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里的“星辰”、“星斗”、“虹霓”,形成“天体”义系。
№7里的“旌旗”、“旌旆”、“旌旃”和“旌节”,形成“战旗”义系。
№18里的“波涛”、“波浪”、“波澜”和“涛波”,形成“波浪”义系。
№19里的“烟尘”、“烟霞”、“烟霜”和№20里的“烟云”、“云烟”、“烟雾”、“烟涛”、“烟波”,构成“烟”组并列式复合词。
№21里的“云雨”、“云霞”,构成“云”组并列式复合词。
№22里的“霜雪”、“霜露”和“冰雪”,形成“霜雪”义系。
№23里的“林泉”、“林壑”和“林峦”,形成“隐居地”义系。
№30里的“朋友”、“宾客”和№31里的“交亲”、“亲友”、“宾友”,形成“亲友”义系。
№40里的“朝曛”、“曛旭”、“早晚”、“朝昏”、“旦暮”,形成“早晚”义系。
再如以下几组名词:
“江海”义系
李诗中指“江河湖海”的并列式复合词,可以分为“江”组、“海”组和“溟”组,这三个小组形成“江海”义系。
【江湖】(2次)
(1)泛指四方各地,即全国。
《赠僧朝美》: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余辉照江湖。
(2)指江河湖海。
《泾川送族弟錞》: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
【江海】(10次,此录3次)指江和海。李诗中用作并列式复合词,往往形容气势大。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咏山樽二首》其二: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江淮】(2次)泛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
《僧伽歌》:嗟予落泊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
【溟海】(3次)
(1)指神话传说中的海名。
《赠张相镐二首》其一:倒泻溟海珠,尽为入幕珍。
《赠宣城赵太守悦》: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
(2)指大海。
《赠僧朝美》: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
【溟渤】(8次)本指溟海和渤海。多泛指大海。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淮海对雪赠傅霭》(一作《淮海对雪赠孟浩然》):朔雪落吴(一作潮)天,从风渡溟渤。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谁道溟渤深?犹言浅恩慈。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天台晓望》: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州丘”义系和“田畴”义系
李诗中指“陆地高土”的并列式复合词,可以概括为“州丘”义系和“田畴”义系。这两个义系之间关系密切。
1.“州丘”义系
【丘山】(2次)山岳。比喻重、大或多。
《赠崔司户文昆季》:垂恩倘丘山,报德有微身。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丘陵】(1次)连绵不断的山陵。
《天马歌》: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丘墟】(2次)废墟,荒地。丘,废墟。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公卿奴犬羊,忠谠醢与葅。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郢路方丘墟,章华亦倾倒。
李诗中这两处的“丘墟”皆作动词,即变成废墟。
【山岳】(1次)高大的山。
《赠张相镐二首》其一:秀骨象山岳,英谋合鬼神。
【嵩岳】(6次)“岳”亦作“岳”。李诗中皆指中岳嵩山。
《上云乐》: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覩谲诡皃,岂知造化神!
《山人劝酒》:浩歌望嵩岳,意气还(一作遥)相倾。
《赠嵩山焦炼师并序》: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轻尘集嵩岳,虚点盛明意。
“轻尘集嵩岳”,詹本第2750页注释(六)引朱注云:“轻尘至微,白自喻也。嵩岳至尊,以喻君也。”
《奔亡道中五首》其四: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嵩岳是燕山”,詹本第3110页注释(三):“嵩岳,即中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
《嵩山采菖蒲者》:神人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李诗原文,依詹本所录“嵩岳”在《赠嵩山焦炼师并序》一诗里作“嵩岳”。“岳”为形声字,“岳”为象形字,二者是异体字,音义无别,随便写哪一个都行。
【嵩丘】(7次)李诗中皆指中岳嵩山。
《古风·天津三月时》: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
“志气横嵩丘”,詹本第100页注释(八):“嵩丘,即嵩山。”
《赠嵩山焦炼师并序》:嵩丘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劝君还嵩丘,开酌眄庭柯。
《酬崔五郎中》:但得长把袂,何必嵩丘山。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高丘梦彩云。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峯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说文·山部》:“嵩,中岳嵩高山也。”
《说文·山部》:“岳,东岱、南靃、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狱声。”
李诗中“嵩岳”、“嵩丘”共使用13次,皆指中岳嵩山。充分证明李白诗歌所用词语以上古汉语词义为源头的特点。
【岛屿】(3次)岛的总称。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晚唐人诗):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
“屿”,《说文·山部》:“屿,岛也。从山,与声。”“屿”和“岛”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洲渚】(3次)指水中的陆地。
《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
2.“田畴”义系。
【田亩】(1次)田地。
《书情赠蔡舍人雄》:闲时田亩中,搔背牧鸡鹅。
【田野】(1次)田地和原野。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明湖思晓月,迭嶂忆清猿。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
【陇亩】(1次)田地。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平原】(1次)广阔平坦的原野。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清夜方归来,酣歌出平原。
李诗中“平原”一词,共出现8次,其中有6次指平原君,还有1次作地名,本书不计入并列式复合词当中。如《古风·齐有倜傥生》:“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该诗句中的“平原”即指平原君。还有1次作地名,即《古风·郑客西入关》:“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此“平原里”指华阴平舒道。本书亦不收录为李白诗歌中的并列式复合词。
【原野】(1次)平原旷野。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原野旷超缅,关河纷杂(一作错)重。
以上,李白诗歌中所使用的并列式复合词形成了“州丘”义系和“田畴”义系。这两个义系里的单音词,吾师宋永培先生对它们作过深入的研究。
先生将《说文》中词语的意义“系联”之后,得到一个一个的“义系”,揭示出《说文》的意义体系。其中,先生划分出《说文》的“州壔”义系与“耕畴”义系之后,进一步推导出这两个义系的交错关系统一在“州”的义位上。先生是这样分析这两个义系的交错关系的:
《说文》“州”的词义训释不但反映“尧遭洪水”事件推演过程的总纲,也反映其交错过程的总纲。
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岛。《诗》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也。(十一下·川)
“州”包含两个义位:一是“州壔(即:居水中高土)”;二是“耕畴(即:畴土而生)”。按照《说文解字注》的说法,这两个义项(即义位),“前义内可包”后义。其实,是这两个义位在“州”的释义中发生了交错。
为什么前义内可包后义,为什么两个义位会发生交错呢?
