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卫文化纵横
2349300000004

第4章 文化概论(2)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于古丝绸之路沿途先是僧侣,后有神父、牧师往来传教,中卫宗教之盛、教类之多全国罕见,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一应倶全,基督教、天主教传入较早,全国多数地方只知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时,本地人就已知晓比利时国神父。中卫部分人信奉佛教、喜好道教,古往今来已成习俗。据史料记载:中卫人信佛肇自隋唐,中宁县的石空大佛寺、沙坡头区的香岩寺香火鼎盛。中宁石空大佛寺建于隋代,由石窟和寺院两部分组成,俗称九间无梁寺,求子还愿者络绎不绝,留存有“石空灯火”景观;沙坡头区南部香山地域,明代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庆王的封地,香山主峰海拔2361米,唐代建有佛寺一座,名香岩寺。在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加以修葺,现存有宁夏候补知府李景春所撰《重修香岩寺碑记》,形成一景——香岩登览。台湾书法家协会监事会主席释广元曾为香岩寺篆书古诗边城古刹势崔嵬,竟日登临未拟回。俯视河山收眼界,恍疑身在雨花台。”明清时期,卫宁地区建庙礼佛之风达到了历史巅峰,真可谓村村信仰弥陀佛、户户膜拜观世音。民国时期,20多万人口的中卫县,寺庙道观竟达200多座,平均每千人拥有一座,堪称天下之最。原中卫县城素有“九寺十八庙,三观两庵加一祠”之说,而且在高庙之下建有地狱,民间还建有众多宗族祠堂,女子贞节牌坊更是屡见不鲜……中卫境内的宗教建筑主要有四类:一是道教建筑,包括建于汉代的“塞上道教第一观”老君台和大漠边缘的龙宫庙等道教建筑;二是佛教建筑,包括气势恢宏的中卫高庙、香山香岩寺、柔远砖塔寺、宣和羚羊寺,中宁石空大佛寺,海原天都山石窟、南华山灵光寺遗址等;三是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是遍布于海原县各地和中宁县喊叫水的清真寺,以九彩坪拱北规模最大;四是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西方宗教建筑。由于寺庙文化的发展,以庙堂音乐、舞蹈、经典仪式为基础,带动了庙会、社火、绘画、彩灯、泥塑、纸扎、雕刻、刺绣、剪纸等各类民间文艺的兴盛。

回族文化海原县系宁夏回族人口分布主要行政区域,2011年回民比例达到总人口的69.7%。回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唐代末期。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通的要道,海原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朝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大唐接壤的大食国和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旅队伍中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人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今海原县城,穿苋麻河过黑城、三营到固原城,而后经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最后到达京畿长安,其中部分人在海原境内定居下来,成为这里最早的一批回族先民。元朝是海原有大量回民进人的重要时期。1227年蒙古军队灭亡西夏,迁徙大批“回回军”进驻其地,屯垦牧养,以资守御。明代对回族采取怀柔政策,使回回民族群体稳定发展,人口快速繁衍。明代初年,还不断有大批“西域回回”离乡归附,被安插到灵州及海原等州县,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比较大的回族聚落。到明代中后期,史书中已有了回族的正式记载。长期以来,中卫回族与当地各民族一道创造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乡风情。“九彩坪拱北”建筑精美别致,是汉儒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汇结合的样板。

海原花儿作为回乡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与甘肃河湟花儿、洮岷花儿有着姊妹亲情关系,融有阿拉伯音乐风格,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海原回乡花儿群众基础广泛,民族特色鲜明。在海原山乡,无论是在盘山小道,还是在麦地谷场,都能随时随地听到男女老少动人的花儿歌声。海原花儿形式灵活,曲调优美,不用乐器伴奏,即兴演唱,通常把手往耳后一搭,张嘴就来,看到什么唱什么,高兴时唱,忧愁时也唱,内容非常广泛,唱法独特,曲调悠扬,自成体系。“漫花儿”是回族男女老少生活、劳动、娱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群众都要自发组织“民间花儿会”,并运用花儿进校园形式普及之。因此,海原花儿不能不说是中卫地方文化的一枝奇葩。2008年以来,由中卫市委宣传部牵头,杜秀岚常委精心策划组织,举全市文化之力,成功举办的“黄河浪起花儿红”大型演唱会,创编的大型花儿风情歌舞剧《回乡婚礼》、电视专题片《花儿的家乡》,出版的花儿影视光盘,迄今已为中卫赢得了多项殊荣。尤其《回乡婚礼》大型原创歌舞剧目,除入驻旅游景区表演外,现已走进了繁华都市,登上了北京的舞台,步入了阿拉伯国家,由此也更进一步撩拨起人们对花儿故乡的无限向往。

