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326900000048

第48章 临床辅助检查(1)

(第一节)心理测验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分类和运用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分别可以用长度(cm)和重量(kg)单位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用分数来评价,这样的测验是物理测评。一个人的外貌可以用美和丑来描述,行为方式也可以用快或慢来初步确定,而他(她)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则不是用简单的词句可以描述的,人的心理行为现象是针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生的心理活动和做出的应对反应,既反映了个人应付环境改变能力的大小,又反映了个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个人行为性状和行为倾向。但是,对于科学的心理研究来说,仅仅用“美”、“丑”、“快”、“慢”等定性的描述则过于简单。

心理测验就是要把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也就是把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用一定的方法测量出来,用数量来表示,像物理测量一样给某个行为或心理特征一个“数据”这样,测验的结果既可以验证行为和心理特征,也可以对不同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进行比较,使不同的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的比较标准。

心理测验大致上是指对反映心理品质的行为样本进行定量化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所谓行为样本,包括各种反映心理功能的行为(认知功能和个性等)。这样的行为千差万别,实际上不可能全部测量,只能测验部分有代表性的行为。通常心理测验是在一种标准情景下进行的,其施测和评分有其严格的规则,所以也叫标准化测验。心理测验的结果一定要加以描述才有实际意义,一般采用数量化方式,例如智商(IQ)、各种形式的标准分及百分位都是一些量数。有些描述指标采用划类,但一般这种划类都是由量数范围划界而来。各种心理测验都采用一定的数量化描述方式。

(二)心理测验的分类

心理测验方法很多,分类也不统一,现在最通常的分类是按测验的功能来划分的。将心理测验分为以下类别:(1)发展量表;(2)智力测验(包括适应行为量表)(3)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表12一1所列出的是我国常用的各种心理测验,这些心理测验通常国内、外都广泛使用,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包括具有国内常模、信度和效度资料等)。

(三)心理测验在儿童精神医学中的作用

1.了解个体间的差异从心理发展和教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受遗传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显示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每个个体的特点,给予适合他(她)的最佳教育方案,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去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

2.医学诊断和评估心理测评的最早功能就是鉴别并诊断出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目前,在心理测评方面具有诊断功能的工具还是韦氏智力量表,包括适用于幼儿、儿童和成人的三种工具。当然,被用于医学临床的心理测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它们的功能分别用于评估智力水平、情绪状态、行为问题、家庭环境、人格特征、适应行为等等。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辅导老师等专业人员,可以根据测评的结果,对服务对象给出建议和指导。

心理测验在儿童少年精神医学中最常见的用途是临床诊断和评估,包括医学上各类疾病的诊断和心理特征的诊断。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是指测验的结果直接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指标,例如智力低下的诊断需要智商显著低于平均和适应行为受损两项指标,学习无能的诊断要同时考虑智力在正常范围和成就测验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儿童水平才能成立。用于心理特征的诊断是对各类儿童心理特征作一全面了解,如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人格、神经心理特征作一全面评估。

3.评估心理治疗的依据心理测验的结果也是制定治疗措施的依据,是观察疗效的较好指标。由于测验结果相对客观可靠,故常作为各种临床研究的指标,尤其在大样本研究时,测验的适当应用可使研究更具可比性,同时省时、省物和省力。

(四)如何提高儿童心理测验的效用

有效地利用心理测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测验的作用,与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受试儿童合作的程度均有密切关系。就测验使用者而言,本人人格应健全,应具有与儿童心理评估有关的背景知识,特别是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受过系统的心理测验技术专业训练,熟悉所选用的测验施测和评分解释方法。同时,应建立和保持与受试儿童友好信任的关系。受试儿童合作程度直接关系到测验能否顺利进行和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要建立这种关系,需要一定的与儿童相处的经验。对不同年龄的小儿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1.年幼儿童年幼儿童与父母分离,在陌生场合会有相当的焦虑,可能抑制测验反应,此时测试者应耐心细致,适当改变测验形式,或者采用类似游戏的方式进行,以增加受试儿童对测验的兴趣。必要时父母可在一边协助,以减轻儿童的焦虑情绪。

