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史与文明
2318600000042

第42章 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

——纪念齐白石大师逝世40周年

摘要齐白石大师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淡泊功名,从不趋炎附势。他一生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光明磊落,肝胆照人。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但在中国艺术史上竖起一座伟大的丰碑,而且获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关键词齐白石艺术家国画艺术

1953年1月7日(夏历壬辰年11月22日),北京文化艺术界二百余人为一位九十老人庆祝寿诞,并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的名义,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这位艺术家就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篆刻家、书法家和诗人齐白石。四年之后,1957年9月16日这颗艺术巨星陨落了,今年适逢齐白石大师逝世40周年,特撰此短文,以志纪念。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号兰亭;后改名璜,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齐白石出身于湖南湘潭一户世代以务农为业的贫困农民家庭。他从小就放牛、砍柴、种田,只在外祖父蒙馆读了不到一年的书。13岁开始学木工,后来成了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雕花木匠,期间一直自学绘画,并为乡民画些神像功对。27岁起,就专做画匠,以此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并在胡沁园等人的帮助下,逐步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因而,齐白石是一位地地道道从人民中间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早年贫困的生活,造就了齐白石淳朴的品质。他一生始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自居,后来跻身大艺术家行列也从不掩饰自己卑微的出身,反而以此为骄傲。在无数珍贵的作品上,落款或印章均冠以“阿芝”、“木居士”、“老木”、“老木一”、“芝木匠”、“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白石山人”、“白石老农”等称谓,以自报家门。他身居京华,结游高士,还一直想“以农器谱传吾子孙”。在他的创作中,也有许多记述幼时牧牛、砍柴、刨芋头、挖野菜等情景的作品。他暮年的题画诗中曾有这样的诗句:“祖母闻铃心始欢(齐白石小时便上山放牛,祖母为他脖上挂一小铜铃,到傍晚听到铃声由远而近便知他平安归来,始放宽心。),也曾挂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这些都反映了齐白石从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齐白石大师保持劳动人民可贵本色,还表现在他一生淡泊功名富贵,从不趋炎附势。在悼念曾教他学画的胡沁园塾师挽联中,有“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一句,这既是对尊师的写照,也是抒发自我的心声。齐白石40岁时,因教友人夏午诒如夫人姚无双学画,夏午诒曾想在江西给他捐个县丞,嘱他到南昌去候补;另外当时名士樊樊山也曾要推荐他给慈禧太后教画,弄个六、七品的官衔,但都被他拒绝了。古稀之年他曾为自己撰过逝世之后的碑文,也只有“处士齐白石之墓”七个大字。

齐白石大师一生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光明磊落,肝胆照人,不愧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早在1908年,齐白石受同盟会会员罗醒吾之邀到广州时,就支持革命,借卖画之名为革命党传递了许多秘密文件。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齐白石亲眼看到日寇铁蹄践踏我中华河山,同胞遭受凌辱,陷入血腥屠杀的空前浩劫,伤心欲绝,曾在朋友送来的一副山水画卷上挥泪题诗:“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忧愤之下,齐白石毅然辞去了北平艺术学院和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职务,决心深居简出,不与敌伪政权合作。

由于齐白石大师自1919年定居北京后,创作了一万余幅国画和三千多方印章,蜚声中外,名气很大,日本帝国主义便想借他的名声为其侵略政策服务。有一次,日伪机关派人将齐白石接去,强迫他宣导“中日共荣”。齐白石坚决不答应,便被拘留。在此情况下,他挥笔写下“子子孙孙永不得做日本官”的遗言,表示了抗拒到底的决心。三天后,敌伪机关看到对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胁迫无效,才允许保释回家。为了避免敌伪人员强请赴宴、照相之类的搅扰,齐白石在大门上贴出告示:“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此“心病”语意双关,乃心忧祖国存亡之病,一纸告白表现了不卑躬屈膝的铮铮硬骨。当时齐白石靠卖画为生,但拒绝将画卖给日本军政头目和汉奸们。他在大门上公开贴出了“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的告示。针对日本侵略者通过翻译索画,又贴出告白:“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发,断难报答也”。就是这样,仍有敌伪人员借买画为名来捣乱,万不得已最后干脆贴出了“停止卖画”的告示。白石老人还在答友的诗中说:“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表达了宁可挨饿受冻,也决不取媚敌人的决心。这一张张告示,十分具体的表现了齐白石大师高尚的民族气节。

