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2349200000004

第4章 文学艺术(3)

作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板桥,他不仅作画独到,就是他的书法也前无古人。在他生前论述的字“怪”兴许有贬意,因为他并不拘泥祖宗之法,而是在创作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在后人心目中,这个“怪”当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风格,的的确确是创新,学他的人称之“板桥体”,他自称“六分半书”。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怪名称呢?郑板桥自言,以黄山谷为本,融篆、隶、真、行、草五体,计六分,最后的“半”分是以颜真卿《争座位》落款,故曰“六分半书”。

香港书谱出版社与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刊印了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分上、下两册),颇受海内外学人所推崇,为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常用之参考书。该书上册,48页有“六分半书”辞条释之为:“清郑板桥所创书体。郑为‘扬州八怪’之一,初学黄山谷,后参以八分之波磔、篆书之结构、行草之用笔,熔会一炉,自称‘六分半书’。其体颇多郑氏兰竹笔者,章法不拘成法,倚正、大小、宽窄、疏密,错落有致,十分生动。”这一段文字,颇得“板桥体”的要领,可谓之画龙点睛,字的源流,风格特征尽在其中。

悉心读板桥书法,对他亦篆、亦隶、亦楷、亦行又不为某一书体所局限,以他画兰竹的笔法而书之,熔化篆、隶、行而得其统一和谐之致。成了板桥一家之法、一家之体。为什么偏偏取名六分半呢?因为古人称汉代隶书为“八分”。既然板桥体中有隶书笔意又不完全是隶书,在当时肯定有些人思想保守不能接受,难免有些微词,于是郑自言:“板桥书法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鲁公《争座位》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再读《墨林今话》:“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看来,他生前对其书法有些闻言碎语,殁后学人还是有公允的评价。民国十七年上海合众图书馆出版了叶衍兰、叶恭绰合编的《清代学者象传合集》为板桥体作了说明,“曲为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此书1986年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可见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已是中国书法的一个流派,且为学术界所公认。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宋代着名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是驰名中外的稀世珍品。自此名画问世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其表现的是清明节上坟的情景。但这种认识后来被推翻了,有人以下面这些证据为由指出这应是秋季的景色:河岸两边小贩摆摊的桌子上,放着切开的西瓜,虹桥的两岸有几处摊子上也放着瓜块,这种情景在北方的清明节是不可能出现的;画中有十多个人都带着扇子,清明时节按说是用不着扇子的;画中有几个孩子光着上身在街头嬉戏,如果真是清明时节,那时还不会有这种情况;打谷场上的碾谷用具,预示着秋收就要到来了。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这幅画所描绘的应该是秋天的景色,而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色。

如今这种看法已经得到公认。然而有很多人不明白,既然描绘的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色,为什么叫做“清明上河图”呢?原来“清明”二字还有太平盛世的意思,如《后汉书》上就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这样的话,这里的“清明”就是太平盛世的意思。“上河”也不是说的清明时节上坟,一般认为这里的“上河”应该是赶集的意思。

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裸体艺术?

在欧洲文化发展史上,古希腊罗马时代是雕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而裸体雕塑似乎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流,几乎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裸露的女子和男子。人们在欣赏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时候,不由对其裸体雕塑之风产生了好奇。同时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的智者、学者和专家、研究者,他们的观点又各不相同。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仍在继续。

