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宠不娇,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22674400000005

第5章 女孩也要坚强

——“富养”应养出女孩坚强的一面

细节11 父母应拿捏好对女孩的保护度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看,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还有奖赏。”

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地领受了,并去种在地里。

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做别的事去了。

没过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长出的葫芦都很大。

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

庄子笑着答道:“你错了,其实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过与你的方法不同罢了。”

“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到时候也要去地里转转嘛!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它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这么说来,还是我害了它们?”

“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么可能得到自然万物的拥戴呢?”惠施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会有所启迪。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利。

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没一个父母不对孩子倾注着满腔的热爱。没有父母的保护,孩子是很难长大成人的。然而,过度的保护则没有益处,只会使孩子变得软弱无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据报载,一名8岁的小女孩,仅仅因为偶然的迷路,她母亲便痛下“不再让女儿离开自己一步”的决心,并辞去公职,留在家里照看女孩。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家长对孩子过分呵护,凡事顺着孩子,生怕孩子饿着、累着、受委屈的现象却不是个别。我们在一些小学门口观察发现,家长早送晚接,更有甚者,干脆帮小孩做家庭作业,收拾学习用品,帮小孩值日打扫学校卫生区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上课没带课本,老师问她为何不带课本,她却振振有词地说:“还不是我妈,忘记装了!”

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和丈夫离异,这位母亲便把全部的爱转移在孩子身上,好吃好穿的任她挑,在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母亲就帮她买什么,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给她。母亲的娇惯和纵容,使她滋生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学校里霸道十足,不听老师的话;在家稍不如意,就拍桌子摔碗;在社会上经常与人打架斗殴,最终走上了抢劫的犯罪道路。

另外,我们要说的是,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的反映。因为过分溺爱的背后,一定会有对孩子行动的禁止和干涉。父母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判断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从来没有问过孩子是否真的就需要这样的保护。尽管这些都是出自于对孩子的爱心和关怀。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会在这种连续“禁止”中,逐渐失去表达自己要求的能力,甚至会变成“无力量”、“无意欲”、“无关心”的“三无人类”。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保护孩子,是一种无形的剥夺。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权利,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意愿。这是一种悲哀!

过分保护导致如今孩子某些生理、心理机能退化。一些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自己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又为她们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创造很好的条件,这便导致现在的孩子大脑“发达”,四肢无力。在舒适的环境中,孩子身体中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因为她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孩子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真心地关注女孩的需要,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父母们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听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真正将自己的关怀和保护用在刀刃上,给孩子们多一些自由成长的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别让你的孩子在“腻歪”了的爱中苟延残喘,倍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保护女孩没错,但要留给女孩独立的空间,不管我们做父母的多么想保护孩子,她们一旦融入集体生活,就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她们会把这种过分的关心看成是很没面子的事。可以说,当孩子们离开家长时,平时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下软化的独立意识开始得到了复苏。那些向来将孩子“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的父母需要认真地去思索了。

建议一:要保护,不要约束

在幼儿园的课上,老师向小朋友们提问:“如果现在你面前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可以帮助你改变性别,那么你们是想当男孩子呢还是女孩子?”

在场的小女孩们表现尤为活跃,并且大部分的女孩都选择“我要当男生”。老师感到很意外:“为什么你们都要做男生呢?”

“因为我是女孩,所以妈妈不让我爬树,不让我下河游泳。”其中一个小女孩如是回答。

可见,在这些幼稚的小女孩心中,她们不喜欢当女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女生的束缚太多,让她们感到没有当男生自由。

“男女有别”,不同的性别就已经决定了不同的属性。男孩子的性格天生就是粗放型,喜欢大大咧咧,而女孩则更多的是细腻和乖巧。在平常的生活中,妈妈对女孩的束缚肯定会比男孩要更多一些,如果一个小女孩到了晚上7点还没有回家,妈妈们肯定不仅担心而且很容易将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去想,换作男孩则不会这样。妈妈会答应一个男孩和同学一起结伴去郊游,如果换作女孩,免不了要唠叨一通。

性别就犹如一个标签,束缚着女孩自由成长的天性。

妈妈们习惯于对女孩过度的溺爱甚至有点“专制”。一个女孩在妈妈的保护下长大,一方面很容易被“娇生惯养”,另一方面很容易被“过度保护”,我们将她束缚了。

这些从小就在妈妈的庇荫下长大的女孩,由于受到了过度的保护,她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说对妈妈过分依赖,有时会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很内向很封闭,而且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

即便是这样,女孩依然渴望自由,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更不喜欢大人们打扰她那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们独自一人在那里回味。

有的时候,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度管教,反而会扼杀女孩本来美好的天性,令女孩感到窒息,甚至会产生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

妈妈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犯下过某些错误呢?她们对女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放心,只觉得要通过自己的照料心里才安稳。她们认为只要女孩能够“听话”就是好孩子了,并且据此名正言顺地严格管理女孩的饮食起居、学习计划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等,并且经常干涉女孩的各种事情,自作主张地为女孩安排一切。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老师曾经说过:“中国的妈妈现在所做的事,就是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女孩的成长苦难。实际上,我们是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妈妈们越是限制女孩的自由,实际上就是在制造自己与女孩的距离,在某些时候会导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

妈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刻意约束女孩,妈妈把女孩管得越紧,女孩的压力反而越大。妈妈起到的是帮助女孩、开导女孩、鼓励女孩的作用,过分地施加压力,反而会不利于女孩的健康成长。

妈妈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也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只有真正把属于女孩的空间还给她们,让她们从单一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女孩才会觉得自己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所以,妈妈们一定要给女孩足够的自由,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可以不管或者是少管,让她们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妈妈们要相信自己的女孩可以独立,有些事情女孩一个人完全可以应付得了。妈妈可以适当地让女孩选择伙伴与之交往、控制自己干涉女孩的念头,一定要让自己时刻信任女孩、尊重女孩的独立人格,放开自己的手给女孩自由,让女孩自己说出她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鼓励她向着自己不知道的方向前进,鼓励她发现自己的“新大陆”。只有这样,妈妈才能把女儿培养成为生活中的强者,让女孩走自己想走的路,水到渠成地到达自己应该到达的位置。

建议二:没有谁能够永远享受保护

被喂养惯了的动物,突然有一天将它们放养,结果它们已经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捕食了。对于动物而言,捕食是它生存的基本技能,否则就要饿死。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太过安逸,就会在危机到来的那一刻不堪一击。

