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自主学习
233800000022

第22章 上篇 通过沟通让孩子学会做人 (3)

有些父母向孩子不断施压,认为只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成绩。孩子则认为读书只是为了父母,是被动的、无奈的,甚至会厌倦。当孩子觉得是自己在主动地学习时,会有更高的效率。父母对待孩子应该像放风筝一样,握住手中的线,让它相对自由地飞翔。

韩红玉认为: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没有陪读,也没有请家教,他尽量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学习,去承担责任。韩红玉介绍了他的教子经验:

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每天都让学生回家做一篇口算交上去,但只发给一张口算片子。儿子拿回来说:“别的同学的父母都复印很多张留着每天使用,我们怎么办?”我给他找来几张复写纸,让他每3天复写一次,再用复写的口算片子每天答一张。有一天他写完语文作业就到晚上10点多了,再复写口算片子累得手指直发抖,就哀求我说:“妈妈,帮我抄一遍好吗?”我就拉过他的小手给他揉,并对他说:“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做,不要依靠大人。”孩子眨了眨眼睛,似乎听懂了,就又埋头抄写起来,等到抄完篇子,算完口算,已经是深夜11点半了。

孩子在写语文作业的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常来问,我并没有一说了事,而是找来字典耐心地教他使用方法:遇到不会写的字怎么查,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查。此后,字典就成了孩子的半个语文老师。当孩子对数学应用题不会列式而求助于我时,我并不急于帮助他列出算式,而是启发他反复分析例题,深刻理解各项已知条件和所求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分析所做习题与哪一条类型的例题比较接近,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列式过程中注意体现出哪些区别等等。讲完这些道理后,还是让他自己去动脑筋列算式。通过这种一点一滴的培养,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依靠自己而不依赖别人的良好习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已习惯于自己钻研,经常“啃”书本到深夜。

对于孩子放学后的业余时间,我也不强行安排他如何学习,而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告诉他只要把老师当天讲过的内容都弄懂,“消化”了,就可以去和小朋友玩。所以,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有张有弛,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到初中一年级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列第五位,我就对他讲:初中的学习内容多了,需要比小学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认为自身还有潜力的话,希望你的名次能往前挪一挪。孩子默默地点点头。初二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已经名列全班第三,后来,又进入到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二。前不久,在承德市民族中学的全校师生大会上,当校长宣布“王凯扬同学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特等奖”时,我的儿子迈着坚定而又自信的步伐登上了领奖台。

韩红玉给了孩子适当的引导,也给了一定的发挥空间。试想一下,她一手包揽,会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吗?孩子主动去努力,才能真正去解决难题,取得成绩。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定的求知欲,父母要珍惜孩子的求知欲,并且尽力去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学习责任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珍惜时间,更大限度地施展才华。

□生活的责任感

妈妈一大早起来做早点,做好之后,再哄孩子起床,甚至还会为孩子穿衣服、倒洗脸水等。妈妈简直成了“万能妈妈”,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必要的、不必要的;在焦头烂额之余,也不免伤心地抱怨孩子不懂事,都这么大了还不能体谅自己的辛苦,为自己分忧。

其实这些妈妈若能冷静想想,不难找出前因后果及症结所在。事实上,很小的孩子便能为自己负责,甚至分担家务。不要以为让幼小的孩子做事是一件残忍的事,也不要以为事事为孩子效劳便是爱他。表现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万能妈妈”的这种爱是最没有效率也最易招来抱怨的。

除此之外,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妈妈很容易教养出没有思考力、没有判断力、不负责任、不能吃苦耐劳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他们在社会上没有一点竞争力,工作干不了,自己当老板又不行。到那时,难道他还要回来找妈妈吗?

适度地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不但可以训练他做事的方法及技巧,培养他的责任心,更可满足他的成就感,建立自信。此外,适度地让孩子自己学会生活,会使他更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劳动。

这是父母与孩子的一段对话:

孩子:“妈妈,我的剪刀呢?”

妈妈:“你交给过我保管吗?”(事实上,妈妈很清楚孩子的剪刀没有交给自己保管,这样反问只是提醒孩子那是他自己的事)

孩子:“没有。”

妈妈:“那么,你是不是应该想一想你把它放在哪里了呢?”(引导孩子回忆剪刀的去处)

孩子:“我记得昨天用完,就把它放在电视机上面,可是现在不见了。”

妈妈:“你用完没有把它放回抽屉,现在找不到了,你说该怎么办呢?”(提醒孩子,东西没有物归原处,很容易找不到,并把问题抛给他,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但话中并没有责备他的意思)

孩子:“我明明放在电视机上面的嘛!”

妈妈:“可是现在明明不在那儿。你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拿到别的地方去,或借给谁了?”(替孩子抽丝剥茧,提供他一些可能的假设,有助于他对问题的思考)

孩子想了想说:“没有啊!会不会是爸爸拿去了?”(孩子也可能提出他的假设)

妈妈:“那你要不要去问爸爸呢?”(尊重孩子的看法,千万不要说:“不会的,爸爸怎么会拿你的东西呢?”这样说只会破坏亲子和谐,也给孩子不好的示范。万一被孩子说中,面子更是挂不住)

孩子跑去问爸爸“爸爸,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剪刀?”

