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长拳(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2277000000002

第2章 长拳的起源和发展

长拳的起源长拳,据说系由宋太祖赵匡胤传出,故又名“太祖拳”。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提要》就记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

赵匡胤本人是宋代最高的军事统帅,武艺高强。《宋史·本纪》载:“太祖生于洛阳……及长,容貌雄伟……学骑射……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相,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宋史·本纪》又载,宋太祖“学骑射,辄出人上……南唐节度皇叔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日,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人,手刃晖,中脑,并姚凤擒之”。可见,《宋史》对宋太祖武艺高强记述备详,但却只字未提他编了三十二式长拳。

太祖拳全套共八段,套路较长,有拳路对练、七拳对练、三节棍对练、单刀对枪、春秋刀单练、九节鞭、虎头双钩、六合枪、梅花枪等。

清光绪年间,山东文登县刘明山向其护院的老长工学习太祖拳,后在俄罗斯海参崴教拳,在那里把太祖拳曾传授给日本人。刘明山后来到哈尔滨落户,又教太祖拳给山东黄县孟庆跃等人。

解放后,长拳的概念起了变化,即凡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分明并包括蹿、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种,都称为长拳。长拳的动作活动幅度大,对关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对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弹性要求较高。因此,久练长拳能培养速度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特别适合于青少年练习,是拳术中发展最快的拳种之一。

长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把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种,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了长拳。

长拳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拳种,它是以套路为主的拳法,既适合基础武术训练,又适合于进行竞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类拳术的共同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显明,并多起伏转折。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打,主动出击,以快制慢,以刚为主。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查、华、炮、洪、少林等具有拳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统称为长拳。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创编的现代长拳,以及由此衍发的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容之一。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长拳的锻炼价值全面增强体质武术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不仅有各种手法、腿法、身法、步法,而且还包括屈伸、回环、旋转动作,还有平衡、跳跃、翻腾、跌打等较复杂及大难度的动作,人体各部位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协调的增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武术对精神意气有一定要求。实践证明,通过武术锻炼能利关节、强筋骨、通经络、调精神,对人体内环境的调节、血气的蓄养和人体机能的改善均十分有益。

修养身心、调养性情长拳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拳种,从礼仪、武德、动作的规范化方面均有明确的界定。自接受训练之初起,就接受诸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学之有恒、精益求精等。经常习武,可以培养和陶冶高尚的情操。长拳运动中攻防含义的体现和人生修养的完美结合,可能令许多西方人不可理解,但却体现了长拳运动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习练长拳必须将枯燥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贯穿始终,对人的意志品质是很好的磨炼。武术是“终身不尽之艺”,更需要人们具有永不自满、砥砺精进的品质。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刻苦、坚韧、勇于进取和虚心好学等优良品质。

内外兼练、形神兼备长拳大部分的动作都具有攻防意义,是格斗动作的艺术再现,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因此,要求做到手到、眼到,手眼紧密配合;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内外合一,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