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2303000000097

第97章 红色七师(21)

张西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原参谋长;中南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

李大磊: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原副参谋长;华东军区指挥所主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古代兵法研究室主任;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4年授少将军衔。

赵北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原司令员;海军青岛基地参谋长;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4年授少将军衔。

铁瑛: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事法院原院长;舟嵊要塞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浙江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64年授少将军衔。

王维纲: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十军政治委员、川南军区政治委员;后转地方工作。

裴味农: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原副部长兼交通学校校长;第一汽车拖拉机管理学校校长;总后运输部副部长。

冯征: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总参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61年授大校军衔。

骆斐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炮兵第七师原政治委员;1955年授大校军衔;后转地方工作。

张宝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工程兵原副参谋长、参谋长,正军级待遇。

张国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副政治委员,正军级待遇。

朱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原副参谋长;山西军区忻县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授上校军衔,副军级待遇。

赵庆森: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军马卫生研究所原副所长,正师级待遇。

4.大名七师为党培养了一批高校优秀教育管理人才

就大名七师的办学宗旨而言,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这和当时直南地区的教育情况是相适应的。然而,十几年之后,在大名七师的毕业生中竟出现了一批大学校长,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这里,兹列举几例(厅局级以上):

赵纪彬:开封师范学院原院长。

李亚光:河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

高秀山:北京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兼监委书记。

唐晓声:上海同济大学原副校长。

孙祥林:安徽大学原副校长。

崔子仪:重庆工业学院原副院长。曾则西:内蒙古工学院原副院长。王永新:遵义医学院原党委书记。

王彬轩: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原党委书记。

5.大名七师为党培养了一批其他多用途人才

在大名七师的毕业生中,从事教育的占一定比例。同时,也有一些人改做了其他工作,有自己的特点。这里,兹列举几例:

朱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馆原武官。

李一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突尼斯大使馆原临时代办。田辛甫:著名画家。

刘艺亭:著名作家。

丰村:著名作家。

6.大名七师部分教师后来情况

在谢台臣先生十几年的办学实践中,十分重视教师的聘任工作,尤其是聘请一些进步教师到校任教,这对贯彻“以作为学”的教育思想和宣传革命真理起到了关键作用。许多年后,这些教师有部分也走上了领导岗位。这里,兹列举几例:

晁哲甫:平原省原省长,山东省副省长兼山东大学校长。王振华:国家自然博物馆原馆长。

李梦龄:吉林省委原书记,吉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张苏: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顾委委员。

张友渔:北京市委原副书记,中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新闻学家。王冶秋:国家文物局原局长。

高镇五: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教育厅厅长。

原政庭:陕西省人大原副主任。

高韶亭:察哈尔省工业厅原厅长。

王颂咸:四川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润秋:《人民教育》杂志社联通室原主任。

千家驹:著名经济学家。

7.大名七师烈士名录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想起他们了。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一切都显得那么遥远而又模糊。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不要忘了他们,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为了我们的今天,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有的被历史记录下来了,有的碑榜无名,生前默默,死后凄凄,只有一?黄土伴永远了,可能还有一些迷离的衰草。但是,母校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事迹将永远写在直南革命的历史上,永远是那么鲜活而又年轻,并成为今天的人们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动力。请记住这些人吧,他们是:

张衡宇:晋东南第六专署原秘书主任,1942年在太行根据地突围作战时牺牲,时年34岁。

谢蕴山:直南一专署原专员,1943年在魏县反扫荡战斗中牺牲,时年38岁。

王伟民:冀鲁豫第二军分区原政治部主任,1940年在对日作战中牺牲,时年22岁。

任继宗:冀南抗日邮政总局原副局长,1942年在日寇大扫荡中牺牲,时年26岁。

张恩桐:东明县委原书记兼八路军濮阳办事处东明分处主任,1941年在日寇扫荡中牺牲,时年28岁。

任乐亭:永年县游击大队原大队长,1940年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时年24岁。

刘同方:漳河县原县长,1943年在对敌作战中牺牲,时年32岁。

司景周:八路军前方后勤部二科原科长,1940年在辽县十家岭反扫荡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