民俗文化民间的风俗生活文化统称为民俗文化,是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通常表现为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清代《乾隆中卫县志》载:“中卫人性勇悍,以耕猎为事,孳畜为生。今考中俗,朴厚强力,士业诗书,能取科第,有衣冠文物之风。贫则躬自耕凿,逐末者少。儒童肄业,惟春冬居馆,夏秋大半从父治田,皆耕读相兼云。”所谓“勇悍”是指人的性情,因地缘关系而带有草原游牧民族血统;“衣冠”引申为世族,意为士绅;古代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逐末”意为经营商业。这种自古已有的民情遗风,为当代民俗奠定了文化基础。十里一派风情、八里一种乡俗是个朴素道理,人们可从“中卫十六怪”中窥见一斑:

麦草织网沙难跑枸杞常吃人不老

房顶平坦能赛跑腊八早起把水挑

酸汤喝罢宴席散城内环水城外湖

村村都有方神庙电灯泡上点烟卷

石头缝里长瓜奉生下娃娃挂布条

人在火上来回跳男人也可称姥姥

羊皮浑脱水中蹿娶了婆姨娘不理

儒释道教一锅搅说话就像外国人

这种风情乡俗,通过人们共同恪守,约定成俗,耳染口传,吐故纳新,并以非物质文化形态表现出来,最终成长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印记。就一地一域而言,民俗文化既是人们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民族文化根脉,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大量的地方历史信息和厚重的文化元素,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卫民俗文化,集风物掌故、歇后语、谚语、歌谣、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于一体,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不仅能拓展知识面,完善道德修养,增进语言水平,更能激发人们对和谐生活、优良民风的理解和渴望。目前,中宁、海原两县和沙坡头区已经完成了民俗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典籍出版工作。其中:集成歇后语300条、谚语900条,它们情趣幽默,借讽喻世,形象贴切,生动感人;集成歌谣150首,可归纳为八大类,其代表性作品,时政类有《打香山》《高大人领兵》《妇女把身翻》《中卫道情》等,仪式类有《说针线》《社火议程》《建房上梁歌《婚礼喜歌》等,童谣类有《城里来了个小舅舅》《这么大的丫头不嫁人》《打筋杠》《十秃子》等,劳动类有《小放牛》《长工歌》《打夯歌》《打场歌》《旱船调》等,生活类有《小媳妇难做》《中宁丫头会擀面》《十月怀胎》等,情歌类有《王哥放羊》《我和尕妹一搭里坐》《割韭菜》《十里坡坡定了亲》等,事理类有《中卫小调》《俚语谣》《知足谣》等,花儿类有《绿韭菜》《眼泪花儿把心淹了》《阿哥门前浪三浪》等,它们曲调丰富多彩,有优美抒情的歌谣,有节奏强烈的劳动号子,有明丽畅达的小调等,共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不乏现实性和战斗性;集成历史故事10个,其代表性作品有《沙坡鸣钟》《苏武牧羊》《余丁早春》《马万山》《胜金关》等;集成历史传说10个,其代表性作品有《白马拉缰》《龙宫湖《米钵山》《红果子》《回族汤瓶》等。它们都具有粗犷浓郁的乡土气息,朴实鲜明的民俗特点,并富含典故。

然而,在这些民俗文化中,也有部分因受封建思想影响和时代局限而带有不健康成分的,如宣扬阶级压迫、封建伦理、男尊女卑以及宿命论等陈腐意识的内容,已与当今时政理念、道德标准相悖,需要在传承过程中理性对待。还有一些歇后语、谚语、歌谣则土得掉渣,俗不可耐,诸如中卫俚语歌谣中的“四香四臭”“四白四黑”“四软四硬”“四欢四乏”等非常独特,只能意会而不可言表,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却长期广泛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喜爱,表达着一种文化现象,作为地方文化元素着实弥足珍贵,需要我们有批判地去继承和开发利用。