爸爸,“你的剪刀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绿色的。”

爸爸从抽屉里拿出一把绿色剪刀说:“看,在这儿呢!爸爸不知道你的剪刀该放哪儿,就先收在这儿了。还好你来问我,不然我自己都忘了呢!下次记住收好哦!”

如果孩子想不出来,妈妈也可以说:“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好了。”让孩子觉得妈妈关心他的事。

让孩子自己去生活,就会让他懂得要为自己负责,并学会生活的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的责任感

父母几乎承担了整个家庭的重任。他们为了孩子含辛茹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孩子却没有为父母想一想,没有为家尽一份力。

让孩子分担家务,了解家里的具体情况,更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是有用的。这对每个成员的向心力及家庭气氛,都有正面的影响,因此,要让孩子也有一些家庭的责任心。

贺吉范夫妇通过让孩子当一天家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让八岁的儿子当一天家,这是妻子的“革新”和“创造”。

一天下午晚饭时,桌子上没有儿子爱吃的“红烧鲤鱼”,他把小嘴噘得老高,满脸的不高兴,任你怎么劝说,他就是不动筷子,急得我浑身冒汗却束手无策。妻倒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问道:“磊磊,你知道市场上鲤鱼卖多少钱一斤?”

儿子摇摇头。

妻子又问:“磊磊,知道爸爸妈妈一月可以领多少工资吗?”

儿子又摇了摇头。

妻拿过一张纸,掏出笑,认真地跟儿子算起了经济帐。儿子是二年级的学生,加减运算做的还挺熟练的。妻先报总收入,也就是她和我的工资总数,然后报每月的支出:水费、电费、煤气款、米面款、房租款、乘公共车款;另外,每月提取30元作全家购置服装用款,再提出20元存入银行,作为儿子将来上大学费用;扣除这些开支,余款320元钱。每月30天,日平均生活费按10元开支,星期天另加5元,基本收支平衡。每日生活费不仅包括买菜,还包括油盐、酱、茶等开支。算罢,妻对儿子说:“磊磊,咱家如果不计划着花,每天都吃鱼吃肉,你看行吗?这还没计算你每学期的学费、零花钱和人情往来呢!”

儿子的脸晴朗了许多,不情愿地端起了饭碗,慢吞吞地吃了起来……

晚饭后,妻对我说:“明天是星期天,我们何不让磊磊当一天家呢!”我连忙表示拥护这一决定,并立即把儿子叫到跟前,郑重其事地把星期天15元钱的生活费交给他。儿子把钱拿在手里,既高兴又紧张。我叮嘱说:“磊磊,明天你当一天的家,买什么,由你作主,就这15元钱,怎么花得有个小计划,明天让你妈妈陪你到菜市场。”

第二天一早,妻便带着儿子去了菜市场,望着人头涌动,眼花缭乱的菜市场,儿子傻了眼。不远处有个摊点卖香蕉,他便径直走向跟前,犹豫片刻,他选了最少的一串,一下花去8.5元,妻没有阻拦。不一会儿来到了卖鱼的摊点前,儿子用仅剩下的6.5元买了一条不足一斤的鲤鱼。15元已花个精光,只好打道回府。

回家的路上,磊磊低着头,慢腾腾地挪动着双脚,去时的好奇和激动早已荡然无存。当天午饭,桌上不但没鱼,连菜也是昨天剩下的残汤冷羹,可儿子不但不耍脾气,饭还吃得津津有味。

从此之后,磊磊似乎长大了许多,懂事了许多,对家里的日常生活开支也多了份关心。有时买回些鱼肉来,他总要问个根底。多少钱一斤,花去了多少钱,超支了没有,偶而还俨然像个“小大人”,一本正经说道:“少买些鱼肉吧。”

令人高兴的是,从此儿子挑食的毛病也改正了,再不随便张口讨要零花钱了。这偶尔的收获,使我和妻惊喜不已。

家庭教育,其实主要是生活教育。贺吉范通过一件事情,就让孩子对于家里的日常生活开支多了份关心。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家庭的压力,也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要求更高的消费。独生子女,父母会更多些宠爱,他们随心所欲的花销有时让父母难以承受。父母要让孩子多感受家庭的温馨和爱意,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关心家,关心父母,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会让父母与孩子的心贴得更近、更紧,家庭变得更为幸福、美满。

□对过失负责

是否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特别要注意对孩子过失的处理。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如这样说:“你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讨厌!快走吧,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去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这般,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细想一下,不正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吗?

1920年,有一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了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一般来说,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当然,在这种时候,父母应当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

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把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称为关键时刻,因为能否处理过失具有关键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责任心,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