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步履在雨季穿行
22762100000001

第1章 自序:从“快意恩仇”到“存心养性”

收录在这本小册子里的随笔,大多数是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杂感、杂记,或者说,更多地体现了我的日常生活及感受。之所以用《布履在雨季穿行》作为书名,是因为书中收录的一篇同名随笔比较恰当地反映了我当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我今年56岁,正处于“知天命”与“耳顺”之间的年龄,作为一个上班族的职业生涯即将收官,结集这个小册子,算是对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人和事以及心态变迁的一个小结,其中有些感悟,或许对朋友们有些参考意义。

这本小书大致包括三类内容:人生印记,包括亲情、友情的记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游记,大都是公务出差的行旅观感;读书与修身感悟,包括经受病痛的感悟。我为我所服务的报纸、杂志以及应邀为其他报章撰写的评论类文章均未收录,比较艰深的与内圣修持有关的访谈类文章也未收录。

从198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大致是35年半的时间。在这35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过三个工作单位、两次大的职业转换: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到《中国经济时报》,从《中国经济时报》到中国发展出版社。

在新华社工作了11年,在《中国经济时报》16年,在中国发展出版社也已将近9年,每一个阶段都无法忘怀,我在这三个地方的奋斗、拼搏和精神上的收获都是刻骨铭心的。在此期间,我经历了父母的相继去世,对生与死有了贴近的认识。而最近5年,让我体会深刻的不仅有第三次创业的艰难与欣慰,更有两次疾病对心性的磨练——我亲历生死,人生从此不同。

2006年10月母亲去世,我有机缘接触佛学著作,尤其是禅宗著作。佛家、禅家对生死的洒脱看法有效地淡化了我连续失去父母的悲痛。近几年,由于出版老师几部著作的机缘,我较多阅读儒家的著作,儒家“内圣外王”的理念使我大为受益,在佛家看淡生死与得失的基础上,我的身上增添了三分积极进取精神。这些体悟,在本书中有所反映。

2004年,我剃了光头,不久后为此写过一篇随笔《快意光头》。剃光头这个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我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意识形态。在阅读禅宗较多的前些年,我在精神上的追求大致以“快意恩仇”的导向为主。那时年龄尚属青壮,对身体也不珍惜,也是只重快意,忽视养护。

2014年和2017年两次大病之后,我深刻领会到意识形态主导的生命模式对身体健康的决定作用,开始改变既往有严重缺陷的生命模式,注重修身养性。但积重难返、积习难改,这是我2014年得病之后虽对意识和行为有大幅修正,三年后还是再次大病的主要原因。我把一些有关的经历随手记录了下来,希望对朋友们调养身心有所助益。

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大意是说:守住心,涵养本性,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这段话,后儒简称为“修身养性”。孟子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人都要受命运的制约,顺命运而动,是正确的行为方式。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会轻易犯险。所谓命运,可以理解为生命的规律。作为一个经历了两次职业转换和两次生死大关的读书人,我希望以文字的方式分享我的经验和教训。

引用《布履在雨季穿行》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去年7月3日之后的我,是一个手中既无伞也无杖,且穿着布鞋在雨季旅行的人。我必须心态平和而又万分细心,不急躁,不盲动,出发前看天,出发后择路,踏实、认真、从容而行。

这是我今后的人生。

权充序言。

包月阳

201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