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寻寻觅觅,却是旧时相识》(白落梅)《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纪云裳)有感
——题记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清照,清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宋朝神宗元丰七年,李格非得一女,取名清照,自此,婉约词女李清照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小小年纪,李清照便展现出傲人的才气。
过了及笲。十六岁那年盛夏,清照携使女伶儿,棹一叶扁舟,至藕花深处,这时的她,心思纯粹,爱这世间红尘,填下一曲《如梦令》。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久之后,另一首《如梦令》,才女之名,惊艳了汴京。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时的清照,尚且不染世事,心思纯净。
那年冬天,清照十七。妙笔生花,誉满京华。
元夕,大相国寺,一见倾心。
赵明诚,赵挺之三子,相貌堂堂,气宇轩昂。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女儿心思扎根,悸动因他而起。
“……梦回山枕隐花钿。……,黄昏疏雨湿秋千。”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他是她的词,如珠似玉。女儿家的婉转情丝,跃然纸上。
天佑,二人终是得偿所愿。
冬日赏雪,看“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或是春日出游,“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簪,愿与春花平分秋色,博他欢心。
奈何,世事无常,官场风云突变,元祐党失利,李格非身为苏门四学士,免不了被贬。
面对李清照的恳求,赵挺之不肯出手相助,最终,清照离开汴京,夫妻二人分隔两地。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牵牛织女尚有相会之期,而他们,重逢又再何日。
风水轮流转。
崇宁五年,蔡京被罢相,元佑党人碑被销毁。
李清照和赵明诚久别重逢,赌书泼茶,日子好不自在。
官场风云,变幻无穷。
赵挺之去世,赵家人无一幸免,被抓去牢里。
出狱,举家迁往青州。
归来堂里,清照与德甫赌书泼茶,赏玩金石古籍。写著《金石录》。
与晁叔叔,煮酒论词,兰芝为寿。
造化弄人。宋徽宗宣和三年,赵明诚被任命莱州太守。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人何处?连天芳树。望断归来路。”
夫妻异地,他竟生出二心。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仇。
——《凤凰台上忆吹箫》
“争闹失了气度,放纵丢了涵养。
成全与放下,是对别人的怜悯,对自己的饶恕。”
清冷高贵如李清照,怎会落得俗流?她淡然,将黯然神伤藏于心。从容安宁。
南宋偏安江南。大宋臣子们,在温山软水中,回忆远去的汴京遗梦。
青州兵变,叛军的一把火,烧毁了万家屋舍,亦使归来堂的一切化为乌有。
只能日夜兼程,奔赴江宁。
江宁虽好,却是他乡。
“庭深深深几许?”
战火连天。
叛军谋反,好在李谟早有准备。
谁知,赵明诚竟弃城而去。史称,缒城宵遁。李清照心灰意冷,他的爱国之心,还不如一个女子热烈。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但是无论如何,那是赵明诚,那是李清照的夫君。
建炎三年六月十三,池阳作别。
谁知,这一别竟会是永别。
七月,清照接到赵明诚的书信,他身患疟疾,病入膏肓。
夫妻相见,泪眼迷离。
多年恩爱情深,二十九年的喜悲忧乐。她只愿他安康。
八月十八,赵明诚去世。
夫妻阴阳相隔。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千行泪。吹箫一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
徒留她一人在乱世中浮沉。
“闻天语,殷勤问我何归处?”
美人迟暮,遇人不淑。
她以为张汝舟会是她的归宿。
她错了,错的彻底。婚后惨遭家暴,又无可奈何。索性有弟弟相助。
她本清高如莲,宁可入狱,也不愿委身与张汝舟。
美人迟暮。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住尘香花已尽。”
晚年,她停止了奔波,回到临安,在宁静的西子湖畔优雅地老去……
其实,她想要的,不过是想母亲一样,无论荣华富贵,或是归隐乡野,只要伴着自己的心上人,便足矣……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手执一本《漱玉集》,屋里茶香袅袅,案上梅香依旧,只是,物是人非……
【感悟】
李清照可谓是千古难遇的才女,前半生词风清丽明快,后半生多哀愁婉转。
所为起起落落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她的一生,一个“情”字占了重要地位,情,让她爱了半生,误了半生,风华半生,亦飘渺半生。
若是没有情,自然不会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亦不会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可若没有情,自不会有那后半生多凄苦飘渺。
我想,李清照不后悔邂逅那个气宇轩昂的男子,纵使,他曾负了她,让她从拥有到失去,独自一人四处奔波。
他给她的爱,是她一辈子所珍爱的。
入了红尘,她娇俏,有着甜蜜的女儿情思,但她仍然清高,看清世事。
出了红尘,她依旧是那个高洁如莲的女子,填词作曲,守着最纯净的山水,泼洒最婉约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