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卫文化纵横
2349300000013

第13章 文化概论(11)

申冤狱塑九殿平等王,置杨家将遭奸相潘仁美陷害来此申冤的场面。平等王忠奸分明,将奸臣潘仁美发放刀山狱、油锅狱、锯解狱、火熬狱等处受刑。

转生狱置景为转轮王辨别鬼之善恶,核定等级,然后送人间投生。将男女按夭寿、富贵、贫贱列出清单,交秦广王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令其投生于胎、卵、湿、化的牲畜、人面兽,经五百劫再复转生。

地狱的地藏殿,中间彩雕有地藏菩萨,标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成菩提”警示语。地藏菩萨两侧分别列十殿阎君:秦广王,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山;楚江王,专司执刑奸盗杀生者;宋帝王,专司执刑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仵官王,专司执刑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阎罗王,专管油锅、火熬、锯解等处地狱;长城王,专司枉死城,凡生时怨天尤地自寻无常者,在此发落;泰山王,专司碓磨肉浆地狱;都市王,专司喊冤叫屈、查证取据;平等王,专司惩罚杀人放火、叛逆国家、陷害忠良者,斩绞正法,平反昭雪;转轮王,专司各殿逆归的鬼魂,分别善恶,核等定级,发落投胎。

地狱道壁彩绘有六道轮回转生图。按佛教“十法界”之说描绘,分别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佛、菩萨、缘觉、声闻称为“四圣道”,天、人、阿修罗称“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称“二亚道”。

地狱出口处塑甘露菩萨,彩绘精致,装饰典雅,由声控装置制造诵经声,灯光优美,景观十分动人。置景为甘露菩萨设台念经,广施甘露,利济鬼魂。鬼魂受法教化,罪结释解,而后通过金桥天梯入极乐世界。有诗云:“净水金柳洒甘露,设台解罪济鬼魂。四过金桥上天梯,脱干超升享天伦。”

中卫高庙地狱出神人化的神话冥界景观,实乃世所罕见,现已开辟为旅游景点,为游人开阔眼界、善辨邪恶起到了教化作用。

十五中华杞乡文化

中宁县地处宁夏中部,历史悠久,人文发达,因枸杞而负盛名。境内明长城、石空石窟、牛首山寺庙群、泉眼山古今水利工程、黄河文化城、南河子公园等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将古老杞乡文化与浓郁穆斯林风情融为一体,造就了山川秀丽、生机盎然、安逸和谐的西部美城、经济重镇。全县行政区划面积4191.6平方公里,总人口34.62万人,分布建制镇5个、乡6个,拥有城镇居民委员会12个、行政村114个。

行政建制中宁县自有县级行政建制以来,境内先后设置5个州治:会州、环州、东皋兰州、雄州、鸣沙州,4个县治:眴卷县、丰安县、鸣沙县、中宁县。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眴卷县,西魏设鸣沙县,北宋辖属于西夏,元代改鸣沙县为鸣沙州,明清时期属中卫县。民国22年(1933年)于胜金关、清水河以东析置中宁县,治所在宁安堡,取中卫、宁安两地名之首字做县名,隶属于宁夏省。1954年,宁夏并人甘肃省,中宁县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先后划归银南行政公署、吴忠市辖属。2004年4月28日,成立地级中卫市,中宁县隶属之。

枸杞文化枸杞是中宁县的主导产业,至今已有600多年栽培历史。1961年,中宁县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枸杞生产基地”;1995年、2000年分别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中国特产之乡”。嗣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特做“中国枸杞之乡”的亲笔题赠,从而为“中华杞乡”理念确立注人了人文精神,激发了文化创意,并指明了中宁文化的发展方向。枸杞分为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种,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左右,以产量丰盈、品质纯正而居全国之冠。中宁枸杞已被注册为中华驰名商标,其干果及深加工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地区。