“民居高土”义与“畴其土而生”义统一于“州”的释义中。这个特点体现到《说文》词与词的联系上,即是声符相同的“壔”、“畴”在意义上的组合:
壔,保也,高土也。(十三下·土)
畴,耕治之田也。(十三下·田)
“壔”的训释义之一是“高土”,在《说文》中“壔”与下述语词构成同义关系:
州,……水中高土。(十一下·川)
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八上·丘)
陶,再成丘也。……(十四下·阜)
垚,土高也。(十三下·垚)
《说文》“丘”训为“土之高”,“陶”训为“再成丘”,即“陶”亦“土高”。又“垚”训为“土高”,“尧”训为“高”,“垚、尧古今字(《说文解字注笺》)。而“陶”下云:“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
先生又在他所写的《〈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一书中,将“平”、“原”、
“岛”、“渚”、“陵”、“兀”等与“州”有密切联系的词,进行了分析:
“‘平’的本义是指‘土’,特指山势高峻之土,即高山大野顶上之土 。在尧遭洪水时代,‘平’、‘高土’所状貌的实物及其具体形象,是巍巍乎高丘大陵。”先生接着说:“《说文·二下》‘邍’训释为‘高平之野’。《段注》指出‘邍’即今人所说高原之‘原’,可知‘原’的特点是‘高’。‘原’既为‘高平之野’,则‘野’的特点也是‘高’。《尔雅·释地》云‘大野曰平’,则可证知‘平’是指地势高的大野。”
先生经过进一步论证说:“陼、渚、沚、泜,其义类属于州,因而都是指水中高土也。”先生继续系联:
“渚,一曰小州曰渚。”(十一上·水,从小徐本)
《尔雅·释水》李巡注:“四方有水,独高可处,故曰渚。”
“岛,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从山,鸟声。”(九下·山)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义:“水中山曰岛。”《西京赋》注:“水中之州曰隯。”“隯”是“岛”的异体字。可见“岛”就是“州”,水中高土。
“陵,大阜也。”(十四下·阜)
“阜,大陆也。”(十四下·阜,从《段注》本)
“陆,高平也。”(十四下·阜)
“兀,高而上平也。”(八下·儿)
“邍,高平之野,人所登。”(二下·辵)
徐锴云:“邍,古原字。”《国语·鲁语》:“高山峻原。”注:“陆也。”
于是,先生归纳说:“陵为大阜,阜为大陆,陆、兀、邍为高平之地,可知五者义同、义通。正如《段注》所云:‘凡陆、阜、陵、阿皆高地,其可种谷给食之处皆曰原,是之谓高平曰原也。’”
我们惊奇地发现,李白诗歌中的并列式复合词所形成的“州丘”义系和“田畴”义系,天然地与《说文》意义体系相吻合。李白诗歌中这两个义系的“交错关系仍然统一在‘州’的义位上”。并且,单音词作造词语素,语素意义和词义仍然以“州”为枢纽,正如先生所说:“‘民居高土’义与‘畴土而生’义统一于‘州’的释义中”。
以上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单音词作造词语素,语素的意义和复合词词义所形成的意义网络更为复杂。
李诗中“功名”、“功略”、“功业”、“名利”这四个并列式复合词构成“功名”组;“声价”和“声誉”又构成“声名”组。这两组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功名” 组
【功名】(6次)功绩和声名。
《长歌行》:功名不早着,竹帛将何宣?
