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光绿蝇体长510毫米,体有金属光泽,呈豆绿色或铜绿色,故北方地区俗称“绿豆蝇”,多在春夏季出现。喜食腥臭腐败的物质,如小动物尸体、皮毛、骨、曲、虾等。多活动在菜市场中血、肉摊点、屠宰场、皮毛加工厂、垃圾堆,也可侵人室内。
3.大头金蝇
大头金蝇体型肥大,长为811毫米,复眼红色,颊为橙冀色,体具青绿色金属光泽。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活动季节和数量南北方相差很大。成蝇喜食瓜果利腥臭的物质,常活动于厕所、菜市场及垃圾堆周围,高峰期可侵人室内。幼虫主要滋生于人粪内。
4.厩腐蝇
厩腐蝇又称大家蝇。比家蝇稍大,为69毫米。体为暗灰色,胸背部有4条黑色纵纹,中央两条明显,两侧两条中间分开。此蝇在我国分布很广,是粪食性蝇类,喜食人粪便,也以厨余、人的食物、垃圾等为食。全年季带高峰为春秋两季,活动场所室内外均有。幼虫主要滋生在人、畜粪便和腐败植物上。
5.麻蝇
麻蝇种类很多,体躯较大,灰色,体长为711毫米,胸部背面有3条明显的黑色纵纹,腹背面有棋盘状银黑色斑块。麻蝇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为室外住区蝇类。麻蝇不产卵,而是胎生幼虫。滋生地很广泛,厕所、化粪池、屠宰场,发酵物质如醋渣、酱渣等均能滋生。夏、秋季节是麻蝇活动高峰期,偶尔也能侵入室内。
四、蝇类危害
蝇类传播病原是通过体内外携带机械式传播,这与蝇类的身体结构、生态生理习性和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蝇体能附着各种病原体
蝇体有多毛利鬃,特别是蝇足部具长毛,足的末端有爪并有发达的爪垫,其上生有许多纤毛并能分泌黏液,因而能附着各种病原体。蝇类在爬行或停落时,常有搓足和刷身的动作,因而可将黏附在其体上的病原体刷落在停栖场所。蝇翅上有尖钉状刺毛,也能附着污物和病原体,在飞翔时随着翅的振动可将污物等振落。
2.蝇舐吸食物时吐出唾液能污染食物
蝇类有一对很大的唾液腺,在舐吸食物时先吐出唾液以湿润食物,因而即将其中内含的病原体吐出,污染食物,从而起到传播病原的作用。许多蝇类喜食污物,包括粪便、脓液、痰、分泌物、垃圾等,可将其中病原菌食人消化道。许多病原体在蝇类肠道中可存活很长时间,而肠炎沙门氏菌可随蝇整个一生存在。
3.蝇嗅觉非常灵敏
有的物质在发酵或腐败到一定阶段时才易于诱蝇。人体的胆汁、黏膜分泌物、各种动物粪便与散发的体臭味对不同的蝇种具有一定的诱力,对家蝇具有引诱作用。家庭饲养宠物犬和猫时也可诱引家蝇、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
4.蝇类具有边吃、边吐、边排泄的习惯
蝇类为杂食性昆虫,家蝇羽化后2小时就有60%可开始取食。舐吸食物时常来回爬行,吸食一些食物后又改变地方,飞过一阵后又飞回取食。多数蝇类都很贪食,并在取食时往返于污物和人类食物之间。取食时反吐唾液,并因其消化道腔积很小,每5(10分钟就要排除粪便,因而蝇类具有边吃、边吐、边排泄的习惯。体内携带的大量病原体,可随吐液、排粪污染人类食物或餐具等,造成病原体的传播。
蝇类可传播多种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阿米巴痢疾、蝇蛆病、结膜吸吮线虫等。此外,还能传播砂眼、结膜炎、肺结核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如蛔虫、烧虫、带绦虫等。
五、蝇类的防治
家庭灭蝇,主要包括室内防蝇灭蝇,室外环境控制蝇幼虫(蛆)滋生。蝇类的防治应结合蝇生活习性,以环境治理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室外蝇蛆密度。室内以防蝇为主,住室灭蝇时少用或不用杀虫剂。
1.外环境控制蝇蛆滋生