同样的道理,在父母庇护下长大的女孩通常没有在社会中独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为某些原因无法顾及到她们,那样的话她们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在现今的社会中,独生子女居多,一个家庭可能会将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尤其是女孩往往会得到更多的疼爱。妈妈们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帮女儿穿衣系鞋带,陪着女儿复习准备考试,替女儿找人安排工作……正是由于家人过分的爱护使得女孩过分地依赖家庭,凡事都不肯自己动手。这样的女孩长大之后明显地依赖心很重,凡事自己不想动脑筋,遇到事情就总想找人帮忙,而且习惯于推卸责任。这样的孩子势必不会为社会所青睐。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多湖辉对于儿童的心理和脑力开发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认为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是最好的办法。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懂得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说,让孩子在家中做家务,实际上这个活动对于孩子来讲是最有收获的教育,远远比在课堂上学习更有效果。

另外,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他自己来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一句话,真的是符合成长规律的至理名言。实际上,如果想让女孩脱离对他人的依赖而去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很多女孩的妈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女孩比较娇嫩纤细,弱不禁风,所以要尽自己的全力来保护她。但是,过度的保护,无疑就是不好的了。

妈妈要将女孩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思想,也需要独处的空间。鲁迅先生曾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的话正表达了这样一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还是我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平时,妈妈应培养女孩的动手习惯,培养女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一个妈妈可以永久地照顾自己的女孩,因此要有意识地让女孩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培养起女孩独立自主的精神。

妈妈们也要给女孩犯错的机会,锻炼她的自理能力。妈妈们要避免对女孩的过度保护,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充分尊重女孩的想法和意愿,放手让女孩自己拿主意。如果我们是因为担心女孩犯错而帮助她做好一切的话,那么,这种事事被领着的女孩永远不可能长大。

细节12 女孩懂得自我保护,家长更放心

有一些家长很重视对男孩生存能力的培养,但对女孩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许多孩子的父母,千方百计地给女孩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致使有的女孩到了中学,甚至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就不会独立生活,处处表现出懦弱、畏缩、无能,这样的女孩将来恐怕难有出息。

一个缺乏独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的女孩,就很难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家长的责任应该是教女孩掌握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领,使她们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与挑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如今,我们的不少女孩这种意识越来越缺乏。她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生活自理、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的能力很差,所以屡屡发生女孩被拐骗、触电而死、溺水身亡等悲惨事件。

这并非仅仅是个“安全意识”问题。它至少还从一个侧面表明,家庭、学校对于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是不成功的,诸如此类的事件频发给我们的“生存教育”敲响了警钟:过分的呵护只会让女孩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不理性的爱只会弱化女孩天赋的潜能。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某省城宽阔的大街上,一清早就停放着一辆威严的警车和一辆豪华客车。警车上坐着警察,可客车里坐的却不是犯人,而是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客车周围簇拥着黑压压一大群前来送行的人,男女老幼约有上百人。

只见车下的人一个劲地往车上递大包小包各式各样的食品,还喋喋不休地千叮咛万嘱咐:“别到处乱跑”,“不要喝生水,别吃不干净的东西”,“水杯、饭碗用自己的,不要用老乡的”,“睡觉盖好被子,别着凉”,“晚上上厕所带好手电筒”……

警车开动了,与客车一同离去。而直到车辆消失在大街的尽头,送行的人们仍旧站在原地,眼含热泪,眼巴巴地望着车开去的方向,很久都不愿离去,此情此景颇为“悲壮”,犹如生离死别。

其实,这只不过是某单位组织的一次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省城挑选20名小学生到边远山区学习生活一周,同时从边远山区挑选20名小学生到省城学习生活一周,即进行短期的“易地留学”。

看到眼前这种情况,观众无不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养得也太娇了,将来他们怎么能独立生存呢?”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其实,有许多孩子的父母,很不重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将孩子护在怀中,便限制了他们发展能力的空间,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束手无策。同时,父母过于紧张的保护意识,也容易使孩子对生活产生恐惧感,认为外面的世界充满不可抗拒的威胁,形成怯懦的性格。

云南弥勒县14岁的女孩被强盗扔进20多米深的山洞,但她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靠吃洞中的青苔和岩洞水,在暗无天日的山洞中度过半月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哈尔滨10岁的女孩莹莹遭遇绑架,一路上她假装昏迷、记住路标,趁坏人不注意,终得逃脱……

这些典型事例都是我们对女孩进行生存教育的生动素材,只要家长们舍弃短视、功利、肤浅的教育方式,将爱女儿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切实地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女孩面对生存的态度和能力,赋予女儿坚强的品质,便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很多女孩子不喜欢运动量大的户外体育运动,如长跑、游泳等,但这样的体育运动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都是极为有益的,作为家长,可以鼓励、可以要求她们,但最好的方法,是抽出时间和女儿一起定期进行运动锻炼。

适当让女儿参与一些户外训练,让女儿有机会面对跟平时生活不一样的生存环境,训练女儿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基础,即使遇到危险,女儿也能很好地自救。

建议一:告诉女孩衣服盖住的地方不要让别人碰

当女孩向家长提出一些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往往都觉得无法开口,可自我保护的底线却是家长必须直接而严肃地告诉女孩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孩因为不懂得自我保护,而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2005年暑假,甘肃某镇小学一位姓杨的老师被逮捕,杨某强奸、猥亵低年级女学生的丑行成为小镇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反面话题。

杨某的恶行败露缘自几位家长的义愤之举。其中一位家长发现女儿不对劲,并再三追问后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并得知与自己女儿有着相同遭遇的孩子不在少数。于是他联合几位受害学生的家长把这个披着教师外衣的“狼”告到了公安局。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杨某的罪恶延续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只一两个受害学生。一位初三刚毕业的女学生告诉记者,就在她上五年级的时候,已经从同学们的口中知道了杨老师的这个“毛病”。?