2.学龄儿童受试儿童可能更关心测验时回答的正确与否,关注父母对其测验结果的态度(如赞扬和惩罚),此时测试者在测验开始前应将测验的目的、意义告诉儿童的父母,最好让父母离开测验室。对儿童则应采用中性态度,既不将每个项目正确答案告诉受试儿童,又不能使儿童感到自己回答得正确还是错误。通常要这样告诉受试儿童:你做得很好,每个题目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你所答的是其中的一种……”

3.青少年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隐私是否受到侵犯,在测验中会抱怨父母或其他权威,同时担心测验成绩会对其将来的前途造成影响。过多的考虑肯定会影响测验成绩。因此,在测验开始前测试者应将测验的目的和作用直截了当地告诉受试者,对受试儿童非现实的想法需保持通情达理的态度,必要时耐心给予解释。这样,测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下去。

总之,发挥心理测验的效用,就是要充分调动有利因素,尽量减少影响测验的不利因素。要做到这一点,测验使用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多体会,积累经验,多学习新的有关知识,才可能真正发挥测验的效用,为临床和科研解决更多的问题。

二、发展量表、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测验儿童的认知功能及其发展水平在儿童心理评估中极其重要。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成熟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认知活动表现形式不完全相同。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紧密联系,难以区分,所以用于婴幼儿的测验叫心理发展量表,而不称智力测验,所测查的内容以视觉运动能力为主,较多反映生物学过程。大多数心理发展量表适用年龄为0—3岁。当然这一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发展量表适用年龄范围宽些,甚至可到6岁。过了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逐步与生理过程分开,其认知能力也趋于稳定,从而采用智力测验。这是从人类认知功能发展的年龄特征来区分发展量表和智力量表的。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上,智力测验非要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能进行测试。部分智力量表也可以适用较小年龄的儿童,是因为这些量表包含了部分发展量表内容的缘故。与智力测验相对应的还有一类量表,即适应行为量表。这一类量表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个体的独立生活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定量化评定,从认知的角度,主要反映了个体认知功能的实际应用技能,从而与智力测验有所不同。智力测验与适应行为评定结合使用,可全面评估儿童的智力功能。

(一)发展量表

最早的发展量表一般公认为Kuhlmann于1922年在比纳一西蒙量表(1908)基础上修订的Kuhlmann一Binet量表。此类量表以后逐年增加,尤其最近10年来数量突增,多达120余个。然而在儿童精神医学中常用的,尤其能在我国应用的尚为数不多。发展量表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估婴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早期发现发展迟滞儿童,尽早进行早期干预。但是,发展量表测查结果对儿童,尤其是心理发展正常儿童后来的智商缺乏预测价值。其原因:

(1)婴幼儿时期的发展量表的信度较低发展量表所测查的内容与儿童智力测验所测查的认知功能有所不同;(3)婴幼儿本身的心理发展存在较大的可塑性,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分析测验结果时,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作出结论要特别慎重。

1.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scalesofinfantdevelopment,BSID)该量表为NancyBayley于1969年编制而成,为当今主要的婴儿发展量表之一。此量表属于个别测验,其目的在于评估2个月—30个月婴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及社会技能发展水平,确定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诊断发展迟滞,并帮助制定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我国于1992年完成了该量表的修订。

BSID共分三个部分:心理量表、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心理量表有163个项目,测查了知觉的锐敏性和准确性、记忆能力、语言发展、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运动量表包含81个项目,测查了身体的粗大运动、手的精细运动及动作的协调性;婴儿行为记录是由30个项目组成的评定量表,其内容涉及社会化、注意持久性、个人取向、情绪发展、兴趣、合作性行为。量表的项目按难度排列,每项目按通过和不通过二级评分。测验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实施。测验时婴儿父母可在旁边协助。施测顺序一般为心理量表在先,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随后。完成测验实施一般需45分钟。测验结果:从心理量表可得到心理发展指数,从运动量表可得出精神运动发展指数,这两种标准分均为平均数100,标准差16。婴儿行为记录得分则可与标准化样本的分数分布加以比较,根据这些指标对婴儿发展水平进行估计。

