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2343700000031

第31章 取与舍(1)

1.散财童子最有钱

从无到有是很快乐的,但最大的快乐是从有到无。很多人不能从有到无,是因为他没有拥有财富。死在巨富的行列里是一件可耻的事,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你散钱的时候。

——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慈善家,曾于清华大学演讲)

散财童子,也称善财童子,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他可不是什么善茬,而是擅长杀人、放火,一心想吃唐僧肉、连孙行者都奈何不了的“圣婴大王”红孩儿。

也许是受了观音菩萨的影响吧,或者是看在观音菩萨的面子上,后来在中国民间,善财童子越来越招人喜欢,不仅人长得帅,而且走到哪里红包就派到哪里。对做梦都在想着发大财的老百姓来说,还有比这更帅的吗?

不过得了红包的老百姓并不满意。他们非常地郁闷,也非常地嫉妒:为什么那个散财童子的钱总也派不完?我要是能像他一样就好了。

其实根本不必嫉妒。只要你能像散财童子一样,敢于散财,你就能像他一样,拥有源源不断的可散之财。中国当代最抢眼的慈善家陈光标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陈光标出身于江苏农村,小时候几乎从没吃过肉,饥饿还夺走了他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的生命。上小学时,陈光标的学费不过一块多钱,但也是东家两毛、西家三毛钱凑起来的。父母借了钱之后常念叨:“等鸡下蛋后卖掉还债。”

1978年,年仅10岁的陈光标发现了一个商机:每天中午,他利用中午放学的时间,用两个5公斤重的桶挑着井水到离家1.5公里的小集镇上卖,大声吆喝:“一分钱随便喝!”每天能赚个两三毛钱。再次开学的时候,要交两块钱的书本费,这对陈光标已经不是难事了。但当他听说邻居家的孩子还没有钱交书本费时,立即就去学校帮他把书本费交了。

后来,陈光标先后卖过冰棒,倒腾粮食,17岁就成了全乡闻名的“少年万元户”。在此过程中,心地善良的陈光标没少帮助人,也曾被人骗过。

比如有一次,他认识了一个在温州人,两人一合计,决定一起做棉鞋生意。陈光标先行支付了3万元的货款,可是等货发过来,才发现全是伪劣产品,鞋底全是硬纸板糊的。晴天看不出来,一到雨天鞋底就全烂了。这一次,陈光标把辛苦挣来的钱全赔了进去,心疼得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好在没几天,他重新振作了起来,想继续从事贩粮食的生意,但当时已经赔得没有多少本钱了,陈光标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乡亲们能不能暂时赊着,没想到,凭借他当年做生意留给乡亲的诚信形象,乡亲们都愿意把粮食赊给他,表示“卖了再给钱,咱信得过你”。多年以后,当陈光标回想起这段往事时,总是眼含着泪水,他常说,正是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

诚如陈光标所言,正是因为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但很多人想不明白:乡亲们为什么就不信任我、支持我呢?原因倒也简单:他们从不曾像陈光标那样支持乡亲们。古语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但若想得人心,首先得付出你的心。财富之道也不例外,想财源不断,先做散财童子。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现代人也说:先做朋友,再做生意。朋友就是生产力,这毫无疑问,问题在于朋友的生产力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商言商,商界的朋友们最重利益和回报,成为你的生产力没问题,但与此同时,你也必须得成为对方的生产力。否则,他们多半只会成为你的阻力。

“财聚人散,人散财聚”——这是我们此前屡次提到过的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的经营哲学。在伊利任职期间,有一次公司拿出钱来让牛根生买一部好车,他却为几个部下每人买了辆面包车;还有一次,他把自己应得的108万元奖金平分给了大家……其余诸如几千、几万的小奖,十几年来,牛根生的分奖行动年年不断。被逼上梁山并且创业成功后,牛根生不仅多次在不同场合向弱势群体捐钱捐物,2009年还一次性地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蒙牛股份,成立了“老牛基金会”。