由于中国性教育的迟缓滞后,导致一些幼小的女孩认为别人性侵犯自己是一种“友善”的表示,或者是由于自己犯了错误而受到的“惩罚”。女孩都害怕出了事后受到家长的责骂,给家庭带来悲剧的后果,因此默默做出牺牲,独自承受性侵害带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

据调查,这种年少时的性伤害,常使受害的女孩长期处于畏惧、压抑、负罪等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中,造成日后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病,如头痛、头昏、失眠、烦躁、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滑坡等,尤其稍大一些的女孩常常慑于对方的恐吓、父母的打骂或者同学的歧视而不敢声张,自己默默地承受着这巨大的精神压力,更加重了心理障碍,甚至发展为神经症。

此类受过性伤害的女孩,长大结婚后对性生活大多持恐惧心理,有的从此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寻机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要告诉女孩,每个人都有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尤其是身体上一些较隐秘的部分,如乳房、胸部、肚子、阴部、大腿等,这些部分通常在衣服里,如果有人以手或身体其他部位故意侵犯你的这些部位,就有可能是性骚扰了。另外有一种情况,可能是他人暴露自己的性器官要你看或摸,这也是性骚扰。

防止女孩早恋的发生,早恋的少男少女很容易因感情冲动偷食“禁果”。当女孩进入青春期后,父母要教育女孩切莫早恋,并留心观察女孩的言行和情绪变化,如有早恋苗头,应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最后要告诉女孩面对色狼要机智果敢。不幸遇上色狼后,应沉着冷静,善于同色狼斗智斗勇。万一被色狼强暴,要记住其外貌和衣着特征等,保留物证,以最快的速度报案。切莫为顾全面子忍气吞声,放纵坏人。

家长要教会女孩学会识别诱惑,让女孩知道坏人在实施其作案计划时,总是装作一副善良的样子,一般来说,他们会找各种各样的有利于你、帮助你的借口,利用女孩的虚荣、贪财心理,送礼品和钱物等使其渐渐地钻入圈套。

家长应告诉女孩,在有人威逼她做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情、父母或老师不允许做的事情,或者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要大声勇敢地说出“不”,明确表示拒绝之意,然后离开。告诉女孩,对待这类请求时,一定要勇敢,不要怕,爸爸妈妈永远支持她。

青春期的女孩好奇心理很强,比较喜欢“探险”。父母要约束她们,不要让女孩去一些不安全的地方,不准她们单独到陌生的地方,实在想去的话要由父母陪同才可以。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谨慎的状态,小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懂得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状态。要让女孩知道,这个世界上虽然好人占大多数,但是坏人会在自己一不小心的时候加害于人,所以,要懂得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环境,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建议二:教女孩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

“当当当——”屋外有人敲门,但却不说话。

“是谁?”妮妮问了一句,当时屋里只有妮妮一个人,可是外面没有人搭话。

那个神秘的人拧开了妮妮家的防盗门,直接敲妮妮家的木门。

糟了,妮妮这才想起来妈妈出去的时候她忘记了锁防盗门。

“当当当——”声音听起来这样刺耳。可是这个人到底是谁啊?妮妮躲在屋里,有点害怕了。她再次鼓起勇气大喊一声:“你到底是谁啊?”

可奇怪的是外面的那个人仍然不说话。

妮妮心想让他在外面敲门吧,不理他就是了。

可是,如果这个人把家里的门撬开了怎么办?妮妮一个人在屋里,越想越害怕。情急之下,妮妮马上拨通了妈妈的电话:

“妈妈……防盗门没有锁……有个人在一直敲门不说话……我害怕……他在撬门。”

“妮妮,你冷静一点,我就在楼下,马上回家。”

原来,妈妈就正在回家的路上,而且确切地说就在楼下,妮妮心里一下踏实了,跑到门口听听一会儿妈妈会和那个神秘的人说什么。

“请问您找谁?”不一会儿,妮妮就听到了外面妈妈的声音。

那个人依旧不说话,不知在外面做什么,然后就走了。

妈妈在外面喊:“妮妮开门吧。”

妮妮打开门,马上就问妈妈:“刚才外面的那个是个什么人,吓死我了。”

“他是个聋哑人,而且看样子是从很贫穷的地方来,只是想讨一点钱,没有别的恶意。”妈妈向妮妮说道,“不过,妮妮你这样做是对的,对待陌生人一定要多几分防备才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女孩子一个人在家时,经常会碰到有人敲门,“小妹妹,我是修水表的,你爸妈打电话让我现在过来,给我开门吧。”

“小同学,你看,我手机没电了,我又急着找我儿子,他在上大学,我找他有急事,你手机借我用一下行吗?用完了就还你。”

很多情况下,女孩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就相信了对方,开了门、递给对方手机,而却没有意识到要保护自己,这不能不说明女孩自我保护意识太过于薄弱。

1998年11月18日是“流星雨之夜”。凌晨3点多钟,北京市八里庄地区14岁的女中学生马某和她表弟在看完流星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罪犯庞某。庞某自称是联防队员,要察看马某的证件。当马某的表弟被支走回家取学生证时,庞某以去派出所为由将马某带上出租车,随后诱骗到一公园内隐蔽处,猛然将马某摔倒在地,并用木棍殴打马某的头部,见马某昏死过去,便对其进行流氓活动。当庞某发觉马某已经死亡,便用草覆盖尸体后逃逸。

据庞某交代,他将马某带走的路上,曾不止一次遇到行人,当时他心里很紧张,但马某并没有呼喊求救。另外,罪犯遇到马某姐弟的地方,离马某的家不过300米!距离凶案现场却有很长一段路程,庞某还打了一辆出租车。事后据那位出租司机反映,当时马某是自己打开车门上的车,一路上,她也一直没有向司机示警或求救。那位司机说:“这个小姑娘死得太可惜了,其实当时只要她有一点暗示,我肯定会帮助她。”

女孩的死给我们以警醒,我们也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她毫无自我保护意识才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以可乘之机,悲剧也由此展开。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这其实也要求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并增强观察、识别能力,不被坏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谨防上当受骗。

不光如此,我们还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与歹徒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尽力保护自己,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帮助自己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尽可能地实行自我保护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遇事要冷静,不要让所谓的哥们义气害了自己,也害了朋友。学会拒绝不正当要求,坚决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2)不要随意泄露个人及家庭情况,以免不法分子利用。

(3)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如有人撬门爬窗,应立即大声呼救或电话报警。

(4)平时尽可能多地学一些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5)遭到严重暴力侵害时如绑架、劫持、伤害等,一般不要与其硬拼,但更不要吓得不知所措,屈服于恶势力。这时要镇静、机智地与之周旋,以寻找机会脱身并报警。

生活有美好、阳光的一面,但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危险。女孩正处于成长时期,阅历相对简单,社会经验相对不足,鉴别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所以更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将伤害降低到最小。

细节13 教女孩做自己的守护神

放学之后,姗姗没有和小伙伴们一起回家,因为妈妈已经和她说好了下班之后来接姗姗,要姗姗站在原地不动地等她。

不一会,同学们都走了,刚才还热热闹闹的校门一下子冷清了许多。姗姗心里有点着急了:“妈妈呀,你怎么还不来啊!”

不一会,一个骑着自行车的阿姨迎了上来,对姗姗说道:“这个同学,你们家长出事情了,要我来接你回家。”

听了这个陌生阿姨的话,姗姗的心里有点觉得不对劲,就问她说:“我的爸爸妈妈现在在哪里?”

