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史与文明
2318600000058

第58章 仓有备粟,可以待凶饥

——简评《中国礼仪文化》

李学文

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因此,对全民进行崭新的礼仪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礼仪文化》(王炜民主编)的编撰,是应学科建设的需要。正如编写《中国礼仪文化》教材的说明中所说:“我系重点学科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中国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编写《中国礼仪文化》教材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中国礼仪文化》课程已经列入了几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但此课目前尚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利用,所以加紧编写了这部教材。

总观全书,体例创新,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内容全面系统,史实翔实,分析精当。教材特征十分鲜明。翻开第一章,就开篇不凡,高起点定位全书的整个走向,可谓全书的总领,全书的纲。对中国礼仪文化分期界定,分为起源、形成、发展、鼎盛、演变等不同历史阶段。以清新洗练的语言、翔实的史实、精辟的论述,条理清晰地把中国礼仪文化集中概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章的篇章结构特点也十分鲜明,总分开合逻辑联系紧密,纲举目张历史分期十分清晰,文字字数大体相等,引据精当,要言不繁,造成一种结构的严谨匀称,予人以美感。以后全书各章的展开,大体依循上述特点,纵横编排,严整有序,讲究对称之美。

就全书看,纵观史料使用上下几千年,横看中外兼收,国内范围又是中华各个民族。既有系统性,又有全面性。写作中既不避难,又不偏好。

多数章节单独拿出来,就是一篇绝妙的论文。例如: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第五小节“称谓避讳”。共分四个部分,即1、姓名字号;2、谦称与敬称;3、避讳;4、其他语言忌讳。看整体是一万余字的大文章,拆开看是首尾相顾的两三千字的四篇短文章。其内容特征:首先可见有很强的知识性,即人所鲜知的知识量大;其二,有丰富的文学性,即大量引用文学名著中蕴含丰富的典型例证;其三,浓郁的趣味性,即多有趣的故事及名人名家佚闻趣事等;其四,清新流畅的语言,文章的内在逻辑,诱导着读者,爱不释卷。

这是一部适应教学改革、学科建设需要编写的教科书,但它又不是应付差事、敷衍塞责的书,而是一部高质量的自成体系、体例创新的书。

首先,该书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在书的冠名上,《中国礼仪文化》的“文化”二字。“文化”概念的提出,提高了全书的起点,丰富了全书的内涵,抓住了纲要。有了准确的定位,明确的方向,才能纲举目张,全书顺畅。其二,在解决全书的章节安排方面,真乃匠心独运。全书内在逻辑顺序舒畅,章目清晰,史实纵横,安排有致,灵活而不紊乱,结构严整,比例适度,给人以整齐美、对称美之感。其三,重与轻、详与略、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安排上,主次分明,适当兼顾。例如:“第四章婚姻礼俗文化”,在第一、二节讲述过“婚姻形态概述”、“婚姻六礼及其演变”之后,特设“第三节少数民族婚姻礼俗”一节。其中选了13个民族的“奇特、有趣的婚姻礼俗”。中国礼仪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形成的,该书特设第三节,既可避免失之疏漏,又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在13个民族婚姻礼俗的选择中,既有重点,又给师生留有扩展的余地。

《中国礼仪文化》一书自成体系,为师生进一步研究、充实、提高、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亦留有再发展的广阔空间,该书特设第十二章“中国礼仪文化文献举要”,可谓别有新意。

全书写作风格统一,语言清新流畅,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概念准确,所引难懂概念、古文皆有诠释。在讲某一个礼仪时,讲清楚相关几个礼仪,层层深入。并同时注意选例的典型性、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等等。

例如,在讲古代社交活动中流行的“结拜”、“连宗”的风气时,释“‘结拜’也称拜把子,是异姓好友为使关系更加密切,不管分别来自何方,也不论各自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一种仪式结拜之后,就互相以兄弟姊妹相称。民间叫做干兄弟或干姊妹。不但结拜者来往如同兄弟姐妹,双方家人也如至亲来往,称呼如同家人,叫做‘干亲’”。接着书中举了广为人知的典型例子“桃园豪杰三结义”刘、关、张的故事;又讲有关“结拜”的礼仪:焚香祭祀、跪拜磕头、共立誓言和相互换贴等。

