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把自己太当回事害了你
22670100000003

第3章 架子越大,则身份越低

即便你是天才,也应该保持谦逊

一位学者这样说道:“当我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的时候,学校颁给了我学士学位;当我觉得自己一知半解的时候,学校颁给了我硕士学位;当我发现自己竟是如此孤陋寡闻的时候,学校颁给了我博士学位。”

这位学者的话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人越谦卑的时候,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就越会懂得放下身架虚心求教,这样所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这位学者所分享的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越熟的麦子头垂得越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越懂得谦卑的时候,不但本身能获益更多,也更能让人发自内心地钦佩、敬重他。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苏格拉底这句名言。无论你多么伟大,无论你多么有才能,你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说不知道并不是就意味着你无能,反而在勇敢承认的同时而获得了更多的称赞。

有一位学问高深、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她原是大学教授,会讲5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旅行,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然而,从未有人听到过她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称通晓。遇到疑难时,她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专著、资料,以作参考。看到老人的这一切,每个跟她接触的人真正懂得了怎样才能被别人敬重,怎样才能获得做人的最好的尊严。

著名的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套思想,而敢于说“我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聪明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这个事实。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并不是说出来就大失面子的话语,因为自己的“不知道”,反而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在柯金斯担任福特汽车公司经理时,有一天晚上,公司里因有十分紧急的事,要发通告信给所有的营业处,所以需要全体职工协助。当柯金斯安排一个做书记员的下属去帮忙套信封时,那个年轻职员傲慢地说:“那有损我的身份,我不干!我到公司里来不是做套信封工作的。”

听了这话,柯金斯一下就愤怒了,但他平静地说:“既然做这件事是对你的污辱,那就请你另谋高就吧!”

于是那个青年一怒之下就离开了福特公司。他跑了很多地方,换了好几份工作都觉得很不满意,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于是又找到柯金斯,诚挚地说:“我在外面经历了许多事情,经历得越多,越觉得我那天的行为错了。因此,我想回到这里工作,你还肯任用我吗?”“当然可以,”柯金斯说,“因为你现在已经能听取别人的建议了。”

再次进入福特公司后,那个青年变成了一个很谦逊的人,不再因取得了成绩而骄傲自满,并且经常虚心地向别人请教问题。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很有名的大富翁。

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地有才华和能力,如果他不能谦逊待人,也会遭到他人的唾弃。对于外界的排斥,尽管有些人外表会表现的桀骜不驯、满不在乎,但是这种人心底深处还是会隐隐存在着一种被认同的渴求。因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些自恋,既然自恋,就会去寻求认同,这是人性里无法挣脱的一点。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有才华和能力的人,缺乏的是有才华同时又能保持一个谦逊的君子之心的人。

“架子”越大,身份越低

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头脑容易发热,他们往往充满梦想,只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劝告,认为采纳了别人的意见就等于认输了,其实这些人是典型的外强中干,他们的固执恰恰证明了他们骨子里的自卑,正因为心虚,所以才不愿服输。

其实有内涵、有魄力的人,不一定永远站在智慧的最高峰。忘记曾经的成功、曾经的辉煌,正视现实,不盲目蛮干,这样的人即便退居幕后,我们给予他们的仍然是掌声和鲜花。

士光敏夫是日本著名的经营管理学家。1965年,68岁的士光敏夫就任东芝电气公司的总经理,他经常不带秘书,独自一人巡视工厂,遍访东芝散设在日本各地的三十多家企业。身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亲自步行到工厂已经非同小可,更妙的是他常常提着一升瓶装的日本清酒去慰问员工,跟他们共饮。这让员工们大吃一惊,有点不知所措,又有点受宠若惊。没有人会想到身为大公司总经理的士光敏夫会亲自提着清酒来跟他们一起喝。因此工人赞赏地称赞他为“捏着酒瓶子的大老板”。

士光敏夫平易近人的低姿态使他和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是星期天,他也会到工厂转转,与保卫人员和值班人员亲切交谈。他曾经说过:“我非常喜欢和我的职工交往,无论哪种人,我都喜欢和他交谈,因为从中我可以听到许多创造性的语言,获得巨大收益。”

