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2343700000023

第23章 攻与守(1)

1.快一步生,慢一步死

人生就像一场大火,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扑进火里,抢一些东西出来。怎样才能从人生的大火中多抢些东西出来?加快速度。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曾于清华大学演讲)

在“闯黄灯扣分罚款”制度实行之前,大多数有车族都遇到过这样的经历:不差那么多,只差一点点,黄灯变成了“猴屁股”,无论多着急,都得瞅着红灯干着急。这还不算,遇到一个红灯,往往一路都是红灯;而成功抢过一个黄灯,则往往一路绿灯。结果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差距,有的人增加了油耗,有的人上班迟到,有的人再没机会见到给他最后一次机会的女朋友……

这就是马路上的马太效应。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财富路,在眼光、实力、敬业程度等指标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不过快了那么一点点,就拔得头筹,并因此获得加速度,迅速将一众竞争者抛诸脑后;有的人却只因慢了那么一点点,甚至只是一个鼻子尖的差距,最终却只能与财富咫尺天涯,继续受穷。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惟快不破!”——这是香港四小龙之一的梁小龙在电影《功夫》中的经典台词。需要提及的是,快并不是梁小龙真正的必杀技,真正以快成名的是同为四小龙的李小龙。据一位跟李小龙合作过的摄影师回忆,李小龙的动作实在是太快,快到了看不清的程度,所以拍电影时,只好放慢胶片的速度。

无论是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过招,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技击比赛,出手较快的往往赢得胜利,而出手慢的多半会被无情击毙、击败。即使讲究以慢打快的太极等功夫,其实质仍然是以快打快,否则怎么做得到“后发而先至”呢?

成功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狮子和羚羊法则”:在非洲,当黎明的曙光刚刚划破夜空,羚羊们就从梦中惊醒了。一只母羚羊对小羊说:“孩子,赶快跑!如果慢了,就可能被狮子吃掉!”就在羚羊醒来的同时,狮群也惊醒了。一只母狮对小狮子说:“孩子,赶快跑!如果慢了,就可能会被饿死!”

狮子天生吃羚羊,羚羊天生被狮子吃。两种动物实力悬殊,但面临的却是同一个问题:生存!而保证生存的惟一方法就是速度。羚羊一定要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或者说比大多数同类都快,不然就会被吃掉;狮子要想继续生存,也必须比羚羊跑得要快,或者说至少要扑上最慢的一只羚羊。

不管你是否认同,西方列强的“丛林法则”早已深深烙进了每个现代人的生活。谁速度快,谁就能生存和发展;谁速度慢,谁就要饿肚子,甚至被吃掉!按照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说法,当今世界是一个平坦的大赛场,各种肤色、各种文化、各个角落的人都可以随时入场,但这个赛场中唯一的比赛项目就是百米冲刺,而且是一轮又一轮的百米冲刺。你需要不断地寻找、发现机会并且冲刺,否则无异于跑得不够快的狮子和羚羊。弗里德曼强调,在这个赛场上,如果你是一只跑得不够快的羚羊,你就危险了;如果你是一只跑得不够快的狮子,那你就该警惕了;当然,如果你还是井底的那只青蛙,那你就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所以,你必须尽可能地奔跑,加速,再加速。

人生就像一场赛跑,但生活远比赛跑更残酷。赛跑往往分一二三等奖,甚至还有鼓励奖,而人生的赛跑只需慢上半拍,可能就再无胜出的机会。

很多人都看到过刘翔得奖后高举金砖的灿烂笑容,但刘翔跑出世界第一的成绩之前,有几个人知道世界上有他这么一位为中国体育默默奋斗的青年?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知道上界世界110米栏亚军是谁?人们往往记不住亚军是谁,因为在人们眼中,第二似乎与倒数第二没什么区别。事实上,在短跑一类的赛事中,莫说第二,就是第一与倒数第二,有时也不过只差零点几秒。这就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人们常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没错,但有准备的人未必都能把握机会。因为机会之所以称之为机会,就在于其稀缺,稀缺到了犹豫一秒钟就不再属于你的程度。

当年在北京某企业打工时,厂里曾组织员工去参加某电视台的节目,老婆因长得还算标准有幸参加,而我等却只能留在厂里收拾库房。回来后,老婆兴奋地安慰我,我给你得奖了!有鉴于奖品实在太小,我们直接略过不提,我问她“你怎么得奖的?”她说:“蒙的呗!主持人还没问完,我就举起了手,主持人就问我,有这样一道题,如何如何,说了半天,最后问我选A还是选B,我想都没想就说了个A,结果就蒙对了!”