捐些钱,哪怕捐得再多,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像牛根生那样,一次性地祼捐,尤其是在生前裸捐,这在普通人看来绝不符合逻辑。创业艰辛几十年,最后却都捐了出去,这是为哪般呢?这还得从牛根生的童年说起。牛根生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小时候,家境很苦,出生后不久,父母便以50元的价格把他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养父解放前被抓过壮丁,当过警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被警察”,养母也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做过山西某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在解放战争期间,颇存下了些细软的养母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一部分直接送人,一部分作了寄存。进入60年代,生活困难,养母领着牛根生试图讨回那些寄存的财物,但原先的亲戚们非但不认,还把母子俩轰了出去。养母不肯甘心,后来又去过多次,但每次都是吵啊闹的,还被人骂过脏话、泼过冷水……通过这些事,牛根生体会到,钱是好东西,但也是最害人的东西。因为钱,过去的亲戚朋友都反目成仇。没有钱,反而不会有这么多的仇人……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并不赞成牛根生的说法,当然更不肯效仿他的做法。这无可厚非。需要提醒的是另一些走入了极端的人,在他们眼里,钱才是最靠谱的东西。没有钱,怎么生活?没有钱,怎么创业?表面看来,这些问题都有其道理,但实际上却是本末倒置。尽管时下有很多人都在围绕着钱展开自己的人生,但钱永远都应该而且事实上也确实是围绕着人流动的。所谓“以人为本”,只要有人,没钱也能办事。但光有钱,或许能使鬼推磨,但未必能让人办事。

总之,“千金散去还复来”绝不只是一种浪漫,它还是一种哲学。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做人人痛恨的守财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则莫过于既有钱又有人还有情。我们必须学会聚钱,同时必须学会散钱。散未必都能聚来人和钱,但至少能散去灾祸。

2.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想我不会带着我的财富走进坟墓,我会把这个钱交给社会上最需要的人。当我想进天堂的时候,我希望上帝会说你没拿出百分之百,但是你拿出了百分之九十,够了,你进去吧。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很久以前,曾经读到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上帝派一个使者去视察地狱和天堂。使者先下到地狱,发现地狱里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是地狱里不给吃的吗?非也,不仅有吃的,伙食不不错,问题是上帝给他们的勺子太长,饿得发疯的人们怎么也送不到嘴里。一来二去就会洒到地上,洒到地上就会像人参果一样马上消失不见,他们想从地上捡点都不行,于是地狱里的人就始终重复着舀食物——够不着——洒到地上——然后消失的悲惨生活,能不面黄肌瘦吗?

使者摇摇头,又上到天堂,发现天堂里的每个人都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是不是天堂里的伙食更好呢?不是,使者发现,不仅天堂里的伙食跟地狱里没有差别,而且天堂里的每个人手上拿的也是长把勺子。那他们为什么能够生活的那么和美欢畅呢?答案是:天堂里的人懂得用长把勺互相喂别人吃饭,而地狱里的人却只懂得往自己的嘴里塞。

如果你是初次读到这个故事,相信你会像当年的我一样,颇为这个故事所传达的西方人的正能量而激赏一番。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看多了人情冷暖,我终于顿悟:世上哪有什么正能量!即使有,那它也是为负能量(如自私)而服务的!就说故事中的天堂吧——众所周知,上天堂,那是做了足够好事的人才能享受的待遇,但至少在故事中,你看不到下地狱的人和上天堂的人的待遇有什么本质不同:伙食一样、餐具一样、就餐环境也一样。你可以认为天堂里的人能吃到饭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但你同样可以认为他们只不过比地狱里的人更懂得把握人性而已。而事实上,诸如我喂你一口你再喂我一口类似的小技巧根本就是那些应该下地狱的人所擅长的。

看过尚敬导演的《饭局也疯狂》吗?用著名影评人梁宏达的话说:“影片中发生的故事,不只是到饭馆吃饭那么简单,饭没有吃出什么,倒是人人深陷局中:闹局、残局、情局、僵局、死局、奇局、搅局、迷局、变局、骗局、乱局、困局、危局……统统汇聚在饭局……而影片的内容可谓是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它讲述了12个身份各异的食客,在12个小时内发生的事。若把这部影片比作一场饭局的话,那么它可谓菜品丰富:性感美女、名利纷争、金钱圈套、幕后交易、情欲纠缠等等,无不令观众眼花缭乱……”

仍用梁宏达先生的话说,正是这部影片让尚敬导演加入了电影“亿元票房俱乐部”的阵营当中,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该影响深刻揭露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看看那些赴宴的食客,哪个不是心怀算盘、处心积虑?你可以说,不是还有个为了爱而去的人小伙子吗?的确有,但他不也是为了爱情去的吗?即使抛开这一点不谈,他也不过占了1/12啊!

可以这么说,在人性面前,每个人基本上都是个小丑。

饶是如此,这依然是一种很多人达不到的境界。很多人未必会犯下什么非得下地狱的罪恶,但他们偏偏就像地狱中那些不开窍的人一样,宁愿自己受饿,也不肯先喂别人一口。他们总是在想:要是我能全吃了就好了!

