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全科医师速查手册
2270500000034

第34章 内分泌代谢疾病(1)

(第一节)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伴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病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病情严重或者应激时可以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长期的代谢紊乱则可以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慢性进行性病变的产生,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

主诉

患者常以多尿、多饮、多食、消瘦而就诊,可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皮肤瘙痒、会阴部瘙痒、四肢酸痛、麻木、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不调、便秘等症状,许多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暠症状。

1.多尿肾功能正常时,肾糖阈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80mg/L。

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时,尿中出现葡萄糖,尿糖量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导致排尿时带走很多水分,所以排尿量增加,若患者未补充水分,可出现脱水症状。

2.多饮尿量增加,体内水分丢失,患者感觉口渴思饮,饮水量增加以补充水分,这一症状是自我保护性的。若尿量增加,而患者无口渴饮水的欲望,则易发生高渗状态或高渗性昏迷。

3.多食食物中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在缺乏胰岛素的情况下,葡萄糖合成肝糖原或肌糖原储存减少,葡萄糖被组织器官的各种细胞摄取和利用减少,大部分葡萄糖从尿中排出,体内缺乏热能,患者常有饥饿感,食欲较好,食量较多。

4.消瘦体内缺乏胰岛素,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加速,糖原合成减少,葡萄糖排出增加,主要依靠脂肪分解提供能量,患者体重逐渐下降。

(二)辅助检查

血葡萄糖测定(空腹和餐后)、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GHb)和果糖胺测定。

1.血葡萄糖(血糖)测定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血糖升高,可用血浆、血清或全血进行测定。用于具体诊断时主张用静脉血浆测定,正常人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血糖测定还是反映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2.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为清晨空腹的条件下,成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或82.5g含一分子水的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饮完,2小时后再测静脉血浆糖量。儿童为1.75g/kg。通过OGTT实验可以了解患者的胰岛功能,有利于糖尿病的确诊和选择用药。

3.糖化血红蛋白(GHb)和果糖胺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Hb)含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可反映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主要成分为HbA1c,是糖尿病控制水平监测的“金暠指标,因此,常以HbA1c代表GHb。GHb(HbA1c)的测值因测定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正常人在4%~6%的范围之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GHb可为正常人的2~3倍。果糖胺为人血浆清蛋白与葡萄糖非酶催化的糖基化反应所形成,其量与血糖浓度有关,由于清蛋白的半衰期为19日,所以,果糖胺可反映患者近2~3周的血糖水平。

120、180分钟测胰岛素和C肽,以了解胰岛B细胞的功能。正常人血胰岛素和C肽的高峰一致,服糖后30~60分钟胰岛素值为空腹的5~10倍,C肽测定值为空腹的5~6倍。1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无高峰值出现,释放曲线呈低平状;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胰岛素和C肽反应峰值正常或增高,但高峰却在2小时后延迟出现。

4.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对于胃大部切除术、胃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后、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不适合进行OGTT试验,可行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具体方法:空腹12小时以上,将葡萄糖粉按0.5g/kg(标准体重),配成50%的溶液,静脉注射(3分钟以上),分别于注射葡萄糖前、注射后3、5、7、10、20、30、45、60、75、90、120、150、180分钟抽血测血糖、胰岛素,将血糖对数值绘在半对数表上,以横坐标为时间,以血糖从最高值降到50%值的时间为t1/2(半衰期时间)。用K值代表每分钟血糖下降的百分数。以公式计算,K=69.9/(t1/2暳100%/分钟)。当K大于1.5为正常;小于0.9可诊断糖尿病,K值在0.9~1.1可诊断IGT,K值在1.0~1.5为可疑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

5.精氨酸刺激试验精氨酸是一种非葡萄糖刺激物,其携带有正电荷,通过阳离子氨基酸转运子转运入细胞膜导致膜去极化,可引起L型电位依赖性钙通道开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促进储存的胰岛素释放,故可用于评估B细胞的功能。

6.抗体检测、基因分析自身抗体包括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1型糖尿病可三种抗体同时存在,亦可仅测到1~2种。其中GAD抗体存在的时间较长,发病10年后仍可测到。糖尿病易感基因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1型糖尿病与HLADQ编码的杂合二聚体基因高度有关。