宁夏电视台高级编剧、鸣沙镇人刘文惠致力于枸杞文化,于1974年创作的方言快板《枸杞红》得到巡回演出,1982年创作的单本电视剧《枸杞红了的时候》搬上舞台后深受好评。舟塔乡人严光星系宁夏着名红枸杞作家、创意策划家和红枸杞文化特邀研究员,创作出版《红枸杞》等文学着作19部,其中《红枸杞大宝典》《杞芽茶韵》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为枸杞芽茶荣获“奥运会产品奖”发挥了关键作用,所创作设计的“红枸杞宴”等被四川某酒店采用,其肖像被雕刻在酒店石壁上,协助宁夏泰丰企业创办《宁夏枸杞文化展馆》,开创了红枸杞文学的先河。本籍人士朱彦荣潜心研究枸杞文化多年,创作出版《谈古论今话枸杞》《中华枸杞故事》着作两部,产生了广泛影响。杞乡文化学者陆岩,出任《红枸杞》文学期刊主编,发起成立“中宁县青少年文学奖励基金会”,开办青少年文学艺术创作讲习班,着力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知名作家白小山的《枸杞湾里的红精灵》,史志专家周兴华的《枸杞史话》,中宁文化名人杨炳生的《中国枸杞之乡中宁》,中宁县委原书记马吉主编出版的《杞乡骄子》,中宁县委原书记张兴斌、原县长左新波主编出版《杞乡》历史文化丛书,构成了一部鸿篇巨制,充分展现了“中华杞乡”人文风范。

汉族婚俗历史上中宁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漫长岁月中人口频繁迁徙,各种文化交融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宁婚俗,就显得古朴淳厚,情趣盎然,独具特色。

相亲合婚提亲。相亲是中宁婚俗的第一道程序,一对青年男女经媒人牵线认识后,再由双方父母“相亲”。长期以来,由于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封建礼教制约,男婚女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八字相合”。男方父母请亲朋好友或者媒人到女方家说婚事叫提亲。提亲之前必先合婚,即请阴阳根据婚姻当事人属相和生辰八字推配,如若属相在相克之列则“婚不合”,意为合不到一起。譬如,龙与虎相克、鸡与狗相克、马与牛相克等,俗云: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闹不休,酉鸡见犬泪交流,蛇见寅虎如刀钩,申猴见猪一世愁,两虎相斗伤其一。双方年龄上也有讲究,俗云:“女大一,没米吃;女大两,银钱广;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因迷信色彩浓重,当下部分年轻人提亲之前不再合婚。经过相亲程序,如果双方父母尤其是男方父母相中了,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随后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

抬彩礼订婚。事先由媒人分别到男女双方家里商量彩礼品种及数量,并议定订婚日期。订婚这天,男方家设午宴款待两家的姑、舅、姨等直系血统亲属。当天晚上在女方家摆一桌酒席,双方当家人、男女当事人参加,在媒人主持下遵照事先约定由男方向女方抬彩礼。新中国成立之前,彩礼一般为粮食千斤左右、银圆40块,另有一定数量的布匹、衣料等。现时,彩礼多为现金和衣物,女方收到彩礼后必须返回一小部分,叫作“回相钱”,剩余大部分在女儿结婚时以嫁妆形式陪送,有的添置家具摆设,有的置办小轿车,或购买楼房。订婚仪式举行之后,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就算初步确定。因此,中宁人把订婚看成是婚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此后,女方家人开始忙碌做嫁妆,除新郎新娘新婚所穿衣服外,还要缝制2~4条被褥,加上男方家缝制的被褥,共4~8条,恰为双数。同时,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由新郎送去一只箱子,以备新娘装人衣物什品并接受嫡亲馈赠,谓之“添箱”,翌日随新娘一同被娶送到男方家里。

择日。订婚后经过一段时间自由交往,男女双方认为合适即可择日结婚。男方准备大公鸡一只并携带礼品,由请阴阳根据新郎新娘生辰八字推算结婚的良辰吉日。当然,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许多青年不再请阴阳择日,而是把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节日或偶数日期作为结婚佳期。结婚日子确定之后,由男方家为女方购买赠送金银首饰、锦绣被褥、高档衣物等,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也要尽力置办相应的衣物和生活用品。