的确,通过对基层群众的直接调查,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弄清了企业亏损的种种原因,还获得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员工的好感和信任。

美国前总统华盛顿也是靠着他那平易近人的领导风格赢得了千万美国人的尊重和拥戴的。有一天,他穿着一件过膝的普通大衣一个人走出了军营,他的低调让所有遇到他的人都没有认出他来。

他走到了一条街道旁边,看到一个下士正领着几个士兵修整街道。那位下士双手插在衣袋里,站在旁边,对抬着水泥块的士兵们发号施令。尽管下士喊破了喉咙,士兵们经过多次努力,还是不能把石头放到预定的位置上。

大家的力气被耗尽了,那块难缠的石头眼看着就要滚下来。在这关键的时刻,华盛顿疾步上前,用他的臂膀顶住石块。终于,那块石头被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拥抱华盛顿,向他表示感谢。

华盛顿转身向那个下士问道:“刚才你为什么不帮一帮大家呢?”“你是在质问我吗?难道你看不出我是下士吗?”那下士背着双手,霸气十足,不可一世。华盛顿笑了笑,然后就不慌不忙地解开自己的大衣纽扣,露出自己的军服,说:“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也可以叫上我。”那个下士这时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顿时羞愧难当。

生活中,爱摆“臭架子”的人一点儿也不少见,哪怕只是个芝麻大的官,手下只有可怜的一个“兵”,也要把官腔打足,官架摆足,无论是说话、走路、办事,都是装腔作势,有意显得威风、高贵、了不起的样子。

爱摆架子的人喜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居高自傲,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们不知道,“臭架子”摆得越大,在别人心目中其身份和地位越低。因为究竟能不能当好官儿,不在于“官架子”端得大不大,而在于是否具有人品、能力、水平和亲和力,是否得到了下属的认可,能不能得到他们真正的信服和敬仰。

一位为官光明磊落、深受群众爱戴的领导干部曾经这样说过:“为官不要自觉高人三等,而应自觉低人三等。”所以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越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追随者的敬重和信赖。

不要随意张扬个性

很多人都认为个性很重要,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梵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妄想的人。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会被广为宣传,有些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4年前,刘冰毕业于国内一所名校的计算机系,那时,他是一个追求独特个性,充满了抱负和野心的年轻人。他崇拜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这两个电脑奇才,追随他们不拘一格的穿衣风格,他相信“人真正的才能不在外表,而在大脑”。他对那些为了寻求工作而努力装扮自己的人嗤之以鼻。他不仅穿着牛仔裤、T恤,还穿上了一双早已落伍的鸭舌口黑布鞋,他认为自己独特的抗拒潮流又充满叛逆性格的装束,正反映了自己有独特创造性的思想和才能。

一次,他穿着自己那套“潇洒”的“盖茨服”,外加上“性格宣言”的黑布鞋去面试。当他进入面试的会议室时,看到有五六个人,全部是西服正装。他们看起来不但精明强干,而且气势压人。他那不修边幅的休闲装,显得如此与众不同,格格不入,巨大的压力和相形见绌的感觉使他“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他没有勇气再进行下去,终于放弃了面试的机会。他说:“我的自信和狂妄一时间全都消失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不是比尔·盖茨。”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特殊的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般人,一个没有多少本领的人,他们的那些特殊行为可能只会受到别人的嘲笑。

如今,职场上追求个性的人越来越多,那些才华出众的人,尤其喜欢张扬自我,不愿放弃自己的主张与见解,错了都不肯低头。如此鲜明的个性,让人无法接受,对自己的发展也相当不利。