“他们现在都在医院,让我接你直接去医院。”阿姨笑着对姗姗说道。

听她这样一讲,姗姗更觉得奇怪了,爸爸妈妈都好好的,怎么会在医院里?眼前的这位阿姨别是个骗子吧?

于是姗姗继续问她:“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你叫……”阿姨说话顿住了,“哎呀!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医院里,大人有很多事情忙,没来得及打听你叫什么?我说你这个孩子,来跟阿姨走吧。”

“不行,我妈妈叫我等她,我才不跟你走!”姗姗大声喊道。

这个阿姨马上对姗姗说:“你小声点,这么大声干吗!快跟我走,快走!”说着就要拽姗姗上车。

这个时候姗姗断定她就是一个骗子,难道是个人贩子吗?没有别的办法,姗姗只能拼命大喊:“我不认识你,你走,你走!”这个阿姨也觉得她不太好对付。

这时,姗姗看到妈妈从远处过来,并喊着自己的名字,“姗姗——”

“哈,是妈妈。”姗姗喜出望外地向那里跑去,再看那个阿姨,早就跑得没影了。

现在很多不法分子在行骗的时候,往往会利用女孩子们虚荣、贪财的心理,说些甜言蜜语,送些礼品和钱物,用小恩小惠使女孩渐渐地钻入他的圈套。犯罪分子不管采用何种手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想方设法骗取女孩的信任,让女孩听他摆布。对待这些不怀好意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性,认清他的真面目。

如果女孩自己发现被拐骗后,首先要记住行走的路线和罪犯的相貌特征,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和没有目的地乱跑。当碰到警察、军人在乘坐的车上时,要大声呼救,以求得大家的帮助。在被拐的途中,可趁对方不防备时及时逃生,或写一些字条留在人多的地方,写明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年龄、电话号码及父母的姓名等内容,说明自己被拐骗,现在在什么地方,请求见到字条的人报警。如自己被拐骗到异地,可以先暂时装出顺从的样子,同时要沉着机智,使其对自己放松看管和警惕;观察和了解所在地的具体地址、对方的姓名,趁其不备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让附近的邻居帮助自己捎出信件,向家里人或公安机关求援。当女孩陷入被拐骗的危险处境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树立坚强的求生意识,勇敢机智地面对困难,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十倍的力量去争取,相信一定能获得成功。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害怕。

对于尚缺乏处世经验的女孩来说,一定要警惕身边可能伸过来的“魔掌”,不要受别人的小恩小惠的诱惑,在平时就养成自尊自爱的好习惯,在遭遇到危险时,也要镇定地保护自己。

建议一:教女孩把握好善良的分寸

贝思和丽莎已经相识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里,她们的关系一直很好。丽莎在10年前离婚了,这些年一直孤身一人。而就在最近,贝思的丈夫通知她,他要跟贝思离婚。伤心绝望的贝思于是在丽莎的邀请下搬到丽莎的家中居住,因为她自己的房子已经被卖了。

也许是因为同病相怜的缘故,丽莎很理解和同情贝思的遭遇,她也想竭尽全力来帮助贝思。为了减少贝思的生活开支,她让贝思跟她住在一起,分文不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丽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来满足贝思的一切需要,如逛街、买衣服、外出旅游等。半年后,贝思结交了新的朋友而搬离了丽莎的家,而这时候的丽莎已经变得很贫穷了。更令丽莎难过的是,从贝思搬走以后,贝思便不再与自己联系,从那时候开始,她们两人再也没有说过话。

这一件事使丽莎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她告诉朋友:“我太快而且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胸怀和钱包,慷慨地给予了她我所有的一切。我难以抑制自己的表现,可是贝思的胃口却愈来愈大。”

为了贝思而甘愿付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丽莎最终因自己过度的善良而受到了伤害。其实丽莎作为贝思的朋友,在贝思出现情感的危机时对她提供必要的帮助是不错的,因为毕竟是朋友,互帮互助是应该的。但是,在给贝思提供帮助的时候,正像她自己后来所反省的那样,她过快而且毫无保留地敞开了自己的钱包,而没有考虑自己以后的处境。当然,很多看到这个故事的人,尤其是涉世未深却很讲究“义气”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们可能会认为丽莎是将友谊看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她对贝思是情深如海,至于最后贝思对她的背叛,过错应该全部归结于贝思。这样说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难道丽莎就不需要为这样的结局以及为她自己以后的生活承担责任吗?

如果一个人在考虑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那么也许这个人在别人眼里会有点自私。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考虑任何事情都把自己排除在外,那样的结局也不会都像自己期待的那样美好。

人常说:“爱己才能爱人。”善良不仅可以表现为为对方做好事,而且也应该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关爱。不错,善良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一个人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但是,表达善良也应该有一个尺度,无限度地、盲目地奉献自己,到头来很可能会迷失了自己。

“做人要做善良的人”,这是公理。但是在表达自己的善良时,也要把握一定的分寸。为了做到与人为善、对己友善,请务必抑制自己过分行善的欲望。

父母应该告诉女孩不要被美丽的假象所欺骗,真理往往就是混杂在假象中的,女孩涉世未深,她们的心智完全不足以解开事实的真相。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事情,女孩们难免会对那些未知的领域做出错误的判断。这个时候,家长要告诉女孩,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最好是用自己的头脑来看清事情的真相,一个女孩如果想要拥有大的格局,则必须要具备这样的素质。没有什么事物本身是可以影响人的,人们多半只是受到了事物看法的影响。告诉女孩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不经过调查,也不要匆忙下结论,更不能不思考就下论断,而是要用心去看清事情的真相。

实际上,懂得分享是一种高明的生存之道。当一个女孩肯抛弃自己的自私行为,能够勇于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在这个崇尚合作的社会里,并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全部,而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更容易在与人合作中表现出来。鼓励女孩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会使女孩更容易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建议二:讲一些脱险故事给她听

先来看一个案例:

放学后,小悦走出校门与同学道别不久,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年轻人迎上前来,对小悦说:“你爸爸在外出事了,他让我来接你。”小悦的爸爸是出租车司机,一听爸爸“出了事”,小悦头脑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车祸事故”,因为这是她经常担心的事情,所以对这个虽然陌生但热情有余的“大哥哥”的话深信不疑。小悦说了声“谢谢”后,便坐上了陌生人自行车的后座。

