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全本《黄帝内经》珍藏本
22678700000008

第8章

经脉别论篇

【导读】

本篇主要讨论了人体各条经脉发病的脉象、症状和疗法,但又不同于专门论述经脉的常论,所以名为“经脉别论”。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1]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2]。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3]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4]以为常也。

【注释】

[1]浊气:谷气。人体营养,一为源于天的空气,古人称为“清气”;一为源于地的五谷之气,古人称为“浊气”。[2]四脏:指心、肝、脾、肾四脏。[3]游溢:敷布分散。[4]揆度:揣测,测度。

【译文】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愤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同时气喘从肾脏发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如果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同时气喘从肝发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如果有所惊恐,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气喘从肺发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如果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与肾相通,导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从肾和骨发出,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病就会自愈;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必须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从而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所以,如果饮食过饱,就会使得食气蒸发而胃部出汗;惊恐就会神气浮越,导致心气受伤而心出汗;负重而远行的时候,骨劳气越,会出现肾气受伤而肾出汗;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会出现肝气受伤而肝出汗;劳累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会出现脾气受伤而脾出汗。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规律,人在这些变化中发生疾病,就是因为身体的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这是通常的情况。

食物进入胃中消化,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精微之气滋养全身的筋脉。饮食进入胃中,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之气,进入心,再由心将精气滋养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当中,到达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回流到脉中,脉中的精微之气,运行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会表现在气口的脉象变化上;气口的脉象变化,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到脾;经过脾对精华的布散转输,向上输送到肺;肺气运行,通调水道,向下输送到膀胱。这样,水精四布,在外布散于皮毛,向内灌输于五脏的经脉,并能与四时寒暑的更替和五脏阴阳的变化相符合,就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原文】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1]当俱泻,取之下俞[2]。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3],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阴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阳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注释】

[1]表里:经脉的表里。此指太阳和少阴。[2]下俞:该经的下腧。下腧是足经之腧穴,这里指足太阳经腧穴束骨穴,足少阴经腧穴太溪穴。[3]白汗:出大汗。

【译文】

太阳经脉偏盛,就会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的缘故,表里两经都应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盛实于阳明,应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要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脉前的少阳脉猝然盛大,应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偏盛而单独到来,说明是少阳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审查是否有真脏脉出现,如果五脏的脉气都减少,胃气又不平和,就是足太阴脾经太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的陷谷穴,泻足太阴的太白穴。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部,心、肝、脾、肺四脏受到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当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出现大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果用针刺,应取厥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泻除邪气。

黄帝问: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象好像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象较为轻浮。黄帝问: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象好像一阳之初生,所以滑利而不坚实。

黄帝问: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象洪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然沉伏而指下仍感觉搏击有力;二阴经脉搏动,则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脏气法时论篇

【导读】

本篇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论述了五脏之气与四时的关系,提出了五脏之气的生克制化均取法于四时五行的观点,所以名为“脏气法时论”。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1],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2]湿,急食苦[3]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注释】

[1]更贵更贱:指五行交替地兴旺和衰落。旺时为贵,衰时为贱。高世栻:“贵者,木旺于春,火旺于夏。贱者,木败于秋,火灭于冬。更贵更贱者,生化迭乘,寒暑往来也。”[2]苦:患、怕,即难以忍受。[3]苦:当为“咸”之误。

【译文】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运用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治疗疾病,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疗方法中的从逆和得失的情况。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预测疾病的生死,分析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生死的日期。

黄帝说:我想听您详尽地讲一讲。

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互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经为甲木,足厥阴肝经为乙木,所以肝胆在甲乙日最为旺盛;肝对应五种情志中的怒,怒则气急,而甘味能缓解气急,因此应当进食甘味来缓解它。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经为丁火,手太阳小肠经为丙火,所以心与小肠在丙丁日最为旺盛;心对应五种情志中的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所以应当进食酸味来收敛它。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互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主治的时间;戊己属土,足太阴脾经是己土,足阳明胃经是戊土,所以脾与胃在戊己日最为旺盛;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因此应当进食苦味来燥湿健脾。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经是辛金,手阳明大肠经是庚金,所以肺与大肠在庚辛日最为旺盛;肺主气,其性清肃,如果气上逆,就会引发肺病,苦味能泄,所以应当进食苦味来宣泄它。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经是癸水,足太阳膀胱经是壬水,所以肾与膀胱在壬癸日最为旺盛;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所以应当进食辛味来润泽它。这样才能开发腠理,输布津液,疏通五脏之气。

【原文】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1]。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2]。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热食[3],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4],至其所不胜而甚[5],至于所生而持[6],自得其位而起[7]。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释】

[1]“用辛”两句:吴崑:“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2]“用苦”两句:脾喜燥恶湿,苦性燥,故脾以苦为泻,脾欲缓,甘则顺其性而缓之,故补脾用甘。[3]焠(cuì)(āi)热食:烧爆的食物。焠,烧也。?,热甚也。下文温炙衣指经火烘烤过的衣服。[4]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生的时日而愈,如肝病愈于夏,愈于丙丁,为木生火。余脏类推。[5]至其所不胜而甚:至被克的时日而病加重,如肝病甚于秋,加于庚辛,为金克木。余脏类推。[6]至于所生而持:至生己的时日而病情相对稳定,如肝病持于冬,持于壬癸,为水能生木。余脏类推。[7]自得其位而起:到本脏当旺的时日,如肝病起于春,起于甲乙,甲乙与春均为木旺之时。余脏类推。