盲目追求个性的人都有一种想搞特殊行为,显示与众不同的想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对一些不听指挥、顶撞上级或身陷困境仍然执迷不悟的顽固分子,称赞道“有个性”。也有人为了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死死坚持自己错误观点不改正或是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我们说推崇个性,但不等于不要尺度。如果时时、处处、事事都特立独行,脱离群体,在世人的眼中便是只“怪物”。如果连群体都不能容纳你,起码的交流和生活都成问题,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当我们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们张扬的是什么,必须注意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你最好的选择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只有你的个性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你的个性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在生活中,随意张扬个性,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让自己吃亏。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聪明一些,尽可能与周围的人协调一些,这才是智慧的表现。

别人不会像家人一样迁就你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大都是90后。90后是彰显个性的一代,由于出生的时代背景,不论男孩还是女孩,90后大多都有任性的特点。因为多数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父母还不在身旁,由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们来照顾。这使他们在家里受到了过多的娇惯、溺爱和迁就,天长日久,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非常普遍,慢慢地,便形成了这代人的总体性格特征,同时,这个特征也间接地导致了部分90后的做事能力差,做错了还奢望别人迁就自己、原谅自己,如果不被原谅,就要么赌气不做,要么辞职不干。

大学毕业后,小高就顺利进入了一家外企的广州办事处。工作不太忙,公司还送她去学习报关和相关物流培训班充电。不菲的薪水,较大的发展空间,令很多同学羡慕不已。小高渐渐骄傲起来,对销售人员乃至部门经理安排的事情,要么是有选择性地做,要么就忘在脑后,态度甚至有点傲慢。好在总经理以“男士要有绅士风度,不要跟女孩子计较”为由,让男同事礼让小高几分。

一年前,小高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参加北京的展会,开展当天,由小高负责的好几个文档都遗留在广州,忘记带了,几个同事不满说了她几句。回广州后,小高竟赌气递上辞呈,总经理为稳定团队,挽留了她,小高因赢得“胜利”而得意扬扬。可没承想此后,递辞呈成了小高的撒手锏,一有不如意就赌气辞职。后来,总经理终于在辞职信上签名准许,看着“弄假成真”,小高叫苦不迭。“我知道很难再有上司像总经理那么宽容,是我自己没有珍惜机会,我的任性,对于总经理的宽容大度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和辜负。”小高现在后悔莫及。

人这一生,除了家人以外,任何人都没有义务迁就你。家人的迁就,那是包含着深情的,是一种宽容,是一种无私的爱,哪怕你做得再不对,他们也会原谅和包容你。只因为这是一种亲情,而这亲情的存在让他们不计一切地迁就你。

当然,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会迁就你。那就是对你有所图的人。如果你在一定的位置上,有一定的权力,就会有人迁就你,但那也只是暂时的。

有一位年轻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领导面前是红人。身边的人天天都围着他转,指望着他能帮忙在领导面前说几句好话,而他也习惯于依赖别人,工作上出差错,平时上班迟到,除了领导也没人敢说他,一直迁就他。后来,换了领导,他不再受重用,如昨日的黄花一样被晾在一边,而那些昔日围着他转的人也对他冷淡下来。一次,他又一次迟到了,单位里管考勤的人毫不留情地给他记了迟到,而这在平时是没有的事。他一下子感觉到很委屈,失意到了极点,最后终于辞职不干了。

年轻人在社会上行走,一定要认清生活的实质,不要过多地寄希望于别人迁就你。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件事,把握好自己的一切,这样自己也不会受到伤害。

少一分书生意气,多一分入世心态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自嘲“一肚子不合时宜”,意即自己的书生气太重。所谓书生气,就是指一个人过于认真,再带一点点天真。由于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讲究经世致用、八面玲珑,书生气不合时宜似乎是几千年来的定论。

一定程度上,有书生气的人都是性情中人,他们不会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对兴趣的偏好没有太多的目的性,有感而发,倾情而动,全凭兴致,不顾后果。

书生气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种,具体表现有不入流、迂阔不化、固执己见、不懂世故等,有的还被时下讥为书呆子、傻子。其实,有书生气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每个人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书生气,是社会这个巨大的砂轮磨光了我们的棱角,使我们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学会改变自己。一般来说,有书生气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当现实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他们大都会借助理想去表达自己的感怀,一展自己的抱负,他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完全被吞没。但书生气又不宜太过,过了,就会与现实发生碰撞,如果不会处理这一矛盾,就难免被撞得头破血流。

如果在校园中,你的书生意气重些无所谓,不会对你的学业造成影响。但进入社会后,就要想办法让自己成熟起来,要是还保持书生意气,不能尽快入世,势必对自己的发展不利。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呢?