《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金陵歌送别范宣》: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忆襄阳旧游赠济阴马少府巨》: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
《赠别从甥高五》:自顾寡筹略,功名安所存。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功略】(1次)功绩与谋略。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功业】(5次)功勋事业。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荆人泣美玉,鲁叟悲匏瓜。功业若梦里(一作中),抚(一作推)琴发长嗟。
《赠宣城赵太守悦》:赵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
《赠友人三首》其三: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一作万里无主人,一身独为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酬崔五郎中》:幸遭圣明时,功业犹未成。
【名利】(2次)功名利禄。
《古风·在世复几时》: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
《北山独酌寄韦六》:念君风尘游,傲尔令自哂(一作安知世上人,名利空蠢蠢)。
“声名”组
【声价】(2次)名誉身价。
《东武吟》: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赠别从甥高五》: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
【声誉】(1次)声望名誉。
《寄上吴王三首》其三: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
“才能” 组
【才华】(2次)才美之表现于外者。多指文才。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裴生信(一作实)英迈,屈起多才华。历抵海岱豪,结交鲁朱家(一作历游赵魏豪,结交列如麻)。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才术】(1次)即才学。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
【才能】(1次)才智和能力。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才略】(1次)才能和谋略。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才智】(1次)才能和智慧;才能和智谋。
《鞠歌行》(《文苑英华》):又不见,田千秋才智不出人,一朝富贵如有神。
另外,“形素+形素”构成的名词,此举“清”构成的“清禁”一词为例。
【清禁】(1次)指皇宫,皇宫中清静严肃,故称。
《寄上吴王三首》其三:扫洒黄金台,招邀青云客。客曾与天通,出入清禁中。
应劭《风俗通义·十反》:“臣愿陛下思周旦之言,详左右清禁之内。”“清禁”为《风俗通义》中产生的新词。
二、动词并列式复合词词义类聚的关系
本书在第四章所考析的由“荡”参与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多达12个,详见本书第四章№50~56里的考析。这12个词按本书第四章所考析的次序排列,它们分别是“荡析”、“喷荡”、“震荡”、“ 飘荡”、“摇荡”、“簸荡”、 “扫荡”、“平荡”、“焚荡”、 “荡覆”、 “荡漾”、 “涤荡”。它们合起来构成“荡”组并列式复合词。
再如本书第四章№48、№49里和№57里的考析,表“分开;分别”义的有两种:一是由“析”或“分”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有“离析”、“分析”、“分离”、“分散”、“分张”、“荡析”7个;二是由“离”和“别”构成的“别离——离别”这两个同素异序同义词。共9个词形成“离别”义系。
№58里的“遨游——游遨”和№59里的“游盘”、“游憩”及№60里的“游弈”、“巡游”构成“游”组。形成“行游”义系。
№61里的“悲哀”、“悲伤”、“伤悲”和№62里的“伤哀”,形成“悲伤”义系。
№67里的“争鬬”和№68里的“争战”、“战争”,形成“争战”义系。
№69里的“征战”和№70里的“战斗”、“格斗”,形成“战斗”义系。
№79里的“回旋”、“萦回——回萦”和№80里的“循环”,形成“回环”义系。
№81里的“缭绕”和№82里的“揽结”及№83里的“纠结”、“结缉”,形成“缠绕”义系。
№86里的“迁移”、“迁改”、“推迁”,形成“迁改” 义系。
№87里的“播迁”、“迁逐”和№88里的“窜逐”,形成“流亡” 义系。
№91里的“腾转”、“腾跃”和№92里的“跳跃”、“躩跃”,形成“腾跳” 义系。
№94里的“耕种”、“耕犁”和“耕作”,构成“耕”组,形成“耕种”义系。
从李白诗歌的并列式复合词里,我们还可以举出不少形成“组”或“义系”的动词来。
如由“飞”与别的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李诗中有“飞扬”和“飞翔”这两个常用词。
【飞扬】(4次)
(1)飘扬;飘荡。
《胡无人》: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比喻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出自蓟北门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酬崔五郎中》:朔云横高天,万里起秋色。壮士心飞扬,落日空叹息。
《游太山六首》其三: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飞翔】(1次)盘旋飞动。
《上清宝殿诗二首》(《校注》录自苏轼书李白诗墨迹)其一: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
其次,李诗中“飞”与“翻”构成了“飞翻”与“翻飞”这对异序词。现代汉语中没有保留这对异序词。可是,在李诗中这两个词却用得妥帖而又形象。
“翻”,《说文新附》:“翻,飞也。”李诗中此义不独立运用,只用于“翻飞”和“飞翻”两个并列式复合词中。“飞”有“翻”义,“翻”有“飞”义,二者皆表示“飞翔”义,即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具体到各诗句中,其义有:
【飞翻】(6次)
(1)腾达;比喻展雄才。
《书情赠蔡舍人雄》:尝高谢太傅(一作尝闻谢安石),……蹔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
《赠别从甥高五》:闻君陇西行,使我惊心魂。与尔共飘摇,雪天各飞翻。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2)比喻失意,受折腾。
《赠宣城赵太守悦》:持斧佐三军,霜清天北门。差池宰两邑,鹗立重飞翻。
《题情深树寄象公》:肠断枝上猨,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
《同王昌龄送弟襄归桂阳二首》其一: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
【翻飞】(5次)
(1)腾达;比喻展雄才。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月化五白(一作百)龙,翻飞凌九天。
(2)受折腾,比喻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