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针灸与养生
2325900000007

第7章 脏腑经络养生防病(5)

任督二脉是指任脉和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中的两条。奇经八脉虽不像十二经那样与脏腑有着络属关系,但在经络系统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间相互交错,加强了整个系统之间的联系,《难经》中有个形象的比喻: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的关系就像湖泊与河流的关系。如果十二经脉是河流,奇经八脉就相当于湖泊,对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储蓄、渗灌、调解的作用。任脉行于身体前正中线,有“阴脉之海”之称;督脉行于身体后正中线,有“阳脉之海”之称,是人体阳气之总督。这一前一后承担着人体阴阳之本的二条极为重要的经脉本来是相通的,只不过督脉的终点穴在上唇内的龈交穴,任脉的终点穴在下颌的承浆穴,中间隔着“口”,外形似不通,其实经气是相通的。

先来讲任脉的循行:任脉起于胞宫,出于会阴部,向前循腹里,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经咽喉到面部,最后到达眼睛的下面。本经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有较好的疗效。部分穴位有强壮作用,少数穴位可治疗神志病。穴位名称如下: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任”,有担任,妊养的含义。又因为起于胞宫,所以跟人体的生殖系统有关,尤其与女性生育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其中包括调节月经、孕育胎儿,为生养之本。任脉循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腹为阴,背为阳”,最终任脉与诸阴经交会,故称“阴脉之海”。下面就讲任脉的功效以及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对人体养生的重要意义。

任脉不畅会出现哪些病症呢?中医讲:“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说,经脉循行过哪些部位就能治疗哪些部位的病症;反过来,病症所在的经脉循行部位即由该条经脉来治疗。任脉有妊养之意,又循行于人体胸腹前正中线上,它起于胞宫,首先与生殖系统相对应,所以当任脉经气异常时其病症表现在小腹部、生殖器官和咽喉部位上。《素问·骨空论》中说:“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在男子则腹内结为疝气),女子带下瘕聚(在女子则发生带下,包括月经病和瘕聚一类病证)。”传统的经络学说认为,凡腹内因结滞不通所导致的疾病如,疝气、阴部肿痛、痞块、积聚、小便不利、痔疮、女子不孕、会阴痛痒、男子不育、前列腺问题都与任脉不通畅有关。另外,任脉的主治病症还有腹泻、痢疾、咳嗽、咽喉肿痛、胃脘疼痛及妇女产后诸症。从上面提到的这些病名,我们就会感受到,任脉在人体的防病治病、健康养生方面有多么重要,这也是要特别拿出时间来讲述任脉的原因。

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文字指出,主管女性生殖生理活动全过程的是“天癸”(天,即先天,来源于父母;癸,十干之一,配五行属水,此指肾精水)即肾气,起辅助作用的是“阳明”即脾胃,发挥具体生理功能的是“胞宫”,而“冲任”二脉的盛衰,寒热,流涩,通闭则是产生月经、胎孕诸病的基础。临床上常见的癥(zheng)瘕、痞块、痛经、闭经、月经紊乱、崩漏、赤白带下、不孕、流产等病多以冲任二脉来论治。冲脉没有穴位且不属本讲范围。主要讲任脉上的养生保健穴。

人体第一补肾养生大穴——关元。关元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上,肚脐眼正下方3寸,即自己拇指除外,脐下四横指。对于关元穴,前人有“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说法。因为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四条经脉的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募穴是各脏腑经气在胸腹部聚集之处,也是脏腑功能失调在胸腹部出现压痛等异常现象的部位)。所以关元穴对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脉循行部位发生的病都会有疗效,有培元固本、补肾暖阳、清热利湿的功效。治疗疾病的范围广泛,尤善治疗妇科炎症、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宫寒不孕、痛经闭经、子宫脱垂;对男性的前列腺、阳痿、小便频数亦有效,尚可治疗脱肛泄泻、中风脱症等。针刺此穴不论治病防病,还是养生保健均用补法。按摩法亦有效。不便针刺的可采用温和灸法,每天灸30分钟,半月后人体的精气神就会有显著改善。注意,有阴虚火旺,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者不易用灸法。一些亚健康,身体虚弱的病人,有腰膝发凉,怕冷,四肢不温,头晕乏力,疲惫倦怠等症状,用关元穴治疗效果最佳。一些不明病因而突发昏厥的病人,针灸关元穴能起到防治作用。临床运用关元穴治疗失眠也有较好的效果,偏重于那些虚劳虚烦而失眠的病人。有些年老体弱的人长期灸关元穴,感觉灸后肾区有明显地发热感,有一股温热之气缓慢向肾俞穴发散,就像冬天晒太阳的感觉,很舒服,这种感觉出现后大部分患者的腰腿病、关节病就会有明显的改善。从古至今,关元都作为人体保健大穴,与足三里齐名。