【译文】

肝脏有病,在夏季最容易治愈;如果在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秋季没有死亡,到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就会好转,因为风气容易侵犯肝,所以肝病病人要避免受到风邪侵袭。有肝病的人,在丙丁日最容易治愈;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庚辛日没有死亡,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就会好转。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时候病情会加重,到半夜时病情会平稳下来。肝病需要疏泄调达,因此治疗肝病应用辛味药来疏散它,需要补的要以辛味药来补,需要泻的要以酸味药来泻。

心脏有病,在长夏最容易治愈;如果在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没有死亡,到了来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夏季病就会好转;心有病的人应忌食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得太暖。有心病的人,在戊己日最容易治愈;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壬癸日没有死亡,到甲乙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丙丁日病就会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清气爽,半夜时病情加重,早晨时病情会平稳下来。心病需缓软,因此治疗时应当用咸味药来柔软它,需要补的要以咸味药来补,需要泻的要以甘味药来泻。

脾脏有病,在秋季最容易治愈;如果在秋季不愈,到春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春季没有死亡,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长夏病情就会好转。脾病应禁食温热性食物并避免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在庚辛日最容易治愈;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就会加重;如果在甲乙日没有死亡,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戊己日病情就会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情加重,傍晚时病情会平稳下来。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所以应当服用甘味药来缓和它,需要泻的要用苦味药来泻,需要补的要以甘味药来补。

肺脏有病,在冬季最容易治愈;如果在冬季不愈,到夏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夏季没有死亡,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秋季病情就会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得太单薄。肺有病的人,在壬癸日最容易治愈;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庚辛日就会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舒爽,到中午时病情加重,到半夜时病情会平稳下来。肺气需要收敛,所以应当进食酸味药来收敛它,需要补的要用酸味药来补,需要泻的要用辛味药来泻。

肾脏有病,在春季最容易治愈;如果在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长夏没有死亡,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冬季病情就会好转。肾病禁食火烤油炸的过热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在甲乙日最容易治愈;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戊己日没有死亡,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壬癸日病就会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舒爽,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病情会平稳下来。肾主闭藏,治疗肾病需要坚固肾气,因此应当服用苦味药来坚固它,需要补的要用苦味药来补,需要泻的要用咸味药来泻。

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强凌弱,遇到与所生之脏相应的时间,疾病就能痊愈;遇到与该脏相克的时间,病情就会加重;遇到与生己之脏相对应的时间,疾病就会呈现稳定状态;遇到该脏应当旺盛的时间,疾病就会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的平脉脉象,然后才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原文】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1],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2]。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3]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4]为养,五果[5]为助,五畜[6]为益,五菜为充[7],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注释】

[1]目(huāng)无所见:眼睛昏花,视物不清。[2]取血者:在经血盛处放血。[3]寝汗:盗汗。[4]五谷: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5]五果:桃、李、杏、栗、枣。[6]五畜:牛、羊、猪、鸡、犬。[7]五菜:葵、藿(豆叶)、薤、葱、韭。充:充实于脏腑。

【译文】

肝脏有病,会出现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的症状,使人容易发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眼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容易恐惧,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的症状。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果肝气上逆,则会引发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面颊肿胀,应取厥阴、少阳经脉,进行针刺放血治疗。

心脏有病,会出现胸中疼痛,胁部支撑胀满,胁下疼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的症状,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的症状。治疗时,取用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的廉泉穴进行放血治疗。如果病情有变化,与刚发病时有所不同,应当针刺阴郄穴放血治疗。

脾脏有病,会出现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无力,两脚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用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进行放血治疗。

肺脏有病,会出现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部都发生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等症状。治疗时,取用太阴肺经的经穴,以及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厥阴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进行放血治疗。

肾脏有病,会出现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闷闷不乐的症状。治疗时,取用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进行放血治疗。

肝与青色相应,肝病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心与赤色相应,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属于酸味的。肺与白色相应,肺病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脾与黄色相应,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属于咸味的。肾与黑色相应,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软坚。

药物可以用来攻逐病邪,五谷可以滋养五脏之气,五果能帮助五谷充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将药物与谷果肉菜依照气味调配服用,可以补精益气。上述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等不同气味,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盛衰情况,合理地利用五味来治疗疾病。

血气形志篇

【导读】

本篇所论有两个重点:一是六经气血多少以及出血、出气的治疗方法,二是形志苦乐所得的各种病证及其治疗方法。二者合称为“血气形志”。

【原文】

夫人之常数[1],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2],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3]之所欲,然后泄有余,补不足。

【注释】

[1]常数:气血多少的定数。[2]表里:经脉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阳为表,阴为里。[3]伺:候察,诊察。

【译文】

人体各经络的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具有的气血的正常数量。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掌握了手足阴阳经脉的表里关系,就能够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哪一经,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大凡治疗疾病,血脉壅盛的,必须先针刺放血,以减轻其病苦,然后再诊察病人的意愿,摸清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原文】

欲知背俞,先度[1]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2]。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3],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4],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5]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注释】

[1]度:度量。[2]隅:两边的相交处,即角。拄:支撑。[3]形乐志苦:肉体舒服,精神苦闷。病生于脉:王冰:“形乐,谓不甚劳役,志苦,谓结虑深思。不甚劳役,则筋骨平调;结虑深思,则荣卫乖否,气血不顺,故病生于脉焉。”[4]病生于肉:王冰:“筋骨不劳,心神悦怿,则肉理相比,气道满填,卫气怫结,故病生于肉也。”[5]恶:不宜或不应当。

【译文】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腧穴的位置,可先用一根草度量病人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间对折,另用一根同样长度的草,量到对折草的正中,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中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依照上法把上角下移,放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边左右两角的位置就是心俞的部位。再依照上法下移,则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依照上法下移,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腧穴的部位,也是针灸取穴的方法。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灸。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发病多为肢体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就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