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远古的霸主:恐龙
2321900000003

第3章 走进恐龙世界(2)

但是在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鲍勃·贝克提出恐龙是具有热血生理的,极为敏捷活跃的动物,并认为恐龙并没有断子绝孙,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为了证实自己的论点,贝克列举了许多研究证据。

这位学者指出,动物的肢体状况能反映出它对能量的需求。如果它采用“完全直立”的姿势,这就说明这类动物动作敏捷、行动活跃,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要维持这样高的能量输出,只有热血动物才能够做到。根据恐龙的骨骼研究已经知道,它的肢体是完全直立的,腿也长,从理论上估计其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4、时26—96千米,显然应该是热血动物。

此外,贝克还提出了“共同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温血动物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也就需要吃更多的肉食,它们所捕杀的动物要比冷血食肉动物更多,结果从恐龙的动物群组合中证实了这一点,那就是食肉性的恐龙所占的比例相当之低,由此也能说明恐龙是热血动物。

这一理论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些学者提出了补充该理论的研究结果。英国学者A.J.德斯蒙德在他所著《热血恐龙》一书中指出,恐龙类里很少有身体小巧的小型恐龙,因为一只小型的热血动物,如果身体外表没有毛发或羽毛的绝缘覆盖物,就会迅速地散失自己的体温,而恐龙差不多都是庞然大物,所以不会太快地失去体热。其次,在一些最为庞大的恐龙脊椎骨里,有一些巨大的空腔,这表明恐龙可能也有鸟类目卩样的一个气囊系统,使肺部能更有效地换气和更充分地从空气中摄取氧气。还有,恐龙都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次生腭,有了这个腭就能边吃食物边呼吸’而任何一种热血动物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呼吸。

热血恐龙的理论导致了古生物学上的一场革命,它打破了许多传统观念,但同时也遭到了许多古生物学者的强烈批评和抨击,尤其是遭到了生理学家们的反对。以大英博物馆研究古代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学者艾伦·查理吉为代表的学者们,不赞成“共同结构”的理论,他提出作为热血动物的鸟类虽然可能是恐龙的后裔,但不承认所有的恐龙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到目前为止,恐龙是否属于热血动物的争论还在继续,谁是谁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做出结论。

恐龙分类

恐龙与其他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mi—thischia)。

其区别主要是: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这个孔在其他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表明,与所有其他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目之有的 。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mpoda)和兽脚类(Them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mi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月中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领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2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食肉主义者和食素主义者

从地层中发掘出的恐龙化石,素食恐龙的数量要比肉食恐龙的数量多得多。在一定的生活领域内,两类恐龙保持着比较固定的比例。

古生物工作者对加拿大阿尔伯达恐龙公园出土的大量恐龙化石标本进行了统计和估算,得出的结论是:肉食龙与素食龙体重的比例是6:100左右。

在一个被统计的区域内,素食恐龙共有233具,其中鸭嘴龙类有127个,甲龙类有37个,角龙类有69个;肉食恐龙是霸王龙,共有21个。

估计成年恐龙的体重:鸭嘴龙为2200千克,甲龙为2000千克,角龙为2000千克,霸王龙为1500千克。它们都是大型恐龙,是这一生态环境的主角。

在这里,素食龙与肉食龙之间在数量上达到了生态平衡。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谁也不能少了谁。

没有素食恐龙,肉食龙就会断炊,就会饿死;没有肉食恐龙,素食恐龙就会无限制地繁殖,从而出现“人口”大爆炸。它们会吃光所有能吃的植物,毁掉赖以生存的家园,最后病饿而死。

有这样一个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美国C亚利桑那州有个凯巴伯森林。100年以前,森林中的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目卯寸林中栖息着约4000多头鹿,但同时也有鹿的死敌一狼。

狼历来名声不好,凶残贪婪、可恶之极,凯巴伯森林中的狼自然也不是好东西。可鹿的名声却很不错,是美丽善良的化身,是应当受到人们保护的对象。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听到了这个消息,知道竟然有狼在凯巴伯森林里为非作歹,残害鹿群,不禁大发恻隐之心,决定要给狼一点厉害看看。

总统一声令下,荷枪实弹的猎手拥进森林,杀戒大开,见狼就打。打了整整25年,终于6000多只狼全被歼灭。

森林里没有了狼,鹿群的繁殖失去控制,数量激增,总数很快超过了10万。食物出现严重匮乏,饥荒蔓延,树木枯萎,大量的鹿病的病死,饿的饿死,到1942年,仅剩8000头,而且都是病残之躯!

