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41

第141章 精神药物治疗(7)

卡马西平被允许用于治疗6岁以上病人的各种类型的癫痫。诊断为部分型癫痫并有复杂症状的病人(精神运动性或颞叶)用卡马西平治疗后可能疗效最好。同时,患有大发作型癫痫的病人或混合型癫痫的病人也能有改善。卡马西平不能控制失神小发作型癫痫。患有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病人用卡马西平治疗后,疼痛能减轻。FDA没有同意用卡马西平治疗任何儿童精神疾病。

以下是治疗癫痫的建议用药量。建议饭中服药。

6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用此药。

6—12岁儿童:初始剂量为每日100mg,分2次用(如用混悬液治疗,则每次5Qmg,每日4次)。缓慢加量,每周增加100mg,直到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每日服300mg以上的剂量时,需分3—4次服用。通常每日剂量不应超过1000mg,维持剂量是400—800mg。

12岁以上儿童:初始剂量为每次200mg,每日2次(如用混悬液治疗,则每次1Q0mg,每日4次)。缓慢加量,每周增加200mg,直到取得最好的临床效果。每日服用400mg以上的剂量时,需分3—4次服用。通常每日剂量不应超过1200mg,维持剂量是800—1200mg。治疗的血药浓度一般是4—12Mg/ml。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者以及孕妇禁用。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糖尿病、酒依赖者慎用。剂量增加太快,会导致眩晕或共济失调。卡马西平具有抗胆碱能作用,治疗期间可出现视物模糊、口干、便秘等副作用偶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肝损害。应监测血常规的改变。

(第八节)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口类和阿扎哌隆类,如丁螺环酮,其他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还有卩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部分抗精神病药等。苯二氮类除了抗焦虑作用外,常作为镇静催眠药物使用,因此被滥用现象较严重,如何合理应用还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苯二氮口类

苯二氮口类(benzodiazepines)目前有2000多种衍生物,国内常用的只有十余种。

在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病人中,苯二氮口类药物的用途知之甚少。Greenblatt和Shader在回顾了苯二氮口类药物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之后,在1974年的一篇重要的专题论文中写道:“目前,苯二氮口类药物在儿童精神异常或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中是否有作用值得怀疑。”

Wery得出结论,如果必须用药物治疗某些儿童期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夜间觉醒、夜惊和梦游,那么,“可能”会指明用苯二氮口类药物,而且它们“可能”会被提出用于一些焦虑症。

1983年,Coffey和她的同事报道说,苯二氮口类药物似乎可用于年龄稍大的青少年和成人来减轻焦虑和紧张,放松肌肉,减轻失眠和癫痫发作。然而,在儿童中,它们主要被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和癫痫发作,而极少被用作抗焦虑药和肌肉松弛剂。

目前,在儿童期出现的精神病中,最有说服力将苯二氮口类作为可选择药物的情况是睡眠恐惧症(夜惊)和梦游症(梦游)。但是苯二氮口类药物在理论上是禁用于睡眠的第3、4阶段的,因为生长激素的夜间分泌在此阶段,慢波睡眠期达到高峰,苯二氮口类药物会进一步减少生长激素的夜间分泌。但实际上还是有许多专家应用此类药物,Reite等(199Q)提出,在就寝时服用2mg地西泮(安定)可以减少儿童夜间恐惧症或梦游症严重病例的发生频率。

Klein等(1980)指出,合并小剂量的苯二氮口类药物(如5mg地西泮),可能对用丙咪嗪治疗已经减轻的学校恐怖症少年残余的预期焦虑有用。

Simeon和Ferguson(1985)报道说,一些过度内向的儿童用苯二氮口类药物短期治疗(不超过4—6周)后可能显示持续的行为好转。他们把好转归因于用药物治疗促进内向消除和社交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这项发现,他们提出,在较大环境压力下有冲动及攻击行为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应该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因为抑制解除能导致行为的恶化(Simeon和Fergnson,1985)。

总之,目前关于苯二氮口类药物用于儿童的争论还很大,应慎重使用。

(一)作用机制

通过增强GABA的活性,进一步开放氯离子通道,氯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引起神经细胞超极化,从而起到中枢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四类药理作用:(1)抗焦虑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神经症病人的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情绪等镇静催眠作用,对睡眠的各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抗惊厥作用,可以抑制脑部不同部位的癫痫病灶的放电,使之不向外围扩散骨骼肌松弛作用,系抑制脊髓和脊髓上的运动反射所致。