陌生人蹬着自行车飞快地向野外奔去,他一边蹬车一边与小悦交谈,打听小悦爸爸妈妈的姓名、职业和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当他获悉小悦的家庭状况时,心中暗自得意。待到僻静处,残忍的陌生人将毫无提防的小悦绑架,又迫不及待地按小悦提供的电话吩咐小悦父母拿赎金来换人质。小悦爸爸及时报了案,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天真的小悦听信陌生人的话,最终上当受骗。如果小悦最初就有自我保护意识,懂得遇到素不相识的成年人(包括女性)搭讪,最好不要理会,更不要过分热情,那肯定就不会再出这样的事。

很多父母觉得女孩应该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杂质的世界,他们认为女孩在小时候就知道世界的一些阴暗面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被骗的女孩,她们的父母在她们小时候,多半是没有告诉过她们这个世界还有坏人存在,才导致她们养成了轻信他人的习惯。

生活从来就不是童话,父母不光要告诉女儿一些美好的事,也要告诉她一些不好的事。请告诉女孩:外出时,路遇陌生人突然上来与你搭话,要持戒备之心,对其所说的话不可轻信。如对方需要指路或钱财帮助,可以告诉他去找警察帮助,或为他直接拨打“110”求助。如果陌生人在你放学途中强行接你走或纠缠你,应立即向附近的巡警、交警报告,或往人多的地方跑,千万不要跟随陌生人到僻静的角落去。

父母每天可以和女儿一起看看新闻,比如:美国的大选、海湾战争、国宝的竞拍、广州未来的亚运会、金融危机、社会欺诈案等等。看完之后,交流一下各自看法。这有助于她及早接触社会。即便以后遇到一些事情,也能恰当处理。

如果女儿很小,对新闻不是很感兴趣,父母也就没有必要强迫她必须看电视上的新闻。父母可以让她平时看动画片或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在送她上学和接她放学的路上,以故事的形式给她讲那些新闻。比如在讲美国大选这则新闻时,可以这样来引入:

奥巴马出生于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父母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离婚,后来,奥巴马和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奥巴马的外祖父换过多份工作,先做过家具推销员,还当过一名很失败的保险经纪。外祖母在一家银行工作。奥巴马读书一直很棒,他长大后获得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年,他涉足政治……

接下来,家长由这个故事引出美国大选的新闻,或者一些政治上的事情。如果女儿很小,她肯定会提出很多问题,家长需要根据她的接受水平来进行回答。同样讲到那些社会阴暗面的时候,也可以由一些故事说起。比如讲到银行信用卡诈骗案,则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某人去买菜被找了假钱来引入。

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了培养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便给女孩讲了很多有关坏人绑架女孩的事情。女孩们在听多了这类事情后,几乎都不愿意上学了,而且有些女孩还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家长和老师对女孩讲这些事情本来是好意,但是却选错了方式。与其给她讲那些令她害怕的事情,不如给她讲一些小孩被绑架后机智脱险的案例,从侧面以轻松的态度给孩子传授自我保护措施和脱险技巧。比如可以这样来讲一个绑架故事:

一名12岁的小学生在放学时被3个绑匪在小学校园门口绑架。她非常冷静,并且从容地和绑匪周旋,一开始她和绑匪是敌对关系,后来他们开始一起聊天,看电视,甚至讨论不会做的作业。在漫长的等待中,她用自己的智慧去拖延绑匪的时间,与绑匪斗智斗勇,最终等来救援。

另外,家长在对女孩进行安全教育时,一定不要反复提及、过分强调和渲染绑匪的阴险冷酷,否则将增加女孩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导致女孩更加恐惧。同时,家长要注意不要在放学路上借对绑架案例的讲述来教育女孩,也不要用“看,去网吧玩游戏的话,更容易被绑架”等话语来教育孩子。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使得女孩变得胆小、焦虑。

细节14 女孩也要培养坚强品质

小女孩是父母的小公主,她们好像天生就胆小:她们怕黑,晚上睡觉时非要跟爸爸“抢”妈妈;她们说话细声细气,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她们娇气,受不得委屈,有一点点伤就哭个不停……正因为如此,胆小和懦弱好像总是喜欢这些小女孩,于是小女孩受到小男孩的欺负便成了常事。

另外,女孩的胆小还会因父母而起。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女孩过分的溺爱会促使她们胆小。“宝宝不要动,小心烫着你!”“想吃梨?妈妈给你削,刀子会伤到手!”家长的过分保护会给女孩消极的暗示。在家长的溺爱下,女孩会变得娇纵、不可一世;再者,由于很多事情女孩都没有亲自体验过,她会对实践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女孩在面对“侵略”时,常常只会躲避。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女孩哭时,很多父母经常这样吓女儿:“狼外婆来了,专吃爱哭的小孩子!”年幼的女孩很容易对家长的戏言信以为真,并且产生深深的恐惧。对生活带有恐惧心理的女孩,是很难有勇气面对别人的欺负的。在被欺负的时候,她的恐惧心理会卷土重来,给女孩幼小的心灵枷上一个巨大的阴影。

有这样一个故事:

4岁的小女孩桐桐非常胆小。有一次,妈妈带她去社区的小广场玩,旁边突然跑过来一个2岁多一点的小男孩,他直勾勾地盯着桐桐手里的小皮球,非常好奇的样子。桐桐看见了,不自觉地把球往身后藏,然后壮着胆喊:“你不许抢我的小皮球!”小男孩好像看出桐桐的胆小,冲上来就抢,桐桐吓得号啕大哭。妈妈连忙说:“小弟弟,你怎么可以抢东西呢?”又对桐桐说:“小弟弟比你还小呢,你为什么怕他?来,和小弟弟握握手,大家做个好朋友。”

小男孩做个鬼脸,跑了。从那以后,他只要看到桐桐经过,就会跑过来打她一下,或者把桐桐手里的东西抢走。而桐桐看到那个小男孩,总会不由自主地躲得远远的。

又有一次,桐桐正在楼下的车库里玩,看到那个小男孩朝这个方向走来,便马上对爸爸说:“爸爸,快把车库的门关上,那个小哥哥要打我。”

桐桐竟然将比她小的孩子升级为“哥哥”了。这也正是很多女孩家长感觉头痛的事,由于女儿的文静、胆小,常常在学校受那些“坏孩子”的欺负,自己又不好插手小孩子之间的事情,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胆小的女儿保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桐桐爸爸的解决方法是:

晚上,爸爸认真地问自己的宝贝女儿:“那个小弟弟比你小,怎么会是小哥哥呢?你能告诉爸爸你为什么这样怕他吗?”

“因为他总抢我东西,还老打我。”桐桐有点委屈地说。

“如果你按爸爸说的去做,小弟弟就不敢欺负你了。下次小弟弟再抢你东西,你就大声地对他说‘不许欺负我’,然后再把东西抢回来!”