人生就是一桌饭局,说难听点儿,每个人都是食客,也都是其他食客面前的“菜”。有的人是鲍鱼龙虾、有的人则是萝卜白菜;有的人是精米白面、有的人却是小米杂粮……表面看来,鲍鱼龙虾、精米白面肯定比萝卜白菜和小米杂粮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使你有的是鲍鱼龙虾,你也不能一天三顿吃,你必须时不时地吃点水果、蔬菜或粗粮,才能保证营养均衡。但你的筷子伸得多么远都没用,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吃别人的水果、蔬菜或粗粮,也得让别人尝尝你的鲍鱼龙虾是什么滋味。否则别人宁愿饿死,也不会让你白吃。

人性都是自私的,但是当你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来为自己的私欲行为辩护的时候,你就毫无人性了。英国有一句谚语叫“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想想看,这样的人有谁愿意跟他同桌吃饭呢?

赚钱就更是如此了。有句成语叫“争名夺利”,数千年来,古今中外的人其实都是以它为座右铭的,只不过有些人争得高尚,有的人夺得卑鄙。还有个词叫做“争取”,大家都在争取,都在力求得到或达到目的,只不过有些人为了得到总是求诸正道,而有些人为了得到不择手段罢了。

在商言商,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以获取到相应的财富为前提。但经商正如吃饭,就像那些喜欢吃独食的人没人喜欢跟他们同桌一样,在商界,也没有人愿意同那些喜欢“吃独食”甚至仅仅是喜欢沾点小便宜的人打交道。

我的一位朋友老李,就因为曾经与我们共同的朋友老荣合作时吃了一次100元以下的小亏,便毅然与其绝交,并屡次在各种场合提醒各位朋友注意老荣,并说:珍爱生命,远离老荣。老李也没少提醒我,但我对此始终持怀疑态度,而原因,则是因为我也曾与老荣合作过,但那次合作老荣却主动让我沾了个50元左右的小光。钱虽然小,但却深深改变了三个人的关系,所以,遇到类似的事情,你应该尽量让人沾点小光,哪怕只是50块钱,而不是沾别人的小光,哪怕只是100块钱。

李嘉诚可谓深谙此道。有一次,香港《文汇报》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李嘉诚答:“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解放前的“火柴大王”刘鸿生也说过类似的话:“你要发大财,一定要让你的同行、你的跑街和经销人发小财。最愚蠢的人,就是想一个人发财,叫别人都倒霉。”

一句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求回报的人,却总会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吃独食的人,纵然能吃到,也消化不了。

3.舍得,才能获得

世界上,成功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傻子,一种人是疯子。傻子是会吃亏的人,疯子是会行动的人。

——翟鸿燊(国学应用专家,经济与文化学者,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松开双手,世界都在你手中。

——这是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经典对白。这句台词,概括地讲,就是先哲所说的“舍得”之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是前提,得是结果。就好比秋天的收获必然开始于春天的播种一样,舍不得洒播财富的种子,哪里有日后的摇钱树?

“舍得”一词,最初大概源自于佛学,和许多佛学名词一样,“舍得”也早已是妇孺皆知,老百姓常说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是其普及版本。

说到“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残酷”。其实商场如战场,本就残酷无情。想打赢自己的财富战争,不仅需要我们准备把握市场脉搏,给对手以有效的杀伤,有时还需要我们对自己狠一点儿,否则我们可能连上战场的机会都没有——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都验证了这一道理,比如浙商代表“珠宝大王”程聪宝。

程聪宝一开始是靠两手提袋纽扣起的家。他从十几岁开始,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国营百货大楼,专门为商户供应钮扣、塑料编织品等小玩意,到他22岁时,他已经赚到了一笔不算太小的财富。

同年,程聪宝辗转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家名叫圣仑集团有限公司的外贸企业愿做纽扣生意,便拐弯抹角找上门去。对方老总是北方人,直爽,也有点儿大大咧咧:“行啊,要不你先做5颗让我们瞧瞧?”只做5颗纽扣,这摆明了是一桩亏本买卖,但程聪宝爽快地签下了定单。

回去后,他立即花5000元做了纽扣模子,然后让工人认认真真地做好5颗纽扣,并迅速将它们亲手送至圣仑集团。对方也不含糊,当即以每个5分钱的价格买下了这5颗纽扣。接着,圣仑集团交给程聪宝一项新任务:用10种不同的颜色做1000颗纽扣,每种颜色各100颗。程聪宝一盘算,还是一桩亏本生意,因为一种颜色的纽扣如果只做100颗,至少要浪费5公斤价值1000元的颜料,做1000颗,就要浪费一万块!豁出去了,程聪宝花了一万多元,圆满地完成了订单。圣仑集团方面有些吃惊,也很佩服:“这个温州人,真行!”程聪宝终于“钻”进了对方的大门。

1996年,圣仑集团给了他一笔1亿颗纽扣的订单。程聪宝不仅赢得了500万元的利润,而且借此一举占领了石家庄的纽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