外环境主要指公共场所的室外。首先要做好环境卫生清扫,注意清除蝇类滋生物。高层建筑封堵垃圾通道。果皮箱、垃圾箱做到日产日清,特别应注意清除其中残留沉渣。垃圾箱潮湿残渣内活蛆滋生率可在80%以上,花盆因为施肥、浇水不当也可滋生蝇蛆,花盆中蝇蛆滋生率为10%25%。绿地草丛也应注意检查,防止残留隐蔽的垃圾及宠物粪便等。家蝇活动一般以滋生物为中心,半径100200米,最多不超过500米的范围,因此外环境清除蝇类滋生物后,蝇蛆得到控制,蝇密度下降,进人室内的成蝇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2.室内防蝇
外环境成蝇进人室内,要经过门、窗,因此,设置纱窗、纱门是公共场所室内防止蝇侵人的重要措施。有的场所室内常用塑料彩带、串珠等材料做成门帘,其防蝇效果不如纱窗纱门。当室外温度超过35—,室内设有空调,温度26—时,外环境家蝇即可侵人室内,此时纱窗、纱门防蝇作用更为重要。室内防蝇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蝇类与食物、食具接触,避免蝇类携带病原污染食物与食具。应在厨房、餐厅用纱橱储存食物与餐具,少量剩余食品应用纱罩盖严。
3.室内灭蝇
在防蝇设备较好的房间和餐厅等,偶尔有12只苍蝇飞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蝇拍拍打,或是用市场销售的气雾杀虫剂对准苍蝇喷12下即可;苍蝇接触药物后即可落地死亡。室内蝇密度较高时,可利用蝇类喜停留在室内悬挂的绳索上的习性,以市售的黏蝇纸条或自制的毒蝇绳悬挂于房顶或天花板下。自制毒蝇绳方法:可用棉绳、麻绳、尼龙绳或布条等浸泡于有机磷或长效拟菊酿类杀虫剂中,待绳索吸饱药液后取出晾干,制成12米绳段即可使用。常用浸泡的杀虫剂有:倍硫磷10%25%乳油、马拉硫磷10%25%乳油、残杀威10%20%乳油、二氯苯醚菊酷1%2%乳油、溴氰菊酯1%2.5%乳油。除以上灭蝇方法外,目前市售各种型号捕蝇器如自动转动式捕蝇器、电子捕蝇器等种类繁多,可根据场所室内情况,在不影响美观、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选用。因公共场所人员来往频繁,尽量少用毒饵和滞留喷洒法。
(第三节)蟑螂杀灭技术
蟑螂是蜚蠊的俗称。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地蜚蠊的俗称较多,除叫蟑螂外,还叫石姜、滑虫、负盘、盖帽、油虫等。在昆虫中,蜚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昆虫,目前,世界各地发现很多有关蜚蠊的化石标本,我国在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新疆、内蒙古、湖北、辽宁等省均有发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定名的蜚蠊种类有3500种左右。绝大多数种类是营野栖生活,只少数种类栖于室内。蜚蠊也是一种卫生害虫,有人称它为“工业害虫”或“都市害虫”,也有人把它归为“仓库害虫”,后来随着预防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蜚蠊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能偷吃食物、损坏衣物等,其体内外还可携带大量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是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昆虫。
一、蜚蠊的形态特征
