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155

第155章 精神 神经和心理社会发展障碍

不同年龄阶段的一级预防儿童心理是连续发展的,但同时又有阶段性,即有每一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儿童心理某一阶段的发育程度,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前一阶段的发展偏离,将对下阶段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儿童精神、神经和心理社会发展障碍的一级预防必须从出生前因素谈起,以后分阶段讨论一级预防的要点,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一、出生前

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和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阐明遗传疾病发病和预防已取得很大成效。预防精神医学特别关注妊娠期:(1)连续的和世世代代均营养缺乏,尤其那些贫穷妇女,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会产生有害的影响;(2)营养不良和影响健康的其他因素可引起早产早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缓和发育缺陷早产儿放置在保暧箱内数日至数周,与母亲隔离可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使之与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严重延误,心理发育必要的情感联结也将是片断的、脆弱的。

在出生前的医学照料中,应注意预防孕妇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防止用药和饮酒,因这些有害因素均将影响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发育。

保持孕妇情绪愉快和预防孕妇抑郁症也是应关注的问题。孕妇抑郁症对胎儿发育有害,也是产程延长的病因之一。对此早期发现极为重要,而且心理治疗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医师也必须参加。这种家庭式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不仅可减轻孕妇的抑郁,而且有利于家庭成员和孕妇彼此增加理解,增加照料好产前、分娩和产后的能力,并能有效地减少紧张。在美国,对年轻未婚孕妇进行的产前教育和集体治疗,对产妇开展的支援活动,均被证明对母亲和婴儿有益处。

二、出生时

分娩时脑损伤、感染和缺氧对婴儿日后健康成长有重大影响。提高产科质量是一级预防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重度智力低下、脑瘫、易激惹和活动过度等与此有关。这些障碍均将影响母亲与婴儿的感情联结,或使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往发生困难,妨碍婴儿的心理社会发展。

三、新生儿期

新生儿与照料者的相互交往极易受到损伤。诸多研究均证明,照料者与婴儿的接触经常变动、不一致或忽略,将产生严重的发育障碍。其原因可能是母亲患抑郁症、分离、死亡、过分贫穷或孩子过多争夺母亲的注意以及经常变换照料者(如长期住医院、孤儿院)等。

新生儿出生后的哭、笑、姿势变动等都是交往的信号,照料者能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及时做出反应,不仅与调节婴儿的入睡、醒来和饮食的节律有关,而且影响到该小儿社会化的发展。如早期照料者缺乏交往反应,也将影响到婴儿与照料者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使心理社会发育显著延迟或发生改变。

在这一时期,婴儿如与必要的环境刺激隔离,或与照料人每日惯常交往中断,将妨碍正常发育,甚至完全停止。由此可见,早产儿和新生儿不仅需要医学上的干预,还需要人际激励。事实已证明,新生儿和婴儿如营养不良,又缺乏外界合适刺激,其伤害较营养不良而环境激励丰富者要严重得多。这对一级预防是一重要启示。

四、婴儿和最初3岁

在最初3岁中,一级预防与小儿的养育过程密切相关。这时婴儿的需要和要求尚不能靠言语表达,照料者对婴儿的哭闹、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方面非言语表示能否意识到和做出及时反应,以及最初3岁内合适的足够的激励,均对小儿的自我(ego)发育有重要影响。这特别表现在与周围物体(包括人)建立关系,以及好奇心、感知觉、动作技能、言语发育和大小便控制方面。最终,这些将反映在自主性的出现上。

在1岁的后半年,大脑皮质中暂时性联系日益发展起来,心理活动也增加了很多。言语的发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上质的变化,有赖于大脑皮质言语功能区的成熟,也有赖于听觉的完好和日常言语交流。听觉和其他感觉的完好对心理发展的关系密切,实行公共卫生一级预防措施应注意防止感官的损害。自小培养良好的情绪对心身健康均有重大影响,如果建立不起来,不仅婴幼儿发育迟缓,引发很多疾病,而且小儿会显得呆板、畏缩、不活泼、好哭等,给父母在照管上产生很多困难。个性形成与早期亲子关系有密切联系。有些病儿的性格孤僻,脾气古怪,不易相处,存在情绪不稳等情绪障碍和个性异常,这些精神病的发生根源可能是早期亲子关系的冲突和儿童需要受压制引起的。亲子关系对心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影响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父母在生活中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会感到婴儿的照料是一严重负担,为了预防儿童的虐待和忽视,对父母的问题及早发现并给予帮助,这对父母和婴幼儿都是有益的。