杨三朝:磁、武、邯区干队原队长,1940年在对敌作战中牺牲,时年30岁。

门九敬:肥乡县委原副书记,1939在对敌作战中牺牲,时年21岁。王涌波:息烽县委原书记,1950年在剿匪战斗中牺牲,时年34岁。刘法尧:卫河县原县长,1943年在对敌作战中牺牲,时年27岁。

李素若:大名特支原书记,1938年被直南特委认为是托派而遇害,时年33岁,后平反。

李大山:华北教联组织部原部长,1938年因肺病病逝于漯河医院,时年29岁。

吴益普:南宫县委战委会原秘书,1941年因肺病病逝,时年32岁。陈镜三:大名县原副县长,1942年在工作中牺牲,时年32岁。

李尊荣:直南特委原秘书长,1933年2月为执行党的任务,舍身跳车被轧死,时年24岁。

马天胜:卫河县委原书记,1941年在对敌作战中牺牲,时年24岁。

李青阳:大名团县委原组织委员,1939年因怀疑是托派,被轻率处死,时年30岁,后平反。

高焕廷:南和中心县委原书记,1932年牺牲于北京草岚子监狱,时年28岁。

于绍孟:滨河县四区原副区长,1943年遇害,时年35岁。

姜世泰:临城县财务科原科长,1947年南下时牺牲,其他不详。李锡瑞:巨鹿县委原组织部长,后牺牲。其他不详。

李镜明:冀南边区文化救国总会原编辑,1944年病逝,时年34岁。

苏东曦:东明县城关小学原校长,从事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遇害,其他不详。

贾栋:成安县南区战委会原主任,1939年由于叛徒出卖遇害,时年27岁。

牛尽善:广宗县一区原区长,1942年被敌杀害,时年31岁。

于癱:129师一旅一团三营原教导员,1946年被土匪活埋,时年33岁。

王一夫:冀南区党委原委员、组织部干部科长,1942年牺牲,时年34岁。

郭维栋:冀南行署电报局原总务科长,后牺牲。其他不详。

王鸿猷:冀鲁豫大众剧社创始人之一,1942年在日寇大扫荡中牺牲,时年30岁。

杨文华:磁县师范青年团原负责人,1930年牺牲于江西北部反围剿战斗中。其他不详。

穆文平:东明县城关区原副区长,1947年牺牲。其他不详。

杜华峰:冀南文化救国会原干事,1944年牺牲。其他不详。

岁月荏苒,生命不再。然而,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总会被一些事情和人物感动着,这是一种永远不会泯灭的人性良知。这里,我们之所以再把他们从尘封的历史中翻出来,是为了祭奠先烈,也为了告诉未来,目的是求得心灵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追求社会的进步。

(三)大名七师为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区。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太岳和太行山区,创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进入冀鲁豫地区,与地方党组织建立冀鲁豫、鲁西、湖(微山湖)西三个抗日根据地。1941年7月,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就地域范围来讲,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包括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北,正太、石德路以南的广大地区。1937年冬起,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晋东南,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除主力部队保持机动外,组成若干游击部队和工作团,分赴晋东南和平汉路以西的晋冀、晋豫边以及冀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又先后派出先遣支队、东进纵队和骑兵团深入冀南地区,协助中共冀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晋东南军民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收复了辽县(今左权县)、襄垣、沁县、屯留、长治等18座县城,奠定了晋冀豫、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同时,扩大了部队,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和冀南军区。5月,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各以主力一部进入冀南和平汉路以西的冀豫边地区,开辟了漳河以南、道口至清化铁路以北的豫北地区。1939年春,一一五师主力一部进入山东。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挺进冀鲁豫边区,成立了冀鲁豫军区和行政主任公署,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同年8月,成立了太行、太岳、冀南行政联合办事处。1941年开始,根据地军民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是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召开,制定了边区政府施政纲领及各种基本法令,正式选举组成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任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戎子和任副主席,从而建立了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开展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5月,冀鲁豫和冀南两区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同时成立新的冀鲁豫军区。1945年8月,成立了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同时,根据地军民展开战略大反攻,一举收复县城59座,解放了全区的绝大部分城镇。八年抗战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全区拥有县城105座,面积60万平方公里,人口2550万。