蜚蠊一般呈褐色、红褐色或暗褐色。其体色因种而异,有的种类体表还有油状光泽。整个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郡分。蜚蠊背腹扁平,头较小,有1对发达的复眼呈肾形。触角长丝状,前后翅发达,亦有退化或消失静。雄虫下生殖板上常着生1对腹刺,为雌雄鉴别特征。蜚蠊生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3种。卵排列在由特殊分泌物形成的卵荚内。卵荚外壳较坚硬,呈红褐色或深褐色。卵的形状多呈钱包状,有的卵荚表面光滑,有的表面有纵向条纹。卵荚的形状、大小、色等因种而略有差异。多数种类的卵荚形成12天内脱落,但也有的种类(如德国小蠊)卵荚形成后不脱蒋,雌虫携带卵荚直到若虫孵出才脱落。卵在卵荚中呈白色,半透明,垂直地排列成两行。卵荚中含卵数因种而异,一般有16—56个。蜚蠊的生活史中无蛹期,所以其生活史为不完全变态。由卵孵出的幼虫称若虫,若虫经多次蜕皮后直接发育成虫。出卵刚孵出的若虫虫体是白色的,以后体色逐渐加深成为褐色或深褐色;若虫刚蜕皮时虫体也是白色的,经1—2小时后才逐渐恢复原体色。若虫每蜕完一次皮虫体就长一次,直到发育为成虫。
二、蜚蠊的生活史
蜚蠊有家栖和野栖两类。野栖种类占绝大多数,生活于植物草丛、枯枝落叶堆或垃圾堆、碎石子下,有的生活于蚁、白蚁、蜂类的巢穴中,生境较复杂。
1.卵
蜚蠊雌雄虫交配后,雌虫体内的卵变成受精卵,并由体内一侧附属腺分泌出一种物质把每个受精卵包起来,形成卵壳。受精卵在雌虫体内成两行排列,再由另一侧附属腺分泌出一种物质,将所有的受精卵包起来,形成卵荚。卵荚在雌虫体内呈白色,通过腹压渐渐推向虫体后方,最后由尾端渐露体外,露出体外部分逐渐变为褐色或深褐色。卵荚多呈矩形钱包状,上缘有一排小胸锯齿称齿状腺(也称卵荚缝)。卵荚的大小、形状因种而异,有的种类在卵荚露出体外1—2天后,即找孔、洞、缝等隐蔽场所产下(如美洲大蠊等),有的种类的卵荚不产下,其卵荚在雌虫尾端携带,直到卵孵出若虫卵荚才脱落(如德闺小蠊)。每个卵荚中含卵数因种而异,最多40多个,最少10余个。另外,蜚蠊还有孤雌生殖现象。蜚蠊的卵期因种而异,并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卵在卵荚中发育成熟后,首先由卵荚的卵荚缝裂升,若虫几乎同时爬出。
2.若虫
卵在卵荚中发育成熟后,即孵出若虫。若虫刚从卵荚中爬出时体呈白色,无翅,虫体较弱。若虫经过多次蜕皮才能发育为成虫。
3.成虫
若虫经多次蜕皮后,虫体逐渐长大,到再蜕一次后就可变为成虫时,其虫体的大小与成虫几乎差不多。成虫出现35天后即可交配。蜚蠊的交配时间较长,平均约2小时,多在半夜或下半夜进行。雄虫一生可多次交配,而雌虫一生一般只交配一次,一只雌性成虫一生产卵因种而异,当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每种蜚蠊的繁殖能力与此种蜚蠊产卵荚数量、侮个卵荚内含卵数及此种蜚蠊生活周期的长短等有关。如德国小蠊在室内蜚蠊中其繁殖力最强,这是因为德国小蠊卵荚含卵数较多,最多一个卵荚含卵45个,生活周期短,大约3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代。
三、蜚蠊的生态习性
1.滋生习性和栖息习性
凡阴暗、湿热且有可取食物及水的场所均适于蜚蠊滋生繁殖,但不同种类其栖息场所有所差异。德国小蠊多见于火车、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大饭店和有取暖设备的建筑内。它们喜栖于各类缝隙,如管道周围孔隙,各类柜橱、冰箱等设备与墙面、护墙脚板和地板之间的窄缝,开裂的墙内、水斗和炉灶的周围等场所。美洲大蠊多见于酿造厂、饭店、医院、浴室和有取暖设备的建筑,亦喜栖于缝隙孔穴。它比德国小蠊偏喜潮湿的环境,在阴沟、下水道、机房、积聚油脂的水沟常成群聚集。黑胸大蠊和日本大蠊栖居于居民住宅中,在厨房、灶间的破损墙内、水斗下、碗橱里、各种柜橱、家具及杂物堆等处常有它们的行迹,比较分散。有些家栖种类兼有外栖习性,这给防治带来麻烦。蜚蠊还有追踪栖息同种类栖息环境的习性。
2.食性
蜚蠊是一类杂食性昆虫,能吃任何有机物,如各类食品、动物饲料、发酵酿制品或半成品、垃圾、粪便、痰液、新鲜和干燥的血液、死动物和书的黏结剂等,对味香含糖和发酵的食物尤为喜食。蜚蠊虽为杂食性,但不同种间尚各有嗜食偏好,德国小蠊喜食发酵食品,黑胸大蠊喜食糖和淀粉,美洲大蠊喜食腐败有机物质,澳洲大蠊偏爱植物性食物。蜚蠊对食物虽有偏好,但决定种群数量、繁殖速率的是食物的量而不是其质。蜚蠊除吃食物外,还有啃咬非食物性材料的习性,如尼龙丝袜、纤维板等,这在估价蜚蠊危害性时应予以考虑。除了食物外,水是必不可少的。在无食物而有水的条件下,它的存活时期要比无食物无水的长,幼龄若虫对水的需求更为迫切。蜚蠊有同类相残现象,在饥饿时更甚,但它有较强的耐饥力,尤其是雌虫。