①不斤斤计较

成熟的人不斤斤计较,不贪图小便宜,不在乎吃点小亏,不喋喋不休地抱怨这抱怨那。他们的眼光从不被琐碎事务绊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小矛盾,他们经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②重视诺言

成熟的人绝对不会出尔反尔,他对自己的每个承诺都相当重视,在许愿之前周密考虑,自己的话是否真能兑现,如能兑现的话他绝不说,言出必践。他的每一句话都让你觉得放心、可信任。满嘴跑火车、乱放空炮、迟迟拿不出行动的人,与成熟不沾边。

③不夸夸其谈

成熟的人从不随随便便高谈阔论,他会保持适当的沉默,说话声音清晰但不乱嚷。随便喝点酒就把自己的一点小经历、小故事拿来满桌子大讲,不用喇叭满屋人就都能听见的人,最多博听众一笑,谁也不会把他那五花八门的所谓“奋斗之路”放在心里。

④有才华却不张扬

一个年轻人要想尽快成熟,就需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用知识来填充自己的头脑。有时间要多看书,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滑稽怪诞的事情上。成熟的人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但他们不张扬,他们的才华只在必需的时候才展现出来,绝不会为了满足虚荣心去刻意卖弄。他们如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⑤宽容待人

一般说来,当一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宽容的气氛时,就会变得充满生机。在这样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最要紧的是宽容,是用善心待人,原谅人家偶尔的过失,即使是犯有大错的人,也要温和规劝,给他改正的机会。

⑥懂得换位思考

有一句名言说,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永远不能了解或解决,而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一个全新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说话办事时,不妨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有一个好的角度,就有了成功的一半;但若选择了一个坏的角度,就会得到失败的全部。

不要轻易迁怒别人

一个人每天都很顺利、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相反,我们经常会被别人误会,甚至受到伤害,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人和事。

当一个人心存怨恨时,不要轻易迁怒别人,因为当你迁怒别人时,就会把气留给自己。你的迁怒对别人来说,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一会儿就会云消雾散,甚至一点儿感觉都没有,而生气会给你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时,你倒不如静下心来检讨一下自己,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天晚上,有个女孩在机场等候飞机,离起飞还有几个小时,于是她在机场商店找了一本书,买了一袋甜饼之后找了个地方坐下。

她酷爱读书,所以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书中,无意中却发现,坐在她身边的男人,竟未经允许就从他们中间的袋子里抓起一两块甜饼,塞进嘴里。

她试着回避这件事,避免在大庭广众下发怒。她继续读着书,并使劲嚼着饼干。每当她拿一块甜饼,他也跟着拿一块。当只剩下最后一块时,她猜测他会怎么做。他的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并略带拘谨,他拿起最后那块甜饼,并把它分成了两半。

他递给她半块,自己开心地吃着手中的另一半。女孩从他手中抢过那半块饼,心想:“天啊,这家伙还挺有意思,他无礼地吃了我的饼干,连谢谢都不说一句。”

当她的航班通知登机时,她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她登上飞机,舒适地坐在座位上,然后找到那本快看完的书,当她把手伸进皮包时,她意外而吃惊地摸到了一袋没有开封的甜饼。

美好的破坏,并非一定是他人的过失,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误会,年轻人在遇到事情时,不要总是迁怒于人,很多时候,失望是因为自己遗忘了某些东西。

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太太因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了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他抱起孩子。他发现孩子身上虽然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痛心的误会。

