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到钱吗
22667800000007

第7章 铁律6 给自己一个定位,是红海深耕还是蓝海淘金

很多创业者失败的根源不在技术或产品上,而是在定位上。市场定位是创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定位准确则意味着创业者及企业已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准确的市场定位能够使创业者知道自己的利润在哪儿,定位不清晰,就如同向乞丐叫卖珠宝,产品再好,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创业前期,要给自己一个定位,到时是要红海深耕,还是蓝海淘金?这个定位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做出的决策。

那么,蓝海战略与红海战略,谁比谁高明呢?蓝海战略强调价值创新,但创新本身的风险并不比不创新小。按照施特劳斯定律,一个企业的成就依赖于整个价值链的成熟度,它会受制于价值链中最薄弱的环节。由此看来,一个企业难以取得大幅超越社会水平的发展,也就是说,它迈向蓝海的速度,不可能超出同伴太多。超出太多,对于企业来说,将会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会成为行业的先烈。要知道“陈旧的新生事物比新生事物更受欢迎”,创新太大,往往难以被人接受,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企业需要承担培育市场的任务,这需要极大的成本。即便如此,市场的培育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培育市场的企业未必能够享受到市场成熟的成果。创新太小,市场接受程度高,但又达不到摆脱强调价格战的红海竞争的目的。

即便蓝海战略只是一种方向的指引,也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向这个方向迈进。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蓝海战略是一种奢侈品,蓝海战略有着很高的门槛。很多企业在现有的红海竞争中就已经难以招架,也就很难分出精力来进行价值创新,激烈的血战会逐渐让企业丧失实施蓝海战略的能力。市场竞争讲求大智慧,但更讲求现实,虽然成长比生存有着更高的境界,但对大部分的企业来说,生存是更为现实的问题。血性竞争中不能胜出,蓝海战略也救不了你,对一个缺乏“红海智慧”的企业来说,谈蓝海战略,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怎么判断你进入的领域是蓝海还是红海呢?实际上,某个领域是红海还是蓝海,和进入者多少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呈高度正相关性,而与是否属于新领域关系不大。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在于博弈,当社会普遍看好某类项目之时,即使真的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发展趋势,其十有八九也是红海。

在不少人的意识当中,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机会,是一座未被开发的金矿,只要早日进入,就等于为自己打开了实现财富传奇的大门。有些人还举了一大堆例子来论证此事,比如石油行业崛起成就了多少人,钢铁行业迅猛发展成就了多少人,IT行业崛起成就了多少人,互联网行业崛起又成就了多少人,房地产行业兴起又成就了多少人,新兴领域似乎从来就直接等同于蓝海。在目前境内外资本都整体过剩的情况下,只要有某领域被普遍看好,就会有大量的游资进入。同时由于大家都认为,只要坚持到最后成功,回报率都是成百上千倍的,因此行业投资饱和程度和竞争惨烈程度甚至要远远高于成熟领域,这就意味着导入期所要耗费的时间变得更长,配套资金量更是高得惊人,甚至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近些年来比较典型的就有视频网站、交友网站、新能源、环保项目、生物制药、大屏幕分众广告等,这些领域都被认为是前景无限的领域,当属蓝海,只有进去的人才知道竟然是一片血光,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满园春色。

事实上,一个领域是否属于真正的蓝海,这个跟不同投资主体的实力有很大关系。资金量上准备不足,再加上进入者太多,最终只能以非常凄惨的命运收场。

一个领域是否真正属于蓝海,虽然与该行业未来的成长性有很大关系,但更为关键的是投资和产能是否过剩。无论是新行业还是老行业,如果投资规模和产能远远大于未来数年可预计的市场容量,整个行业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红海,投资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不得不面对惨淡经营的境地,对实力、信心、毅力都是比较极端的一种考验。

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兴领域,虽然在市场培育期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承受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却能够支撑有关企业在10~20年的时间内做大做强,并成长为明星企业。