抗日战争开始后,大名七师作为一个学校很快就不存在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这所学校的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到了民族革命战争的行列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大名七师的革命活动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拓展,延伸到了直南革命的广阔领域中。他们积极组织民众,唤醒工农,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平原游击战争,迅速掀起了冀南革命的新高潮。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直鲁豫边区特委、冀南特委所属地区党的工作,由朱瑞代表北方局直接领导,同月,朱瑞指示张玺迅速选派人员恢复老直南地区各县党的组织,重新组建直南特委,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张玺派刘大风负责上述各项工作。11月,朱瑞派朱则民到直南地区。12月,中共直南特委正式成立,朱则民任书记,刘大风任副书记,王从吾任组织部长,刘汉生任宣传部长。重新建立的直南特委领导原直南地区大名县以南各县和豫北内黄、滑县、汤阴等县党的组织。1938年3月,刘晏春将山东省濮县、范县、观城等县党员的组织关系介绍给直南特委。在半年时间里,直南特委不仅恢复了各县党的组织,党员也由抗战前的400多人发展到1200多人。

1938年6月,朱则民调任冀鲁豫边区省委宣传部长,王从吾接任直南特委书记。

1939年2月,中共直南特委在王从吾主持下,在濮阳县后化村召开有各县县委书记参加的特委扩大会议。王从吾在会上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是坚持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党的主要工作应放在敌占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北、扩大抗日根据地等。根据省委决定,将直南特委划分为直南、豫北两个地委。郭超任直南地委书记。王从吾作为冀南区党委(1938年11月,冀鲁豫边区省委改为冀南区党委)的代表,兼任豫北地委书记。在公开工作方面,以直南党代表的名义与国民党濮阳专员丁树本进行统战工作,这时直南地委共有党员6000余名,豫北地委共有党员9000余名。

1940年3月底,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冀鲁豫区党委,成员由王从吾、杨得志、崔田民、信锡华组成,王从吾任书记,信锡华和刘晏春分任组织和宣传部部长。4月18日,在清丰县召开的区级以上活动分子大会,宣布冀鲁豫区党委正式成立。4月30日,张玺随八路军三四四旅到达冀鲁豫地区,任区党委副书记,不久继王从吾任书记,王从吾在冀鲁豫边区工作期间,一是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二是组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三是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四是做会道门工作。现在分述如下:

1.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

1937年8月,刘大风指定郭献瑞、刘同方、陈仰贤三人组成南乐县临时工委,在全县成立五个区委,恢复了1934年以后同上级失掉联系的近40名党员的党籍,派安法乾恢复了清丰县委和失掉关系的党员的党籍。刘汉生、平杰三恢复了濮阳、内黄、滑县一带党员党的组织关系。王从吾担任特委组织部长后,蒋中岳从洛阳出狱,王从吾派他到濮阳、滑县边区恢复党的组织,同时成立了濮滑工委,恢复了一批党员的组织关系,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37年底,滑县恢复和发展支部78个,党员695人。

1938年春,建立濮县工委、中共濮、内、滑县委,平杰三任书记。同时,决定撤销清丰县委、南乐县工委,组成南(乐)清(丰)大(名)边西和边东县委。晁哲甫任边东县委书记,刘同方任边西县委书记。到1938年秋,建立了濮阳、清丰、南乐、濮县、内黄、滑县等七个县级党组织。党政军干部中有党员5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