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046

第46章 儿童行为评定量表(1)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评定量表被引入精神病学中来是精神病学方法学上的重大进展。近30年来,儿童精神医学中出现了大量评估儿童行为的评定量表,可按使用人(评定人)分为他评量表、教师量表、父母量表和自评量表。自评量表常要求学龄儿童或智力年龄在10岁以上的儿童使用。

(第一节)量表的使用范围

量表可用于临床工作中观察和记录病情,协助疾病诊断,追踪评价药物治疗和训练教育效果,评定预后,也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随着量表应用的日益广泛,其评定范围也有很大的扩展,除了量化个体的心理活动外,还发展到评定与心理卫生有关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如家庭、婚姻、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等。从而对制定心理卫生计划和预防疾病提出建议,也间接评定各种卫生措施。

临床评定量表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系统、条理、全面地收集资料,减少重要信息的遗漏。

2.提高临床资料的客观性由于不同的检查者或评定者存在不同的文化水平和不同的认识标准,对同一对象进行研究和比较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量表对条目及评分可给予限定或标准,使资料收集记录较为客观。

3.便于统计、分析和交流临床资料的数量化,不仅大大方便了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更有条件收集更多有意义的资料,以提高临床和科研工作水平,便于比较和交流。

4.经济、方便、省时,易于掌握筛查量表多米用纸笔填写或较简单的用品,项目比较明确、易懂,一般只要具有初等或中等文化水平,能阅读使用说明,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使用。完成量表费时少,花钱少,也不需特别场地,尤其便于大规模流行病学筛查或调查之用。

(第二节)量表的构成

一、量表名称

有的以量表的用途命名,如儿童抑郁量表;有的用作者姓名命名,如Rutter(教师用)量表;有的两者都用。

二、项目

项目是量表的主要部分或基本成分。每一评定量表均包括若干症状或项目,少则十项,数十项,多则数百项。一般以100项左右为宜。项目内容应是涉及该疾病主要的和重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有关症状的,但不能过分局限。因为每一种疾病都是由特异性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组成的,如果量表只包括特异的症状,那么便不能全面地反映病儿的病情。同时每个项目的表述都必须明确,这样才不至于评定一个项目时把另一个项目也包含在内。

三、评分系统

疾病量表中,每一个症状均分成若干评分等级,如果分级太多,分级标准不易掌握,反而不容易得到准确的评定,也很难得到评定者之间的一致性。一般分3—5级较为合适。通常自评量表分级不宜过细;而专业评定,作为科研用,分级则可细一些。当然,最好有评定的工作用评分标准,做出十分具体的评分规定。如在HAMD量表中,第一项心境抑郁,评分标准是:当只有问及时才诉述评1分,主动报告抑郁评2分等。这样的标准十分明确,不同的评分者之间就不会有多大出入。若是“轻度”、中度”、重度”的等级评分就要求评定者有一定临床经验,这种评分也称之为工作用标准。

我们将量表中相关的项目综合归类成一个因子,用以表示某症状群或某一类型问题,其中所包含的项目相加所得分称为因子分。可用各项因子分绘制曲线或廓图,使检查者对受检查者的某方面心理特征或背景情况的了解更为直观、清晰。

(第三节)量表的选择

现在量表的发展不下数百种,采用什么样的量表要依据使用者的目的和任务来进行选择。若是一般临床工作使用,为诊断或治疗提供参考,为了方便省时,可选择项目相对少、费时少的评定量表若作为科研,为使评定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和可比性,要选择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量表;为了将该研究与他人研究相比较,则应考虑选择常用的量表。此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

一、量表的效度

量表的效度(validity)是指量表的评定效果能否符合编制的目的,能否真实反映出要评定的内容。如焦虑量表要注意是否包括了精神性、运动性及躯体性焦虑这三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是否包括常见和重要的症状项目,还要考虑每一项的定义是否能真实地表述了症状项目是所要求了解的内容。

1.平行真实性即通过与其他评定方法相比较来判断量表的真实性。最常用的是和临床判断相比较,这是一种经验真实性。另外则是与其他公认的另一量表的评定结果相比,在相比中可采用相关系数来表示。

2.内容的可接受性量表内容和评分要求具有可接受性,特别是国外引进量表,由于文化背景、国情的不同,在进行修改时要注意有无充分考虑到内容和评分的可接受性,项目的数量是否过多或评分过细。如实施时无法做到内容和评分的可接受,反会使获得的资料不可靠。

二、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reliability)是指量表本身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两次重复测同一对象或两位以上评分者同时测同一对象,其结果越接近说明该量表越稳定,一般以相关系数作为量表的可靠性高低的指数。

三、简便性

量表的简便性(simplicity)是指量表简明、省时,方便实施。有时符合简便性就难以做到全面性,标准化程度不高,可靠性就可能低。为此使用者应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量表,或采用两步走的方法,即先用简短量表进行筛查,然后再使用项目多、功能比较齐全的量表,或几种量表同时配合使用,以弥补单一量表的不足或缺点。

四、可分析性

量表应具有可分析性(analysis),量表中单项分、因子分和总分都是常用的分析指标。总分常反映受评者总的情况和变化,在诊断性评定上,其结果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只是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总分的意义则相对为次,单项分和因子分是分析的主要指标。

用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时,由于治疗前各项平均分值存在差异(即起点不同),治疗后的分值变化往往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单纯比较组间均分的差异不能明确反映各组疗效的差异,所以常采用减分率的方法进行比较。所谓减分率,即为计算变化了的分值各占治疗前原分值的百分率。计算公式如下:

减分率=治疗前治疗二治疗后分值X100%

治疗前分值

比较组间平均值百分率的大小来分析疗效的好坏,百分率越高疗效越好。

(第四节)量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一、量表的使用

应按使用手册的步骤进行。概括起来,评定量表的使用应包括准备阶段、量表填写、评定结果换算和结果解释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主要指对评定者进行训练。事先选择合适的评定工具,然后组织评定员对量表内容进行全面学习,并对量表的操作方法(主要指他评量表)和结果解释进行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并能较准确地解释评定的结果。在使用前最好经过预试,进行一致性检验,合格者方能成为评定者。评定量表一般均为纸笔形式,即一些表格和填表用笔,但少量他评量表有时还要求准备一些供评定用的物品,尤其评定儿童的某些行为动作、反应能力和反应水平时需要采用。

(二)填表评定过程

1.自评量表填表前应详细阅读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指导语,包括评定的时间界定(如评定的是一周内还是一月内的现象,是现在还是过去等)、频度或评定标准以及记录方法。填表方法和指导语虽用文字写成,但使用时最好口头加以说明,即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或进行过类似评定的人,也常常会发生对量表说明解释不清楚而影响评定结果。如自评者文化程度低,对一些项目不理解,评定者可逐项口述(照原题读出),并以中性态度给予解释。

2.他评量表由评定者使用评定者一般都是专业人员或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评定的资料来源大多数通过知情者提供,所谓知情者是指最了解受评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内心状况和外在行为的人,一般为受评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或者是长期与受评者生活在一起的人,如慢性康复机构、福利院、养育院的工作人员,或是十分了解情况的邻居、同事、老师等。这种通过知情者提供资料的评定方法亦称间接评定法,相对应的是评定者使用量表对被查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评分来完成的,称为直接评分法。

3.结果换算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各项目得分均为原始分,需将各项目所得分累加成因子分或分量表分。一般说原始分转换成量表分比较有意义。许多量表使用手册上提供各种换算表,使用者只需查表即可。

4.结果的解释和报告每种量表有关结果的分析和说明,结论和解释均要适度。因为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结果也会有程度不一的误差,所以切忌绝对化,尤其是将结果对被试者及其家属作解释时,特别要注意不能将量表提供的部分信息当做疾病的诊断向病儿或其家属作出报告。

二、影响量表评定结果的因素

(一)资料来源问题

由于评定者对资料掌握不准确或观察能力不足,文化水平有限,对量表进行了歪曲的理解,这样就不能对某些症状或行为做出如实的判断。此外,直接评定时,要评定的现象不一定在所观察的时间内出现,或由于评定者本身的性格特点,缺乏客观参照,或仅凭主观愿望,也会使评定结果产生偏差。

(二)量表本身的品质问题

量表使用的术语对症状、行为的描述不易被使用者理解,评分标准界定不清或分级过细,均给量表使用者造成困难。评定者对项目的理解不一致也可能影响评定结果。

(三)“光环”效应(holeeffect)

评定者以主观总体印象影响具体特征。如评定甲种行为时联系到也应当有乙种行为;总的印象感到被评者的病情严重,当评定其他症状时也会受这一印象的影响,评判较重。

(四)评分者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

集中趋势(centreltendancy):是指评分者为避免评分过高或过低,多选择中间的答案(中间分),这是一般人常有的心理状态,也叫集中均势现象。此外,评分还可能受评分者个性的影响,有的评分过严,有的又较宽。还有一种现象叫期待效应(expectancyeffects),即评定者主观期待某种试验结果,从而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带有某种倾向性。为避免这种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中常采用盲法,这样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如何提高量表效用

量表效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量表本身的性质,还与使用者能否正确使用有关。

(一)正确熟练掌握评定方法

严格按照量表使用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评定。对自评量表则要求在自评前正确理解量表各项内容的含义和评分规则,以及评定量表限定的期限。

(二)评分者的工作前培训

通过培训评定者,使其切实把握评定目标,完全了解各项目的含义及评分规则,并进行评定人员之间的一致性检验,在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正式评定。

(三)与被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主要指他评量表的评定者需与被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尤其评定对象是儿童时,要耐心地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使他们消除恐惧,很好地合作,让评定者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和评定。这种关系的建立,评定者起主导作用,根据受评者的年龄、个性及症状特点,随时调整与被评者的交往方式以完成全部评定。若儿童年龄小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时,可采取分次进行。

四、正确评估和合理使用评定量表

临床工作者应正确认识评定量表在症状评定中的作用和局限性,使用量表时也要全面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做出临床诊断,切不能依赖量表便做出诊断。关于心理评估的作用和局限性的理念,也要让被试者或他们的家长有正确的认识。

(第五节)几种常用的量表

一、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Achenbach儿童为量表(Achenbach,s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评定儿童行为和情绪的量表之一,适用于4—16岁儿童,主要用于评定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本量表一般用作筛查,分为家长用量表、教师用表和自填用表(智龄在10岁以上儿童用)。本量表按儿童年龄、性别的不同分为三个年龄组(—5岁,6—11岁,12—16岁)和两个性别组,共6组标准分及剖面图,以便于分析和使资料看起来更直观。量表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第二部分为社交能力;第三部分由113项行为问题组成。一般资料不评分,只作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