无论是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都存在着一个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在某一阶段只要供给远远超过了需求,这个领域就处于阶段性红海状态之中,即使它属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高增长潜力的行业,也不能例外。与自然科学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明显的博弈属性,尽管某个领域的发展趋势的确很好,但只要这种趋势被大家都认识到,甚至成为社会共识,就很容易导致一哄而上,投资和产能过剩,竞争的惨烈程度和生存下来的难度,甚至远远超过原本普遍不被看好的领域,好事儿倒成了坏事儿,而那些普遍不被看好的领域,反而有可能成为黑马。在很多非常成熟的领域,同样存在着盲目跟风的问题。无论是股市楼市,还是很多常规的市场,无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人们总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别人淘汰掉,能够笑到最后。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不可能,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经济实力等条件具有非常强大的优势。

冷静想一想,蓝海战略只是给整个行业的企业指明了方向,但对于某个具体的企业来说,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它只是在众多的企业压成本、抢渠道、打广告、拼价格等的时候,给大家提了一个醒,还有一个领域可以“血战”,那就是价值创新;它只是帮助众多的企业避免了为赢得竞争而行业性全军覆没的尴尬,让红海竞争可以延续,让企业面对未来展开竞争。实际上,系统地看待竞争,可以发现,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推广,竞争制胜的关键点之间会形成一个链条,我们不妨称作“竞争链”。红海战略下的竞争涉及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而蓝海则是告诉企业在链条之外可以再生枝节,“血战”的领域进一步扩展,从一条链上扩充到一个网状的面上,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真正摆脱了血性竞争。企业不能对蓝海战略抱有太高的期望,血性竞争是市场的细胞,没有什么能够救得了企业,除非在血性竞争中获胜。

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地价值创新,需要有蓝海思维;但是充斥着整个企业生命的都是“红海智慧”,你可以选择在这一个链条上竞争,也可以选择那一个,但血性竞争是免不了的。实际上,蓝海战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神通广大,它并不能替代我们的“红海智慧”,它甚至只能算作是“红海智慧”的一部分,是红海竞争艺术的一种体现。提出“蓝海战略”,并不意味着发现了一个被大家忽视或遗漏的空间,它只是赋予这种智慧一个名字,提出了一个概念。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除非是在垄断行业,否则,血性竞争将永远是市场的主题。竞争是硬道理。企业发动价格战,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对手不会跟进,但实际上这是自欺欺人。提到蓝海战略的时候,实际上也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别人不会跟进或跟不上。但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蓝海不是某个人的蓝海,前方虽然海阔天空,但你却未必能够先人一步。企业想尽千方百计减轻竞争的压力,但竞争却会如影随形伴着企业,哪怕是在通向蓝海的路上。红海有着极强的“感染性”,价格竞争的战火会蔓延到任何一个角落,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很难有一个能让某一家企业独享的市场机会,在这一点上,要充分估计竞争对手的智慧和能力。

对于少数处在前端、能够消受这种奢侈品的企业来说,也不能够有轻视“红海智慧”的倾向。单独的蓝海战略是难以成功的,一个想要通过价值创新获得成功的企业,必须还要忍受一个事实,就是大量的模仿者和跟随者,没有足够的红海智慧来对付这些跟随者,蓝海战略只是一个空壳,只会让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一无所获。

不能小看了竞争,“红海智慧”和“蓝海智慧”都是竞争艺术的体现,某种程度上,“红海智慧”更为高深、更为实际。最为高明的竞争是“红海”和“蓝海”的组合,一方面引领行业的发展,充分获取机会创造利润,一方面利用蓝海智慧打击对手,维护自身利益,使自己的地位能够得以保持。将价格战与价值创新有机结合,先是价值创新,然后面对跟随者展开红海竞争,同时进行新的价值创新,如此循环往复,保证自身的地位和丰厚的利润。

总之,红海是一种智慧,蓝海也是一种智慧,科学地看待、艺术地结合二者则是一种更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