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2343700000005

第5章 迷与悟(1)

1.先富脑袋,再富口袋

人世间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把别人的钱装自己的口袋。但这件事情之所以难,是因为很多人没想过把别人的知识装进自己的脑袋。换言之,当一个人懂得知识的力量并不断学习的时候,他的口袋绝不会永远空空如也。

——张平(中国新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著名讲师,曾于清华大学演讲)

去年春节,我问一个接连三年没回家过年的小伙子:“光忙着赚钱了吧?连回家过年都没时间。”他笑笑说:“哪里,我是没赚到钱,回不起!”我还没来得及夸他谦虚呢,小伙子的母亲插话了:“要是我我也没脸回来,看看人家小二,去年给他妈赚了八万,今年拿回来十万,还领回个漂亮媳妇……”

这实在是一种缺乏技巧的插话。因此这位不懂得语言艺术的母亲当即遭到儿子的有力回击:“我是不如小二,你能跟人家小二她妈比吗?我上学时不比小二差!是你,刚念完初中就不让我上了!人家小二他妈,卖血都让小二上学!今天看见人家挣得多了,早干什么去了?你活该!”

小伙子这话说得粗鲁,但却是事实。当年他辍学时,我还是个亲历者。那天正赶上星期天,我去小伙子家寻一位亲戚,到那儿发现人们正在打麻将。小伙子的母亲可能输了钱,房间里始终回荡着她摔牌骂骰子的声音。正打着,小伙子的老师去了,开门见山地说:“我说兰子,你可不能不让咱孩子辍学啊!咱孩子这么聪明,以后肯定能考上大学……”老师还没说完,兰子就接了过来:“老师啊,我哪儿是不让他上啊,我实在是供不起啊!”那位老师也够有观察力的,他指指桌上的麻将:“打牌的钱有,交学费的钱没有?”但这根本难不住兰子:“这您就有所不知了——我们玩得小,五块钱一锅。我现在手上有十块钱,十块钱我能玩两锅,可我把它给你,你能让咱孩子接着上学吗?”老师气得嘴唇发抖,丢下一句“那好,你们玩吧”,转身离去。

我这么说,是在批评那些当年不懂得先富脑袋、再富口袋的无知父母,并为他们今日过得不太如意的儿女们开脱吗?不是。还是那句话:遇到一个无奈或者愚昧的父母,那不是你的错,但你若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因于父母,那肯定是你的不对。

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知识未必能改变命运,但知识至少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如前所述,最大的贫穷是志穷,是心穷,穷人脱离贫穷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见识,这是谁也夺不走的,也是谁也无法给你的。但在这个“没钱寸步难行”的世界,还有比读书更好的提高见识的途径吗?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开阔,更会思考问题,更具创新精神。新东方有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就是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其次是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一个人创造事业的无穷动力。基于此,新东方招聘高级人才时都是我面试。我的首要问题就是‘你大学读了多少本书’,如果你回答只读了几十本,那我肯定不会要你。我心中的最低标准是200本,我自己在大学期间读了800本。而我的班长王强,在大学里读了1200本,平均每天一本。”

昔日亚洲首富孙正义也是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

孙正义是韩裔日本人,23岁那年,他得了肝病,此后在医院整整住了两年,期间他一共阅读了将近4000本书籍,平均每天5本。读完这些书后,孙正义解开了自己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那就是要想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最新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一出院,孙正义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开业那天,全公司只有两名员工,孙正义站在一个装满苹果的箱子上面跟他们介绍说:“我叫孙正义。25年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营业额将超过100兆日元!”两个员工听得目瞪口呆,听完后立即辞职不干了,他们都以为店老板疯了——但他们不知道孙正义两年之内读了4000本书!

后来,在网络经济升温时,孙正义果然实现了自己当年在苹果箱上的誓言,他的财富一度超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说到比尔·盖茨,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将其与“哈佛大学辍学生”挂钩,其实,辍不辍学与有没有知识并不成正比。成功后的比尔·盖茨曾说过:“是我家乡的公立图书馆成就了我。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据说,比尔·盖茨从小就喜欢读书,早在小学阶段就读完了整部《世界大百科全书》。成功后的比尔·盖茨也曾经坦言:“是我家乡的公立图书馆成就了我。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我直到现在依然每天至少要阅读一个小时,周末则会阅读三至四个小时。这样的阅读,让我的眼光更加开阔。”