齐白石虽然停止卖画,但并未停止作画,而是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满腔义愤。他为《鸬鹚舟》画幅题诗道:“大好河山破碎时,鸬鹚一饱别无知;渔人不识兴亡事,醉把扁舟系柳枝。”这是影射那些腐朽的官僚大亨,不顾民族存亡、人民死活,依旧躲在后方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正像贪食的鸬鹚一样,饱食终日,麻木不仁。他又在《跋苦禅画食鱼鸟》中说:“此鸟食鱼也,有时河涸江干,或有饿死者,渔人以其肉饲其饿者,饿者不食,故有谚云:鸬鹚不食鸬鹚肉。”这是讥刺那些汉奸走狗竟与日寇狼狈为奸,助纣为虐,鱼肉自己的骨肉同胞,他们面对不自食同类的鸬鹚也当自惭形秽。而对日寇,白石老人则拿老鼠和螃蟹来加以讽刺。他的题《群鼠图》写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灺灯残天欲曙,严冬已过五更鼓。”又作《题画蟹》诗云:“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这是比喻日本侵略者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泥潭愈陷愈深,已日暮途穷,即将灭亡。

1949年,北平解放了。经历了旧社会八十多年沧桑巨变的白石老人兴奋异常,也走上了大街,与庆祝的人民一起尽情欢呼。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大师作为人民的艺术家,备受党和人民的尊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还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随着时代的变化,齐白石大师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晚年的作品更加色彩缤纷,斑斓夺目。著名的《祖国万岁图》,以一副彩色万年青为画面,上方篆书“祖国万岁”四个大字,生动的表达了白石老人热爱祖国的心声。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年至九旬的白石老人用了整整三天的工夫,在丈二匹整宣纸上彩绘了《百花与和平鸽》的巨幅国画,赢得了国际和平战士的赞誉。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给他颁发了五百万法郎的国际和平奖金及荣誉状和金质奖章。

齐白石大师一生勤奋创作,“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为我们留下了数万福国画,数千方印章,以及大量书信、诗词作品,并且诗、书、画、印均达到了极高水平。齐白石大师的艺术创作承前启后,发展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不仅影响了现代中国画,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波及到亚洲、欧洲及世界艺坛。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的创作不落陈套,始终坚持变法创新。纵观齐白石大师的艺术道路,大体可分三个阶段。39岁以前是第一阶段,他的画以工笔为主。虽然也得力于摹古,但他笔下的草虫生物多以直接观察写生为本,因而独具特点,十分传神。据说,他早年画的蝗虫掷在地上,可以引起鸡群竞趋扑啄。40岁开始,他在七八年间五出五归,离家远游了西安、华山、北京、嵩山、蜀山、三峡、南昌、庐山、桂林、阳朔、广州、香港、苏州、南京等地,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生活。之后画风渐变,走上了大写意的花卉翎毛一派,其画大笔挥洒,泼墨淋漓,气韵雄逸,独具匠心,这是第二阶段。定居北京后为第三阶段。齐白石受到当时京城名画家陈师曾的激励与启迪,年近花甲“衰年变法”,自闯新路,独创红花墨叶的两色花卉和浓淡几笔的蟹和虾,一进名声大噪,完成了一个新飞跃。这不仅仅是齐白石大师本人艺术道路上的一次蜕变,而且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章。

齐白石大师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但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获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1963年,在齐白石逝世之后,他被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齐白石,这位当之无愧的“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将永远载入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的史册。

(原载《阴山学刊》1997年第3期;另入选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