袪寒强身的气海穴——丹田。气海穴就是人们常说的丹田,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或用简便取穴法,四指并拢取脐下三寸,肚脐和关元穴的中点即是该穴。

中医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说法,是说气海有祛寒、强壮全身的作用。我的临床体会是,气海确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对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劳损太过,大病新愈,产后体虚等病症,气海均是必选要穴,并可与关元、足三里、肾俞等强壮穴配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举一个病例吧,我治疗的一位37岁的女性病人,生产第一胎,高龄产妇,本就气血不足,剖宫产并大出血,致血虚,产后感受风寒,出现周身关节疼痛,双下肢水肿,动则气喘,自汗不止。因失治误治病情逐渐加重,生活不能自理,整天蜷我卧在床。由家属抬入诊室。接诊后,依“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行毫针刺法,辅以刺络拔罐以助阳散寒,最后以火针代灸点刺关元、气海,只一次治疗,病人即感元气大增,不用人搀扶可行走自如,可见气海、关元补元益肾之显著疗效。

很多女性患者有一个共同的临床表现,就是怕冷,四肢发凉,有的合并腰骶、下腹怕冷,有的肩背上肢怕冷,有的膝关节怕冷,一些体虚久病者甚至会出现周身怕冷恶寒,天气稍有变化,全身冷得瑟瑟发抖,兼有局部的冷痛,其痛苦难以忍受。临床遇到这种病人,首选气海穴。十多年前我曾治疗一例黄骅海堡渔民,女性,38岁,刚做完绝育手术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导致术口感染,治愈感染后出现全身恶寒怕冷,三伏天头戴棉帽,穿棉裤,在各家医院治疗三年均无效。我用独创的“三重法”配合火针在关元、气海、大椎、肾俞、至阳等强壮穴施术,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而获愈。

在一些武侠小说和电影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丹田之气涌动,力量有如排山倒海之势暴发而出,虽有夸大,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气海有非凡的强壮作用。不然,怎么不说其他穴位有此作用呢?中医认为,气海穴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更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此穴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并使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生命因此得到维持,故又有性命之祖,十二经脉之根,五脏六腑之本等名称。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指气功的气沉丹田),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故称之为“气海”。

用气海穴治病除了用针灸、按摩、拔罐疗法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保健的目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的是胸式呼吸,靠胸廓的起伏达到呼吸的目的,这种呼吸方式肺的中下部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自然也就限制了肺的通气量,即肺活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运动,平时有意识地使小腹隆起或收缩,以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供应,就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气功中的吐纳之功就是严格要求做腹式呼吸,并达到深、匀、缓的效果。

运用腹式呼吸怎样让气海穴充实,让机体强壮呢?呼吸时,取平卧舒适、放松、安静状态,先深吸一口气,用掌心抵住气海穴,慢慢用力向下压,再把气缓缓吐出,如此反复至少六次再恢复自如呼吸,每天坚持,持之以恒,三个月后精气神必有所增加。中医古籍记载丹田是男性气之海,是说气海是男人精力源泉,该穴如元气充实,则百病可治,永保强壮。需要注意的是,气海穴深层为子宫底部,孕妇刺灸应严格把握手法,切忌过重;对尿潴留病人,方向宜斜向下,避免刺破膀胱。

最能平衡人体阴阳的——神阙穴。神阙穴在肚脐眼正中,是任脉上的要穴。该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窍穴,是人体长寿的大穴。神阙是任脉上的阴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相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宫,借刺激神阙来调整全身,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传统中医认为,神阙为“神气之穴”,与诸经百脉相通,总领一身之阴经,是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因为脐腹属脾,所以该穴能治疗脾阳不振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阳气不足,包括四肢发凉怕冷,妇科和男科多种生殖系统的疾病。又因为该穴有回阳固脱的功效,所以,可治疗老年人元气虚衰,中气不足及阳气虚脱之症。比如,脑中风出现的脱症用神阙穴重灸法能急救患者生命,甚至比西医急诊效果都好。