娶亲。娶亲之前几日,女方叔伯、姑表姨舅等嫡亲请“新姐姐”“吃嫁妆饭”并予以“添箱”,即送别前聚一聚,叙叙旧,顺便为“新姐姐”送件布料、绸料、衣物或红包。母亲则为女儿烙两个“离娘馍”,馍内包上硬币和枣子,新婚夫妻于日后各吃一个,意味着生财致富,早生贵子。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要请人“开脸”,即在脸上施粉,用丝线交叉把汗毛粗皮绞去,简单化妆,同时将长发绾成发髻,以示告别了姑娘时代。到了吉日那天,男方家选派已婚者两男一女作为“娶亲人”,即通常所说的“三娶四送”。娶亲人必须由属相合适、儿女双全者担任,带上烟酒、鞭炮等物品到女方家中。娶亲人到了女方家,首先向新娘的舅父敬酒,接着向女方家的长辈及亲属逐个敬酒致谢。娶亲者中一女做伴娘,一男做伴郎,另一男子负责迎接新娘的父亲和舅舅。新娘出嫁,母亲则不陪女儿到男方家。娶亲时的交通工具,大致经历了驴驮轿抬、牛马车拉、自行车捎、蹦蹦车运、小轿车接等阶段。旧时,娶亲多用毛驴驮或轿子抬,若骑毛驴,驴头上扎彩球,驴脖系红线铃铛,驴身披红毯;若用牛车或马车,忌用白马和骡子,以避戴孝和无后之讳,且畜头畜尾缀有红花或红布条。现时,娶亲使用“花车”,即小轿车车身贴上双“喜”字,车前用红绸被面扎成绣球装饰,烘托喜庆气氛。

上轿。新娘离开娘家门时,女方家将所有娶亲、送亲者迎进屋里吃羊肉臊子长面。饭毕,由新娘的舅舅替代新娘向天地敬酒,以祈庇佑幸福;新娘要向父母跪拜敬酒,以谢养育之恩;新娘的父母要向祖先灵位敬酒,以示喜事不忘先人。新娘“上轿(车)”临走时,要从娘家带走一瓶水、一块炭,意为“平顺坦然”。新娘起程,向父母磕头哭拜,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新娘上轿要用红毡红毯铺地入轿,或由娘家兄弟或抱或背,避免新娘脚上沽尘土。到达新郎家,同样用红毡红毯铺地,由新郎或背或抱入宅,大有一切从“新”意味。娘家所陪嫁的洗衣机、电冰箱等大件物品,由孩童压车,落地时得给压车钱。娶亲路途中如遇结婚的另外一行人,双方自行交换笤帚,或两个新娘交换裤带、头花、手巾等任何一件东西,遇到水井、碾盘、石磨等要用红纸遮盖,以回避青龙白虎。送亲队伍由女方家委派一人负责指挥,安排乘车,并负责“谢厨”等事项。当娶亲车队到达男方家门口时,要燃放鞭炮。新娘进屋之后,略作洗漱,更换衣服,等待典礼。

拜天地人洞房。典礼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此时,新娘由新郎用彩绸牵着步人院内并站正堂位,新郎的父母依次上座。在司仪主持下,由新郎新娘依次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一般施鞠躬礼,接着宣读结婚证书、谈恋爱经过、交换信物等。人洞房即进新房,这时讲究谁先进屋谁就是当家的。男方专门派人把持新房门,还专门派人端着五谷粮食一把一把地打向新郎新娘。进洞房后新郎急忙上炕或上床,将事先压在枕头下或被褥内的核桃、红枣取出装到衣服口袋里,枣子代表女孩,核桃代表男孩,那些不生育的妇女也抢核桃和红枣,还有的生怕新人吃不上而压在多处,以便让新人在夜间能够吃到。谚语说:“窗户撕得亮亮的,生个儿子胖胖的。”新郎新娘一人洞房,便有人将洞房窗户纸全部撕破,寓意子孙满堂。

闹洞房。俗称“糟新”,是一种传统婚俗。一般由爷辈和平辈男青年合伙于成婚当晚进人洞房,事先备有简单道具,强迫新郎新娘进行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取乐,诸如点喜烟、啃苹果、摸虼蚤、卷毛毡等。闹洞房时,多用地方俚语,旨在打破新郎新娘羞涩心理,拉近彼此身体距离,传授新婚生活知识,当事人总是尽量克制忍让,不会发火骂人。俗话说:“新媳妇要糟呢,不糟跳槽呢。”在中宁人的婚礼喜宴上,闹洞房的前奏曲有耍公爹或新郎大哥的习俗。在喝喜酒之时,早有人准备好了锅底灰或墨汁,趁不注意把公公婆婆的脸抹黑,然后找来一顶破草帽给戴在头上,耳朵挂上辣椒,往洞房推拉,非常滑稽,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婚礼闹洞房一直延续到深夜方罢。

