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公共场所消杀灭简明教程
2323600000025

第25章 公共场所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健康危害事故的处理(1)

(第一节)公共场所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一、基本定义

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能够使人体发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医学上称之为病原体。当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人体后,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病原体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称之为传染。

传染病的传播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传染源。带有传染性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都可叫做传染源。二是传播途径。细菌或病毒从传染源转人其他人或动物的途径称之为传播途径。如空气、食物、土壤、饮水、虫媒等。三是易感人群。指容易感染上某些疾病的人群。有些疾病的易感人群为儿童、老年人等抵抗力较差的人群,而许多疾病对所有接触的人群都可能感染,因此容易接触传染源或接近某些传播途径的人群同样是易感人群。

病原体的传播形式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指健康人与患者之间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造成疾病的传播,而间接接触传播指健康人通过接触了患者使用过或污染过的没经过彻底消毒仍有病原体存在的衣物、用品而感染了病原体。公共场所由于人群集中,公用物品频繁使用,会形成不确定人群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如皮肤病的传播,既会通过直接接触也会通过间接接触而传播。

二、传染病的分类和传播途径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一般分为五类。

1.呼吸道传染病

多见于冬春季节。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上呼吸道感染(上感)肺结核等。传播方式是病原体通过空气、借助飞沫经呼吸道侵人人体引起感染。

2.肠道传染病

多见于夏秋季节。如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通过公共场所的食品、公共用具和公共用品、水源而传播。

3.血源传染病

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通过输血或共用不洁医疗用品而传播。

4.性传播疾病

如艾滋病、淋病、梅毒、阴道滴虫病等。通过不洁性交或公共场所的公共用品传播。

5.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多见于夏秋季节。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以公共场所的蚊子、虱子为传播媒介。

还有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沙眼、流行性结膜炎(红眼病)、手足癖等。主要通过公共场所的公共用品传播。

三、传染病的预防

(一)预防传染病的基本要求

1.开展健康教育、疫情报告和志愿服务活动

按《传染病防治法》第9条和第13条的规定,经常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疫情报告和志愿服务活动,使工作人员了解传染性疾病预防知识和防治措施,应做到“两熟知”、“两能够”(两熟知:熟知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传染性疾病的症状、特征和预防措施;熟知所在地治疗传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留验站及医院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两能够:能够对传染性疾病的表现症状做出大致判断和及时反映;能够及时履行报告制度,并搞好现场控制)。

2.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

成立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按程序执行应急预案的组织工作。

3.制订应急预案

制订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应急预案,并保证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能够按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实施。

4.及时报告传染病突发事件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第31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20条的规定,对在经营场所突然发生的、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发现疑似病症,在第一时间里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

5.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加强对从业人员防疫工作的宣传和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应有严格要求。加强对员从业人员更衣室、宿舍的卫生和消毒管理。传染性疾病流行暴发期间,从业人员应建立每日健康检查制度,并按卫生防疫部门的具体要求进行检查,凡经诊断为传染性疾病者或疑似病症者,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并隔离。

(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一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从2002年11月起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以近距离飞沫传播、密切接触和黏膜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变种冠状病毒。患者潜伏期一般在212天,多为45天内发病。从2002年11月26日在我国广东发现第一例非典患者开始,到2003年6月11日,北京诊断最后一例非典患者,6个多月时间里,中国内地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非典患者5327例,死亡349例。

同时,世界上还有33个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非典患者,总共报告了患者8340例。

非典,这种新发现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迅速蔓延,给世界带来震撼。那么公共场所怎样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呢?除做到以上预防传染病的5点基本要求外,还要做到:

(1)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2)保证空调系统的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人;所有排风要直接排到室外;未使用空调时应关闭回风通道。(3)地面、墙壁、电梯、经常便用或触摸的物品等表面定期消毒。(4)勤洗、勤晒衣服和被振,供顾客使用的公用物品要一客一换一消毒。(5)大搞环境卫生,消灭老鼠、蟑螂、蚊子和苍蝇等病虫害。

2.肠道传染病的预防(以甲型病毒性肝炎为例)

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霍乱等。其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或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还可借助苍蝇、蟑螂污染食物、用具,当健康人食人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以发病,病后又可能传染给其他的人,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以下以甲型肝炎为例,介绍该类疾病的特点和预防。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引起多次大流行。我国是甲肝高流行区,常年散发流行,其发病率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位。是重点防治的急性传染病之一。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无症状甲肝患者),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一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即病毒由甲肝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间接或病毒的感染,而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患过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我国成人甲型肝炎抗体水平很高(80%以上),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

甲型肝炎的临床分型、症状和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本病的诊断依据患者有明显的乏力、恶心、呕吐、尿黄等前驱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检查ALT、抗一HAV,一般情况可明确诊断。

甲型肝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休息,辅以适当饮食和药物,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预防“甲肝”关键在于把好“病从口人”关。个人预防甲肝,要注意以下环节:

(1)注意饮食卫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场所不喝生水和不吃凉拌食品。

(2)注意隔离消毒,患者用过的食具、用品必须严格消毒。食具用热力消毒,用品用1.含氯消毒剂擦洗或日光下曝晒。

(3)患者的粪便和排泄物用漂自粉或生石灰消毒。

(4)保护水源、严防粪便污染。

(5)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苍蝇。

(6)在接触肝炎患者后,应用肥皂洗手。

(7)注射甲肝疫苗。

公共场所预防甲肝,除了做到预防传染病的上述基本要求外,还要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不得提供不洁食物和水源给顾客食用。(2)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注意个人卫生,有发热、腹=、呕吐等症状的员工不得上岗。(3)冷荤、外卖等岗位的工作人员要佩戴专用合格的口罩和手套。

3.性传播疾病的预防(以淋病为例)

性传播疾病主要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尖锐湿庞、滴虫病等。公共场所应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采取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保护重点人群等措施,防治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以下以淋病为例,介绍性传播疾病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淋病是淋病双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器黏膜的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症状的急、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原体适宜温度为3538—,在干燥环境中12小时死亡,耐热力和耐化学消毒药物能力都较弱,一般消毒措施即可杀灭,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存活较长时间,如在湿毛巾、被褥中可存活13天,良好的适宜条件下最长可存活57天。

淋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为性接触传染,间接接触患者的衣裤、浴巾等,也可造成感染。

(1)通过性接触传染:主要是通过性交或其他性行为传染。男性淋病几乎都是由性交接触引起的,女性淋病也可由性交直接感染,也可由其他方式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