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史与文明
2318600000056

第56章 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教科书

——读王炜民主编《中华文明简史》

来可泓

【内容提要】王炜民主编的《中华文明简史》是一本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教科书。该书有四个特点:一、重视理论的创造;二、重视源和流的探索;三、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四、文笔与史笔结合,熔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为一炉,较好地解决了学术专著与通俗读物不能共融于一体的矛盾。

【关键词】王炜民;《中华文明简史》;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近读王炜民先生主编的《中华文明简史》(1999年8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深有感触。在当前对传统文化、文化史研究的热潮中,不少人都趋之若鹜,而王炜民先生冷静思考,匠心独运,另辟蹊径,把中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用非凡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从传统文化中提纯出来,汇成一编,无异将中华的瑰宝聚珍于一盘之中,字字句句,体现了作者心怀祖国,热爱中华的心迹。全书17章,包括房屋建筑、制陶纺织、甲骨文字、青铜器物、秦兵马俑、阵法战术、兵书兵器、古度量衡、古代儒学、礼制风俗、传统史学、佛教道教、科举制度、音乐文化、书法绘画、书籍形制、印刷技术、货币形态、学校书院、古代建筑、车船演变、科技成就、近代报刊、传统节目等内容,精采纷呈,琳琅满目,充分显示了中华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及其对世界历史作出的贡献,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文笔流畅,通俗易懂,熔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炉,对于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通读全书,有以下几个优点和特点。

一、重视理论的创造

一般历史著作往往注意史实的记叙而忽略理论的探索。该书则在叙述史事的基础上重视理论的创造。首先从分析“中华”、“文明”两个词语的来源、流变中,对“中华文明”作出界定。并指出“文明”与“文化”的不同内涵。认为“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一般地说,“文化”包含“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而“文明”则主要是指进步、积极的内容。从而为该书的主导思想和表述内容定了位。

其二,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中华文明,从而阐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其三,阐明中华文明乃是由当代56个民族,以及曾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其四,阐明汉族在创造中华文明中起主导作用外,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以上这些思想贯穿全书,使该书的主导思想和阐述内容建立在坚实而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

二、重视源和流的探索

该书在叙述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时,把它放在动态中加以研究,重视源和流的探索,既做到来有龙,去有脉,脉络分明,又体现中华文明独具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在叙述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时,首先排除了汉字起源的“结绳说”和“八卦说”,指出汉字起源于图画。彩陶上刻划的记号,就属于文字性质的符号。从商代的甲骨文起则决定了汉字的基本形体——方块字。周代的金文则更为方正、整齐、规范。随后叙述战国时代秦国的籀文(大篆),秦统一后的小篆,汉代的隶书,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楷书、草书,一直沿用至今。简洁明了地把一部汉字源流演变史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体察到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也是世界文明的标志。

在叙述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选举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选贤与能”。进入阶级社会,世袭制度取代禅让制后,经历了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和军功制、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至明清沿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这样把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源与流完整地勾勒出来。

在叙述书籍形制的演变中,指出书籍是文字的载体,用以传授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起到传播文化知识,宣扬精神文明的作用。我国正规的书籍从使用简牍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纸和印刷术的发明,逐步由简牍形制向卷轴形制、册页形制发展。这样把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的起源和流变梳理清楚。所以,只有把中华文明放在动态中加以研究,才能弄清它的源与流,才能显示其民族特色和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使人们体会到“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的真理。作者是深明此理而加以实践应用的。

三、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该书对我国古代自夏商周以来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都作了周密的历史考查,详细而正确的论述,覆盖面广,反映出我国各个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中自然包容不了。如何解决内容丰富而篇幅有限的矛盾呢?

作者首先巧妙地采用以线带点,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的写作手法,在按时间顺序纵向叙述中,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以浓墨描述,犹如一条金线,穿起颗颗明珠。如在叙述小屯村殷墟遗存时,重点介绍了1976年在王宫区发掘的妇好墓。墓主的身份、功绩、殉葬的文物逐一作了考述。如在叙述古代军事成就时,重点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如叙述古代陶瓷时,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到清王朝,绵延数千年,而重点介绍了唐三彩,宋瓷名窑及工艺水平,元明清景德镇瓷业瓷艺。展示了中国陶瓷发展的极高水平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如在叙述中国传统节日时,首先指出节日起源于岁时农事。按内容分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五类加以考察。然后择要对春节、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的起源、内容、流变、影响逐一加以详细介绍。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特色及其积极意义。

其次,采用提要钩元手法。在每章之前列一小序,起到介绍内容,突出重点的作用。如在《承前启后的盛唐艺术》一章的小序中说:“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书法、绘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可谓各树一帜。盛唐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就告诉读者本章重点是叙述盛唐的音乐、书法、绘画,上承下联,将我国古代音乐、书法、绘画发展演变一线贯穿。

四、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相结合

该书文笔与史笔结合,熔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为一炉,较好地解决了学术专著与通俗读物不能共融于一体的矛盾。

如在介绍重阳节时,作者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登高节等。古人以九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逢九都属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活动内容也较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吃菊花糕,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短短几句话,深入浅出地把重阳节名称、来源、内涵的知识交代得清清楚楚。

如在唐诗被谱成歌曲时,讲了《集异记》中记载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元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到旗亭饮酒,正巧梨园伶官亦招伎在此相聚。三人商定说:‘我辈擅诗名,未定甲乙,试观诸伶讴诗分优劣。’一伶唱昌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伶唱高适绝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之涣说:‘佳伎所唱如非我诗,终身不敢与子争衡,不然,子等列拜床下!’须臾,伎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既说明了唐代诗歌被谱成乐曲演唱的盛况,又说明了唐诗之多之美。王之涣自负、自信的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没有熟练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做不到的。

又如佛教教义是比较深奥难懂的,作者将它集中概括为“四谛”。并解释说:“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阐述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即人生的痛苦现象,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指明解说人生痛苦的理想境界,和解脱痛苦达到涅槃的方法和途径。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充分体现了作者广积薄发、博与精相统一的深厚学术功底,也是值得称道的。

总之,这是一本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教科书。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来可泓,1929年生,浙江萧山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教授,。

(原载《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