3.活动
蜚蠊虽有翅,但只作短距离滑翔,活动主要靠足。爬行速度很快,每分钟达21米,雌蠊稍慢。食物和外激素以及某些挥发性物质如油醇、棕榈酸,对蜚蠊起着吸引和群栖作朋。温度对活动有显著影响,低于15°时,绝大多数蜚蠊不活跃或微动,15°—37°,随温度升高而活动增加,至37°以上,呈现兴奋,超过50°趋向死亡。另外,蜚蠊遇噪声、振动、骤然强光及某些杀虫剂处理过的表面均回避或逃窜。蜚蠊除主动活动外,还可被动携带,从蜚蠊散播、扩散角度看,被动携带更为重要。因为前者仅限于周围地区的扩散,而被动携带是造成目前蜚蠊世界范围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被动携带在地区内借家具搬运,货物特别是食品及其包装盛器的运输、辗转扩散;地区间、洲际主要借助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散布。蜚蠊多属昼行性昆虫,仅家栖性种类才是夜行的,这是侵人人类环境后的一种适应。白天见到蜚蠊活动,或无食物的地方查见蜚蠊,则指示侵害严重。蜚蠊夜间活动呈现一定节律,德国小蠊20时开始活动,21时达高峰,在翌晨2时又出现一个小高峰,至5时活动终止;美洲大蠊21时出现活动,24时和翌晨1时达高峰,至5时活动终止;黑胸大蠊19时出现活动,20时呈高峰,23时和翌晨2时有2个小峰,4时活动终止。除此之外,蜚蠊夜间活动还受人类活动和灯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4.季节消长
在饭店厨房、酿造厂发酵房、浴室及其他有取暖设施的建筑内,蜚蠊终年活动、繁殖,种群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在常温室内仍有季节消长特点。
5.越冬
蜚蠊的卵荚、若虫、成虫均可越冬,以卵荚为多见,成虫以雌虫为主。当室温低于7.5°时,便进人越冬。越冬的成虫、若虫均伏而不动,身上遍布灰尘,触之仅作缓慢爬行。越冬场所与栖息场所基本一致,只是更隐蔽,更不受干扰的地方。
四、蜚蠊与疾病的关系
蜚蠊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其体内外能携带多种病原体,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有下列四类。
1.细菌类
目前已证实蜚蠊能自然感染携带的致病菌有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埃希氏大肠杆菌等40种,其中以肠道致病菌最为重要。给德国小蠊饲喂沙门氏菌,菌在肠道达12天,并经粪便不断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消化道内可达30天之久。
2.寄生虫类
蜚蠊能携带似蚓蛔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蛲虫等7种致病性寄生虫卵和结肠小袋虫、痢疾变形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弓形虫等4种寄生性原虫。另外,还发现蜚蠊可作为短膜壳绦虫、鼠念珠棘虫等12种蠕虫的中间宿圭。
3.病毒类
美洲大蠊能人工感染多种肠道病毒。发现感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蜚蠊,1015天后能在其吐出物、血、淋巴液中检测出同种抗原。
4.真菌类
在蜚蠊体内查到与人类疾患有关的真菌,如烟曲霉菌、黑曲霉菌和黄曲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