有一种说法,认为古希腊的裸体艺术源于原始社会的裸体风俗。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人,对男女外生殖器的表达较为突出。如太平洋诸岛、南洋群岛和非洲的原始人,都刻意装饰和显示自己的外生殖器。这种以性为主的裸体美,是由于原始人把性看作大自然赐物、生命与欢乐的源泉。在欧洲,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奥瑞纳”文化里,就出现了法国鲁塞尔洞的浮雕**和奥地利委连多尔夫的圆雕**。这些作品都夸张女性的**,这是同原始生产力落后、人们渴望生产力旺盛离不开的。在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刻作品中,对裸体有了进一步的刻画。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裸体艺术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如着名的断臂维纳斯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杰作。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认为古希腊人雕塑采取裸体的形式,和当时战争的频繁与体育竞技的盛行紧密相关。大约在三千年前,爱琴海一带出现了无数城邦,由于各个城邦都想占有其他城邦,因此当时的公民只有这个职责,就是公共事务和战争。为了培养懂政治、会打仗的公民,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教育。着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丹纳的《艺术哲学》都说:那时战争全凭肉搏,因此每个士兵都得锻炼好身体,愈强壮愈矫健愈好。青年人大半时间都在练身场上角斗、跳跃、拳击、赛跑、掷铁饼,把赤露的肌肉练得又强壮又柔软,目的是要练成一个最结实、最轻灵、最健美的身体,而没有一种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比希腊教育更成功的了。这便是希腊的特殊教育。战争带来了体育的盛行,古希腊是一个体育大出风头的时代。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自由民不经过练身场的训练,而运动不高明的人,则被人看不起。在当时运动会上,人们并不以裸体为耻,青年男女为了显示自己健美的体魄,常常把衣服脱光。斯巴达的女青年参加运动会,也常常是全裸的。对于运动会上的优胜者,人们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姑娘会向他献上鲜花桂冠,诗人为他作诗,雕塑家为他塑像。罗丹还说道:“希腊人这种特有的风气产生了特殊的观念。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说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基于这种思想,裸体雕塑自然地成了当时的艺术主流。从艺术规律来看,雕塑为三维空间艺术,有实感,最能表现力量。而那些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和他们健美的肌体都可成为雕刻家最理想的模特儿。

“马踏飞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品?

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从墓中挖掘出大量的铜铸车马。在这些铜马中,有件最有价值的青铜奔马,令人叹为观止。这件青铜奔马昂首长嘶,神速飞奔,四蹄灵活地舒展着,其中一只蹄子踏在一只飞鸟的身上。人们根据这件雕塑的造型把它称为“马踏飞燕”。近几年有些专家考证认为,雕塑中的这个飞燕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而马是神马,是“天马”。这更为这件雕塑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使这件作品的意境变得更加深远,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

这件作品从构思到造型都非常特别,是举世罕见的。它的构造非常精巧,虽然整个雕塑的支点只是一个蹄子,但蜷起的蹄子和飞扬的尾巴,以及它那优美的姿势都让人感到这件作品重心是平衡的,虽然让人觉得动感很强,但绝对没有不稳定的感觉。

飞燕作为雕塑的支点,处理得十分恰当。这件雕塑的铸造工艺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早在东汉时期,古代的劳动人民、能工巧匠们能够铸造出如此精巧、如此优美的艺术作品,实在是令人不胜感慨。

电影名城“好莱坞”这一名称是如何得来的?

好莱坞是当今闻名于世的电影名城,聚集了诸多电影公司,年产故事片数量极大,几乎控制了西方影片市场。但鲜为人知的是,它的奠基人却是与电影毫无关系的两个人。

一百多年前,一对年纪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来到加利福尼亚州郊游,男的叫哈韦尔·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达。考克斯为前妻的去世而悲伤,在旅游散心时,在火车上与戴依达一见钟情并结为伉俪。娇妻戴依达一眼看上了一块长满无花果树的地方,提出要在这里定居。考克斯二话没说,掏出300美元当即买下这块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于伊利诺斯州,故乡的家里是一块冬青树环抱的庄园,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她不顾这片土地只生长无花果树的现实,硬将它命名为“冬青树林”,即好莱坞(HollWood)。就这样,大名鼎鼎的好莱坞便在公元1887年2月悄然诞生了。16年后,当这里变为城市的时候,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冬青树林”作为市名。

