具有极大的互补性,促使思维可以向更多的方向发散,得到更多的创见,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一个人自锁书城,两豆塞耳,必然孤陋寡闻,难以超越。你有一个水果,我有一个水果,交换后仍旧是一人一个。但是人的想法却不是如此,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每人至少有两个想法,由此还会衍生出许许多多其他的想法。这也是启发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现在我们常说的“头脑风暴”方法就是大家在一起,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思想碰撞的一种方法。

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由于会议使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人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围绕一个中心点发散性地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评估,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

那么你就清楚了,头脑风暴会帮助你提出新的观点。你不但可以提出新观点,而且你将只需付出很少的努力。头脑风暴是个“尝试——检测”的过程。头脑风暴中应用什么技巧取决于你欲达到的目的。你可以应用它们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也可以应用它们来发展你的个人生活。

如果你遵循头脑风暴的规则,那么你的个人风格无论是什么样,头脑风暴也会奏效。很自然,某些技巧和环境对一些人更适合,但是头脑风暴足够柔性化,能够适合每个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曾看过这样一则寓言:一条鱼从小在一个小鱼缸中长大,它的心情并不好,因为它觉得鱼缸太小了,游了一会儿就到头了。随着小鱼慢慢长大,鱼缸已经显得太小了,主人便为它换了一个稍大些的鱼缸。鱼刚刚高兴了几天,又不满意了,因为没游多会儿还是碰到了鱼缸壁。最后,主人将它放回了大海,但鱼仍然高兴不起来。因为它再也游不到“鱼缸”的边缘了,它感到很没有成就感。

我们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小鱼的心已经被鱼缸限制了,在大舞台上也就无法顺畅舒展了。同理,我们的思维被局限时,也很难发挥出全部的能量。而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向四面八方辐射性地发散,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供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就会变大。

发散思维的要旨就是要学会朝四面八方想。就像旋转喷头一样,朝各个方向进行立体式的发散思考。

这首先要确定一个出发点,即先要有一个辐射源。怎样从一个辐射源出发向四面八方扩散,下面是提供的几种方法:

(1)结构发散,是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以此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2)功能发散,是以某种事物的功能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以此设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3)形态发散,是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明暗等)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以此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4)组合发散,是从某一事物出发,朝四面八方想,以此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或一些事情)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

(5)方法发散,是以人们解决问题的结果作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推测造成此结果的各种原因;或以某个事物发展的起因为发散点,朝四面八方想,以此推测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

善于运用发散思维的人,常常具有别人难以比拟的“非常规”想法,能取得非同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效果。艾柯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最早、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1956年,该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车。这款汽车式样、功能都很好,价钱也不贵,但是很奇怪,竟然销路平平,和当初设想的完全相反。

公司的经理们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但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让产品畅销的办法。这时,在福特汽车销售量居全国末位的费城地区,一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对这款新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艾柯卡。

艾柯卡当时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位见习工程师,本来与汽车的销售毫无关系。但是,公司老总因为这款新车滞销而着急的神情,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他开始琢磨:我能不能想办法让这款汽车畅销起来?终于有一天,他灵光一闪,于是径直来到经理办公室,向经理提出了一个创意,在报上登广告,内容为:“花56美元买一辆56型福特。”

这个创意的具体做法是:谁想买一辆1956年生产的福特汽车,只需先付20%的货款,余下部分可按每月付56美元的办法逐步付清。

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结果,这一办法十分灵验,“花56美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广告人人皆知。

“花56美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做法,不但打消了很多人对车价的顾虑,还给人创造了“每个月才花56美元,实在是太合算了”的印象。

奇迹就在这样一句简单的广告词中产生了:短短3个月,该款汽车在费城地区的销售量,就从原来的末位一跃而为全国的冠军。

这位年轻工程师的才能很快受到赏识,总部将他调到华盛顿,并委任他为地区经理。

后来,艾柯卡根据公司的发展趋势,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举措,最终坐上了福特公司总裁的宝座。

善于运用发散思维的人不止艾柯卡,英国小说家毛姆在穷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想出了一个奇怪的点子,结果居然扭转了颓势。

在成名之前,毛姆的小说无人问津,即使请书商用尽全力推销,销售的情况也不好。眼看生活就要遇到困难了,他情急之下突发奇想地用剩下的一点钱,在大报上登了一个醒目的征婚启事:

“本人是个年轻有为的百万富翁,喜好音乐和运动。现征求和毛姆小说中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共结连理。”

广告一登,书店里的毛姆小说一扫而空,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印刷厂必须赶工才能应付销售热潮。原来看到这个征婚启事的未婚妇女,不论是不是真有意和富翁结婚,都好奇地想了解女主角是什么模样的。而许多年轻男子也想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能让一个富翁这么着迷,再者也要防止自己的女友去应征。

从此,毛姆的小说销售一帆风顺。

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具有发散思维的人思路比较开阔,善于随机应变,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寻找一个巧妙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培养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你的思维触角延伸多远,你的人生舞台就展开有多大。