人生不能靠蒙,我老婆自从那次得奖后再没得过奖就是明证。但蒙与不蒙其实是后话,抢先一步才是蒙的前提。被靠蒙过日子的人蒙走本该属于你这个不需蒙的人的奖品,世上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吗?所以,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把油门开到最大,先给自己一个蒙的机会再说。

2.傻子才会硬碰硬

有个笑话说:父亲问自己的儿子:“要是遇见了狼,应该怎么做?”儿子回答:“我就逃跑”。父亲很不满意,训斥他道:“胡说,你应该用刀对付它。”儿子接着问:“那么两只狼呢?”“那就用猎枪打它们。”“要是有十条狼呢?”父亲没办法了,无奈地说:“那你还是跑吧。”人必须有勇气,但当对手过于强大,或者客观条件不利于自己,没有取胜的把握,可作战略转移,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喻宝才(清华校友,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副总经理)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美国人亨利是一家杂货店店主,一直以来,他的生意都很不错。可是就在昨天,有个讨厌的家伙就在对面开了一家杂货店,非要从亨利的蛋糕上切走一块。为了尽快挤垮敌人,亨利决定降价竞争,他在店门口竖起一块木板,上写:“火腿,每磅只卖5美元。”

没想到,对面很快跟着竖起一块木板,上写:“每磅4美元。”

亨利见对手较劲,一气之下把“5”改成了“3”。这样一来,价格已经比成本还低了。

想不到,对面马上改成了“每磅2美元。”

亨利终于沉不住气了。他气呼呼地冲进对面店中,以生意人的口吻教训对方:“小子,有你这么卖火腿的吗?你这么疯狂地降价,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吗?咱俩都得破产!”

对方笑了,说:“咱俩?我看只有你会破产。我的板子上并没有写明什么东西”每磅2美元“,我的店里根本就不卖火腿。”

这个故事多半是中国人杜撰的,因为打价格战一向是中国商人的专利。美国人也竞争,但美国人绝不会傻到跟对手竞争,却让消费者占便宜,上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危机时很多资本家宁可把生产过剩的牛奶、生猪扔进密西西比河就是明证。

请看下面的“罪状”:

前几年,一位名叫麦克的美国裘皮商飞到中国南方某市,参加在那里举办的行业订货会。

在订货会上,麦克显得分外活跃,他不断地和中国外贸人员交谈,小心翼翼地揣摩中方人员的心理和中国的市场行情。休息时间,麦克瞅准一位中国外贸人员,递上一支香烟,然后关切地询问道:“今年贵国的黄狼皮收购比去年好吧?”

对方深深吸了一口烟,潇洒地吐了个烟圈:“不错。谢谢关心。”

麦克来了兴趣,眼睛闪闪发光:“如果我想以优惠价格买进15万至20万张黄狼皮,您看有没有问题?”

外贸人员打量了麦克一眼,见他满脸诚意,当即笑道:“当然没问题!”

“那好,一言为定!我先订一批,试试销路!”两人边说边笑,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松开手,麦克便拉着外贸人员坐到大理石桌旁,不久便递出了一张5万张黄狼皮的稳盘订单,而且价格要比原方案高5%。

谈判完毕,付了部分定金,麦克当即告辞:“真的,太谢谢你们啦!我马上动身返回美国准备货款。”

麦克走后,中方外贸人员为获得了一张5万张黄狼皮的订单和定金而频频举杯,祝贺初战告捷。但是没过多久,中方就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美国裘皮商麦克正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我国的价格抛售黄狼皮!原来,麦克是先用高价稳住中方人员,待抬高我国黄狼皮价格之后,再按原价顺利地脱手他积压的大量存货。他付出的那一小笔订金,跟他获得的利润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中方只得了一张空头支票,数十万张黄狼皮不得不被迫积压起来。

这就是美国人。什么诚信经商啊、取之有道啊,这些中国商人笃信的信条,他们一条也不信,他们只信利益。

且看美国与其老对手伊朗的商战。

时光回溯至1993年,当时的美国和伊朗还算友好,美国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发布消息称,决定进军伊朗市场,这顿时让伊朗的本土饮料龙头企业扎姆扎姆可乐如临大敌。

为保住市场,扎姆扎姆公司召开了高层会议,商讨如何有效阻击可口可乐的大举来犯。有人提议打价格战,实施全面降价;有人建议开辟新的生存空间,研发新产品;还有人认为自己肯定不是可口可乐的对手,不如主动投降,让可口可乐兼并自己……这些方法显然无法令人满意,最后,扎姆扎姆公司决定重金向公司所有员工征集有效策略。

很快,高层们就收到了上千份建议,其中,一名流水线灌装工的建议,让大家眼前一亮。该建议说:别管可口可乐有多么强,我们只要让它的可乐无瓶可装便可!因为可口可乐来伊朗出售,必然需要大量的可乐瓶子,但可口可乐公司不可能从美国本土不远万里运可乐瓶过来,另一方面,裸瓶的关税也很高,所以他们只能找伊朗本地的制瓶厂代工。而伊朗只有两家大型制瓶厂,只要搞定他们,不让他们帮可口可乐公司制造瓶子,就等于釜底抽薪,掐住了可口可乐的命脉。

这个建议由不得扎姆扎姆的高管们不采纳,因为除此之外,人们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们立即出巨资,将两家制瓶厂收购了过来。果然,不久后可口可乐便因来伊朗寻找制瓶商合作无果放弃了伊朗市场。

