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唐剑气
22721500000006

第6章 铁杵磨针

话说李客在剑南绵阳安家,定下心来经商,并抚育孩子。

那孩子渐渐长大,十分伶俐,读书更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因此,大家都很喜欢他,都乐意与他玩耍。

眼见孩子到了入学的年级,李客便要考考他,顺便为他起个学名。

唐朝以诗赋取士,因此,大家对诗赋都很重视。

李客自然也不能免俗,要用诗赋考察李白。

这一日李客出了题,要李白去接。

只见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拾起一根树枝,挥舞了几下,便似纷纷落花翩翩起舞,只听他口中吟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李客听自己儿子以李枝当剑,口中吟的又是李花,李客想到自己的姓氏也正是李。“李花怒放一树白。”分明咏的李花的风骨,这一个“白”字尽显李花之姿,将李花的圣洁高雅赞得十分得体。

只见李客沉思了一挥,灵机一动,便对月娃说道:“孩子的姓名有了,就叫他李白,如何?”

月娃听李客将孩子的名字起为李白,却也十分赞赏,便道:“极好极好。姓名是有了,他的字该取何为是呢?”

李客沉思了一会,却没想到该起什么字为好,便与月娃道:“我这一时间却未想出好的字来,不如你也与我一同想想。”

月娃听听李客说,想起自己临盆前一晚的梦境,便道:“生李白前一天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白金星下凡。第二天上午果然就有了分娩之象,莫非他便是那天上的太白金星不成?此事我一直十分疑惑,却不知是什么缘故。”

李客听自己夫人将自己梦境说出,甚是诧异,便忙道:“也不管他是太白金星下凡还是怎的。既然夫人在临盆前一天晚上做了此梦,那我们就以此梦为李白起个字。太白金星,太白金星……”

李客一时没想出更好的来,在庭中走了几步,忽然道:“便与他起个字,叫太白。如何?”

月娃听说,也觉得极妙:“李白,字太白。嗯,极好,极好。那孩子的名字就这么定了”

李客点点头。

回过头却见自己的儿子正站在那里看着自己,便道:“孩儿过来,你须记住,以后你便叫李白,字太白。也不管你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须以天下苍生为重,不可做出有损仁义,不可违背天下百姓的意愿而一意孤行。”

李白听说,十分欢喜,忙点首称诺:“父亲放心,孩儿定然不负众望。”

李客见自己儿子如此,十分高兴。

心想如今这李白已经五岁,该入塾读书才是,不可将大好光阴虚掷,便又与月娃商议。

月娃也觉合理,便问道:“也是此理,只是不知送他到哪去为好?”

李客想了很久,道:“李白还小,要送到名师那里去却不合适。且将他送到象耳山上的私塾去读书吧。待他年长了,或许他自由抉择,如何?”

月娃向来十分尊重自己丈夫的意见,便道:“那我们这就送他去吧。”

话说这象耳山气势灵秀,地灵人杰,活了八百岁的寿星彭祖就曾经在这里置宅居住。

而这私塾就座落在象耳根上,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

这私塾的山长名叫李旭,极有学问,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好在那里开私塾讲习。

李客听自己夫人也赞同,便收拾行装,对李白叫道:“孩儿过来。”

那李白听父亲叫,忙走上前:“父亲,不知叫孩儿有什么事?”

李客摸着李白的头,对他说道:“孩儿如今也不小了,今日便送你到象耳山私塾读书。在那里,你要听老师的教诲,待你学成之后,再与你访寻名师。”

李白称了个诺,便跟随自己的父亲向象耳山进发。

两人骑马一路向象耳山驰去,不久便到了山下。

李客入山见了山长李旭,禀明来意。

那山长见李白气宇非凡,心想定然是可塑之才,便欣然答应留李白在山上学习。

李客与那山长闲唠了几句,见自己儿子有了寄托之所,便回家不提。

话说这李白果然是天资秉异,在私塾学习时,能够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但是,恰恰因为自己能够过目不忘,这李白十分得意,时常逃课出去玩耍。

师父每常抽查功课,那李白天资聪慧,自然全都答得上来。

这李旭对他毫无办法,只好由他。

这李白见众人都拘束他不得,便越发自负起来。

这天,李白没完成功课,便出去玩耍。

这象耳山风景极为秀丽,松柏茂密,斑竹万竿,青翠欲滴,实在是一个好地方。

这象耳山之下有一小溪,环山成道,另有一湖泊水质极为清澈。

山水一色,荡舟其间,静得出奇。

这日,李白下山之后,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道:“大娘,不知你在这是做什么?”

老妇人看着李白,想他一定是从山上私塾溜下来玩的,便说道:“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

李白十分惊讶,便问道:“这么大一根铁杵,要将他磨成绣花针,需花费多少年月才行啊。这种事,不大可行,不如选一根小些的铁器磨。”

这位老妇人看着李白,坚定地说:“大才可以大用,小才只能小用,这铁杵一旦磨成绣花针却比其他材质的好很多。只要我功夫深,铁杵便也能磨成绣花针,到时便可让他大放异彩。孩子,我看你还小,应该是在山上私塾读书的吧,怎的到山下来玩了。须知即便是再聪明,若不能持之以恒,到头来也未必能成为栋梁之才。我这铁杵虽大,只要我肯一如既往地磨下去,一定可以将他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这位老妇人说得极为在理,感动于她的毅力,便连忙原路返回,将自己的功课完成。

不知李白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又得到了什么名师教导,且看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