五、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期是儿童行为、情绪及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快速时期,社会性即社交技能,是他们与父母等教养者、同胞、同伴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婴幼儿通过与他人交往,感觉体验,产生情绪反应,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日益成熟,婴幼儿内抑制能力加强,情绪反应日趋稳定,社会行为也不断成熟。研究发现,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是人类在种族进化过程中所获得,早期儿童是人格和身心发育的关键期,特别是二三岁幼儿,其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对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还有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4—16岁儿童。在影响幼儿社交、情绪发展的因素研究中发现,母亲孕期情绪和精神状况可影响幼儿情绪和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幼儿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失调和沮丧/焦虑、退缩等内化行为,其机制可能通过血液供应、内分泌成分改变对胎儿产生影响;父母文化程度低,幼儿外化行为异常率较高,即幼儿容易表现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行为。对幼儿来说,最密切的环境是家庭,他们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儿童来说,依赖不仅是物质的,更主要是心理上的,要从家庭成员中获得安全感和信心。单亲家庭由于缺乏父亲或母亲的关爱或亲子关系不完善,联合家庭成员间关系较为复杂,教育态度常不一致甚至有矛盾,都对幼儿的情绪、行为、智力发育不利。

为儿童进行发育评定,及早发现认知、心理社会和感觉动作等发育异常,并且立即进行康复训练和必要的医疗措施,可以预防日后更大问题的发生。在对儿童进行教育训练和康复医疗时,父母的参与是必要的,这样做,既有助于儿童功能的恢复,也可避免家庭中严重问题的发生。

六、学龄儿童

在这一时期,继续探查过去未注意的发育问题仍有较重要的意义。这时期儿童的学习和社会交往成为关注的中心。如果父母文化程度低或父母自身儿童时对学习不重视,对小儿的学习缺乏期望,将直接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父母对儿童的忽视或虐待、家庭不和、父母分离等均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这些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对儿童缺乏吸引力或教师处理学生问题不当,均可成为儿童拒绝上学的重要原因。

儿童早期良好情绪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教育过程,包括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等。身体疾病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和癫痫等均有可能引起情绪问题和影响学习。对病儿和家庭及时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其不良后果有重要的意义。

鼓励、组织和引导学龄儿童参加社会交往是家长和教师的重要工作,也将对心理社会发育产生积极影响。

对学习困难儿童要针对产生困难的原因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现今教师常给智力测验智商在70以下的小儿贴上“弱智”的标签,使之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歧视,严重伤害小儿的自尊心,应当予以纠正。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坚强的和社会功能健全的人。

七、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5岁的发育期。这一时期,一级预防集中在以下方面:

1.适应快速的生理变化在短短三四年内身体的发育迅速。由于生长之快,男少年常为他们的大手大脚、面上痤疮和嗓音发哑感到沮丧,并为出现遗精而惊慌;少女为乳房发育和出现月经而感到焦虑。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父母和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性知识教育,解除其对生理变化的顾虑,引导少年男女进行健康的交往,预防早孕现象发生。

2.适应其心理变化这一时期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独立的,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愿望和独特容貌的人,而开始有独立性的要求。父母和教师一方面要不把少年当成“小孩”看待,适当地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也不要把少年当作成熟的青年看待,要给以必要的正确的指导监督。也就是既要尊重和支持他们有学习上、生活上和社会交往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又要积极而恰当地帮助他们克服其幼稚性、冲动性和依赖性。

3.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少年进入中学学习,学科增多,课程内容加深,每门学科教师也不同。因此,家长要为他们安排学习环境,多加关心和爱护,特别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少指责,多给予鼓励和帮助。教师应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的能力。

4.处理好人际关系父母和教师均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并发扬民主,鼓励他们讲“心里话”,发表不同见解,支持他们的正确意见和行为。与他们交朋友,搞好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也促进他们搞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形成和睦的“大家庭”气氛,这不仅可减少因种种原因引起的冲突,而且对提高学习效率也大有帮助。

5.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拒绝不良行为和毒品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传媒业飞速发展,有的青少年出现“心理社会延迟”(psychosocialmoratorium)现象,成为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的一个易感时期。在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有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与健康或社会相关的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不安全性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不良饮食行为障碍以及暴力伤害、犯罪等。如我国五省市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显示,12—18岁中学生中曾经吸烟者为36.1%,初次吸烟年龄小于13岁者占12.7%;曾经饮酒者为27.8%,初次饮酒小于13岁者占33.3%;使用过成瘾药物者为6.8%,而性行为发生率一般在1%—6%之间;局部调查网络成瘾者约24岁以下为6.4%。

青少年如何实现心理社会成熟,达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给予他们一种安全、友好、充满关爱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励和支持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和选择积极的行为,同时还需要培养、促进他们的生活技能,这涉及社会交往技能、认知技能、处理情绪技能等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在少年中,情绪、行为和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近来有上升趋势,亟需重视。除注意以上的各个方面外,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及行为指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教育也是少年期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国泰杨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