第二天,桐桐跟爸爸出门,远远地看到小男孩走过来,爸爸就对桐桐使了个眼色,躲到一边。小男孩过来了,看到桐桐手里的玩具熊,就上来抢。桐桐鼓起勇气,大声说:“你不许抢我的东西!”然后用力把玩具熊夺回来,小男孩由于没有站稳,而摔倒在地上。小男孩没想到桐桐变得这么“勇敢”,这次他居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天生胆小,这与孩子的性格有关,当然与父母从小对她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家长要想让女孩变得娇而不弱,就要告诉她:躲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那些“纸老虎”,你才能永远不受欺负。

女儿遇到困难向父母寻求帮助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女儿解决问题,而是让女儿明白父母是她坚实的后背,无论她做什么父母都会帮助她、引导她,首先树立女儿的安全感,进而鼓励女儿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少依赖父母。

女儿自己面对困难,不等于父母就在一边喊口号,女儿毕竟是女儿,缺乏生活经验,父母是她可以依靠的最坚实的屏障,对于遇到的问题,父母可以提供一个开诚布公的讨论的平台,跟女儿一起讨论,或是提出建议,引导女儿认可并自己来实行。

建议一:培养女孩不为一颗豌豆而失眠

有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女孩,上完高中就直接被父母用30万送进了美国的一所大学。她的英文不成问题,经济上也没有困难,但是不到3个月就坚持要回家念书。在这期间,她总是不断地给家里打电话,抱怨生活不习惯,很多事情要自己操心,美国的老师太严格,论文不好过,等等。在美国的这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在网上和国内的同学们聊天,关在家里吃零食,连旅游都不愿意,因为要自己查找很多东西。就这样,她又回到了父母身边。

但这个女孩的妈妈认识到自己平时太少让女儿自己做事情了,以至于现在完全离不开父母。她提出让女孩到另一个城市去读书,一定要让她学会自立生活。

现在有很多的父母都喜欢把女孩子送到国外去。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很多家庭开始注重开阔女孩的眼界,鼓励女孩留学。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女孩们去了国外,不是出现适应困难的问题,就是花钱太过铺张浪费。据说,美国为了照顾很多陪读的中国妈妈,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安排可以和父母一起住的宿舍。

是我们的孩子适应上真的有问题吗?但为什么孩子们可以马上适应新的网络环境和“火星文字”,可以马上和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成为知音、无话不谈?看来不是孩子的适应能力差,而是现在很多女孩太娇气,不愿意吃苦。

有人说,富养女孩,难道还要女孩吃苦吗?富养不是惯养,要培养能上能下、大气稳重的女孩,就要让她首先能够吃苦。

被誉为“国际美容教母”的郑明明从小生活优越,她的父亲在印尼的华人圈子里很有名望,优裕的环境培养出郑明明优雅的气质,更培养了她勤于思索的习惯。很小的时候,郑明明就习惯于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她对美的事物也很敏感。

按照当外交官的父亲的设想,女儿将来应该是个“高等知识分子”。可是郑明明坚持要为自己负责,于是瞒着父亲,到了日本著名的山野爱子学校,开始了美容美发的学习。

因为得不到父亲的支持,她只带了300美元只身到日本,这些钱在交完学费、住宿费后就所剩无几。到了冬天,她的同学都穿着各式各样的皮衣,而她只有一件破旧的黑大衣。她穿着这件唯一可以御寒的大衣从住处乘地铁去学校,到了校门还要赶紧把大衣脱下叠好,生怕穿坏了就没有钱买新的了。

从日本的学校毕业以后,郑明明来到了香港,租了间店铺,成立了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早睡晚起,至少工作11个小时。那会儿我一人身兼数职,既是老板,也做工人;既迎宾,也要洗头。”郑明明回忆自己刚刚创业的时候,微微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可是忙碌之余,我还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到了晚上就把白天顾客留的姓名、特征、发型等资料建成档案,以后经常翻阅,也便于下次和顾客沟通。”

正当郑明明的贵夫人化妆品在印尼打开市场,准备在雅加达建立蒙妮坦的分支机构时,一场大火却将仓库连同化妆品毁于一旦,郑明明耗光了老本,并且欠了很多债。

痛定思痛,事后整整一年,郑明明在香港的店里,带领大家埋头苦干,白天做生意,晚上教学生,每天只限一个半小时处理私事,其余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全部花在工作上。经过一年多的苦干,她不但还清了银行贷款,手上还有了积蓄,脸上的阳光终于驱散了那场大火的阴影。

“我父亲很爱玩不倒翁,他说,奋斗的过程,会不断碰到一大堆困难,只要像不倒翁一样不断站起,理想就会实现。”

苦难可以打磨出坚强的男子汉,也可以培养出有韧性的女孩。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哪个女孩可以在父母的城堡中生活一辈子。但是眼下,很多女孩子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很难学会忍受挫折和失败带来的负面情感,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不如意的事情而发脾气,或者总是用眼泪来逃避问题。这样的女孩,不是我们要“富养”的。

女孩在成长时期太顺利了未必是好事,不能吃苦接受磨炼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丧失斗志。只有放开保护的羽翼,让孩子多尝些“苦头”,她才能变得更坚强。

建议二:家长不要越俎代庖

女孩子与生俱来的乖巧甜美对于父母来说是无法抗拒的魅力,而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父母对于独生女儿的宠爱往往会让他们偏离了养育女孩的正确路线,甚至有父母觉得女孩就应该娇生惯养,最好肩不能挑,手不能扛,事事能听父母的规劝引导——这是非常危险的,当今社会,女孩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总是要离开家出外求学、生活的,因此,从小训练女孩子的独立生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女孩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呢?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意识、有控制地在女孩日常学习生活中“放权”,让女孩尽量独立处理自己能力之内的事情,家长只是适时充当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而不能让女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比如在女孩制订学习计划时提出建议,在女孩遇到学习困难时鼓励她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等。

从小培养女孩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方面可以让父母省心,另一方面,会为女孩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当今的城市家庭,尤其是独生女儿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懂得在女孩的教育中“以逸待劳”,不要事事亲力亲为,适当让你的女儿发挥自己的能力,聪明的女孩子往往会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

小雪的妈妈是家庭主妇,从小到大,小雪的一切事务基本都由妈妈包揽了。爱女心切的妈妈给小雪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每一分钟做什么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早晨起床先穿哪一件衣服到晚上睡前,从学习日的作息到周末舞蹈课后的娱乐活动,小雪都是听着妈妈的指挥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妈妈对听话的小雪也是疼爱有加。