之所以会发生误会,往往是人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的。

误会一开始,就只想到对方的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包容别人就是包容自己

人生活在社会中,并非踯躅独行,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之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倘若气量狭窄,睚眦必报,不仅会给彼此的成功增添不少麻烦,而且心怀恶念,必致气郁于胸,日久成疾,对自己实在是莫大的伤害。《菜根谭》上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真是一语中的,凡事退一步,就为自己的前进清除了障碍;对人让一分,才会有利人利己的双赢。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一个人只有心胸豁达,气度超然,肯宽容别人,才能为自己的成功铺就一条宽阔的道路。

西汉末年,刘秀大败王朗,朝中有人侮骂刘秀,可刘秀却视而不见,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刘秀的宽容使其众望所归,终成帝业。

年轻人与同事一起生活和工作,应有容人之量,善听不同意见,求得共识,才能破难为易,取得成就。

职场是个修炼场,一个人应有宽阔的心胸,豁达大度。搞好同事关系,最奏效的办法就是尊重别人,不卑不亢。要学会避开自己的情绪盲点,要能容忍不同的声音,别把对领导的情绪发泄到同事身上;用分享、合作、协调、沟通代替敌视、伤害和破坏;要学会保护同事的隐私。一位总裁说过:“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就离成功不远了。”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新上任就遭到了一个为情所困的名叫约翰·欣克利的年轻人的枪击。子弹击中了车门,射进了里根的第七根肋骨,然后偏向肺的左下叶,离心脏只差一英寸。一时间美国群情激愤,然而,当这位年已七旬的老人在谈到这个险些使他丧命的残暴凶手时,却异常平静,他对家人说:“你们知道吧,我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曾经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想假如我将不久于人世,那我就要多花点时间来祈祷。我知道我不能只为自己祈祷。还要为欣克利祈祷,如果上帝爱我,那他也该本着既往不咎的精神去爱欣克利。”这是怎样的一种宽容,在生命攸关的时刻,他原谅了无故伤害自己的仇人。也使自己恢复了平静,不仅平安地度过了生死关,也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尊敬、信任和支持。这恐怕也是里根日后能够以优势获得连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中外历史上许多伟人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们能够以一颗流血的心,坦然去宽容别人。其实他们正是以宽容化解了人间的仇怨,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支持,让世间少了一分冤冤相报,多了一分温暖与和谐。同时,因为宽容别人,也使自己郁结于心的怨恨得到了化解,心中愤怒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只留下了澄明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而这正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基石。

一位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说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他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这对父母就是因为缺乏包容别人的心,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包容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包容恰似情感润滑剂,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加和睦友善。

独断专行,不如广纳良言

年轻人中不喜欢听取别人意见的大有人在。他们一般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且还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好出风头。

如果一个年轻人真的这样做了,就是不懂得为自己留余地,趾高气扬而又蛮横,使别人感到窘迫,无路可走。明智的人不会同他一般见识,而不理智的人绝对会对他的做法大加指责。

有些年轻人常常羡慕那些能够独断专行而百无一失的老者。殊不知,那些人之所以能够做到独断专行而百无一失,正是由于他们平时肯多多吸收知识,并且积累多年经验的结果。他们的作为,绝非那些学浅识陋、专以自炫聪明而独断专行的年轻人所可比拟的。

古今中外的伟人中,善于以“征询别人的意见”为成功秘诀的,不胜枚举。甚至说,通常身为领袖的人物,大多有着乐于征询他人意见的习性。

美国历届总统中,最肯虚心求教于人的莫过于老罗斯福了。他对他所信任的人总是放心托付。他每遇到一件要事,常常召集与那事有关的人员开会,详细商议。有时为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参考,他甚至发电报至几千里外,邀请他所要请教的人前来商议。

而美国早期政界名人路易斯·乔治,治理政务也以精明周密而声名远播,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学问还是常感怀疑。每当他做好了财政预算送交议会审核之前,都会和几位财政专家聚首商议。即使一些极细微的地方,也不肯放松求教的机会。他的成功秘诀,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多多征询别人的意见。”