现代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秉承地方优秀文化,不断吸纳外来的、新生事物的精华,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加以筛选、提炼和融合,从而赋予了城市文化积极向上的现代内涵,形成了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民俗文化、军营文化、赋闲文化、节庆文化等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跃着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慈善文化等行业文化。而在这些地方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当数居民赋闲文化,主要表现在广场文化上。时下,市区文化广场、红太阳广场、美利广场、五环广场、人民广场、行政中心广场、大河之舞主题文化公园、中宁人民广场、海原海喇都广场等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清晨,人们在广场上不期而遇,互致问候,跑步做操、练拳习剑、跳舞遛宠,各得其所;下午,三五成群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打牌听戏、游泳聊天;晚上,要么步入广场欣赏文艺节目,要么陪同家人享用美味小吃,要么相伴在华灯之下溜达散步、谈情说爱。广场文化是地方民俗风情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它体现着一种健康、安逸、悠然的文化氛围。同时,中卫城乡还经常活动着一批文化人,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聚集在大街小巷的书画院、文化活动室、茶楼、酒店等赋诗作画、谈古论今、倒腾古玩、猜拳品茗,为中卫人闲适恬静而不乏进取的幸福生活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这些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下面这首民间歌谣,折射了现代中卫市民安逸、休闲、幸福、开放、时尚的社会心态与人性和谐的市井百象,可谓中卫广场文化写真:

黄昏前晚饭后中卫广场人渗透。

有男的有女的领上娃娃划船的;

有小的有老的撵上小狗慢跑的;

跳舞的做操的举家散步遛弯的;

浪街的逛城的牵手搭背谈情的;

唱歌的看戏的顶牛抬杠撒气的;

喝酒的下棋的划拳围观起哄的;

溜低的爬高的尻子扭上减膘的;

哼曲的吊板的扯上嗓子瞎喊的;

打球的跳绳的眼睛昧上眊人的;

弯腰的踢腿的柳树后头亲嘴的;

翻杠的乘凉的靠住单杠搔痒的;

弄拳的舞剑的亮起寸头狂奔的;

看书的聊天的抱怨物价上涨的;

谝白的论道的墙根底下吹牛的;

有去的有来的相约晚上开会的。

还有祝你周末广场愉快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外来文化交流碰撞,加之中卫本土文化兼容并蓄,造就了中卫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不能不说是千百年来推动中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为中卫城市文化形象注入了灵魂,并提供了内涵支撑。

四生态魅力旖旎

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载道。不同的行政地域之间,本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只要敬重它、运用它、弘扬它,它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从而为脚下的这片热土增色添彩。中卫地方文化的生态魅力旖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文化支撑地方文化就像人一样,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面孔。但是,在现代文明进程提速的今天,许多城市就像是批量生产的工业品,竞相盲目模仿,在同一个面孔中迷失了自我,已经丧失了魅力,千城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城市的形象差异不仅是一个辨貌识码的问题,更是一个美丽个性和多样化展示的问题。中国地域辽阔,山水相异,景象分明,风情多姿,文化多元,如果不凸显、保持和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就会使城市显得单调乏味,缺失自信。因此,中卫地方文化的特色在于它多元的表象形态。况且,这种特色又与本土的民俗风情、文化积淀相得益彰,为中卫城市特色形成提供了文化支撑。

文化灵魂一座珠光宝气、流金溢彩的现代化城市,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也不过是一位穿着光鲜,但缺乏内在魅力的新贵而已。城市形象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无论从哪一个层面展现城市形象,首先都要着眼于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和魅力,即文化内涵。以中卫地方文化做支撑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城市文化,既充实了城市内在底蕴,又丰富了城市外在形象,为中卫城市形象展示注入了文化灵魂。

文化源泉看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文化资源、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城市文化一旦融入到经济活动之中,就会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并形成特色。全国不少县市以现代城市文化理念打造自我形象,并从中得到了丰厚回报。诚然,中卫文化的生态魅力为城市竞争力开辟了文化源泉。建立地级市之前,中卫县注重市政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以文化、生态为载体的软环境营造,经济发展虽然不错,但给外界的形象并不理想,加之跑校长、跑老师、跑学生“三跑”现象严重,教育整体形势滑坡,文化设施陈旧,“文化县”的美誉曾招之不少非议,老中卫县的人们因此脸上无光,感到汗颜,以至于谈文论道的底气都不足了,为此,县委、县政府不得不提出“再塑文化县新形象”的命题。中卫市成立以来,市委、政府立足高起点,展现大手笔,提出并强力推进城市文化精品工程,充分调动、运用、整合地方文化元素和人文资源,下大气力建设文体旅游、广播影视、学校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电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创办《中卫日报》《沙坡头》等报刊,出版系列文艺着作,打造舞台剧目,拍摄电影、电视连续剧,创编传唱地方歌曲,开办城市数字频道,布设公益宣传栏,实施旧城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修建广场、公园、湖泊,营造景观水系,举办各类节事庆典,开展大型民俗社火展演、系列广场文化活动等等,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上来。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已经彰显出开放、包容、多姿、丰满的中卫城市文化个性,切实避免了以往单一、简陋、粗糙、俗气的城市文化弊端在中卫出现,致使不少大公司大企业在被中卫区位优势吸引的同时,更是迷醉于中卫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之中。