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08

第108章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adjustmentdisorder)是一种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的状态,通常妨碍个体的社会功能,出现于对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后果进行适应期间(ICD一10)。

这种短期的主观烦恼和情绪失调常常会影响到社会功能,而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某一明显的生活变化或应激的生活事件的后果(包括严重躯体疾患的存在)而引起的适应障碍,故不少学者把适应障碍看作是暂时性诊断。

适应障碍是指个体对某些新环境或不利处境不能适应而产生的症状,属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一个亚型,包括心理社会刺激和病儿对这种刺激产生超出正常的反应两个要素。适应障碍在1984年之前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中还未收纳,而将类似表现称之为反应性精神病。在美国的DSM一in发表之后,我国才参考其中的分类采纳适应障碍这一类别。

近数十年来,美国有关“适应障碍”诊断得很多,青少年的适应障碍尤其广泛,但由于各家所用的诊断标准不一,所以报道的患病率情况都难说可靠。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年龄越小,对别人的依赖性就越大,产生适应障碍的机会也越多。1975年Sowder等报道美国儿童精神科住院及门诊的病儿中,分别有30%和45%被诊断为适应障碍。以做儿童长期随访研究而著名的Chess和Thomas1984年曾指出:儿童临床病例中,绝大多数(40/45)是适应障碍,以轻症为主。”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一些不寻常的心理社会刺激,可以是应激性事件,也可以是使生活改变的事件。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比较稳定、比较平和的环境里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症状的话,那么就应该考虑别的疾病而不是适应障碍。

过去认为适应障碍应由“严重的”心理社会刺激引起,现在则认为这种严重度对不同的个体来说是相对的,是与个体的适应能力高低相对照而言的。很少有什么心理社会刺激会使所有的人(100%)产生适应障碍,而在临床上引起适应障碍的许多所谓环境因素,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可以适应的。例如父母感情破裂,对所有儿童,这都是一个很明显的心理社会刺激,但只有一部分的儿童产生适应障碍,一部分儿童能够适应,一部分儿童虽有一些不适应,但并未严重到需要加以治疗的程度。

环境因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是家庭破裂(父母因感情破裂而离婚,父母之一或双方远离病儿或丧亡等),迁移远方(因言语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或受当地人歧视等),学习负担过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父或母犯罪被捕,遭到他人强暴等。近年来,自然灾害、战争等天灾人祸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应激越来越多。一旦适应不良被误诊为“精神病”,又会给家人及本人增加新的心理社会刺激。

环境因素往往影响了个体社会网络的完整性、社会支持系统和价值系统。

(二)个人因素

个人的易感性在适应障碍的发生和表现形式上,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是指个人适应能力的大小。适应能力的高低与遗传因素及其他许多因素有关,例如躯体健康水平,认知能力,过去经历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和技巧,人际关系的好坏,遭遇困难时别人的关心和支持情况(“社会支持系统”等。

学习成绩差的小儿常会受到家庭的压力和别人的歧视(如“不和坏小孩交朋友”),因而容易碰到心理社会刺激。只会读书,别的什么都不会(都由家长包办)的小孩,即使学习成绩好,但适应能力并不一定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所以学习成绩好(常考高分)而不能活学活用,仍旧不能解决问题。

(三)适应障碍多由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

适应障碍的两个病因成分只有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症状。如果仅是环境恶劣,而个人适应性很强,不一定会产生适应障碍,有时甚至会产生成为促进艰苦奋斗获得巨大成就的动力。如果适应能力很差而环境很顺利,也不一定会发生适应障碍。但儿童所处的环境,大多是由父母形成的,如果失去了父母的“保护伞”迟早总要失去的),以后还是可能出现适应障碍的。

心理社会因素不但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其本身又可引起其他加重适应障碍的因素的出现。如父母离婚可以引起经济困难,可以引起搬迁(搬到一个新的环境),这些又可以进一步加重适应障碍。

二、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不同儿童可有不同表现,同一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也可有不同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式各样,包括抑郁、焦虑、烦恼,感到对目前的处境不能应对,无从计划,难以继续,日常生活的功能受到影响。病儿可能感到易于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或突发暴力行为,但这种情况极少真正发生。在青少年可以伴随品行障碍(攻击或非社会化行为)。在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吮拇指等形式。

以上症状出现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后1个月之内,除了长期的抑郁反应外,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和诊断类型

在进行诊断时,要认真评价以下关系:(1)症状的形式、内容和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和人格特征应激事件、处境或生活危机。必须清楚确定上述三个因素的存在,并应有强有力的证据(尽管可能带有推测性)表明,如果没有应激就不会出现障碍。

下列是ICD一10给出的适应障碍的诊断类型:

1.短暂抑郁性反应持续不超过1个月的短暂的轻度抑郁状态。临床表现以抑郁性症状为主,但比重性抑郁为轻。病人在抑郁心境的背景上,出现无望感、哭泣、沮丧等症状。

2.长期抑郁性反应轻度抑郁状态,发生于处在长期的应激情境中,但持续时间不超过2年。

3.混合性焦虑和抑郁反应焦虑和抑郁都明显存在,但未达到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或混合性焦虑障碍的严重程度。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看,比重性抑郁症和焦虑症为轻。

4.以其他情绪紊乱为主症状表现涉及几种类型的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烦恼、紧张、愤怒。焦虑和抑郁症状可符合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或其他混合性焦虑障碍的标准,但它们的突出程度还不足以诊断为更为特异的抑郁或焦虑障碍。在儿童,同时存在尿床、吸吮手指等退行性行为的反应也诊断该类障碍。