罗杰·史密斯是一位经营天才,但固执却使他变得愚蠢。他成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后,宣布要创建“世界第一家21世纪的公司”,这将是一家拥有高级技术精英、不用纸、不用灯、无人操纵、全部电子化的制造公司。这家公司只需要技术精英和技术,他认为机器人比人更有用而且成本更低,普通人在他眼里都成了多余之物。管理专家提醒他:“日本最重要的优势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人人参与管理。”史密斯对这一忠告毫不理会,他大量裁减工人,随意把那些熟练技工调到他们根本不懂的新岗位上去,而且调动极其频繁,许多人行李还没有打开,新的调令又下来了。

史密斯的改革导致公司士气低落,业绩全面下滑,并出现亏损。史密斯却不肯反思自己的做法,他固执地认为,公司亏损是由于员工待遇太高造成的,因此他要求员工“作出重大牺牲”。于是,有一年全公司普通员工没拿到一分钱红利,而公司6000名高级职员每人分得5万多美元,他本人加薪18.8%,年薪高达195万美元。此举引起了工人们的愤怒,导致多次规模不等的罢工。然而,罢工正好为史密斯裁员提供了借口。

史密斯领导通用汽车公司7年,他的“21世纪的公司”没有建成,通用轿车市场占有率却由原来的47%下降到35%,创通用50年以来最低纪录,利润头3年下降了35%,员工士气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因此,驱逐史密斯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致“美国都不能再等待了”。

终于,公司董事会忍无可忍,集体表决,撤销了史密斯的董事长职务。

媒体是这样描述这一事件的:“当有权把他撵出通用公司的一些人最后说话时,史密斯就像流浪汉的小狗一样,他把他自己原来的战略计划全部抛开,像小偷一样从屋里溜走。”

史密斯希望成为美国企业界开创先河的英雄,但是,他一厢情愿地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却不顾他人利益和感受,不考虑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最终,他的独断专行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光彩的人物。

其实世上再没有比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容易做到的事了,但一般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大多不愿那样去做,所以他们常常会到处碰钉子。如果你希望做事少碰钉子、少失误,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多多参考别人的意见。

年轻人要在如今的社会上立足,就应学会谦虚,要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太高傲,更不要太固执。应该让人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诚恳交谈的人,是一个懂得道理的人,这样做才合乎情理。

勿因固执而一意孤行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单位,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争吵,双方都不肯承认对方的观点也有可能是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肯定站在正确的一方,对方毫无疑问绝对是错了。

事实上,在无穷无尽的世间万象面前,我们每个人就像瞎子在摸一头大象一样:摸到一只耳朵,就说大象是一把蒲扇;摸到一条腿,就说大象是一根柱子。无论说大象是蒲扇还是柱子,并非完全错误,但肯定也不是完全正确。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根据有残缺的知识来做一些事情,但绝不可认为这就是真理。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听听别人说什么,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也许对这头“大象”的认知会更准确一点儿。

但是,固执的人总认为真理在手。因为他们摸到了什么,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什么,肯定错不了。这就止步于通向正确的路途中,与真实相距甚远。

有一对父子,二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同室三年相互不说一句话。就因为他们都很固执,都不肯认同别人的观点,都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

最后这对父子的结果也很可悲,三年后,27岁的儿子离家出走,一走就是20年不归。父亲在家一病不起,等20年后,儿子的儿子也长大成人了,儿子终于放下了自己的那份固执决定回家看看,结果回家之后他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告诉儿子,父亲走的时候还一直喊着儿子的名字,儿子无语,只能把泪水留在父亲的坟前。

“金融天才”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杰出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因为信息不足,情绪障碍,我们会对每一件事产生偏见。所谓真理,只是一个有待探求的目标,事实上我们跟真理相距甚远。我们真正能做到的不是得到完全正确的结论,而是如何得到更正确的结论。

唐一扬年富力强,胆识过人,在他的经营管理下,一家原本小小的纺织品外贸公司搞得红红火火,业务量扶摇直上。在成绩面前,他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下属们的合理化建议他根本听不进去,只要他决定了的事,谁也别想反对,否则就会挨他的训斥。