小学五年级时,小雪的姥姥突然得了重病,平时乐观开朗的妈妈一下子变得十分悲哀消沉,妈妈为了能好好照顾姥姥,不仅搬到了姥姥家住,因为姥姥行动不便不能去医院,妈妈还得天天为姥姥治疗的事情奔走于医院与姥姥家之间,这样一来,妈妈就完全没有时间来管小雪了。临走时,因为小雪的爸爸在外出差,妈妈就将小雪托给邻居赵阿姨照顾。没有了妈妈在身边,小雪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指挥者,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赵阿姨自己的女儿已经离开家去外地上大学了,看到小雪不知所措的样子,平时对小雪妈妈教育方式比较了解的赵阿姨开始试着慢慢减少小雪的依赖性。

首先就是让小雪回想之前妈妈列出的时间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计划出现阶段自己可以决定的部分,比如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家庭作业有困难不是问妈妈而是第二天去学校问老师,等等,然后照着“小雪表”执行。小雪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就严格地照做了。渐渐地,赵阿姨发现,小雪自己安排的学习、生活不仅没有变得乱七八糟,反而因为是自己安排的缘故而更井井有条了。

在逐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同时,小雪也感受到妈妈平时照顾自己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她开始想到,现在妈妈要照顾生病的姥姥一定更累吧?我能不能帮帮妈妈呢?在赵阿姨的帮助下,小雪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饭菜,一个周末,小雪提着自己做的饭菜来到了姥姥家,并对着惊讶不已的妈妈说:“妈妈,我终于长大啦。”

放一点权给女孩子,让她自己安排力所能及的生活,比如穿着、做作业的时间、玩耍的伙伴,等等,可以与女儿一起制订她的学习、生活计划,但制订过程的主角一定得是女儿,父母只是提出建议或担任女儿征求意见的对象。这样慢慢地,父母会轻松一点,女孩也会成长得更好。

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乏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需要父母时时的关注和引导,“放权”不等于“放任”,而是在一旁观察、引导女儿自理能力的成长,遇到女儿犯了错误,一定要及时指出或是暗示女儿自己改正。

细节15 优秀的女孩能正确看待失败

从前,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他从小就在这座寺里出家了,是寺里的和尚们把他抚养长大的。他是个勤劳的小和尚,每天天还蒙蒙亮,他就要去挑水、打扫,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日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就这样,他一天也没有间断地过了10年。

有一天,小和尚有了点空,就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他发现别的小和尚都过得很清闲,只有他一个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而且也比较近。而10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走,回来时肩上还要背着米或者油等很重的东西。小和尚很奇怪,他就跑去问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每天都干个不停呢?”方丈没有回答,只是微笑。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回来时,发现方丈正在等着他。方丈把他带到前门,自己就在那里坐下读经,让小和尚在旁边等着。太阳快要下山了,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当他们看到方丈时,一下愣住了。方丈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那么近,又那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面面相觑,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了这个时候。10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站在自己身旁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因为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地走,所以反而走得又稳又快。十年了,我已经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听了他这一番话,就笑了,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几个月后,寺里忽然严格考核所有的和尚,从体力到毅力,从经书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尚因为有了10年的磨炼,所以一下子脱颖而出,被选拔出来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在其他和尚们羡慕和钦佩的目光中,小和尚坚毅地走出了寺门。

这个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玄奘法师。在去西方取经的路上,虽然艰险重重,他的心却一直闪着执着的光芒。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神圣的使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法师。

道路平坦了,心思反而不在目标上了;灾难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智;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强者,把别人远远甩在后面。任何挫折都只是人生中的一道小坎儿,努力地迈过去,也许会是另一种命运的起点。

自从人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在人的一生当中,总会遇到下岗、失业、失恋、离婚、破产、疾病等厄运,即使你比较幸运,没有遭遇以上那些厄运,你也可能要面临升学压力、工作压力、家人生活压力等等各种烦心事,这些事在人生的某一时期萦绕在你的周围,时时刻刻折磨着你的心灵,使你寝食难安。

法国作家杜伽尔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妥协,要以勇敢的行动,克服生命中的各种障碍。”其实,我们远不必这么悲观,生活中是有各种各样的折磨人的事,但是生命不一直在延续吗?人类不也一直在前进吗?很多事情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生命历经折磨以后,反而更加欣欣向荣。

事实就是这样,没有经过风雨折磨的禾苗永远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没有经过折磨的雄鹰永远不能高飞;没有经过折磨的士兵永远不会当上元帅;没有被老板、上司折磨过的员工也永远不能提高业务能力……这就是自然界告诉我们的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切事物如果想要变得更强,必须经过折磨。

人也一样,只有历经折磨的人,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生命,永远只能在折磨中得到升华。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一个周边高矮不等的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困难和挫折,对于处在人生初期的孩子们而言,是在所难免的,但同时它也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因为,具有坚强毅力的良好品格、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百折不挠、不向挫折屈服的好习惯,是一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培养坚毅的性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对我们以后的成长尤为重要。中国民间亦有告诫孩子们要学会吃苦的俗谚:“小时不晒背,老时必受罪。”少时吃苦,经历一些坎坷,除了强身健体之外,更强健心智,等到我们长大时,遇到挫折不至于脆弱。

告诉女孩,在生活中受到一点挫折就停步或绕行或后退,人生旅途必然一无所成。因此,多吃一点苦,多受一点挫折,既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又给了自己面对现实生活的一次体验机会。

建议一:女孩没必要一定都是“铁娘子”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都特别宠爱,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一点欺负,这也是不少家长对孩子进行“示强”而非“示弱”教育的根本原因。但道理很明显,“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双方都互不相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玉石俱焚”。想避开这种潜在危害,就要让孩子懂得示弱。

撒切尔夫人做事果敢、雷厉风行,被世人尊称为“铁娘子”。作为女孩,要从撒切尔夫人的身上学会果断坚定的品质,但还要注意保持内心柔软的地方,不要事事逞强。令人敬仰的“铁娘子”仅有一位,更多的人还是趋于平凡。很多家长都在告诉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强,要不畏艰险不惧挫折,但却忘了告诉孩子:当遇到一些感到无能为力的事情的时候,也需要及时讲出来,请求别人的帮助,这并不是软弱,也并不丢人。

教孩子学会示弱,也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如多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让孩子学会合作、分享,引导孩子多从别人的角度来想问题,还可以多教孩子一些起码的社交礼仪。比如和别人见面的时候要主动地打招呼,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表示关心和问候,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服务的时候要真诚道谢,当犯了错误的时候要主动承认错误,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等等。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孩子只有掌握了社会交往的礼仪,才能有信心去发展他的社会性。想让孩子更好地在社会中伸展自如,就要授予孩子适时妥协退让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集体生活中做到既不受欺负排斥,也不欺负排斥别人,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并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强者。