在讲清“结拜”之后,又讲与之相联系的“连宗”、“认宗”等。讲“连宗”时,在释义“连宗”之后,例举“《红楼梦》第六回中,曾谈及王熙凤祖上与一个小小人家,即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祖上连宗的事:‘原来这小户人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举例后,该书作者有一段精辟的分析:“这种连宗的理由,表面上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其实同姓未必同宗。就王姓来说,先秦时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就有不少称为王氏。例如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晋、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王子无忌以及田氏齐王等等,都有子孙称为王氏。王姓来源不一,分支众多,如无家谱记载,同宗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有释义,有典型例子,有印证,有分析,有独到的观点。接着释义“认宗”,并举《红楼梦》中贾雨村与荣国府同谱“认宗”一例。这既是史证,又是文学性极强的例子。

为了站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沿,该书的编撰者们,阅读、研究、借鉴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该书附录主要参考文献达80余种,涉及古今中外。在筛选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展、深化,在反复认真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创新。

1、筛选。该书在礼仪文化起源的说法中,筛选出祭祀说。然后作者从多角度加以阐释、辨析,最后得出结论:“总之,礼仪起源于祭祀说确有道理。不过祭祀并不一定是礼仪的唯一起源,有学者认为礼仪的起源应该是多元的,礼仪既源起于原始人类的劳动和日常生活,用来调节人类不断增长的欲求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又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超验世界,是由原始的祭祀仪式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

2、创新。“中国礼仪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一个创举。“为了避免将‘礼仪’简单地理解为礼节、礼貌、仪式,而忽略其思想内涵和中国特色,我们这里在‘礼仪’后增加包涵丰富的‘文化’一词。形成‘中国礼仪文化’的概念,以使表述更加准确,内涵更加清晰。”(引自该书前言)。

3、深化。在“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意义”的论述中,从多种意义中提出三点,是高度的集中概括:“第一,学习和研究中国礼仪文化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第二,学习中国礼仪文化是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第三,学习中国礼仪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度,对于中国礼仪文化的深刻理解,来认识这个极为重要的意义。

4、扩展。在研究礼仪的特点时,作者总观全局后,择其优而用之,然后再补其不足。在引用了金正昆著《社交礼仪教程》中为礼仪特征归纳的五点(即“第一,规范性;第二,限定性;第三,可操作性;第四,传承性;第五,变动性。”)后,该书作者补充道:“以上五个特征是就一般礼仪而言。对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礼仪来说,还有两个特点需要提及。其一,权威性。中国最早的礼学著作《周礼》、《仪礼》、《礼记》,早在汉代就被最高统治者列为经典,成为官学必讲、儒生必读、人人尊奉的权威文献。历代帝王又认为礼有治国的功能,于是组织饱学之士,并设置专门掌管礼仪的国家机构,不断制定、修订礼仪制度,正式颁布,加以推广。特别是魏晋以后,以礼入法,礼与法密切相关,礼是法的依据和灵魂,法是礼得以贯彻的保证。在中国古代社会,无人敢无礼,无人敢非礼,也无人敢将礼仪当儿戏。因而,可以说礼仪具有权威性,这是与西方礼仪较为显著的差别。其二,系统性。中国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内容虽然庞杂,但从《周礼》开始即把其分为五类:即吉礼,是祭祀之礼;凶礼,是丧葬灾变之礼;军礼,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礼仪制度;宾礼,主要是指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所应遵循的礼仪;嘉礼,是喜庆欢会活动中的礼仪。今天看来,‘五礼’的划分未必合理,但古人一直沿用,只是在‘五礼’之下再划类。如清代秦蕙田《五礼通考》又细分为85类(见王炜民《〈五礼通考〉浅论》,载《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0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使古代礼仪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古代礼仪的分类及其演变,反映了古代礼仪及礼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深入研究中国礼仪文化也必须注意这一特征。”??新补充的这两条特征,作者以精辟的论证,确立了它的客观存在。

墨子云“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该书编者有着丰厚的积累,而后厚积薄发。过去普通高校教学多参考名牌高校的现成材料,有的甚而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容陈旧的教科书,已不能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而《中国礼仪文化》一书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教科书,它反映了现代文化的先进水平,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诚然,《中国礼仪文化》仍留有进一步补充、提高和深化的空间。但是,该书不避难,不偏好,自创体例,自成体系,又十分规范,在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先进性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求新求精的优秀教材,也是全民礼仪文化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作者简介】:李学文,1938年生,辽宁沈阳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督导室教授。

(原载《阴山学刊》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