从无关之中寻找相关的联系

天底下许多事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就会发现一些共通的道理,这就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把由外部世界观察到的刺激与正在考虑中的问题建立起联系,使其相合。也就是将多种多样不相关的要素捏合在一起,以期获得对问题的不同创见。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事例。

福特汽车是美国最重要的汽车品牌之一,在全球的销售量也名列前茅。在创立之时,创办人亨利·福特一直思考着,要如何大量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并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有一天晚上,亨利·福特对孩子说完三头小猪如何对抗野狼的故事后,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他可以去猪肉加工厂看看,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他参观了几家猪肉加工厂后,发现里面的作业采用天花板滑车运送肉品的分工方式,每个工人都有固定的工作,自己的部分做完后,将肉品推到下一个关卡继续处理,这样,肉品加工生产效率非常高。

亨利·福特立刻想到,肉品的作业方式也可以运用在汽车制造上。他之后和研发小组设计出一套作业流程,采用输送带的方式运送汽车零件,每个作业员只要负责装配其中的某一部分,不用像过去那样负责每部车的全部流程。亨利·福特所采用的分工作业,的确达到了他原先的要求,使得福特汽车成功地提高了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变成不同车厂的作业标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些不相关的事物上获得灵感,这就是一种异中求同的归纳能力。当我们能在看来似乎毫无关联的对象中,找出更多的相同道理,也就代表着我们能发掘更多的创意题材。因为这些相通之处,往往是其他人没有发现的,这也正是我们的成功机会。

猪肉和汽车,看似不具有相关性,但是猪肉加工厂的作业流程,却给了汽车工厂一个很好的工作模板。所以,我们也可以常常将这种异中求同的技巧运用在生活上。在我们的工作中,除了多观察同业的做法,异业也是值得观察和学习的对象。一位歌手,可以从一位老师身上看到他在讲台上如何表现,这对自己的舞台表演一定会有所帮助。一位清洁队员和一位大企业的董事长,有什么相通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很节省,或者他们的体力都很好。

索尼公司的卯木肇也是一位善于从无关之中寻找相关联系的精英。

20世纪70年代中期,索尼彩电在日本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在美国却不被顾客所接受,因而索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相当惨淡,但索尼公司没有放弃美国市场。后来,卯木肇担任了索尼国际部部长。上任不久,他被派往芝加哥。当卯木肇风尘仆仆地来到芝加哥时,令他吃惊不已的是,索尼彩电竟然在当地的寄卖商店里蒙满了灰尘,无人问津。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既成的印象,改变销售的现状呢?卯木肇陷入了沉思……

一天,他驾车去郊外散心,在归来的路上,他注意到一个牧童正赶着一头大公牛进牛栏,而公牛的脖子上系着一个铃铛,在夕阳的余晖下叮当叮当地响着,后面是一大群牛跟在这头公牛的屁股后面,温驯地鱼贯而入……此情此景令卯木肇一下子茅塞顿开,他一路上吹着口哨,心情格外开朗。想想一群庞然大物居然被一个小孩儿管得服服帖帖的,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牧童牵着一头带头牛。索尼要是能在芝加哥找到这样一只“带头牛”商店来率先销售,岂不是很快就能打开局面?卯木肇为自己找到了打开美国市场的钥匙而兴奋不已。

马歇尔公司是芝加哥市最大的一家电器零售商,卯木肇最先想到了它。为了尽快见到马歇尔公司的总经理,卯木肇第二天很早就去求见,但他递进去的名片却被退了回来,原因是经理不在。第三天,他特意选了一个估计经理比较闲的时间去求见,但回答却是“外出了”。他第三次登门,经理终于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接见了他,却拒绝卖索尼的产品。经理认为索尼的产品降价拍卖,形象太差。卯木肇非常恭敬地听着经理的意见,并一再表示要立即着手改变商品形象。

回去后,卯木肇立即从寄卖店取回货品,取消削价销售,在当地报纸上重新刊登大面积的广告,重塑索尼形象。

经过卯木肇的不懈努力,他的诚意终于感动了马歇尔公司,索尼彩电终于挤进了芝加哥的“带头牛”商店。随后,进入家电的销售旺季,短短一个月内,竟卖出700多台。索尼和马歇尔从中获得了双赢。

有了马歇尔这只“带头牛”开路,芝加哥的100多家商店都对索尼彩电群起而销之,不出3年,索尼彩电在芝加哥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

不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和没有敏感度的人也许很难在“小孩子牵牛”与“寻找开拓市场的方法”之间找到什么相关联的因素,就像常人难以想象“猪肉加工”与“汽车制造”有什么相通之处一样。但是,亨利·福特与卯木肇在发散思维的运用方面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无关之中找相关需要我们的思维足够灵活,有较强的敏感性,在获取某种外界刺激后能够很快地将该事物与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联系,这样,不但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由特殊的“点”开辟新的方法

擅长发散思维的人往往会撇开众人常用的思路,尝试多种角度的考虑方式,从他人意想不到的“点”去开辟问题的新解法。所以,在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时,其首要因素便是要找到事物的这个“点”进行扩散。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巧用特殊“点”的例子。

华若德克是美国实业界的大人物。在他未成名之前,有一次,他带领属下参加在休斯敦举行的美国商品展销会。令他十分懊丧的是,他被分配到一个极为偏僻的角落,而这个角落是绝少有人光顾的。

为他设计摊位布置的装饰工程师劝他干脆放弃这个摊位,因为在这种恶劣的地理条件下,想要成功展览几乎是不可能的。

华若德克沉思良久,觉得自己若放弃这一机会实在是太可惜了。可不可以将这个不好的地理位置通过某种方式化解,使之变成整个展销会的焦点呢?