所以,不必羡慕有钱人,他们都在忙着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你从今天开始,改变以往那种认为买本书还不如买捆大葱实惠的不良心态,或许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黄金屋中的新主人。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读书多就一定能赚钱,尤其是赚大钱。否则,世界首富应该是某个图书馆馆长或某个书虫级的书呆子。把书上的知识提炼为工作、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是少数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生活中更多的读书人却只能成为书呆子或者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正的知识、最棒的知识尤其是适合自身情况的知识,大多是书本上甚至从别人身上也学不到的。有着世界华人第一狂人的严介和说过:“能够学习知识的是三流人;能够在读书看报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是二流人,因为生活才是永恒的老师;能够在生活中无中生有、创造知识的人,才是一等人。一流的企业家讲理念,三流五流的讲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拘泥于书本,停滞在校园,温习在家里的书房,原来都是幼儿园的东西。在风雨中的飘摇,生与死的考验中,没有倒下,生存下来,这才是真知识……”

迄今为止,你读过多少本书?又有多少真知识呢?把这两个问题想明白、解决好,我们即便成不了俞敏洪、严介和,也不至于在下个春节到来之际,继续穷得不好意思回家过年。

2.不着魔,不成佛

我们要向我们的老学长闻一多学习,爱书成痴,一看就“醉”,珍惜青春、珍惜时光,学会做人,学会独立,而不是痴迷游戏,这样才能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陈吉宁(清华大学校长)

在很多同胞心目中,日本绝对是个可恨的民族。如果非要找出一个比较可爱些的日本人,一休大师可能勉强算得上。不过本文要讲的不是一休的故事,而是他的再传弟子珠报的轶事。

珠报是个精于茶道的禅僧。他的住所附近有一口水井,水质清冽甘甜,非常适合泡茶。每天一大早,珠报都会去井台汲水,用以招待来访的香客或朋友。但每一次他都会尽力避开众人,不让别人看到他汲水的过程。人们觉得非常奇怪。

一天早晨,珠报因为身体不太舒服,出门稍晚了些,结果在汲水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位邻居。

邻居问问:珠报,这么早去哪儿了?

珠报无法回避,只好搭腔:汲水去了。

等邻居离开后,珠报当场把水倒在了街旁,提着空桶而回。

事情传开后,人们更觉得珠报不可思议。直到很久以后,珠报才说破自己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不想用含有杂念的水泡茶招待客人。与人搭话时,杂念就会渗入水中,用这样的水煮茶待客是对客人的不礼貌,是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的。

再来看“森田司钟”的典故:

有一天早晨,日本永平寺住持奕尚禅师听到钟声与往常不同,他细心聆听了一会,忍不住唤来侍者,询问道:“刚才是谁在敲钟?”

侍者答:“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

奕尚禅师命人把敲钟的小沙弥找来,问他:“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小沙弥不知何意,老实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敲钟而已。”

奕尚禅师说:“不见得吧?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有修为的人才能敲出的声音啊。”

沙弥想了想,说:“我真的没有刻意念什么,只是我尚未外出参学时,家师经常告诫我,敲钟时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虔诚,怀着虔敬之心。”

奕尚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今后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保持这样的禅心。”

小沙弥一直牢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诸事认真,后来成为奕尚禅师的接法传人,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看完了这个故事,不由得想起一句俗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原来,这句话只是讲那些懒和尚、笨和尚、不思进取的和尚的。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森田悟由则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不想当方丈的和尚也不是好和尚。如何成为一寺之方丈呢?先从认真敲钟开始。

不论是珠报的“敬事如魔”,还是森田的“敬钟如佛”,这都是非常可贵的禅心,也是非常难得的事业心。生活中,人们常说:不着魔,不成佛;也有人说:不疯魔,不成活。着魔也好,疯魔也好,无非都是痴迷的意思;成佛也好,成活也罢,也无非都是成功、出人头地等等。

事实上这个逻辑完全成立。世间三百六十行,但凡能在一个行当中做出非凡成就者,大多是常人眼中的疯子、痴人。只有达到痴迷的境界,才能将某件事做到极致。前面讲了两个杰出的“日本鬼子”,下面再来看一个卓越的“洋鬼子”的故事。