临近年底,一个合作多年的老客户介绍来一笔大宗的订货业务,因为相熟,对方要求只预付百分之一的定金,财务部门忍不住提醒他要慎重,没想到唐一扬颇为光火,认为这样会得罪老客户,所以坚持接下这笔单子,结果货发出去后才知道,对方经营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余下的货款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唐一扬也因为失策,致使企业失去了更大的上升空间。

虽然能力强的人往往容易成功,但是,又可能因为能力强而容易过分自信,在职场中陷入僵局。

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是年轻人一种非常可怕的坏毛病。它可以使人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自己身败名裂也越来越近。做事要先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这样做事情才不会吃苦头。

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听别人怎么说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比较欣赏这句豪言壮语:走自己的路,由别人去说吧。

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摔的跤还太少,伤得还不够重。一旦栽了几个大跟头,就会发现,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是避免受伤的最好办法。

正如一位哲人说:“我们不是看到事实,而是对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行解释并称之为事实。”

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无法正确认识世界,无法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任何人和任何事。一方面,我们无法随时接触到事实的真相——不是每一个盲人都有机会去摸一头大象;另一方面,我们的智力非常有限,根本无法认清真相。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我们的情绪会影响我们对真相的认识。面对同一件事情,心情不同,我们的看法便截然不同。做错了事情,挨父母的批评,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爱父母;挨老师的批评,问题不大,因为我们尊重老师;若是一个陌生人对我们说三道四,那就有问题了,非得争个方圆长短不可,打上一架也无所谓。

同样是做错事情,同样是挨批评,为什么我们的反应大不一样呢?无非是心情不同罢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事物的所有认识都有偏见,我们的所言所行都离正确相去甚远。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的意见跟自己不一样时,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要时刻牢记,我们自己也可能犯错。这样,我们就不会一门心思考虑如何说服对方,就会认真倾听对方的见解,并随时准备被对方说服。

一意孤行有害无利——感情用事不会有好结果。有些人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挑起事端,干什么事都想证明自己和征服别人。一旦有人向他们的所谓“正确意见”挑战,他们便恼羞成怒。他们因此一无所获。他们无法消化所有的烦恼,别人却因他们的腹痛而感到快乐。他们的判断力,甚至有时包括他们的心灵,都受到了损害。

一个人,如果戴着有色的眼镜看世界,他以为世界是什么颜色,即使你告诉他真相,他也不会认同,因为他绝不肯承认自己的亲眼所见居然是一个错误;一个人,如果坐井观天,他觉得天很小,如果别人告诉他天空很大,是你所见太小了,他也不肯相信,因为他固执己见,所以不能见到天空外面的天空。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时,不慎失足掉落桥下,所幸他两手及时抓着桥旁的横木,大喊“救命”。路人告诉他不要怕,尽管放手,底下便是地面。盲人不信,抓着横木,仍然大哭大喊,直到力气用尽,失手掉在地面,这时他才相信明眼人说的话,桥下的确没有水,可是自己却无端受了多少的惊吓和辛苦。

固执己见、执着陋习的人,常常就像过河的盲人,总要吃一些亏,才能学一些乖,却不肯在别人的意见中获得认知,这又何苦呢!

绝不要只因为你的对手凑巧捷足先登、选择了正确的一面,你便固执地执迷不悟,死守错误的一方。你会因此未战先败。对手抢先拿到最好的,也许是他的聪明,也许是他的狡诈,而你若为最坏的辩护,就不免愚蠢了。

行动执拗比言语强硬更危险,因为做比说冒的风险更大。固执的人出于庸俗、无知,喜好反驳而舍弃真理,偏爱争辩而忽略功效。谨慎之人或由于预见到理智的好处,或由于事后修正自己的立场,总是与理智结盟,不与激情为友。若你的对手愚蠢,他就会改变方向,转换立场,而自坏其事。你自己抢占上风,可以把他拉下马来。他的愚蠢会让他自弃优势,而他的顽固则会帮助你在竞争中获胜。

想当年,关羽何等英雄,只因为好主意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就固执地拒绝与孙权结盟的建议,最后却落得个兵败身亡的结果,面子与功名两失,这又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