儿科医师Gesell及其同事所编制,自1940年正式出版以来,于1947年和1974年进行了两次修订。GDDS的适用年龄是4周—6岁,主要用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诊断。我国于1985年和1992年分两次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

GDDSC1974年版)包括五个行为领域:(1)适应行为:包括对物体和背景的精细感知觉及手眼协调能力,如观察对摇晃的环、图画和简单形板的反应大运动行为:主要涉及对身体的粗大运动控制,如头和颈的平衡,坐、爬、走、跑、跳等运动协调能力精细运动行为:包括手指的抓握和操纵物体的能力;(4)语言行为:观察语言表达及理解简单问题能力;—个人一社会行为:包括婴儿对居住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个人反应,如观察喂食、游戏行为和对人的反应等。该量表各项目评分,有的根据检查者观察,有的为父母报告。根据五个行为领域所得分数与实际年龄的关系,计算出各领域的发展商数(DQ)。GDDS最大的特点为重视发展过程中的顺序,其实施方法也较为简便。大多数研究表明其信度可接受,但效度较混杂。对智力预测性研究,有人报道40周时GDDS成绩与3岁时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成绩相关不高(0.28),但也有人报道4岁以上儿童的GDDS成绩与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成绩相关很高(0.85—0.89)。看来该量表同其他发展量表一样,受试者的年龄越小,预测效度越低。这是由于婴儿早期发展出的能力与成长后智力的发展性质有所不同之故。

3.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developmentalscreeningtest,DDST)用于筛选发展迟滞婴幼儿的工具较多,其中W.K.Frankenberg等人编制的DDST最为常用。该测验适用年龄范围为2个月至6岁,目的不是评定智力,也不是检查特别技能,而是为了早期发现哪些儿童有发展迟滞或异常的高度可能性。其特点为个别实施测验,易于实施,评分和解释方便,检查时间短,一般只需10分钟至半小时。适合作为一般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儿童保健人员的常规临床检查工具。

DDST共105个项目,按难度排列,涉及四个方面行为能力:(1)个人社会技能:测查早期社会交往及自助行为,如对大人挑逗的反应,寻找物品等精细运动:测查了手的操作及手眼协调等粗大运动:测查坐、立、走、跑、跳等身体粗大运动控制能力语言:测查婴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每通过一项得1分,将各方面得分累加成总分,据此分数划分出正常、可疑及异常三个等级。

我国已对该测验进行了修订,并有区域性常模。

(二)智力测验

智力是儿童精神医学领域涉及较多的心理品质,然而有关智力的定义及性质,研究者们一直未有完全相同的见解。总的看来大多数心理学家赞成智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抽象思考和推理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4)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测验是对智力水平进行量化的一种心理测量工具,有的智力测验测查的智力功能比较全面,能够计算出智商(IQ)才称IQ测验。IQ是智力数量化单位,L.M.Terman在1916年修订StanfordBinet(S一B)量表中首先采用智商的概念。当时,IQ被定义为智龄(MA)与实龄(CA)之比,再将商数乘以100(为了避免小数),即IQ=100(MA/CA),这种方式所获得的IQ叫比率IQ。其问题在于人的智力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后(有人定为18岁或20岁)并不与年龄的增加呈直线关系,而且人的智力发展起步、速度及停止年龄因人而异,因而采用比率IQ估计智力不很准确,以致受到批评。直到Wechsler1939年编制韦氏智力量表时,用离差IQ代替比率IQ。离差IQ是将被试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的人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计算公式为:离差IQ=100+15Z,或离差IQ=100十15(X—X一/SD)(Z为标准分,X为某被试得分,又为标准样本均数,SD为其标准差)。这样,离差IQ作为一个数值,代表被试的测验成绩在标准化样本中与同龄者相比所处的相对位置,并以此对被试智力水平进行分级。智力水平分级的通常方法是将IQ在智力均数(100)加减一个标准差(韦氏量表为15,比纳量表为16)的这一区间称为平均级或平常级,以后依次按与均数相差的标准差数来划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