(二)临床应用

1.适应证和禁忌证苯二氮口类既是抗焦虑药也是镇静催眠药。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治疗各型神经症、各种失眠以及各种躯体疾病伴随出现的焦虑、紧张、失眠、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也可用于各类伴焦虑、紧张、恐惧、失眠的精神病以及激越性抑郁、轻度抑郁的辅助治疗。还可用于癫痫治疗和酒戒断症状的替代治疗。

凡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病变、肾病、药物过敏、药瘾、妊娠头3个月、青光眼、重症肌无力、酒精及中枢抑制剂使用时应禁用。老年、儿童、分娩前及分娩中慎用。

2.药物的选择选择药物时,既要熟悉不同药物的特性,又要结合病人的特点。如病人有持续性焦虑和躯体症状,则以长半衰期的药物为宜,如地西泮、氯氮口。如病人焦虑呈波动形式,应选择短半衰期的药物,如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阿普唑仑具有抗抑郁作用,伴抑郁的病人可选用此药。对睡眠障碍常用氟西泮、硝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咪达唑仑等。氯硝西泮对癫痫有较好的效果。戒酒时,地西泮替代最好。缓解肌肉紧张可用劳拉西泮、地西泮、硝西泮。有时,医生会两种甚至三种苯二氮口类药物同时应用,这是不合理的。

3.用法和剂量急性期病人开始时剂量可稍大些,或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以控制症状。一般镇静催眠用量低于抗焦虑用量,抗焦虑用量又低于酒戒断替代治疗的用量。

4.维持治疗神经症病人,病情常因心理社会因素而波动,症状时重时轻。因此,苯二氮口类药物控制症状后,无需长期应用,长期应用也不能预防疾病的复发。且长期应用易导致依赖性。撤药宜逐渐缓慢进行。

5.副作用苯二氮口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少,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如过度镇静、疲劳、昏睡、共济失调、意识模糊,大剂量应用时甚至发展至昏迷。治疗以焦虑为主的症状时,苯二氮口类药物应该分次给予以使镇静作用减到最低程度。偶见兴奋、梦魇、谵妄、意识模糊、抑郁、攻击、敌视行为等。对孕妇的影响,有新生儿唇裂、腭裂的报道。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有“异常反应”的报道,即明显的失控制和去抑制事件的报道。症状包括极度兴奋,越来越焦虑,攻击和敌对行动增多,暴怒,完全失去控制,以及“发狂”、幻觉、失眠和梦魇。

苯二氮口类药物的毒性作用很小。作为自杀目的服入过量药物者,如果同时服用其他中枢抑制药物或酒精易导致死亡。过量者常进入睡眠,可被唤醒,血压略下降,在24—48小时后醒转。处理主要是洗胃、输液等综合措施。血液透析往往无效。

6.耐受与依赖苯二氮口类可产生耐受性,应用数周后需调整剂量才能取得更好疗效。长期应用后可产生依赖性,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与酒精和巴比妥可发生交叉依赖。躯体依赖症状多发生在持续6个月以上者。突然中断药物,将引起戒断症状。戒断症状多为焦虑、激动、易激惹、失眠、震颤、头痛、眩晕、多汗、烦躁不安、耳鸣、人格解体及胃肠症状(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此现象罕见但可导致死亡。因此,苯二氮口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要避免长期应用。停药宜逐步缓慢进行。

二、丁螺环酮

丁螺环酮(buspirone)是非苯二氮口类新型抗焦虑药,在药理学上与苯二氮口类或巴比妥类无关。化学结构属于阿扎哌隆类(azapirones)。丁螺环酮对5一经色胺1A受体有高亲合力,而5一羟色胺受体与动物的情绪活动有关,而且可以预测临床抗焦虑药的活性。丁螺环酮对脑D2一多巴胺受体有中度亲合力。它似乎对苯二氮口受体没有明显的亲合力,也不影响7一氨基丁酸(GABA)结合(PDR,2000)。丁螺环酮与苯二氮口类没有交叉耐药性,不能抑制惊恐发作,没有抗惊厥作用,因此它没有停药综合征,而这可能出现于苯二氮口类及其他常见镇静催眠药突然停用时。在治疗剂量时,它的镇静作用小于苯二氮口类。另外,尚无身体或心理依赖的证据或停药综合征的报告,即使有较大药物依赖性的人服用,它的潜在滥用性也很小。它不属于被控制药物类。

丁螺环酮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控制焦虑症或短期内减轻焦虑症状。与有直接抗焦虑作用的苯二氮口类不同,丁螺环酮的抗焦虑作用完全发挥可能需要1—2周的时间,而且躯体化症状改善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