他想到了自己创业的艰辛,想到了自己受到的展销大会组委会的排斥和冷眼,想到了摊位的偏僻,他的心里突然涌现出偏远非洲的景象,觉得自己就像非洲人一样受着不应有的歧视。他走到了自己的摊位前,心中充满感慨,灵机一动:既然你们都把我看成非洲难民,那我就扮演一回非洲难民给你们看!于是一个计划应运而生。

华若德克让设计师为他营造了一个宫殿式的氛围,围绕着摊位布满了具有浓郁非洲风情的装饰物,把摊位前的那一条荒凉的大路变成了黄澄澄的沙漠。他安排雇来的人穿上非洲人的服装,并且特地雇用动物园的双峰骆驼来运输货物,此外他还派人定做了大批气球,准备在展销会上用。

展销会开幕那天,华若德克挥了挥手,顿时展览厅里升起无数的彩色气球,气球升空不久自行爆炸,落下无数的胶片,上面写着:“当你拾起这小小的胶片时,亲爱的女士和先生,你的好运就开始了,我们衷心祝贺你。请到华若德克的摊位,接受来自遥远非洲的礼物。”

这无数的碎片洒落在热闹的人群中,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消息越传越广,人们纷纷集聚到这个本来无人问津的摊位前。强烈的人气给华若德克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生意和潜在商机,而那些黄金地段的摊位反而遭到了人们的冷落。

华若德克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特殊的“点”,那就是将自己的特殊位置加以利用,赋予新的定位与含义,起到吸引顾客的目的。

发散思维是有独创性的,它表现在思维发生时的某些独到见解与方法,也就是说,对刺激作出非同寻常的反应,具有标新立异的成分。

比如设计鞋子,常规的设计思路是从鞋子的款式、用料着手,进行各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运用发散思维,则可以从鞋子的功能这一特殊的“点”入手。那么鞋有哪些功能呢?

鞋可以“吃”。当然不是用嘴吃,而是用脚吃。即可以在鞋内加入药物,有利于身体健康。按此思路下去,可开发出多种鞋子。

鞋还可以“说话”。设计一种走路的时候会响起音乐的鞋子一定会受到小孩子的欢迎。

鞋可以“扫地”。设计一种带静电的鞋子,在家里走路的时候,可以把尘土吸到鞋底上,使房间在不经意间变干净。

鞋还可以“指示方向”。在鞋子中安装指南针,调到所选择的方向,当方向发生偏离时,便会发出警报,这对野外考察探险的人来说,是很有用处的。

这就是通过鞋子的功能这个“点”挖掘出来的潜在创意。生活中,我们需要细心地观察,找出这个特殊的“点”,由此展开,便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推销奇才吉诺·鲍洛奇的一段经历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理念。

一次,一家贮藏水果的冷冻厂起火,等到人们把大火扑灭,才发现有18箱香蕉被火烤得有点发黄,皮上还沾满了小黑点。水果店老板便把香蕉交到鲍洛奇的手中,让他降价出售。那时,鲍洛奇的水果摊设在杜鲁茨城最繁华的街道上。

一开始,无论鲍洛奇怎样解释,都没人理会这些“丑陋的家伙”。无奈之下,鲍洛奇认真仔细地检查那些变色香蕉,发现它们不但一点没有变质,而且由于烟熏火烤,吃起来反而别有风味。

第二天,鲍洛奇一大早便开始叫卖:“最新进口的阿根廷香蕉,南美风味,全城独此一家,大家快来买呀!”当摊前围拢的一大堆人都举棋不定时,鲍洛奇注意到一位年轻的小姐有点心动了。他立刻殷勤地将一只剥了皮的香蕉送到她手上,说:“小姐,请你尝尝,我敢保证,你从来没有尝过这样美味的香蕉。”年轻的小姐一尝,香蕉的风味果然独特,价钱也不贵,而且鲍洛奇还一边卖一边不停地说:“只有这几箱了。”于是,人们纷纷购买,18箱香蕉很快销售一空。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发散思维有着巨大的潜在能量,它通过搜索所有的可能性,激发出一个全新的创意。这个创意重在突破常规,它不怕奇思妙想,也不怕荒诞不经。沿着可能存在的点尽量向外延伸,或许,一些由常规思路出发根本办不成的事,其前景便很有可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所以,在你平日的生活中,多多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让它带着你在思维的广阔天地任意驰骋,或许你会看到平日见不到的美妙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