20多年前,美国有个8岁的矮个子男孩痴迷上了篮球。当年生日,父亲送了他一个篮球做生日礼物。从此,他吃饭抱着球,睡觉搂着球,出门带着球,即使倒垃圾时他也是左手拎着垃圾袋右手运球,往往把垃圾搞得到处都是。为此父亲骂他,邻居笑他,但他不为所动,照样我行我素。

上中学后,博格斯有一次对伙伴们说,将来也要到NBA打球,大家听了哈哈大笑,一个伙伴毫不客气地说:“像你这样的‘小松鼠’,也能打NBA?”博格斯很伤心,跟回家问妈妈:“我还能长高吗?”妈妈鼓励他说:“孩子,你能长高,你一定会成为全美国人都知道的大球星。”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博格斯也没长高,但经过他发疯着魔似的练习,其球技得以不断提高,最终他凭借实力进入了当时排名NBA第二的夏洛特黄蜂队。1986年,博格斯还入选美国国家队,参加了第10届世界男篮锦标赛。

赛后,博格斯成了世界明星,一位记者在报道中这样写道:“锦标赛结束后,四处盛传美国队有个小不点儿,样子很滑稽,许多小孩都争先恐后地去看他,结果发现这个篮球巨星竟和他们一般高……”博格斯对此回应道:“我的确太矮,在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赛中闯出一番天地不容易,但我相信篮球并不是专让高个子打的,而是让那些有篮球才华的人打的。告诉你们一件事:以前我对朋友们说我要进NBA时,朋友们都笑倒在地上。可是现在呢,他们常常这样炫耀:我小时候可是和博格斯一起打球的!”

博格斯的故事,不仅再次证明了什么叫不着魔、不成佛,也从侧面为我们证明了,即使你是一个没什么天赋的人,只要你愿意付出,愿意像疯子、傻子一样付出,愿意在别人的嘲笑声中继续付出,你迟早也会像博格斯那样,成为别人炫耀的对象。

3.成功的前提是忘掉成功

坐得冷板凳,吃得冷猪肉。

——范文澜(著名历史学家,曾于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任教)

很久以前,少林寺有个年轻的武僧,他一心练武,梦想成为寺里最棒的武僧,数年来,他一直努力,却收效甚微。

武僧不免失落,他找到达摩院首座,婉转地问:“师傅,您看凭我的资质,能不能成为一流的武僧呢?”

首座看看他,肯定地说:“能,肯定能。”

武僧很高兴,又问:“那需要多久呢?”

“至少十年吧!”首座想了想答道。

“十年?太漫长了!”武僧又问:“如果我加倍苦练,坚持不懈,那么需要多久呢?”

“那就得二十年了。”

武僧更奇怪了:“师傅,为什么我越是努力,成为一流武僧的时间反而越长呢?”

“因为要当一流的武僧,其先决条件就是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不断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如今你两只眼睛都紧紧盯着一流武僧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审视自己?”

武僧听了,顿时开悟,日后终成一代名僧。

谁都曾经年轻过。我年轻时,也曾与一位有缘的武术家学过一段时间武术。不要问我的武学修为如何,那样我会非常不好意思。不过我也不是一点儿收获没有。比如有一次,我问师傅:“外国人称我们的武术为‘功夫’,请问‘功夫’是什么意思?”师傅解释说:“所谓‘功夫’,本是一句方言,书面语也就是‘时间’的意思,比如北方人常说‘功夫大点儿’,意思就是‘时间长点儿’。说白了,‘功夫’就是时间的不断积累,就是一招一式的不断练习。一夜之间就拥有深厚的内力,只能出现在武侠小说里。你不练武,练别的也一样,等再过十年,你就会明白我说的话了。”

如今,时间还未满十年,但我对于“功夫”早已有了切身的体会,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状元之所以能成为状元,就在于他们身怀绝技,有独到的“功夫”,或者把同样的“功夫”玩得最精最熟最有创意。但谁的“功夫”都不是白来的,也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得来的,而是长期不懈地努力。而长期不懈地努力,又势必以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为前提。

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抵挡住诱惑。拿破仑说,天下绝对没有不渴望成功而成功的人。但成功不等于朝思暮想。成功不需要渴望。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到了,成功自然也就来了。

“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这样阐述他的“人生三境界”理论: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大意是说,“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远处的萧飒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前途渺渺,希望何在?王国维则将此句解释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原意表达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努力,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王国维认为,此即为人生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重境界,必须有执着、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方能豁然贯通,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