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上,西坡长满了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东坡的雪总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树枝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其他的树因无此本领,便无法在东坡存活。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永不低头”“永不言败”,否则你就是懦夫。其实,“学会低头”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外界的压力,雪松尽力地去承受,当承受不了的时候,暂时弯曲一下。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场暴风雪的洗礼。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抬头挺胸迈着大步,一进门,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的狼狈样,笑笑说:“这是你今天拜访我最大的收获。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世上,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最终功成名就。而唐朝的柳宗元严正刚直,抨击官场丑恶锋芒四射,结果遭到种种打击,在事业上遭到严重挫折,还被逐出京城长安,流放到南方边境。到了晚年,他才有所感悟。因此他说:“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可退也。”意识到自己行事不够圆滑,总是一味地高调,不懂得避让,因此不但没有惩奸除恶,还使自己的事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一个人固然不能没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但一味“方正”,不会“圆通”,该“低头”的时候不能“委曲求全”,就不能进退自如,而会陷入被动。只有强度而没有弹性和韧性的钢材称不上好钢;负重前进的车轮,必须是圆形,还得加上润滑剂。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倘若过于“有棱有角”,直来直去,凡事没有变通的余地,一味的刚强,一味的强撑,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牺牲。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该低头时就低头,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就能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家长要让女孩知道,能屈能伸并不是忍辱负重,适当的低头并不代表屈辱。女孩子的自尊心很强,千万不要让她们觉得变相的“屈服”是一种耻辱。低头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家长要培养女孩正确理解成功的含义,“曲线救国”是为了让付出和回报更合理地分配。

如果父母都是强势的人,那么女孩很容易性格倔强。如果父母都是善于有所退让以达到更好效果的人,女孩也会从父母身上深刻理解到这种品质。比如在谈到各自工作的时候,应该避免表现出强硬的立场,而是应该多谈论一些认识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女孩们耳濡目染,能更直观地认识到适度低头的益处。

建议二:女孩笑着流泪也很美

姗姗的雷人签名: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

“既然选择了生,那我们就不要抱怨了,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要乐观地活下去。如果不是这样,整天怨天尤人的,那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什么样的好生活不是自己创造的呢?”

听了姗姗的一番言论,媛媛不禁向她挑起了大拇指:“好样的姗姗。”

媛媛说:“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成就大的人,越是遭遇过比常人多的苦难呢。我想起来一个那天在杂志上看过的故事。”

18世纪,在法国里昂的一次宴会上,人们就一幅油画是表现古希腊神话还是历史发生了争论。主人眼看争论越来越激烈,就转身找他的一个仆人来解释这幅画。使客人们大为惊讶的是,这个仆人的说明是那样清晰明了,那样深具说服力。争论马上就平息了下来。

“先生,您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的?”一位客人很尊敬地问道。

“我在很多学校学习过,先生。”年轻人回答,“但是,我学的时间最长、收益最大的学校是苦难。”

这个年轻人为苦难的课程付出的学费是很有益的。尽管他当时只是一个贫穷低微的仆人,但不久以后他就以其超群的智慧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惊。

他就是那个时代法国最伟大的天才——法国哲学家和作家卢梭。

姗姗听了之后不甘示弱:“那天我还读到了一首诗,也是描写苦难的。让我来深情朗诵一遍吧。”

既然是“深情朗诵”,也只好悦耳“冻”听了。

在弱者的眼里,苦难是魔鬼;

在强者的眼里,苦难则是天使。

苦难让我们变得坚强,

苦难让我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苦难让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如此来之不易……

感谢苦难,感谢那曾经带给我们无限苦痛的“命运女神”。

在自然界里,有一种蝉要在地下生活整整17年,这些蝉被称为“17年蝉”。17年一到,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幼虫一齐涌出地面,一平方米的土地上同时有几百只幼虫进行着蜕变的过程。然后,爬到树枝上的蝉们,尽情地歌唱着生命的美好。蝉在地下生活长达17年,而在地上只能存活短短的两个星期。

短短的两个星期,就是蝉的一生。而人生也不过是百年,拿这百年与地球四十六亿年的历史相比,人与蝉都处于同样的境地,都不过是转瞬间的、不可预测的生命而已。

也许,正因为如此,生命之火燃烧着的每时每刻才显得十分珍贵。只有开朗而愉快地、乐观而勇敢地生活,才能体现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人生在世,贫穷、疾病、残疾、人际关系恶化、破产等种种困难,不胜枚举。一个人在痛苦中挣扎时,往往缺乏冷静,所以,很容易忽视周围的一切,认为全世界就自己是个倒霉鬼,就自己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

太阳很亮的时候,生命就在阳光下奔跑。当太阳熄灭,还会有那一轮高挂的明月;当月亮熄灭了,还有满天闪烁的星星,如果星星也熄灭了,那就为自己点一盏心灯吧。无论何时,只要心灯不灭,就有成功的希望。

美国一种家喻户晓的美食叫“琼斯乳猪香肠”,在它的发明背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与命运作斗争的故事。该食品的发明人琼斯原来在威斯康星州农场工作,他身体强壮,工作认真勤勉。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琼斯瘫痪了。

但是,琼斯始终没有放弃与命运作斗争。他决定让自己活得乐观、开朗些,做一个有用的人,他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我的双手虽然不能工作了,但我要开始用大脑工作,由你们代替我的双手。我们的农场全部改种玉米,用收获的玉米来养猪,然后趁着乳猪肉质鲜嫩时灌成香肠出售,一定会很畅销!”

苍天不负有心人,事情果然不出琼斯所料,等家人按他的计划做好一切后,“琼斯乳猪香肠”一炮走红,成为人人知晓、大受欢迎的美食。

天无绝人之路,生活中总有难题,同时也会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琼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坚信冬天之后有春天。他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另辟蹊径,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生活中不可能总是阳光明媚的艳阳天,狂风暴雨随时都有可能来临。每一个人都要以一种勇敢的人生姿态去迎接命运的挑战,跌倒了再爬起来,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一个人最大的危险是迷失自己,特别是在苦难接踵而至的时候……命运的天空被涂上一层阴霾的乌云,但坚强者始终高昂着那颗不愿低下的头。因为他心中有盏灯,点亮了所有的黑暗,那盏灯就是坚强者永远都不会放弃的希望。

无论一个人多么不幸,无论生活有多么难,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一定能走出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