治疗要点1.饮食控制(1)饮食控制:是基础治疗,需终身坚持,个体化是成功的关键。饮食控制可以降低体重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中胰岛素水平,改善高血糖和高血脂。

(2)热量的计算:首先按患者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用简易公式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表81)。

表81不同体型糖尿病患者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所需热量体重类型卧床(kcal/kg)轻体力劳动(kcal/kg)中体力劳动(kcal/kg)重体力劳动(kcal/kg)消瘦20~25354040~50正常15~20303540肥胖1520~253035注:儿童、孕妇、哺乳、消耗性疾病酌情增加1kcal=4.18kJ(3)热量的分布:栙糖类占总热量50%~60%,包括纤维素40g。栚蛋白质不超过总热量15%。成人0.8~1.2g/(kg·d);儿童、孕妇、乳母、消耗性疾病者1.5~2.0g/(kg·d);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正常者0.8g/(kg·d),肾功能不全者0.6g/(kg·d)。蛋白质至少1/3来自动物蛋白,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栛脂肪占总热量20%~30%,折合脂肪为50~60g,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各占1/3,胆固醇<300mg/d。栜根据患者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可按每日三餐(1/5、2/5、2/5或1/3、1/3、1/3)或四餐(1/7、2/7、2/7、2/7)分配。

2.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情况等,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运动最好在餐后1小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视情况妥善安排。

运动的作用:栙促使肌肉组织利用葡萄糖,使血糖下降;栚利用游离脂肪酸;栛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栜增加能量消耗,减肥。

3.病情监测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每3~6个月定期监测HbA1c,了解血糖总体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降糖方案。定期检查眼底、血压、尿蛋白、心电图等,了解并发症情况。

4.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1)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五类。

1)磺脲类降糖药:

晒适应证:残余30%以上B细胞功能的患者;仅饮食运动而血糖控制不好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小于20~30U/d的2型糖尿病患者。

晒禁忌证:栙1型糖尿病或胰源性糖尿病;栚严重或长期的高血糖患者,没有或几乎没有胰岛素分泌者;栛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栜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时;栞严重的心、脑、眼等并发症者;栟对磺胺或类似化合物过敏或有不良反应者;栠合并急性严重感染、大手术、创伤者;栢易发生严重的低血糖疾病者。

晒不良反应:常见的为低血糖、体重增加、皮肤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

晒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剂量、作用特点及排泄途径,如表82。

表82各种磺脲类降糖药的剂量、作用特点及排泄种类峰值作用时间(h)作用时间(h)日剂量(mg)服用次数排泄部位格列本脲2~616~241.25~201~2肾50%,胆汁50%格列齐特512~2440~2401~2肾60%~70%格列吡嗪1.5~212~142.5~301~2肾89%格列喹酮1.5~4.5815~1202~3肾5%,胆汁95%格列美脲2~416~241~81肾60%,胆汁40%2)格列奈类降糖药:

晒适应证:残存30%以上B细胞功能的患者;单纯饮食控制不好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者。

晒禁忌证:栙严重或急性肝肾功能障碍者;栚对格列奈类过敏者;栛不宜口服降糖药者;栜孕妇、哺乳妇女;栞12岁以下儿童;栟1型糖尿病患者。

晒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低血糖、头痛和头昏、短暂的视力障碍、腹泻或呕吐,少见肝酶水平轻度而短暂的升高。

晒种类:瑞格列奈,为苯甲酸衍生物,常用剂量每次0.5~4mg;那格列奈,D苯丙氨酸衍生物,常用剂量每次60~120mg。两种制剂均为餐前服用。

3)双胍类降糖药:

晒适应证:栙肥胖2型糖尿病者,单纯用饮食控制不好者;栚1型糖尿病者,双胍类与胰岛素合用,有协同作用;栛2型糖尿病者,双胍类可与磺脲类协同作用。

晒禁忌证:栙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压,急、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栚肝功能衰竭;栛全身麻醉后;栜酗酒、乙醇成瘾;栞急性中、重度感染;栟卒中、妊娠;栠血、尿酮体阳性者;栢重症贫血、合并缺氧性疾病。