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态不平衡引起的。因此,肉食恐龙与植食恐龙是无法分开的。

恐龙的鼎盛时期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雷龙、梁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鸟类的出现则代表了脊椎动物演化的又一个重要事件。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被公认为是最古老的鸟类代表。1996年,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辽宁发现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化石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研究羽毛的起源、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伴随着鸟类的出现,脊椎动物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

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1000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蜓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

在侏罗纪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他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侏罗纪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区比较明显,由于迁移和演变,侏罗纪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区趋于近似,说明侏罗纪的气候大体上是相近的。

英国约克的大学科学家称,在未来一个世纪内全球气候转暧将导致“恐龙时代”的再现!由于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将达到恐龙时代的气候温度,到那时地球至少有一半的物种将灭亡!

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克里斯·托马斯在每年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上指出:“在未来百年内,不仅二氧化碳指数达到2400万年以来最高纪录,而且全球平均气温将达到1000万年来的最高纪录。地球很有可能已濒临大灭绝的边缘。”据了解,科学家们预言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增长2—6°C。

其主要原因是由用作运输或动力的燃料产生二氧化碳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至大气中造成的。托马斯说“如果这个十分偏激的气候预言成为现实,地球将重返恐龙时代的气候,这是地球生物数百万年以来未曾遭遇的生存环境。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完全顺应这种气候。”

在未来一个世纪,地球的物种面临着进化史上的最后生存阶段,这将导致地球50的物种彻底消失。托马斯称,通过气候模型预测的科学观测报告显示,地球上80的物种已变迁其传统的生存范围以适应改变的气候状态。这与全球转暧有着非常高的相互关系。不仅是爬行动物、鸟类和昆虫出现生存环境变迁,植被生态也出现这一现象。比如:气候变化引起的真菌泛滥繁殖,现已导致地球的两栖物种消失。

托马斯指出,不仅许多物种寻找不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同时还得面对迫使它们离开自己的领地的那些入侵物种。随着气候转暧,地球许多物种不仅出现灭绝现象,还将形成前所未有的物种大混合,物种的多样化将逐渐消失。这种变化要比物种的进化速度更快。100年的时间对于地质年代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恐龙是否有胎生的

恐龙是卵生的,人们对此一直是朱旨不疑。出土的恐龙化石就是铁证。但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物馆古生物馆馆长贝克却说,雷龙可能不是卵生,而是胎生的。

雷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生活在1.2亿年前。贝克研究了4—50具成年雷龙的骨架,发现它们的盆骨腔比其他大多数恐龙都宽得多。这样宽的盆骨腔,足以容纳下雷龙的胎儿,而且还能顺利地分娩。其他恐龙由于盆骨腔,就做不到这一点。

1910年,人们曾发掘出一具成年雷龙的化石骨架,而在这一骨架中竟包含有一个、雷龙的骨架。当时有人猜测,这一大一小2具骨架,是被水冲到一起的。

但后来贝克仔细研究了这一标本,得出的结论却是:这是雌雷龙和它的还未出世的胎儿的遗骨!这位学者相信,雷龙妈妈不产卵,而是直接生出龙宝宝,就像现在的大象一样。

小雷龙出世后’一直处在父母的保护下,因为曾发现过雷龙的脚印化石,其间大脚印中出现小却印。

从这些小脚印看,它们的体重大约不小于135千克。没有发现更小的脚印。说明小雷龙一生下来,就已经达到一定大4、’能很快自己走动。如果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4、雷龙就不可能有这么大。

还有,贝克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寻找雷龙的蛋化石,但始终没找到。在中生代时,这类恐龙曾成群结队地出没在北美大陆的湖滨沼泽地带。如果雷龙是下蛋的,就不难找到它们的蛋化石或蛋壳化石残片。

对雷龙是胎生的还是卵生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值得一提的是,爬行动物中,虽然大多数是卵生的,但也有少数是胎生的,现生的蛇类、蜥蜴类中就有这样的成员。与恐龙同时代的鱼龙是胎生,在德国还发现过鱼龙生仔的化石呢!

恐龙世界之最

现在已知的最长的肉食性恐龙棘龙,身长16—19米,重16—26.5吨。

最大的植食性恐龙,易碎双腔龙,身长可达58米,重150—180吨。

最小的恐龙体型竟然就相当于鸽子的大。

目前已知最4、型的成年恐龙标本属于近鸟龙,体重约为110克。

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龙则是微角龙与皖南龙,身长约60厘米。

最早的恐龙是阿根廷月亮谷地区发现的始盗龙是距今最古老的恐龙,生活于。

体形最大的恐龙,易碎双腔龙体长58—62米,重150—180吨。

体形最小的恐龙,近鸟龙,体长30厘米,重350克。

牙齿最长的恐龙,霸王龙,牙齿超过30厘米。

两足行走。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具有快速奔跑和掠食的能力,包括两类:类个体较小,身体轻巧,肢骨内中空的虚骨龙类,别类是个体中等到大型,身体沉重的肉食龙类。它们的后肢强健,有三个发挥作用的长脚趾着地,趾端长有钩状的爪子,前肢显著短于后肢,适于抓捕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