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气候温和适宜,地理位置优越,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从影人员。公元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一位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客栈改建成一家电影公司的样子。这样,他们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从此以后,电影业在此地迅速而蓬勃地发展起来。后来,好莱坞终于变成了世人皆知的电影王国。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分别指的是什么?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以此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相声里的“说”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说”,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说”,指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要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字正腔圆,顿挫迟疾,总之,一切要富于美感。相声中常常提到的“贯口”、“倒口”等等,都属于“说”的范畴。所以“说”是一种基本功,听演员的“说”,既要听台词,也要听声音;既重视形式,也重视内容。

学:仿学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身的表演。“学”既要学得像,更要学得俏,也就是说讨巧最重要。比如摹仿各地方言,学唱各种地方戏、曲艺、流行歌曲,仿学各种买卖的吆喝,以及摹仿各种鸟兽叫声等口技技巧等。

逗:指表演,抖包袱儿,它是四种技巧的核心,有提纲挈领之功效。相声中的捧逗双方互相抓哏逗笑,充分体现相声的功能。

唱:原指唱太平歌词。因为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传统相声艺术的一部分。后来也指演员编唱滑稽可笑的台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将某些戏曲唱词、曲调夸张演唱并引人发笑。

很多相声都偏重运用其中一两种手段,比如《八大改行》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和《打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你知道评书中的“开脸儿”指的是什么吗?

人物的外貌描写,包括面貌、穿着打扮及外在特征等,在评书中有一个专门称谓——“开脸儿”。在评书中,一个人物出场时,说书人往往要对其相貌进行或细致或扼要的描述,向听众勾画出其外在模样的基础形象,以收先声夺人之势。传统的开脸儿句式常用程序化的贯口或诗词赋赞,比如传统评书中常见的女将开脸儿:

观看这女将,貌美又年轻。柳眉弯又细,杏眼水灵灵。

胆鼻樱桃口,牙齿白如银。头戴朝凤冠,朱缨罩顶门。

金簪压双鬓,斜插雉鸡翎。悬搭虎豹尾,铠甲穿在身。

衲袄红似火,宝镜透光明。背插四杆旗,虎皮绣花裙。

宝弓雕翎箭,青锋佩在身。跨匹银鬃马,花枪系红缨。

两脚踏鞍镫,轻轻杨柳身。名门巾帼女,上阵好精神。

而现代评书中的开脸儿本着推陈出新的精神,在句式和语言内容上都有新的探索。比如下面这个江姐的开脸儿:

朝天门码头左侧第六根灯柱旁,此乃闹市中僻静之处,立着一位女同志,但见她:身穿油绿缎背净面丝毛葛长旗袍,高领口是黑缎子滚边,盘龙桃形扣下别着赤金镶嵌殷红宝石蝴蝶扣花,脚蹬半高跟、小牛皮浅口皮鞋,擦得光鉴照人。头上包了一条豆沙净面玻璃纱头巾,额前露出一簇电烫卷发,恰似一朵梨花覆盖在额前。左肩斜挎长带人造革小方包,上缀氧黄桃形搭扣。双手斜插在大衣外口袋之中。端庄的仪表,安详中透着机警;宁静的目光,似远眺而不失警惕。雍容而不俗,华贵而无娇,恰似冰霜中的红梅,犹如暴雨中的白莲。

你了解山东快书吗?

传统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是山东快书最早,也是最着名的曲目,主要塑造了武松嫉恶如仇、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全书主要由《东岳庙》、《景阳冈》、《阳谷县》、《十字坡》、《石家庄》、《闹当铺》、《孟州堂》、《安平寨》、《闹南监》、《快活林》、《调虎计》、《飞云浦》、《鸳鸯楼》、《张家店》、《蜈蚣岭》、《白虎庄》、《二龙山》等若干中篇连缀而成,故事情节紧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明快,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

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史书为何又称为“汗青”?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

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目《武松传》,包括《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等十二个回目,可以分回独立演唱,也可以连贯起来表演。此外,还有《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李逵夺鱼》等。小段书帽则有《小两口抬水》等。现代书目,抗日战争期间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建国后又有《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三只鸡》、《侦察兵》等。

由于山东快书具有灵活简便、易演易编的特点,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