送洗脸水。新婚第二天一大早,娘家委派新娘的弟妹送洗脸水,其实这是民间一项约定成俗的探视行为。以往,本地区大多家族很在乎“水路”和“见红”,如若历经洞房花烛之夜发现新娘有腋臭或失贞,一般要“休妻”,并利用这一便当儿将新娘交由弟妹领回去,否则权当向娘家报平安。

回门。中宁有“结婚三天要回门”风俗。新郎回到丈母娘家,丈母娘要热情招待女婿,并给女婿红包,所谓“回门的女婿是娇客”。新娘在娘家只能待一天,上午进门,日落前丈母娘催女儿女婿返回,不许留宿。

汉族丧俗中宁汉族办理丧事非常讲究,大都实行土葬。当地人将丧事称为白事,素有穿老衣、停尸、设灵堂、戴孝、守灵、入检、宵夜、出殡、下葬、做七、周年祭祀等礼仪程序。

人咽气之前要给洗脸、洗手、洗脚,男人要剃头,女人则要梳头,穿上新衣,俗称“穿老衣”。咽气之后在嘴里含一枚硬币,叫作“口含钱”,俗云银钱挣得千千万,死后落个口含钱。”

人咽气之后停放在尸床上,让遗体口眼闭合,脸蒙白纸,身盖红色绸缎被。随即,家人为死者设灵堂,烧送“买路钱”。灵堂前设置供桌,摆放果品、副食、饭菜,点长明灯。同时,将亡者生前所用枕头芯内的荞麦皮倒在庭院门外大路上,意在让路人知晓家有白事,以避免惊扰。

灵堂设置完备,亲属则按辈分戴孝。子侄辈全身着白色孝衣,头戴白色孝帽、腰间系麻绳;女儿媳妇身穿白衣白裤,头戴白色披肩,脚穿白色孝鞋;孙辈戴花孝,曾孙辈除头戴白色孝帽外,全身披红挂绿。凡前来吊丧的亲戚,送花圈、挽嶂、冥币、油香、馍馍等,事主家发送孝帽,并请阴阳“批殃”,即撰写讣告类文书,张贴在灵堂墙壁上。所送油香、馍馍分期摆放在供桌上,花圈、挽嶂摆放在庭院和大门外墙边。

守灵,即孝子孝女值守,也叫陪灵。由亡故者子女跪拜或匍匐在灵堂东侧麦草地上,昼夜为亡人焚香点灯,烧鸡鸣纸。当吊唁者叩头祭拜时,孝子随之并给吊唁之人叩头作揖施礼。

将遗体从尸床放入棺材之内谓之入殓。即孝子口含白酒,将蒙脸纸揭去,亲人、朋友、庄邻绕棺材转一圈瞻仰遗容。然后,直系亲属跪在灵前,由阴阳用铁钉封棺,此时孝子孝女哭喊:“爹呦(或妈呦)避钉呀!”

宵夜一般于出殡的前一天下午进行,目的在于超度亡灵。请阴阳念黄经,邀乐队吹奏演唱,曲目有《秦雪梅吊孝》《哭灵堂》《招魂曲》等。念经讲究做道场,首先转“灯碗城”,亦称“麸子城”,即用灯碗摆成一个冥城,由阴阳领孝子孝女转城诵经,东南西北各念一次方成。至后,过“奈河桥”。晚上,将一些花圈、挽幛摆放在路上,灵堂设在户外,由阴阳主持,孝子孝女三拜九叩。宵夜当晚放饭,即喝粉汤,意味喝的人越多,亡人的灾难越小。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请戏班唱大戏,凡看戏者在宵夜这天晚上都要去事主家里喝粉汤,孝子还要将粉汤送到一些庄邻家里,这种风俗在鸣沙、白马、恩和、舟塔一带尤为盛行。为60岁以上老人置办丧事,一般当作喜事来对待。谚语死人不张口,一天吃一斗。”丧事期间的伙食视亡者生前荤素习惯而定,有些家庭一天吃一头猪、几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