晒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时,也可发生低血糖;乳酸中毒。

晒种类: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为二甲双胍,500~1500mg/d,分2~3次口服,最大量不超过2000mg/d;另一种制剂为苯乙双胍,50~150mg/d,分2~3次口服,此药现已少用。

4)毩糖苷酶抑制剂:单独用者不发生低血糖,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时也可发生低血糖。

晒适应证:可用于1型与2型糖尿病,特别是餐后高血糖患者。

晒禁忌证:栙对毩糖苷酶抑制剂过敏者;栚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昏迷者;栛严重感染,腹部手术后;栜肝硬化、严重肝功能障碍者;栞有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道疾病者、重度疝、结直肠狭窄者;栟肾功能障碍;栠儿童、妊娠、哺乳妇女。

晒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晒种类:阿卡波糖,主要抑制毩淀粉酶,每次50~100mg,每日3次,口服;伏格列波糖,主要抑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每次0.2mg,每日3次,口服。此类药应随第一口主食嚼碎服用。

5)胰岛素增敏剂:

晒适应证:对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肥胖2型糖尿病效果显着。

晒禁忌证:栙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水肿患者;栚严重贫血患者;栛妊娠、哺乳妇女、儿童;栜肝功能障碍者;栞对增敏剂过敏者;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晒不良反应:体重增加,水肿。

晒种类:罗格列酮,用量为4~8mg/d,分1~2次,口服;吡格列酮,用量为15~30mg/d,每日1次,口服。

(2)胰岛素:

1)适应证:栙1型糖尿病;栚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栛应激状态:手术、外伤、心肌梗死、脑卒中、重症感染等;栜2型糖尿病口服药治疗欠佳者;栞妊娠期糖尿病;栟胰腺病变导致继发性糖尿病。

2)种类:栙按来源分类:动物(牛、猪)胰岛素、人(重组)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栚按作用时间分类: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各种常用胰岛素制剂及作用特点,如表83。

表83各种常用胰岛素制剂及作用特点种类来源浓度(U/ml)起效时间(min)最强时间(h)持续时间(h)超短效胰岛素基因重组10010~201~1.52~4短效胰岛素动物4030~602~46~8中效胰岛素动物40120~2406~1218~20长效胰岛素动物40180~24016~1830~36超长效类似物基因重组33360~120-24预混胰岛素人,基因重组10030~601.5~1618~243)使用原则:

晒短效作用的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血糖,中、长效作用的胰岛素主要控制平日的基础和空腹血糖。

晒三餐前胰岛素剂量的分配原则一般是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

晒开始注射宜用短效作用的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

晒全日胰岛素的剂量超过40U者不宜一次注射,而应该分次注射。

晒PZI与短效作用的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作用的胰岛素剂量应大于PZI的剂量。

晒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应参考临床症状及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的血糖和尿糖水平。

晒调整胰岛素的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晒每次增减胰岛素剂量2~6U,3~5日调整一次。

晒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4)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晒最严重者为严重低血糖反应,尤其老年非感知性低血糖反应最危险。DCCT示严格血糖控制组低血糖反应升高3倍。但低血糖反应非胰岛素固有缺点,是由于医师使用不适当所致(主要是过量),患者饮食方面、运动未配合(漏餐、运动量增加)亦可导致发生。

晒过敏反应,全身性皮肤反应偶见。

晒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

晒导致粥样硬化的危险,为争论问题,尚未解决。

晒胰岛素抗体形成(少见)。

5)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栙黎明现象严重者;栚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神经、血管病变);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栜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栞糖尿病需手术的患者;栟需要更多社会活动者。

6)胰岛素泵治疗主要有以下优点:栙能最大限度模拟患者的生理胰岛素分泌状态,将血糖控制在最佳范围;栚能减少胰岛素用量20%~40%;栛剂量可精确到0.05U/h,而且每小时都可根据需要调整;栜不影响日常生活,安装方便。

(3)用药选择:

1)超重、肥胖患者(BMI曒24kg/m2):栙饮食、运动、控制体重加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后HbA1c>6.5%者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毩糖苷酶抑制剂;栚3个月后仍然GHbA1c>6.5%者加用胰岛素治疗。

2)非超重患者(BMI<24kg/m2):饮食、运动、控制体重加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毩糖苷酶抑制剂,3个月后HbA1c>6.5%者加用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