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通过胎盘和胎儿的脐带从母体中吸收营养的。婴儿出生后,脐带即被切断,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如果没有神阙穴,胎儿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可以设想,人体一旦能启动胎儿在母体中的胎息功能(不用肺呼吸而用脐带呼吸)就如同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就能健康无病,青春不老。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现实中是实现不了的。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胎儿就是以这种方式生存的,所以,经常对神阙穴进行气功锻炼、按摩、灸法等方法养生,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对慢性肠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肾病、水肿腹胀、肛门脱垂、月经不止、腰膝酸软、中风脱症等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简单养生法:每日早晚双手叠放在神阙穴,稍用力,轻缓顺时针方向按揉5分钟;再把双手心搓热后立即放在神阙穴上,反复5次,对消化系统和男女生殖系统之养生保健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在中医学的诸多治法中,脐疗是有着悠久历史且疗效确切的方法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肚脐填药治病的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记录了脐疗法;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疗霍乱把盐放入神阙穴灸27壮;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载,用五倍子与醋熬成膏,敷脐治疗小儿泻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用葱汁敷脐治疗水肿、小便不通的记载;清朝医家吴师机所著《理论骈文》是外治法专著,其中用脐疗的病种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应用范围达到了历史鼎盛,比如,他记录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根放入脐中,用酒和糯米敷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然后用干姜、白芥子敷脐,至口中有辣味再去掉;治便秘用大戟红枣膏(大戟、枣肉捣成膏)贴脐有速效。

现在南方很多大医院已把脐疗发展为一种特效外治法专科,比如,江苏南通市中医院,用脐疗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顺便提一句,我们二医院中医健康保健中心也开展了脐疗,目前尚在起步阶段。该疗法的特点是把药物制成膏、丹、丸、散,敷于神阙穴,用纱布或胶带固定,有时需要辅以灸法。脐疗时一定要注意皮肤是否药物过敏,尤其在刚贴上的前几个小时及时观察局部是否发痒、发红甚至起水泡。

现代医学证实,脐部皮肤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所以,药物很容易被吸收。曾经风靡一时的广告“贴肚脐,治痔疮”的那种药贴采用也是这个原理。临床上一些病痛可以直接用药敷于神阙穴,药物通过脐部直接进入机体内循环。下面介绍几种神阙穴治病保健的简单方法。

小儿腹泻:取云南白药适量,用75%的酒精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医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

脾阳虚便秘:取葱白250克,捣烂成饼,敷于神阙穴,上盖纱布,辅以艾炷灸,每次灸30分钟。

妊娠呕吐:将丁香、半夏各等份分别碾成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膏状,敷于神阙穴,纱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3天。

老年便秘:将食盐放入脐中,上面敷以生姜汁,再用艾条灸之,每次灸3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佳。

老年皮肤瘙痒: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量,研细末后填脐,每日换药一次,有效率达95%。

任脉为阴脉之海,腹部以神阙为中心,而腹部为阴,所有的阴经都循行于腹部,腹部尤其神阙穴绝对不可以受凉。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全身都可以不穿衣服,唯独要有个小肚兜,就是怕小孩子的腹部着凉。现在很多女性喜欢穿露脐装,其实这是养生保健的大忌,虽然能漂亮一时,但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月经周期的变化,还很易诱发痛经,最终导致子宫卵巢一系列病理变化而影响生育机能。所以,作为一名传统中医大夫,我还是恳劝那些爱美的女性朋友们,为了你身体的健康,一定要注意肚脐的保暖哦。

善治脾胃之疾——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人体的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简便取穴法: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位此穴。中脘位于任脉,但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地方,即中脘穴是胃气输注之处),还是腑会,所以,对六腑(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较好的疗效。它的治疗作用可以总结为:健脾和胃,通腑降气。针灸中脘穴可以治疗胃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针灸界泰斗,北京金针王乐亭老前辈创立“胃十针”治疗常见脾胃病其主穴之一就是中脘穴。故针灸临床有一句谚语:中脘治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