5.以品行障碍为主主要紊乱表现在品行方面,例如少年的悲哀反应引起攻击性或非社会化行为。

6.混合性情绪和品行障碍情绪方面的症状和品行障碍同样突出。

(二)鉴别诊断

1.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PT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的延迟反应。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痛苦,强迫或脆弱的人格特征等易感因素可以降低出现这类障碍的阈值或使其病情加重。典型的表现是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不断地在闯入的回忆(回闪)或在梦中反复再现创伤,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乏,回避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一般而言,有可能使病儿想到原来创伤的线索都是害怕和回避的对象。偶尔可见戏剧性的急性恐惧暴发、惊恐发作或攻击行为,这些是由一些突然唤起对创伤或原来反应的回忆或重演刺激起扳机作用而促发的。通常存在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失眠。以上症状有时与焦虑、抑郁并存。创伤后,发病的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波动,大多数病儿能恢复,少数成为慢性病程或转变为人格改变。

2.心境恶劣(dysthymia)慢性的心境低落,多数时间感到疲倦、抑郁、万事皆为负担、没有乐趣、郁闷、抱怨、自感能力不足,但通常能够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事务。起病多在成年早期,病程中可以有数天或数周感觉不错或者符合抑郁症诊断的经历。

四、治疗与预防

(一)消除应激因素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即前述的环境因素。有些是可以消除的,如父母感情不和谐;有些则无法消除,如生离死别;有些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补救,如迁居异地或异国;有些因素是家长可以控制和忍受的,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小儿的忍受能力,因此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因此,家长如果了解一些儿童心理特点的知识,就可以避免一些对儿童不利的刺激因素。儿童患病住院,有时会产生“住院病”,对幼儿尤其如此。这是因为医院对儿童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打针对儿童又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会产生适应障碍。目前有许多儿童医院都开始同意家长陪伴住院,这样会大大减少这种对住院的不适应。

(二)般性心理治疗

对幼儿来讲,主要不是治疗病儿本人,而是对父母进行指导,因为环境因素常与父母有关,而父母有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

首先,要确定有关的应激因素。在寻找应激因素的过程中,可以向父母介绍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使父母能认识一些自己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事,对儿童可以是一个刺激,以后应尽可能注意避免。

然后,分析这个因素是怎样产生的。通常既要分析环境的因素,又要考虑到个体的具体应对方法,才能找出适应障碍的症结。

最后,研究如何消除或如何使儿童脱离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环境因素无法避免,家长可以应用行为疗法中系统脱敏的原理,使孩子一点一点地习惯起来,尽可能缓和环境因素对孩子的突然打击。

对少年儿童来说,应教育他们要学会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而不是要求环境去适应个人,当然也要教他们一些适应的技巧。如碰到学习困难,首先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然后去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可由医师、老师、家长共同进行。向其他好孩子学习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三)预防性指导

这主要是指导家长不要过分宠爱和过分保护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弄得像“暧房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雨。要在一定的关心下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在成长发育中常碰到的一些困难,使他有一些克服困难的亲身体验。有了这种经验,以后碰到不良处境就会增强克服的信心,就会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至于产生适应障碍。因为行为具有可塑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即是指人的性格、脾气以及所表现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先天性,不易改变。这种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未免失之偏颇,但也不乏其合理的成分。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的影响,人们在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会出现很大差距。

家庭是孩子学习“为人处事”的课堂,家长要向孩子介绍一些待人接物的基本知识,在交往时的称谓、礼节、礼貌、举止谈吐等。有时家中来了客人可让孩子参与接待。家长要以友好和礼貌的方式向他人寻求所需的帮助i要以热情大方的姿态对待别人的求援。家中需要有一套解决家庭纠纷和矛盾的“规则”家长在面临困难时要表现出沉着、稳妥、良好的性格素质……这些都将有助于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获得社交的技巧和能力。

(四)行为治疗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儿童通过学习,才学会了说话、认字、书写,获得各种知识技能;通过教育才学会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品行并遵守道德规范。行为是可以塑造的,可以通过学习得来,也可以通过教育和矫治而改变。

行为治疗是应用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等原理对儿童和成人的不正常行为进行治疗,并训练他们形成良好的适应行为。例如运用奖励等正强化法形成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消退或惩罚法消除儿童的不正常或不良行为。行为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治疗前对靶行为的水平进行基线评估;(2)使用行为治疗方法;(3)治疗后进行治疗效果的追踪评价。

(五)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是将治疗焦点放在病儿的思想、感受、自我言语以及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上,主要观点是影响病人的情感和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过程的障碍。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和思想,它们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不适应行为。所以,要教会病儿学习识别用“理性的思维”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以清除病人的情绪困扰。

(六)药物治疗

对以抑郁和焦虑为主的病儿,可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常用的药物有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

这些药物使用方便,剂量调整简单,容易掌握。

对出现的暴力行为,必要时可给予短时间、中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治疗,例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

五、预后适应障碍按诊断标准应在6个月内好转,预后较好。如果6个月不好转,则应改诊断为其他疾病。但实际上,有些长期的、不严重的环境刺激,可引起长期的、不严重的精神障碍,这类障碍归不进其他诊断,还只能诊断为适应障碍。

(杜亚松林霞凤徐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