扎姆扎姆的胜利,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再强大的对手也有劣势,不要紧盯着对手的优势不放。只要有有智慧,弱小照样可以战胜强大。只要有志气,美国这个全球蛀虫能奈你何?当然,如果你自己非要美国商人讲什么公平、正义,那就不是美国人的问题,而是你自己傻了。

傻子才会硬碰硬。

最后,有必要像美国人在别人身边军演时总要宣布自己并不针对任何人一样,我们此篇文章也不针对美国人。

3.竞争不如竞合

任何人走出校园都会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我现在虽然人到中年,但是我一点都不羡慕你们、一点都不渴望回到你们的年龄,我知道你们现在面临的竞争有多激烈,我不像社会上一些人那样抨击你们这一代,说什么你们素质不好等,你们现在面临的竞争可以说是残酷的,很难说你们和我们相比哪一代更幸福。你们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但是选择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每一代都有自己的路,每一代都有自己的苦楚,但是每一代都应该有共同的做人的规则,不管在哪一行,如果能够吃亏,能够帮助别人,都会有很好的回报。

——白岩松(著名主持人,曾两次在清华演讲)

麦当劳和肯德基是竞争对手吗?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竞争对手吗?

是,也不是。

按照达尔文的说法,所有生物来到这个世界,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竞争。上述公司虽不是生物,但却都是由世界最具竞争性的生物——商人经营、管理的,怎么可能不是?

但它们更像是娱乐圈里的组合,实际上是一种搭档的关系。它们也竞争,但主要竞争对象不是对方,而是那些一心想趁它们两家大打一架以便脱颖而出的所有不堪不击的潜在对手。比如,一般情况下,麦当劳开到哪里,肯德基很快就会出现在附近,而且“至死不渝”,但你很少能看到第三者在它们中间出现。两大巨头表面上的竞争关系,往往能够为他们排斥新进入的竞争者提供更多的策略选择,从而形成竞争中的合作,也就是竞合。

只有中国人喜欢窝里斗。如果有人告诉你,美国加州又发现了金矿,一个昨天晚上还在讨饭的美国小伙子今天早上突然拥有了一座金山,中国人才不管他呢,因为离得远,就算白送自己自己也没法去拿,但若有人听说几年前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同事发了点小财,他便立即陷入不平衡中:这小子,也人模狗样了!

中国的商家们则是这种人的福音。因为中国的商人们一竞争就会打价值战,而他们则会适时出动,从这家转到那家,在从那家转到这家,只怕只便宜五毛,他也会心里高兴。当然,即使不便宜,他也不会沮丧,因为世界如此热闹,爱凑热闹的他们怎能不高兴?

据说当年中国家电业的大佬们打起价格战来,居然把大好的彩电论斤卖!这种事情欧美人绝对不会干,如果有,那肯定是新近从中国移过去的。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即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有其必要的。竞争有时候表现得很残酷,比如战争;有时候也表现得很美好,比如打牌、下棋等。

但我们绝不鼓励竞争。因为竞争是我们的天性,根本无须鼓励。稍一鼓励就会血腥味十足。只有从竞争走向竞合,尽量去谋求双赢乃至多赢,才是最高明的竞争法则。

前面解释过麦当劳与肯德基的关系,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关系也差不多。表面看来,它们水火不容,不共戴天。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它们多半都希望对方忽然发生重大变故,以便及时把市场份额据为己有。事实上,它们也不是没有竞争过,但最终都是无疾而终,它们已经强大到了谁也无法轻易干掉谁的境地。

外国有句话叫:当大象打架的时候,小狗就该遭殃了。在非洲大草原,这是事实。但在商场,当两大巨头打架的时候,小狗非但不会遭殃,反而会乘机坐大。所以竞争多年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最后学乖了,它们不再把枪口瞄准对方,而是对准消费者,以及那些想抢占他们地盘的后辈。只要有企业想进入碳酸饮料市场,它们必然会展开一场心照不宣的攻势,让挑战者知难而退。尽管它们的攻势未必奏效,比如它们不相互倾轧的中国的非常可乐,以及前面提到的伊朗的扎姆扎姆可乐,但这不也正好从侧面说明了从竞争走向竞合对它们的重要性吗?

在这方面,蒙牛创始人牛根生若认第二,国内恐怕没人敢认第一。众所周知,牛根生刚开始创立蒙牛时,与曾经的老东家伊利势同水火。当时,蒙牛遭遇到的各种打击应有尽有,但牛根生明白,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慎重对待的。怎样才能避免两败俱伤呢?牛根生提出了“做大市场、统一战线”的口号。他说:“蒙牛和伊利是兄弟,应该相互促进,把统一战线做大了,行业内部规矩了,对自己的发展也有好处。”在很多场合,他不止一次地说:“提倡全民喝奶,但大家不一定要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只有把行业市场做大了,大家才都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